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123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docx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答案: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

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双轨制

答案:

双轨制是历史上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与“单轨制”相对。

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存在这种学校制度类型,以法国、英国、德国的学校为代表。

双轨制的特点是设有两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小学毕业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

前者师资设备等条件优越,学费昂贵,教学质量较高;后者师资设备等条件差,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低。

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

3.京师同文馆

答案: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

其主要特点有:

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来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③学校管理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和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4.活教育

答案:

活教育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理论,倡导者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其核心内容是:

①目的论,从抗战时“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发展到“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并提出相应的条件;②课程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要求打破传统学科分类,以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5类活动来设置课程、编制教材;③方法论,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研讨批评”4个步骤贯彻“做”。

活教育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其精神至今都未过时,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

5.骑士教育

答案: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旨在把封建主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剽悍勇猛、武艺精湛、虔敬上帝、忠于封建主、宠媚贵妇的职业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骑士教育分三阶段实施,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岁以后至14岁,为礼文教育阶段;从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和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6.《莫雷尔法案》

答案:

《莫雷尔法案》是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的美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法。

该法案规定:

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

各州应将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的学院。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

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推动了美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答案:

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设计理论上存在着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逻辑形式。

(1)螺旋式的含义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

(2)螺旋式的逻辑依据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要符合人的认识逻辑,知识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前后反复出现、逐步加深。

(3)螺旋式的适用性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

当然,即使在同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中,直线式和螺旋式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2.何谓发展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教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

(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含义

发展性教学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都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

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可接受点。

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

a.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低效率的教学,影响教学质量。

b.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度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让他们食而不化,这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

教学的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由于人民生活提高、科技迅猛发展、报刊图书激增、广播电视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扩充。

他们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爱探索、思考问题,接受能力有明显提高。

故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停止在过去几代人曾经确定的水平上,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此,现代教育要做到:

a.适当增加教学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

b.注意以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小注意掌握和使用基本概念;

c.加强教学的启发性、探索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独立作业能力;

d.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包括观看电影、电视,利用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来为教学新知识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举例说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

答案: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

①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并付诸行动。

②在教学中,既有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象活动关系,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

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也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品德。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其特点在于要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

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好的品德。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组织得当的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

(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个别谈心、咨询、讲座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各方面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

(6)班主任工作

通过班主任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7)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

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需要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才能实现,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答案:

埃里克森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①婴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②儿童早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③学前期(3~6、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④学龄期(6~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⑤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的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⑥成年早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⑦成年中期(30~6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⑧成年晚期(6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①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②从整体上考查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埃里克森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③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一种全程发展观;

④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这有助于教师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养。

答案:

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的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

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

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

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

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②教育能力素养

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具体而言,它包括:

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等。

③教育研究素养

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养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才能对别人进行教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障碍。

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认为:

随着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

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论其中的教育思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教学半。

其此之谓乎?

答案:

这则材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教学相长的论述,同时也暗示了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辅相成,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

其原意专指教师,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意为教师在教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不足,更加努力进修、提高。

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即教师可以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

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是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

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规律。

(2)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现代“尊师爱生”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和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支持并主动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

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以及公正地对待学生。

②民族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

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也是教师专业自我的不断成熟。

3.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

答案:

永恒主义教育是新传统教育流派中的一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赫钦斯、法国的阿兰等人。

(1)永恒主义教育理论

①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

永恒主义教育家基于古典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

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乃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因此他们认为建立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

他们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要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以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

因此,教育就是理性的培养,理性的培养对一切社会的一切人都同样是适用的。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性和负责精神的公民,而不能只为了适应现在的生活。

③提倡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永恒主义教育家主张开设古典语言课程,提倡由“永恒学科”组成的“永恒课程”。

“永恒学科”实际上就是历代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代名著,他们主张大学生必须阅读古代作家的名著,从中吸取永恒有用的东西。

④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

特别是在学习古典名著时,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总结、阅读和讨论,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名著的内容,并认定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作为自己的榜样,像他们那样思考。

(2)永恒主义教育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

永恒主义把人做为教育永远的中心这一思想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对认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影响。

①永恒教育本质的影响

永恒主义者在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时,指责该教育思想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学生对现实的一味适应,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类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传递的使命。

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我们的教育面临着如何解决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创建新的精神文明的时代课题。

当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加速自然科学知识、新科技信息向教育的融人和渗透的同时,切不能忘记我们的人文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永恒主义者所宣扬的永恒理性极端化所步入的误区,给了我们一个不能坚持教育中的辩证法的前车之鉴。

②永恒教育目的的影响

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是把人培养成人,发现和发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和造就改造社会生活的人。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经济人”的培养,而忽视或者根本不注意人的道德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经济人”势必会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背离。

他们不仅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积极的建设者,反而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破坏者。

③永恒课程的影响

永恒主义教育知识是永恒真理,永恒主义者认为学习那些永恒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传统并理解“生活的意义”。

永恒主义者一再指出古典语言和古代名著在学校教育中的削弱和消失,势必会影响到国民精神的塑造。

对于文化,我们应该考虑如何继承的问题,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当今文明的建设和创建。

④在教学中进行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

永恒主义强调学生的刻苦努力,这是今天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仍然需要提倡的,同时永恒主义者还强调以“伟人”为榜样,这在现在也是仍然有用的。

但是,永恒主义者忽视儿童的兴趣和树立“教师威严”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相违背的,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结合学习实例,论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

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包括: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①识别有效信息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

这意味首先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

例如:

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混在一起,黑袜和棕袜之比为4:

5,请问,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需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来?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意识到什么信息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意识到有关黑袜、棕袜之比为4:

5的信息是无关的。

因为抽屉只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短袜,只要取出三只,其中有两只一定是相同的一双。

②理解信息含义

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

③整体表征

即使学习者懂了句子中的每一个句子,仍有可能误解整个问题。

因此,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④问题归类

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被试只看一下标准代数题开头的几个句子,就马上做出决定,并且将问题归入某一类型中。

一旦将问题归入某一类,一个特定的图式就被激活了,这个图式将引导对有关信息的注意,并预期正确答案应会是什么样的。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存在以下两种一般途径:

①算法式

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域相联系。

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个体选择的算法合适,并且又能正确地完成这种算法,那么他必定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例如做一道大数目除法:

3674859÷11,只要仔细地按照乘减的算法,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最终的题解。

②启发式

启发式是指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方法。

启发式方法包括:

a.手段目的分析法,即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b.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到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的方法;

c.爬山法,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先确定较低处为目标,爬上这个目标后,再确定比较高处为目标,如此多次循环,最终达到山顶的方法;

d.类比思维,即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个体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的方法。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如果解决方案主要涉及某些算法的使用,就要避免在使用算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算式或系统性的“错误”。

有些研究表明,学生常常是非常有逻辑地或“聪明”地犯错误,很少有错误是随机的、偶然的,他们通常应用某些错误的规则或程序来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做减法运算中,总是习惯于从大数中减去小数,不管哪个数在上面。

(4)评价结果阶段

①进行结果评价时,寻找能够证实或证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

②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采用验算的方法来评价答案。

减法验算加法,以加法验算减法,改变相加的顺序验算以及连加算式等等都是采用验算的方法来评价答案。

③凭借对答案的估计来评价答案。

例如11×21,答案应在200左右,因为10×20=200,如果答案为2311或23或562,那么就应该马上意识到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