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2009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 细晶强化 沉淀强化 固溶强化 第二相强化 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docx

金属材料的强化方法细晶强化沉淀强化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形变强化共11页文档

 有色金属的强度一般较低。

例如,常用的有色金属铝、铜、钛在退火状态的强度极限分别只有80~100MPa、220MPa和450~600MPa。

因此,设法提高有色金属的强度一直是有色冶金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强化有色金属的方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 固溶强化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纯金属由于强度低,很少用作结构材料,在工业上合金的应用远比纯金属广泛。

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的均匀相称为固溶体。

形成固溶体后基体金属的晶格将发生程度不等的畸变,但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不变。

固溶体按合金组元原子的位置可分为替代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按溶解度可分为有限固溶体和无限固溶体;按合金组元和基体金属的原子分布方式可分为有序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绝大多数固溶体都属于替代固溶体、有限固溶体和无序固溶体。

替代固溶体的溶解度取决于合金组元和基体金属的晶体结构差异、原子大小差异、电化学性差异和电子浓度因素。

间隙固溶体的溶解度则取决于基体金属的晶体结构类型、晶体间隙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合金组元的原子尺寸。

纯金属一旦加入合金组元变为固溶体,其强度、硬度将升高而塑性将降低,这个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固溶强化的机制是:

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依靠位错滑移完成的,故凡是可以增大位错滑移阻力的因素都将使变形抗力增大,从而使材料强化。

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固溶体后,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同时使位错密度增加。

畸变产生的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交互作用,使合金组元的原子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形成“气团”。

位错滑移时必须克服气团的钉扎作用,带着气团一起滑移或从气团里挣脱出来,使位错滑移所需的切应力增大。

此外,合金组元的溶入还将改变基体金属的弹性模量、扩散系数、内聚力和晶体缺陷,使位错线弯曲,从而使位错滑移的阻力增大。

在合金组元的原子和位错之间还会产生电交互作用和化学交互作用,也是固溶强化的原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因之一。

固溶强化遵循下列规律:

第一,对同一合金系,固溶体浓度越大,则强化效果越好。

表1列出了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值,它们的显微组织都是单相固溶体,但含锌量不同,强度有很大差异。

在以固溶强化作为主要强化方法时,应选择在基体金属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元作为合金元素,例如在铝合金中加入铜、镁;在镁合金中加入铝、锌;在铜合金中加入锌、铝、锡、镍;在钛合金中加入铝、钒等。

第二,合金组元与基体金属的

表1 几种普通黄铜的强度(退火状态)

原子尺寸差异对固溶强化效果起主要作用。

原子尺寸差异越大,则替代固溶体的强化效果越好。

此外,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和弹性模量的差异对固溶强化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原子尺寸的差异通常用尺寸效应参数εa表征(

a为合金的原子间距,c为固溶体浓度)。

第三,对同一种固溶体,强度随浓度增加呈曲线关系升高,见图1。

在浓度较低时,强度升高较快,以后渐趋平缓,大约在原子分数为50%时达到极大值。

以普通黄铜为例:

H96的含锌量为4%,σb为240MPa,与纯铜相比其强度增加911%;H90的含锌量为10%,σb为260MPa,与H96相比强度仅提高813%。

第四,对同一基体金属,在浓度相同时,形成间隙固溶体较形成替代固溶体的强化效果更好,这是由于间隙固溶体的晶格畸变更为严重之故,见表2。

但由于间隙固溶体的溶解度一般较

小,其总的强化效果不大。

第五,在固溶强化的同时,合金的塑性将降低。

也就是说,固溶强化是以牺牲部分塑性为代价的。

一般来说,固溶体的塑性降低不多(见图1),仍然可以承受塑性加工。

例如,在铜中加入适当镍形成固溶体,使其硬度增加到HB60~80,延伸率降至50%;如果通过形变强化使硬度增加到同样水平,延伸率将降至1~2%。

第六,采用多元少量的复杂合金化原则,其强化效果较少元多量好,并且能将强化效果保持到较高温度。

第七,与其它强化方法相比,固溶强化的强度增幅较小,在固溶体浓度较高时更加明显图1 Cu2Ni固溶体机械性能与成分的关系

固溶强化在有色金属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大多数有色金属合金,其显微组织或全部是固溶体(如单相黄铜、α型和β型钛合金、普通白铜以及部分防锈铝合金),或是在固溶体基体上分布着第二相(如复相黄铜、α+β型钛合金、大多数铝合金和镁合金以及各种轴承合金)。

这是因为这些合金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可以承受轧制、挤压、拉拔和锻造等各种形式的塑性加工。

2 细晶强化

有色金属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熔炼和铸造。

熔炼的目的是合金化和精炼,铸造的目的是获得成分、组织、性能符合要求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铸锭(或铸件)。

铸造过程是一个结晶过程,液态金属在冷凝过程中将通过形核和长大形成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组织。

晶界上原子排列紊乱,杂质富集,晶体缺陷的密度较大,且晶界两侧晶粒的位向也不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对位错滑移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强度升高。

晶粒越细小,晶界总面积就越大,强度越高,这一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图2表示了铜和铝的屈服强度σs与亚晶尺寸之间的关系。

细晶强化对单相合金是指晶粒细化,对多相合金是指基体相晶粒细化和第二相细化。

细晶强化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晶粒尺寸之间符合霍尔2配奇公式:

式中,d为晶粒平均直径,σ0为位错移动的摩擦阻力,k是表征晶界对位错滑移阻碍作用的常数。

第二,细晶强化在提高强度的同时,也提高材料的塑

图2 铜和铝的σs与亚晶尺寸的关系图3 金属材料的应力2应变曲线

性和韧性,是金属材料常用的强韧化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细晶材料在发生塑性变形时各个晶粒变形比较均匀,可以承受较大变形量之故。

第三,细晶强化的效果不仅与晶粒大小有关,还与晶粒的形状和第二相晶粒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欲取得较好的强韧化效果,应防止第二相晶粒不均匀分布以及形成网状、骨骼状、粗大块状、针状等不利形状。

第四,晶粒大小常会出现“组织遗传”现象,即一旦在生产中的某个环节形成了粗大晶粒,以后就难以细化。

故晶粒度始终是有色金属各个生产工序中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第五,晶界在室温下阻碍位错滑移,在高温下却成了材料的脆弱之处,且材料在高温下的塑性变形机制与室温塑性变形机制也有所不同,故细晶强化仅适用于提高室温强度,对提高高温强度并不适用,甚至适得其反。

细晶强化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铸造时,晶粒大小取决于形核率

和长大速率,任何使形核率提高和长大速度降低的因素均可使晶粒细化。

对较小的铸锭,常用的方法是增大冷却速度以提高结晶时的过冷度,从而提高形核率。

对较大的铸锭,常采用机械振动、电磁振动、超声波处__理等方法,使正在生长的晶粒破碎并因此提供了更多的晶粒,从而细化晶粒。

更常用的方法是向熔体中加入适当的变质剂(孕育剂),它们均匀地分布在熔体中,或作为非自发形核的固相基底使形核率大大提高(如在含115%Mn的铝液中加入0109%Ti);或被吸附在正在生长的晶粒表面,阻碍晶粒长大(如在Al2Si合金熔体中加入钠盐);或与晶体发生化学作用,使晶粒的形状发生改变。

选用变质剂虽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目前仍主要通过试验确定。

由表3可见,经变质处理的强化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在随后的生产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塑性加工、退火、热处理等工艺细化组织。

对材料进行大变形量塑性变形然后进行低温、短时再结晶退火,可以细化晶粒。

在热处理过程中采用快速加热技术和适当的热处理工艺,也可以细化组织。

 

3 形变强化

形变强化亦称为冷变形强化、加工硬化和冷作硬化。

生产金属材料的主要方法是塑性加工,即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使其具有预期的性能、形状和尺寸。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

金属材料在冷变形过程中强度将逐渐升高,这一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形变强化现象在材料的应力2应变曲线上可以明显地显示出来,见图3。

图中的BC段称为流变曲线,它表示在塑性变形阶段,随着应变增加,强度将呈曲线关系提高。

形变强化的机理是:

冷变形后金属内部的位错密度将大大增加,且位错相互缠结并形成胞状结构(形变亚晶),它们不但阻碍位错滑移,而且使不能滑移的位错数量剧增,从而大大增加了位错滑移的难度并使强度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流变切应力τ与位错密度的平方根ρ-2/1呈线性关系,即τ=τ0+αGbρ-2/1(τ0为无形变强化对位错滑移所需切应力;G为材料的切变模量;b为位错柏氏矢量;α为取决于材料特性的常数,一般为013~015)。

形变强化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随着变形量增加,强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零,见图4。

第二,随着塑性变形量增加,强度呈曲线关系提高,见图。

这一关系可用流变公式表示:

σ=kεn(k为强化系数;n为应变硬化指数)。

当ε较小时,强度增值较大,以后渐趋平缓。

第三,形变强化受材料塑性限制,当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材料将发生断裂报废。

第四,形变强化的效果十分明显,强度增值较大,可达百分之几十甚至一倍以上。

例如,纯铜经强烈冷变形,强度极限σb可从220MPa提高至450MPa;工业纯钛通过形变强化,使σb可从750MPa提高至1300MPa。

第五,形变强化仅适用于冷变形。

在温度高于再结晶的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同时发生导致材料软化的回复和再结晶,形变强化将不发生或不明显。

第六,形变强化可以通过再结晶退火消除,使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基本上恢复到冷变形之前的状态。

形变强化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有色金属材料,并且是纯金属、单相固溶体合金和热处理不强化合金的主要强化方法。

某些有色金属在冷变形后能形成较好的形变织构,从而在一定方向得到强化,这个现象称为织构强化,在工业上也有一定实用价值(如钛合金板材的织构强化)。

4 第二相强化

第二相强化亦称过剩相强化。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合金大都是复相或多相合金,其显微组织为在固溶体基体上分布着第二相(过剩相)。

第二相是通过加入合金元素然后经过塑性加工和热处理形成,也可通过粉末冶金等方法获得。

第二相大都是硬脆、晶体结构复杂、熔点较高的金属化合物,有时是与基体相不同的另一种固溶体。

第二相的存在一般都使合金的强度升高,其强化效果与第二相的特性、数量、大小、形状和分布均有关系,还与第二相与基体相的晶体学匹配情况、界面能、界面结合等状况有关,这些因素往往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情况十分复杂。

如果第二相的尺寸与基体相晶粒属于同一数量级,称为聚合型多相合金。

复相黄铜、铝硅合金、α+β型钛合金、部分轴承合金都属于这类合金。

假设在变形时各相的流变相等,则流变应力σa=f1σ1+f2σ2,即并非所有的第二相都能产生强化作用,只有当第二相强度较高时,合金才能强化。

如果第二相是难以变形的硬脆相,合金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硬脆相的存在情况。

当第二相呈等轴状且细小均匀地弥散分布时,强化效果最好;当第二相粗大、沿晶界分布或呈粗大针状时,不但强化效果不好,而且合金明显变脆。

如果第二相十分细小,并且弥散分布在基体相晶粒中,称为弥散分布型多相合金。

经过淬火+时效处理的铝合金、经过淬火+时效处理的钛合金、以及许多高温合金和粉末合金均属于这类合金。

有时将过饱和固溶体进行时效处理沉淀出弥散第二相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沉淀强化,而将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加入弥散第二相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弥散强化。

在弥散分布型合金中,如果第二相微粒不能变形,其对位错滑移的阻碍作用如图6所示。

这时每个位错经过微粒时都留下一个位错环。

此环要作用一反向应力于位错源,增加了位错滑移的阻力,使强度迅速提高,并符合下述公式:

τ=Gbλ,即强化作用与第二相微粒间距λ成反比。

所以减小微粒尺寸和提高第二相微粒的体积分数,均可以使合金的强度提高。

该机制由E.Orowan首先提出,称为奥罗万机制。

图6 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示意图

 如果第二相微粒可以变形,位错将切过微粒使其随同基体一起变形,见图7。

在这种情况下,强化作用主要取决于微粒本身的性质及其与基体之间的联系,强化机制因合金而异,情况十分复杂。

其强化机制是:

由于第二相微粒的晶体结构与基体相不同,当位错切过微粒时必然在其滑移面上造成原子排列错配,增加了滑移阻力。

另外每个位错切过微粒时,均使微粒产生宽度为位错柏氏矢量的表面台阶,增加了微粒与基体间的界面积,需要相应的能量。

此外,如果微粒具有有序结构,位错切过微粒时将在滑移面产生反相畴界,而反相畴界能高于微粒与基体间界面能。

微粒周围的弹性应力场与位错产生交互作用,将增加位错滑移的阻力。

微粒的弹性模量与基体不同,如果微粒的弹性模量较大,也将使位错滑移的阻力增大。

最后,微粒尺寸和体积分数对合金的强度也有影响,增大微粒尺寸和体积分数,都有利于合金强化。

图7 位错切过粒子示意图

 5 热处理强化

众所周知,许多铝合金、镁合金和铜合金都可以通过淬火、时效提高强度,许多钛合金(主要是β型钛合金和α+β型钛合金)可以通过马氏体转变提高强度,而且强度增幅很大,有时可以通过热处理将强度提高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见表4。

铝合金、镁合金和铍青铜的热处理强化机制是:

先通过固溶淬火获得过饱和固溶体,在随后的时效(人工时效或自然时效)过程中将在基体上沉淀出弥散分布的第二相(溶质原子富集区、过渡相或平衡相),通过沉淀强化使合金的强度升高。

在热处理前后第二相的组织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均有利于合金强化。

表5反映了Al-Cu合金在热处理前后的组织变化情况。

__

 钛合金的热处理强化和铝合金有本质上的区别。

钛合金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在随后的时效过程中通过马氏体分解析出弥散分布的第二相,从而起到强化作用。

马氏体强化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强化方法,它综合了细晶强化(马氏体晶粒远较母相晶粒细小)、固溶强化(马氏体是过饱和固溶体)、位错强化(马氏体中含有高密度位错)和第二相强化(主要是不可变形微粒的沉淀强化)于一体,操作亦比较简便,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强化方法。

表6显示了几种钛合金的热处理强化效果。

应当强调的是,热处理强化不仅可以提高有色金属的强度,往往还可以同时提高合金的塑性、韧性、抗蚀性和塑性加工性能,在工业上应用很广。

有色金属的形变热处理逐渐在工业上获得广泛应用。

形变热处理将塑性变形与热处理结合,强化效果很好,往往不降低韧性甚至使韧性稍有改善。

以钛合金为例,经过形变热处理后强度极限可提高5~20%,屈服强度增加10~30%,此外塑性、疲劳强度、热强性、抗蚀性也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影响形变强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合金成分、变形温度、变形量、冷却速度和热处理工艺等。

6 其他强化方法

除了以上5种应用最广泛的强化方法之外,有色金属的其它强化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1)纤维增强复合强化。

其原理是:

用高强度纤维与适当的基体材料相结合以强化基体材料。

最早出现的是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的非金属复合材料,以后金属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很快。

用作增强纤维的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硼纤维、难熔化合物(Al2O3、SiC,BN,TiB2等)纤维和难熔金属(W、Mo、Be等)细丝等,其强度极限一般为2500~3500MPa。

也可采用金属单晶须或氧化铝、碳化硼等陶瓷单晶须作为增强纤维,其强度更高(如铁晶须的σb为13360MPa,氧化铝晶须的σb为4200~24600MPa),但生产成本亦很高。

用作基体的金属材料主要有Al、Ti、Ni、W等。

以硼纤维增强的可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如Al2Cu2Mg合金、Al2Mg2Si合金)为基的金属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和比刚度为标准铝合金的2~315倍,已被广泛用于航空和宇航工业。

利用定向结晶的方法,使共晶体中的硬脆相连续结晶为纤维状,从而起纤维增强作用,可获得共晶复合材料。

由于基体与强化纤维为共晶结构,结合十分紧密,而且可以一次制成形状复杂的产品,很有发展前途。

例如Ni3Nb2Ni3Al系共晶复合材料的强度可达到最优镍基合金的10倍左右。

金属复合材料的强化机制不是依靠阻碍位错运动,而是依靠纤维与基体之间良好的浸润性紧密联结并获得很高的结合强度。

由于基体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增强纤维具有很高的强度,所以金属复合材料同时具有很高的强度、比强度、韧性、耐热性和抗蚀性,是发展新材料的方向之一。

(2)有序强化。

固溶体从无序固溶体变为有序固溶体后,往往引起强度升高。

如果在有序化过程中伴随合金晶格类型和晶格常数改变因而产生较大内应力,强化效果更加明显,有时可以提高40~100%之多,见表7。

(3)晶须强化。

如果尽可能减少晶体中的位错和其他缺陷,使晶体接近理想的完整状态,这时材料的变形不能依靠位错的滑移,而是依靠滑移面上的原子作刚性移动。

这种滑移需要很大的切应力,使金属材料的强度大大提高。

晶须是一种接近完整的晶体,强度极高,例如铜晶须的强度极限可达到2000MPa左右。

由于生产成本很高,在工业上应用尚不广

 淬火变形和裂纹是热处理中常见的问题,也是造成产品报废的重要原因,如何控制是多年来热处理理论工作者与实际生产者致力研究的课题。

亚淬火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亚温淬火因其加热温度是在奥氏体与铁素体之间的双相区域内进行的,加热的温度比普通的热处理温度低40~80℃,具有降低能耗、提高产品的韧性、减少变形与裂纹等优点。

尤其在低、中碳钢以及低、中碳合金钢等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选择最常用的钢种45钢作为实验材料,给出不同淬火温度下对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验数据。

试验用料为某钢厂生产的580mm的45圆钢,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该45钢符合GBöT3077-2019标准要求

1 亚温淬火工艺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将上述成分的棒料加工成580×100mm的试样24件,先对试样进行850℃的正火处理,金相组织为索氏体+铁素体,然后将试样放入盐浴

炉中分别加热至750℃、765℃、780℃、820℃保温后,放入饱和氯化钙水溶液中进行淬火处理,其金相组织如表2。

并对765℃的试样进行比较全面的试验,结果如表3。

.1 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知亚温淬火零件的机械性能受回火温度的影响较大,低温回火不能充分发挥亚温淬火两相组织的强韧化效果,随回火温度的提高,钢的强度逐渐下降,韧性明显上升,而当回火温度升到350℃左右时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特征,回火温度再继续升高,韧性不断升高,两相组织强韧化效果愈加明显。

这是因为:

(1)亚温淬火能减小淬火应力,淬火裂纹是由热处理时产生的应力引起的,伴随加热和冷却而产生的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在工件中引起不均匀的塑性变形,是导致工件裂纹的主要原因,而当应力过大,特别是拉应力和切应力超过零件在该温度的强度极限时,便形成开裂,在亚温淬火时由于少量塑性好的铁素体的存在能减少应力集中,铁素体的塑性变形吸收了部分能量,使应力减少,因此就有效地减少了零件在淬火时变形和开裂的危险性。

同时铁素体阻碍裂纹的扩张,故提高了材料的冲击韧性。

(2)由于亚温淬火后实际加热温度在Acl-Ac3之间,未溶进奥氏体中的铁素体阻止晶粒长大,故淬火后实际晶粒细小而晶粒愈细晶强度愈高,由于晶粒细化所提高的强度部分弥补因保留少量铁素体而引起的强度下降,晶粒细化对韧性有利。

试验的结果还表明:

采用亚温淬火试件的硬度与采用普通淬火试件的硬度基本相同。

淬火温度的降低硬度也逐渐降低,但降低的不明显。

必须注意的是:

当亚温淬火温度过低时,基体中可能会出现块状铁素体而使零件的硬度大幅度下降。

同时亚温淬火只适用于小零件,对尺寸较大的零件

容易出现淬火软点。

2 亚温淬火对零件变形的影响

图1所示为45钢的轴套,技术要求为工:

热处理后硬度为HRc36~42,内孔的变形量不大于0.30mm。

采用普通的淬火方式,如用820℃盐浴炉加热后淬入饱和氯化钙水溶液中,处理后工件变形大,一般内孔约在0.3~0.7mm,而且工件圆柱度误差较大,常常出现工件超差磨不出而造成报废。

采用765℃的温度加热进行亚温淬火,只是回火后的硬度稍低于完全淬火时的硬度值,但是也能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内孔变形量却大大减少,一般为0.1~0.2mm,同时减少了磨削量,降低了零件的废品率,满足了生产要求。

亚温淬火中采用的工艺装备为:

加热设备为盐浴炉,回火设备为井式回火炉,淬火介质为饱和氯化钙水溶液。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3 结论

3.1 亚温淬火的温度应在低于Ac3+10-20℃进行。

淬火温度过低,由于大量未溶解的铁素体存在而显著降低钢材的硬度和韧性;淬火温度过高,两相组织强韧化效果不明显,同时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应力加大,减少淬火变形、开裂的作用也

将削弱。

3.2 对形状复杂的零件及薄壁零件,采用亚温淬火可显著减小零件的变形量,同时预防淬火裂纹的产生。

3.3 45钢制小零件采用765℃的淬火温度,当回火温度为350℃左右时出现明显第一类回火脆性特征。

应当注意:

亚温热处理适用于小型零件的热处理,对于尺寸较大的零件则应适当提高淬火温度,以避免出现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