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2323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docx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6122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三中课堂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下面对当今世界物种现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自然物种在减少,灭绝速度在加快

B.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

C.自然物种减少必然会严重危害人类自身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是自然物种减少的唯一原因

2.2012年6月20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

温家宝抵达巴西出席峰会并发表了专题演讲,同时宣布捐赠六百万美元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信托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处理环境问题。

这表明()

A.世界各国面临着同样的环境问题,很难解决

B.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C.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已不存在任何分歧

D.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3.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切实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

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包括重金属污染,大气、土壤、海洋污染,饮用水不达标以及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环境问题。

材料说明了()

A.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

B.环境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C.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4.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渤海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损害。

受溢油事故影响,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这说明了()

A.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B.环境污染会造成重大的危害

C.企业要发展,此类事情不可避免

D.先污染,再治理

5.近年来,我国在保护和治理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污染等。

国家之所以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治理环境,是因为环境问题()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危害人类健康

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6.地球上有170万个已被鉴定的物种。

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大量物种灭绝。

目前已经发展到每天消失一种,每小时消失一个野生动物物种的程度,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

A.人类健康状况B.生态平衡

C.经济发展D.社会发展

7.(2012·株洲中考)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漫画《地

球的眼泪》形象地说明了()

A.人类与地球是不能和谐相处的

B.人多力量大

C.我国人口问题无法解决

D.我国人口的过多和过快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8.(2012·镇江中考)2011年镇江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92.9%,是近年来环境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这主要得益于全市蓝天工程行动计划的实施。

2012年蓝天工程还将更上一层楼,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努力营造碧水蓝天。

建设清新、洁净、优美、舒适的家园,需要你我一起参与,共同保护。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经常使用塑料方便袋

B.随手丢弃废旧电池

C.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D.购买和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

9.(2012·烟台中考)新修订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的监测指标,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可以更好地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这()

A.就能彻底杜绝空气污染的行为,改变我国空气质量

B.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C.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D.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

10.《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显示,青岛的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指数排名第十一,部分山海自然景观遭破坏,影响了岛城自然环境竞争力。

这说明了()

①我国环境恶化趋势不可遏制

②当前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

③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

④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1.我已经46亿岁了。

我在反思,或许我真的老了,或许我真的病了。

我知道人类总在抱怨,抱怨我周身的温度升高,抱怨我身上的营养难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抱怨各地的干旱、内涝,抱怨空气越来越污浊……

看看被各种污染物弄脏的海水,那是我的血液;看看干旱焦灼的土地,那是我的皮肤;看看被砍伐的树木,那是我的头发……救救我吧!

只有你们可以拯救我,如果你们还想把我当成安身的家园,救了我,就等于拯救了你们自己。

阅读上述材料,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我”指的是谁?

材料反映了哪些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三、材料分析题

12.(2012·济宁中考)材料一2012年3月5日,备受社会关

注的“PM2.5”一词首度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环保部在《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中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

相关链接:

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足人头发丝的1/20。

这些颗粒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可随呼吸进入人的呼吸系统,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

郁闷YUMEN:

如今,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城市生活如此令人焦虑,又何谈幸福感呢!

……

(1)请你结合“郁闷YUMEN”的忧郁,分析国家将PM2.5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必要性。

(2)国家应怎样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PM2.5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材料二2012年2月9日,在济宁市“两会”开幕之际,加快“生态济宁”建设,开展大气污染物监测预警,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监测体系,消除异味污染,努力增加城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

(3)为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倡导开展“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活动。

作为青少年,请就此发一条微博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本题属于逆向思维式选择题,注意选择的是“不正确”的选项。

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热点材料的能力。

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世界各国为解决环境问题所做的共同努力,但这并不能说明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其矛盾和分歧仍然存在,因此C项观点错误;A、D两项观点片面。

只有B项符合题意。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环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

选项A、D与题意无关,选项C说法太绝对。

4.【解析】选B。

本题以康菲石油污染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环境问题的危害。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不能持消极态度,无作为,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性,A、C、D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选B。

5.【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危害的认识。

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并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还不能说环境问题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种减少的严重后果——生态平衡遭破坏的认识。

从题目的材料中可以看出主要介绍的是物种灭绝的问题,而物种灭绝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7.【解析】选D。

本题以漫画引领设题,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地球之所以流泪是因为承受不了人口过多的压力。

这体现了人口过多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A、C本身的说法是错误的,B说法片面且不符合题意,故选D。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的践行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B、D三项的行为会破坏环境,浪费能源;C项行为有利于保护环境,故选C。

9.【解析】选B。

材料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的两项指标,目的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因此,B符合题意。

A、D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

C项的观点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应排除。

10.【解析】选C。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对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对策的认识。

材料通过青岛的环境排名,说明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为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②④观点正确;①观点明显片面;③不符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故选C项。

11.【解析】本题以拟人化的手法启示我们要保护地球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1)问,由“我已经46亿岁了”可知,“我”是地球;由“我周身的温度升高”可知全球变暖;由“我身上的营养难以养活所有的人口”可知资源短缺;由“干旱、内涝”可知自然灾害频发;由“空气越来越污浊”可知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

(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抓住主要原因回答即可,比如: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世界人口剧增等。

在回答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时,答案应有针对性,不能罗列一些无关紧要的文字。

答案:

(1)材料中的“我”是指地球。

全球变暖,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等。

(2)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乱砍滥伐,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等。

世界各国要积极参与气候、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等。

12.【解析】本题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PM2.5,考查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

(1)问考查环保的必要性,有一定难度,可从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知情权,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角度回答,关键是学生能否对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全面;第

(2)问国家怎样改善空气质量,关键是学生要审准题目,发问的对象是国家,也就是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改善环境问题;第(3)问形式新颖,但问题不难,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答出一些环保的具体措施即可。

答案:

(1)有利于增强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防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引导公众健康生活、出行;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保护环境,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科学环保知识,使治理污染和保护空气质量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3)为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我们青少年要积极向他人宣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少用或不用快餐盒、纸杯等一次性用品;节约使用学习生活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等良好习惯;购物时自备购物袋;使用节能灯具;多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少打车;多走楼梯,少乘电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