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4938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就题分学析 改进教.docx

就题分学析改进教

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

——2014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高段学业水平评价就题分析报告

桐庐县教育局教研室章拥军

桐庐县钟山小学周国军

桐庐县城南小学俞银兰

桐庐县富春江小学梅立盛

桐庐县迎春小学钟鸣晓

学业水平评价(期末测试)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反应教学中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我们改进教学。

但是我们以往总是比较笼统统计与分析(平均分、得分率等),没有反映具体错误现象、解题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就没有较大的实质性的帮助。

这次我们采用就题统计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真正反映我们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

四年级篇

一、整体分析

二、就题分析

(一)填空题第3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填空题第3题

角的大小是以“度”为单位的,1°就是把()平均分成()份后的1份的角度。

41.7%

不会

29.8%

65.7%

13.8%

不规范

12.8%

其它

题目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角的单位(即1°角)的产生过程: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1份就是角的单位——1°角;重在检测学生对角的度量的原理的理解,建立1°角的表象。

解题情况分析:

从各校检测数据显示,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县平均失分率达到41.7%,其中失分最高的65.7%,当然也有掌握较好的学校,失分率只有13.8%,城镇学校的失分率明显低于农村学校。

学生错因主要包括:

空白未作答;把360°平均分成360份;把角平均分成360份,把10°平均分成10份;

教学改进建议:

1.设法让学生体会角的单位的必要性,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入手,在比较时提出两个角相差多少,从而引出需要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单位进行比较,由此引出角的单位。

2.利用课间演示1°角的产生过程。

3.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经历1°的操作过程。

以小组的形式在圆片上将圆平均分成360份,让学生亲身经历1°角的过程,虽然麻烦点,但是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4.与后面周角的认识相结合。

(二)选择题题第2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2

关于角的大小,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变得越大。

B.角的两边叉开越小,角的度数变得越小。

C.用放大镜看角,角的度数会放大。

D.角的大小取决于角的开口方向。

24.03%

A

7.7

55.8%

5.6%

B

C

6.8

D

10.5

题目分析:

本题考查的角的大小与它两边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对角的度量的考查,此题县平均得分率是在76%,相对较好,其中最好的学校的得分率达到94.4%,说明学生对角的大小关系理解比较清晰。

失分较多主要是很多学生错选了D,很有可能不理解“开口方向”是什么意思,或者是没有将选题看完整。

教学建议:

1.可以制作一些活动的角,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摆弄让学生深刻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岔开的大小有关。

2.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排除法正确选择。

3.强调学生看清题目。

4.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辩论式教学。

(三)选择题第5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5

下面关于梯形的描述,()是正确的。

A.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边缩短就可以成为梯形B.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 C.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D.只有上下两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

91%

A

9%

100%

48%

B

30%

C

53%

D

6%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梯形概念的实质性掌握情况,A选项是评价学生动态理解梯形,BCD选项是评价学生严密逻辑分析梯形概念能力。

正确选项是A。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相当高,达到91%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

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如此思考,首先排除A选项,原因是学生没有经过这样的认识梯形,学生头脑中固化“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然后在BCD选项中判断,看看似乎都有问题,再通过比较选择一个“最像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四边形”,那么B不对,如果教师重视“只”,那么C不对,如果教师重视“变式”,则D不对,哪个要素没有重视,那么就认为这个答案正确。

显然从解题情况看,选择C选项的达到五成以上,说明在教学中还没有重视“只”。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学生对梯形概念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操作、动态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现实经验;

(2)学生的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是有问题,特别是转化语言表述的时候,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思维,而且也缺乏对语言描述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梯形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变化。

2.要通过“辩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梯形的各种描述”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梯形”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四)计算题第5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三、计算5

两个数(都不是0)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以3,另一个因数乘以2,积会怎么变化呢?

小红认为积应该扩大6倍,小军认为积会扩大5倍。

(1)你赞同谁的观点?

(2)写出你的理由

33.7%

不会

10.1%

57.75%

15.4%

不会写理由

10.7%

观点错误

12.9%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考查,既要让学生对两种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又要用语言或算式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既考查学生的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又评价学生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反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从失分率来看,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县平均达到33.7%,有一半的学校在33.7%以上,失分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尤其是部分小学校。

抽取部分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理由阐述不完整,有的学生用算式“2×3=6”来简要说明,没有讲明白为什么是“2×3=6倍”。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设数法举例说明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观点错误,他们错误的理由是“2倍+3倍=5倍”(3)能判断,但不会写理由。

(4)空白未作答。

从中看出这部分学生缺乏对变化规律的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思考等形式通过设数举例、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等活动自主探索出及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

2.辩论式教学和反思教学常态化,在日常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辩题,为学生创设辩论的平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

如在日常作业中,对于判断题或选择题要让学生表达错误的理由,要求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五)解决问题第3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3

2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1800千克蜂蜜。

小红家养了这样的6箱蜜蜂,一年大约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或者另外的解决方法)

34.8%

不会

13%

66.7%

5.2%

只有一种方法

19.8%

不能表达思维过程

9%

其他

8%

简要分析

此题考查的目标是:

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另外要求学生要写出思考的过程,尝试对思维过程进行评价。

从失分的数据来看,县平均失分达到34.8%,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悬殊也不较大(当然这与扣分标准不同有着较大关系,如有的学校只有一种方法的失分比较多,而有的学校只有一种方法失分较少,甚至没有扣分,还有的学校写出算式基本得分,也有的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过程的适当扣分)

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主要问题在这几个地方:

能够正确写出算式,但不能表达思考过程;不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部分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不明白总数与箱数之间的关系,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比较混乱,反映出箱数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综合理解题意的能力匮乏。

教学建议

1.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训练,在练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写出算式,同时可以写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或者写出每一步所表示求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说乃至写出思考过程,课堂上“慢”一点,多进行“我是这样想的:

”的练习。

2.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如:

在本题中24箱和1800千克之间的关系,24箱和8箱之间的关系等

3注重运用几何直观帮助理解题意,如:

1800千克

千克

(六)解决问题第4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4

一套衣服,上衣每件48元,裤子每条36元,用1000元钱买这样的12套衣服够吗?

(请作图表示你的解决方法)

23.9%

不会

10.29%

46.4%

3.8%

思维过程不会表述或逻辑不严密

13.6%

其它

6.5%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的目标是能综合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可以采用先算出一套衣服的价格再乘12套衣服算出总价,最后与1000元进行比较。

也可以先算出12件衣服和12条裤子分别需要多少钱,用总价和1000元比较,同样可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多样化。

解题情况分析:

从失分数据分析,本题答题情况比较好,失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对于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地比较扎实。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失误;2.画图不规范、不准确;3.答题不规范,算出总价后没有与1000元进行比较;4.少部分学生对于这三者关系理解混乱。

教学建议:

1.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作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强调学生答题要规范。

4.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编题的教学方式。

(七)解决问题第6题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县平均)

现象统计

最高失分率

最低失分率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6

从甲城往乙城运68吨货物,如果用载重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运费200元;用载重2吨的中卡车运一趟,运费90元;用载重1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50元。

要想用最少的钱一次运完这批货物,需大、中、小卡车各多少辆?

最少多少元?

(写出你是怎么想的)

44.66%

不会

18.3%

75%

20.1%

思维过程不会表述或逻辑不严密

17.7%

计算错误

9.6%

其他

5.8%

题目分析:

此题评价学生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情境相近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同样是关注对学生思考过程的评价。

想要用最少的钱运完,就要考虑哪种车最省钱,同样要做到不空余,这样就会选择大卡车13辆、中卡车1辆、小卡车1辆。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是本次考查失分较多的一道题目,县平均失分率达到45%,其中最高的学校75%,最低的学校20.1%,失分较多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农村学校。

失分主要表现在:

1.空白未作答;2.胡乱凑数;3.过程不完整;4.计算失误;5.没有写出为什么要先选择大卡车。

从中看出我们学生对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教学建议:

1.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让一些有“余力”的学生吃得“更饱”“更有营养”。

2.教学中设计一些与生活情境相似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多听听学生“我是怎样想的”;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年级篇

一、整体分析

二、就题分析

(一)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一、填空2

天平的两边已经平衡。

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2千克货物,那么天平的右边必须放()千克货物才能平衡,如果天平右边放3千克货物,天平左边会()。

19.69

不会

7.06

其他

12.63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等式的性质(天平原理)实质性应用掌握情况。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较少,在20%左右,但是城镇小学或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差较多,最少的失分率仅为4.1%,最多的高达50%。

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第一个空格是填对的,错在第二个空格,学生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是主要现象。

原因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哪边重了天平会向那一边倾斜的原理没有生活体验。

显然从解题情况看,可以发现,学生对天平原理的概念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操作、动态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平衡的现实经验。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等式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

2.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等式的各种描述”进行操作、辩论,在体验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等式”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二)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一、填空8

甲、乙两数的积是1.2,如果甲数扩大()倍,乙数扩大10倍,那么,甲乙两数的积是240。

39.90

不会

36.84

计算不准确

2.1

其他

9.5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积的变化的实质性掌握情况和学生对举例、辨析等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最高达到75.7%,最低是12.5%,多数学校在36%左右。

城镇小学失分率较低,农村小学失分率较高,特别是山区学校。

失分率高于50%及以上的学校有7所,占26.92%,低于20%的学校3所,约占12%。

从解题情况看,不会的占36.84%,计算不正确的占2.1%,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是有问题的,没有在变式的过程中认识积的变化的变式经验;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偏重于让孩子“记住”知识,而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不够,造成孩子在“变式”“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积的变化规律”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变式体验中,在变化的过程体验,即一个因数变化——两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反之,积不变——因数怎样变化等,从不变——到变——再到不变。

2.要通过“辩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积的变化”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积的变化规律”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3.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举例、假设、逆推等重要的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多体验、尝试,在思想方法的教学时要“慢”,教师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教学思想。

(三)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1

三角形ABC,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2,4),B点用数对表示数(2,0),C点用数对表示为(4,2),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直角D.正

48.9

ABD

48.9

51.1

题目分析:

本题是对数对概念及操作水平的评价,并结合三角形的概念评价数形结合能力。

正确答案是c。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达到50%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

显然从解题情况看,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操作能力,与学生知识水平与经验关系不大,所以城镇与农村区别不大。

错误高达五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学生对数对概念掌握是比较片面的,没有在结合其他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数对的现实经验;

(2)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操作有问题,缺乏对数形结合语言描述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准确的操作水平。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数对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想象的体验中,要构建数对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不要就数对来教数对。

2.要加强数对操作教学,积累操作的数学经验,提高操作水平。

通过“操作”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数对的各种变化”进行操作,在动态中对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提升认识,获得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数对”的认知更准确和完整。

(四)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二、选择3

有三个图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的和都相等。

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5厘米,梯形的高是7厘米。

则三个图形的面积关系是()。

A.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B.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C.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52.13

ABC

52.13

47.87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概念和计算的实质性掌握情况,评价学生严密逻辑分析几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D。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比较高,达到50%以上,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说明本题主要涉及的是能力的评价。

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学生在解题时,一般是如此思考,选A选项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等底的时候就比较高,高大的那个图形面积就大,选BC选项的原因是考虑到了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要除以2,但只考虑了一种。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操作、变化的体验中,不能只是“看看、听听”,在变化的过程体验“量变”到“质变”,即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变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要通过“自主编题”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行编题,在编题过程中进行比较辨析,获取各种图形面积大小所对应的因素变化的体验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图形面积有比较完整的认知。

3.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要形成举例验证的思维习惯。

(五)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三、计算5

知识梳理:

《简易方程》单元中有这些知识点:

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解、列方程解决问题、解方程、等式性质(等式性质一、等式性质二)等。

请你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你的学习过程,用图(树形图或其他图)或表格的形式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

38.23

内在联系不清

18.56

表述不清

14.34

不会

5.33

题目分析:

知识梳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对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很有帮助,但是在学业评价中几乎没有体现,本次评价是一次大胆尝试,目的在于引导教师重视知识梳理的教学。

本题评价学生对知识梳理的能力,关键在于能否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整理。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达到38.23%左右,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距较远。

失分率最大的在75%以上,最低的是低于10%,主要体现在内在联系不清上。

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发现完成较好的班级主要原因是教师比较注重知识梳理,且每一单元结束都进行相关的梳理,甚至有部分班级坚持每一课都有小小的梳理。

而失分率较高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知识梳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教学改进建议:

1.可以由“扶”到“放”,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打通知识间的脉络和关系。

比较难梳理的可以教师指导。

知识梳理的类型可以是“树形状”或“线形”,关键在于沟通。

也可向学生提供模板。

2.注重每一堂课的沟通与梳理。

可从一堂课——一个单元——一册,也可根据知识板块、知识的发展变化等来梳理。

(六)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1

把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关于面积的问题,同学们产生两种不同观点:

A.面积不会改变

B.面积会改变,而且是变小

(1)你赞成哪种观点?

(2)你赞成的理由是什么?

(3)另一种观点不对的原因是什么呢?

41.23

不会

3.5

语言描述不清

32.5

逻辑推理不严密

5.23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对辩论式教学的实质性掌握情况。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达到41.23%左右,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相距较远。

失分率最大的在68%以上,最低的是10%。

通过访谈教师和部分学生,发现完成较好的班级主要原因是教师比较注重辩论教学,而失分率较高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知识辩论,或者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辩论。

教学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创造辩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正逆向思维得以训练。

2.可以结合教学中教师们遇到的一些困惑点、学生的易错点、混淆点来出辩题,组织辩论,尝试辩论式教学。

(七)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现象统计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4

我买了1本相册和4本笔记本,一共用了47.5元。

我知道1本相册的价格是1本笔记本价钱的5.5倍。

你知道相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

你是怎么想的?

31.2

计算不准

8.9

语言描述不清、不严密

15.78

不会

6.52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解决问题和表述自己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的能力。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是31.2%左右,无论是城镇小学还是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差不多。

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解题思路的语言描述不清、不严密上。

教学改进建议:

1.建议结合方程、消元等多种方法进行对比教学,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思路。

2.数学语言的严密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的对比、联系、画图,让学生描述、比较和优化。

(八)

题号

题目

失分率

错误原因分析

解题现象

百分率

四、解决问题5

小明有一个书架,分上下两层。

上层的书的本数是下层的4倍。

如果把上层的36本书移到下层,上下层的本数就一样多。

原来上下层各有几本书?

(列方程解决;并列表写出列方程的过程)

37.78%

不会

19.32%

计算不准

6.84%

题意不清

11.62%

其他

题目分析:

本题评价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解题情况分析:

本题的失分率在40%左右,城镇小学解题情况较好,均低于10%,农村小学解题情况多数高于40%。

教学改进建议:

1.首先要保证方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事物之间的等价。

教师要把学生方程学习的生活联系过程作为重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程渗透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2.其次要保证数学情境由简单到复杂。

数学情境要简单易懂,易于让学生找出基本的等价关系,当真正体会出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