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305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1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三)

(时间:

10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16582113】

①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

②骗取一套保障房,可以获利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发现后惩罚骗保却举重若轻,这不是明摆着鼓励大家骗保吗?

③从“巨头”到“中产”,以战略转型为名义的裁员正在全球进行。

而在国内,尽管大多数企业对裁员讳莫如深,但也有门户网站传出了有关企业“瘦身”的消息。

④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深入彻底。

中央部委机关率先垂范,首当其冲,取得了良好效果。

⑤面对朋友们的不情之请,你会怎样做?

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如果这是一件很难为情但确定可以做到的事,你会答应吗?

⑥出乎意料,周汉民没有闪烁其词,反而对敏感的区内金融改革试点畅所欲言。

他坦言自贸区的细则很快就要出来。

A.②④⑤B.①②④

C.①③⑥D.③⑤⑥

【解析】 ②举重若轻:

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

不合语境。

④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不合语境。

⑤不情之请:

指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谦词。

不合语境。

【答案】 C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

16582114】

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____①____生成,____②____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

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____③____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

如此严酷的形式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____④____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____⑤____《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

____⑥______“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A

慢慢

甚或

/

并且

而且

所以

B

最终

包括

能否

/

然而

故而

C

渐次

与否

因此

/

D

已经

/

竟然

即便

因此

【解析】 该文段论述了“王官之学”的兴盛历史,分析了《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的原因。

从分句关系上看,①处“渐次”表明逐渐的状态;②处“如”表举例;③处“与否”表两个方面;⑤处“因此”表结果。

【答案】 C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

16582115】

A.《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来自权威调查部门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中央决策层,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

B.山东旅游局称已向青岛“天价虾”事件中的游客道歉,并表达了邀请他们担任山东省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的提议,但遭到了游客的婉拒。

C.据悉,我国现在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除非洲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5岁~67岁,这说明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与多数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D.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关于《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申报材料完全符合世界记忆名录的各项评审标准,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后添加“的建议”。

B项,搭配不当,应将“提议”改为“意愿”。

D项,主语错位,“申报材料……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不当,主语应是“《南京大屠杀档案》”。

【答案】 C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16582116】

如果公众对科研项目有很大兴趣,那么项目的资助方兴趣就会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提升公众兴趣,就需要我国的科学家像索恩那样,重视宣传,重视与公众沟通,参与公众容易感兴趣的科普项目甚至科幻小说、电影等等。

目前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

A.像我国则主要是政府在出钱,而欧美国家不仅有政府支持,还有企业以及各种私人基金如盖茨基金会等的支持

B.像我国则主要是政府在出钱,而欧美国家不仅有企业以及各种私人基金如盖茨基金会等支持,还有政府的支持

C.像欧美国家不仅有企业以及各种私人基金如盖茨基金会等支持,还有政府的支持,而我国则主要是政府在出钱

D.像欧美国家不仅有政府支持,还有企业以及各种私人基金如盖茨基金会等的支持,而我国则主要是政府在出钱

【解析】 “像”是举例说明,应紧扣前文公众对科研项目的兴趣,所以排除A、B两项;C项中的递进关系不当,也需要强调公众对科研项目的资助,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18分)

【导学号:

16582117】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

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

来言:

“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

武还,诉于帝。

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谁也?

”佐以来对。

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

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

言:

“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

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

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

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

”从之。

来居官廉,练达政事。

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

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逮下狱,当徙。

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

渡河,闻寇退,乃引还。

景泰元年,贵州苗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

贼平,班师。

诏留来、珤镇抚。

寻命来兼巡抚贵州。

奏言:

“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

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

宜召商中盐,罢纳米例。

”从之。

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

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

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

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

明年,事平。

召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

来归。

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节)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以……为”为固定结构,所以排除A、C两项。

“听其均分”的意思是“任由他们均分”的意思,故选B项。

【答案】 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错,原文无“肱股之臣”。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

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

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

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

成化六年,死于家中。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

“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

【答案】 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4分)

译文: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

(5分)

译文:

                                    

                                    

                                    

【答案】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关键点:

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关键点:

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

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

宣德六年,因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

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

王来说:

“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

”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

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

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

皇帝问都御史顾佐:

“巡按是谁?

”顾佐回答说是王来。

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

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

英宗即位,因为杨士奇推荐,王来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

说:

“郡县官员不把农业当作根本,导致百姓多游荡懒惰,催征租税动辄逼出人命。

朝廷怜悯他们失业,下令免除他们的赋税,而田地一天天荒芜闲置,租税没有出处,连累到良民。

应该选择贤能的守官,督促他们以农业为根本。

如果这些人荒芜田地,下令让附近的人家与他们通力合作,交租剩下的粮食任由他们均分,以前田地的主人恢复本业的就还给他。

靠种桑养蚕补充农业的,可任他们自己规划安排。

仍旧让提学风宪官监督,百姓知道从事本业。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王来为官清廉,为政干练通达。

侍郎于谦在山西做巡抚时,多次称赞他的才干,认为他可以在皇帝身边侍奉。

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

因为这他被逮入狱,应当流放。

正赶上大赦,以原来的官职调任广东。

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

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

渡过黄河,听说敌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

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在军中去世,晋升王来为右都御使代替侯璡。

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联合进兵讨伐苗人。

等到贼人平定,班师回朝。

皇帝下诏让王来、梁珤留下镇守安抚。

不久下令王来兼任贵州巡抚。

王来上奏说:

“近来因黔、楚地用兵,应该暂时实行卖官的先例。

现在贼寇稍稍安定,只有平越、都匀等四个地方缺乏粮饷。

应该召商中盐,取消收粮的条例。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景泰三年十月王来被召回,让他兼任大理寺卿。

梁珤认为王来功劳大,请求对他给予特殊表彰。

都给事中苏霖反驳梁珤,于是此事未得实行。

王来在返回的途中,因为贵州苗人又反叛,皇上让他带兵回去再讨伐苗人。

第二年,反叛之事平定。

任命他为南京工部尚书。

英宗复辟,六个尚书都被罢免。

王来回家。

成化六年,死在家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8分)

【导学号:

16582118】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

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

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

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

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

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唯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

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

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

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

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

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语言优美,联想丰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荷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B.文章以荷引起自己心灵的震动开端,以自己被荷的品质所感动,变成一个宠辱皆忘的人作结,首尾呼应;以“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为线索,脉络清晰。

C.从结构上讲,第③段是对①、②两段的小结。

在这一段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对荷不言屈服顽强的生命力进行了真挚的礼赞。

D.《说荷》可说是一篇现代的《爱莲说》,托物寓意,借荷言志。

文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作者非常善于借古人的胸臆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E.这是一篇颇有新意的咏物散文,作者一开始就直接点题,说明荷花对自己心灵的震撼。

这种强烈的震撼来自荷花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 B项,“自己……变成一个……人”与原文不符。

E项,“说明荷花……”不对,以偏概全。

【答案】 BE

10.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

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根据语境信息“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可知文章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在丰富荷形象的同时,又为下文抒情和议论张本。

【答案】 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使荷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形象更为丰满。

表明荷的美好品行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11.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结合自己的理解整合即可。

【答案】 写诗作文,赞颂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

12.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分)

                                    

                                    

                                    

(2)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3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1)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轻叩”意为“影响和感召”,可知荷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在洗涤着人们的灵魂。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宠辱皆忘”,可知生命的真谛在于洗尽铅华,高风亮节,坚持自我。

【答案】 

(1)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洗涤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

(2)不论在何种恶劣的环境和情形下,遭受怎样的痛苦和创伤,都应该坚持高风亮节、坚持自我。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3.将下面的长句变成几个连贯的短句,要求不得改变原句的意思。

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因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确定主干句,再把原句中的修饰语变为独立的句子即可。

【答案】 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

(或“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

14.右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荷塘里的美丽荷花。

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80字。

【导学号:

16582119】

                                    

                                    

                                    

【解析】 作为图文转换题,本题目与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做题时注意从四种修辞中选一种,描写时可从荷叶、荷花、想象的荷香等处着笔。

【答案】 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荡舟湖心,令人流连忘返。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导学号:

16582120】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

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

由此可见,__①__。

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

因此,__②__,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__③__。

①                                    

②                                    

③                                    

【解析】 ①处要强调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②处是一个结论句,应与后文的“就”字一致起来,采用假设句式;③处要与中国书法的风格结合起来表述。

【答案】 ①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②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艺术③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自然中。

雄伟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走进大自然,面对大自然,我们会有所思有所想,请以“走进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对“走进大自然”的理解,有三个层面:

一是走进大自然,即走进阳光,走进风雨,看山川河流,赏花鸟虫鱼;二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崇尚自然的生活状态,即如老庄哲学所崇尚的自由、无为的生活;三是从“自然”的比喻意义立意,把“自然”理解为“自由发展”“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等含义。

从第一个层面立意并不错,但立意不高,就要从写作技法上争取优秀。

从第二个层面写,在立意上比第一层面高,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入手来写作,论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主题,但还是显得大众化了。

从第三个层面写,单立意来看,会高人一筹,如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