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235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24《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24《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4《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      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    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

1.    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2.    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

1.    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    讨论法:

从故事情节,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

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

《氓》

二鉴赏:

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

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

蚩—→媸无—→毋于—→吁说—→脱

泮—→畔匪—→非

实词:

将<请,愿>即<走进,靠近>愆<延误>

体<卦象>咎<不吉利>贿<财物,嫁妆>

熟语:

夙兴夜寐:

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

本义起床)

信誓旦旦:

誓言真挚诚恳

总角之交:

幼年时的交情

二三其德:

感情一变再变

特殊句式:

氓之蚩蚩: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匪来贸丝:

省略主语尔

兄弟不知:

省略宾语之

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

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个体婚制在历史上决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

恰好相反。

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段话对我们理解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很有帮助的。

“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同上)。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

《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第一章:

追叙了氓向她求婚的情形。

求婚:

氓之蚩蚩<虚情假意>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真情一片>

将子无怒

将女子的善良与温柔表现出来

悲剧的开始

第二章:

女子怀着一片痴情与氓结婚的经过。

女主人已经轻信了氓的誓言,完全堕入爱河而不能自拔。

结婚:

泣涕连连

载笑载言

轻信誓言,轻信卦象。

一步步走向悲剧

第三章:

悔恨自陷情网。

第四章:

被遗弃因而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

叙述了在氓家吃苦受累却被遗弃的经过,对氓三心二意作了强烈的控诉。

至此,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已显露无遗。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含蓄深沉,将女子孤独无助,悲愤之情推到顶点,怨恨之情就像滔滔淇水之潮难以平静。

第五章:

写女子婆家的苦状和被遗弃后的不幸处境,表现女子的勤劳朴实,氓心愿已达成,对她的凶暴,与她的辛劳形成鲜明反差,女子却没有过多指责的话,却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的沉重。

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怨恨悲愤之情有爆发的可能。

然后又运用烘托的写法,用娘家兄弟不理解与嘲讽来衬托她独自伤神的处境,反思多年来的生活,加深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的了解,促使对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反叛促成了思想的成熟!

第六章:

复杂的悲愤心情!

并表示与氓彻底决裂。

白头偕老的想法徒增了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情。

用淇水有岸来反比自己痛苦无边,回忆幼年欢乐及山盟海誓,想到今天的背信弃义,先前积蓄之力量火山爆发!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

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

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诗经·邶风·静女》,我们是这样来感受女主角形象的,同学们还记得吗?

细节描写,心理刻画,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那么,在《诗经,邶风,静女》,里面,人物形象又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

二讨论

明确:

通篇运用对比手法,

女主人公用情专一氓的背情变心

氓婚前婚后态度女子心理变化

氓来即我谋时笑容可鞠(蚩蚩),知婚事推迟时态度时立变(怒)心情急切(为后面变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泣涕连连,载笑载言(完全的全身心投入去爱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相貌对比)

女之耽兮二三其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婚前美好愿望,婚后不幸遭遇,衷情非人的悔恨。

淇则有岸河水有岸氓心无法捉摸(氓卑鄙无耻)

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对负心汉怨愤。

女主人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最后两句,表示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之决心。

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氓,对爱情前后态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忠于爱情,坚强决断的女子形象!

三探讨

女主人公糜室劳矣,夙兴夜寐,糜有朝矣,但是为什么还会遭到遗弃?

有人说《氓》为弃妇所作也,并认为女终为情所误,你如何看待弃妇的命运?

(一)明确:

联系到对《氓》中男子的形象的理解。

从几个方面思考

1士变心说:

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社会道德说: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3社会制度说: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穷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色衰说:

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夙兴夜寐,糜有朝矣

(二)明确:

此女终为情所误;可以人性善和追求善等方面来考虑,女主人公善良娴美,勤劳、温柔、坚强,但是从叙事(恋爱——婚变——决绝)中可以看出,女子追求自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只是女子的善良个性是女子的对生活的一种追求,而非为情所误,也可以结合1中的生活、经济等各方面加以圆说为情所误。

四《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试找出《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类手法,讨论一下她们的作用。

明确:

《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

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相连的诗意。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与后面对女子的劝告不要沉迷于爱情相对照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后面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有隐喻。

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来表示情感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比:

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

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五.作业:

背诵全诗

六.板书设计

秋以为期

恋爱热情、幸福〉

(1-2)载笑载言

无与士耽

婚变士贰其行怨恨、沉痛〉

至于暴矣

决裂清醒、刚烈〉

对比:

心急——怒

氓变心——暴

变情弃义、负心

二三其德

纯真、热情、勤劳

女子

善良、坚强、刚烈

参考译文

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

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

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

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

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

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

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

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

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

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

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

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

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

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

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

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

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

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

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

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静女》诗中重点语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

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

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氓》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这两处用桑叶由嫰绿以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第1小题参考答案:

①说:

通悦,喜爱。

女:

通汝,你。

课文中代指彤管。

②归:

通馈,赠送。

注意:

说、女、归的通假用法。

③涕:

眼泪。

注意:

涕不能理解为鼻涕。

④贿:

财物。

课文中指嫁妆。

注意:

贿不能理解为贿赂。

第2小题参考答案:

①见: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见(露出)原形

②即:

若即(靠近)若离不即(靠近)不离

③尔:

尔(你)虞我诈出尔(你)反尔(你)

④爽:

屡试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差错)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提示:

《静女》篇幅很短,建议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背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2.4《沁园春长沙》教案粤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

教学要点:

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

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xx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

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检查预习,落实字音

沁园春(qìn)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三、朗读,初步感受全文;介绍写作背景

播放配乐朗诵音频资料,进入课文情境。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

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阅读训练、鉴赏

(一)参看注解,要求学生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对于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着重引导落实以下词句。

⑴[寒秋]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

⑵[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

⑶[橘子洲]又名水陆洲。

在长沙西面湘江中。

⑷[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万,表示很多。

⑸[红遍]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秋来经霜,山山变红。

⑹[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⑺[漫江]满江。

⑻[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透,极,与“遍”互文,都是副词。

⑼[百舸]许多船。

舸,大船。

⑽[争流]争着行驶。

(11)[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12)[长空]广阔的天空。

(13)[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4)[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浅。

(15)[万类]万物。

(16)[霜天]秋天。

(17)[竞]争着。

(18)[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19)[廖廊]指宇宙的广阔。

(20)[苍茫]旷远迷茫。

(21)[主]主宰。

(22)[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

这里指盛衰。

(23)[携来]携,同。

来,助词。

(24)[百侣]很多的伴侣。

这里指战友。

(25)[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26)[稠]多

(27)[恰]正当,正值。

(28)[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9)[意气]①意志和气概;意气风发,文中即此意。

②志趣和性格:

意气相投。

③由于主观或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意气用事。

(30)[挥斥]奔放。

(31)[遒]强劲有力。

(32)[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33)[江山]一般代称国家,这里指国家大事。

(34)[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35)[粪土]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36)[万户侯]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

万户,指诸侯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

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37)[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38)[击水]游泳。

(39)[遏]阻止。

(40)[飞舟]飞快前进的船只。

(二)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明确: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三)阅读品鉴。

1.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起统领作用的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2.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3.思考、讨论: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明确:

四个方面:

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

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4.上阙词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

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

(由点到面)

5.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

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6.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峥嵘岁月”补充资料: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c.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这段往事。

7.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恰:

“正值”意。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

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8.最后三句: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多么大的气魄!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9.纵观全词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

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明确: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10.要同学们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加深体会。

五、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六、作业

背诵全词。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远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近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俯看:

鱼翔浅底

毛泽东

万类霜天竞自由

秋天意象

博大的胸怀

豪迈的气概

昂扬的斗志

奋发的精神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手迹上是:

“向中流击水”,课本是“到中流击水”,可引导学生比较鉴别

4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语,领会全词基本内容。

2.体会词中描绘的壮阔气象、雄浑意境和深邃思想,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

教学要点:

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

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月15日到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