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6413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docx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节约能源,改善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

节能减排与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注重存量的高效利用和使用的节约,做足“减量化”文章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增量的合理比例,做足“结构性”调整文章,也就是新增(开发)更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替代或补充日益枯竭并高“排放”的矿物能源资源。

水资源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

水资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必须强调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综合利用。

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改善环境。

  关键词:

能源;环境;水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减排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志码:

B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呼声。

水资源是最基础性资源,既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又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水环境治理改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尤其是面临当代和未来人口、资源、环境的现实,水环境治理与抗灾减害、饮水安全和生态保障。

水资源利用与替代能源、改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和灌溉、水运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凝聚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我国政府在“十一?

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要求和具体指标,节能减排与保护和改善环境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这里要强调的是,当我们在巨大的“存量”中,在注重高效利用和使用节约,做足“减量化”文章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增量的合理比例,做足“结构性”调整文章。

也就足说,一方面,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开发(新增)更多、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替代或补充日益枯竭并高“排放”的矿物能源资源,实现能源供应结构上的节约。

  正是由于水资源与农业(农产品)和居民饮水安全,与耕地和生态环境,与能源等等,都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更加能够体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不仅关乎当地,对区域或流域影响也是极其深远,也更加能够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节约能源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应该更加可持续性。

可以说,大江大河流域水系统治理和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或者说,水能的充分利用,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能源资源。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湿地效应和替代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就是最大的改善和保护环境。

  

  1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不足及其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压力

  

  国际水电协会(IHA)预测:

“到2025年,地球上约50%的居住区(至少35亿人)将面临水资源的短缺。

”与此同时,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系统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正导致气候异常和全球变暖。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资源和生态环境全球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负责任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注,并且,已经不仅只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也不仅局限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构成全球性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问题。

  我国虽是资源总量大国,能源蕴藏量居世界前列,却是人均存量“小国”,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小国”,同时还是资源消费大同,环境影响大国。

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SO2和CO2排放量也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1.1水资源和能源资源自然条件与开发利用状况

  1.1.1自然条件的利弊

  我国地域广阔,河川众多,水量富集程度世界少有。

正是这些被称之为“母亲河”的大江大河孕育了中华大地上下几千年的文明。

可是相对而言,我国西北土地资源多、水资源少,甚至许多地区严重短缺;南方土地资源少、水资源多,许多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

在时空分布上,春夏雨水多,不仅汇聚成流后大部分流失(很快入海),而且,常常形成区域甚至流域性洪水灾害;然而,秋冬雨水少,难以积蓄,却又常常形成区域甚至流域性干旱。

如长江流域旱洪灾害联系紧密,频率接近且损失惨重。

据原四川省统计,1951~1998年,旱灾频率为95%:

而1956~1988年,洪灾频率达94%,几乎年年都不同程度发生两种灾害。

从有水文气象历史记录看,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季节气象条件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呈现周期性的水涝和干旱,甚至旱涝交织的威胁。

  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是煤炭储量丰富、石油相对短缺、天然气储量偏少,可再生能源尤以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富集而著称。

目前,中国探明石油储量约60亿t,是世界平均40年储量的1/2,若以人计,当属“贫油国”。

我国水能蕴藏量1万kW以上的河流3000多条,理论蕴藏量约6.9亿kW,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约5.4亿kW,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也超过4亿kW,水能资源丰富程度居世界第一。

从河流看,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的中上游,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珠江、澜沧江、怒江和黑龙江上游,这七条江河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资源约占全国大、中型水电资源总量的90%。

仅长江流域就提供了中国36.5%的水资源、48%的技术可开发水电资源。

我国风能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风能储量仅陆上(10m以上高度)就有2.53亿kW,近海(2~15m水深)区域有7.5亿kW,总量超过水能资源可开发储量。

  1.1.2 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据2006年公报显示,“中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5849座,水库总库容5842亿3。

其中大型水库482座,总库容4379亿m3,占全部库容75%;中型水库3000座,总库容852亿3,占全部库容14.6%。

”中国的水库大都基于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多为低坝、小坝、土石坝,高15m以上的坝约22000座,高100m以上大坝近100座。

80000多座水库主要用于灌溉、供水、防洪,真正用于水力发电的实际上只有100多座,超过100万kW装机容量的水电枢纽(站)仅20余座。

相比之下,东南、东北、华中地区水资源和水能开发利用率较高;恰恰水能资源最富集,而且最迫切需要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西部地区开发利用率却太低,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和清洁能源还在大量“浪费”。

而此时,美国高15m以上的坝虽远远少于中国,100m以上高坝总数虽少于中国(不到100座),但却拥有13万亿m3的库容水量在重复利用,总库容几十倍于中国。

即使将来中国最大的三峡水库最大蓄水容量也只有美国最大水库的约1/3。

就是巴两已建15m以上的561座大坝,水库总库容也高达5680亿m3。

足见,我国水资源和水能的(重复)利用率水平还相对低。

  1.1.3 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  

(1)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煤炭的生产与消费占能源总量的900%以上,70年代占80%以上,80年代占75%左右,其它种类的能源增长速度虽较快,但绝对数很小。

在世界能源由煤炭为主向油气为主的结构转变过程中,中国仍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表1)。

  

  表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电力增长迅猛,其中,火电以“短、平、快”优势,其比重稳中有升。

水力发电虽是可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但过去因一直被冠以“一次投资大、开发风险大、回收周期长”不仅不受青睐,甚至被肆意“妖魔化”屡遭阻滞,装机比重和发电比重持续下降。

截至2006年底,我国水能开发装机仅占经济可开发总量的31%、占技术可开发总量的23%(若以发电量计算还不足15%)。

  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t标准煤,原煤生产总量23.8亿t,提前到达原规划2020年的水平。

原油生产总量1.84亿t。

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4.6亿t标准煤,其中,石油需求量达到3.2亿t,世界石油需求量增长中中国占41%。

煤炭产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27%,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均占75%以上,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0多个百分点。

CO2,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0%以上是由燃煤排放的,并且,煤炭产量约一半用于发电。

  可再生能源中,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近几年才有较快增长,但依然受技术水平和风机制造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较为缓慢;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尚处于初期,受转换效率较低,成本偏高等因素制约,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还遥无定期。

  

(2)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1989~199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9.6万t标准煤增加到12.2万t标准煤,增长26%。

2000~2005年,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由12.9亿t标准煤增加到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由13.9亿t标准煤增加到22.5亿t标准煤,年均分别增长9.8%和10.2%。

受资金、技术、能源价格等因素影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每万元美元产值能耗世界平均水平为2.64t油当量,而中国为8.92t油当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

目前我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50%(表2)左右。

  

  从1990年到1999年10年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基本都小于0.9,表明GDP每增长1%,用电量增长低于O.9%。

不过,从2000年以来,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不仅超过了1,而且快速增大,居高不下,充分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3)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加剧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大气污染,烟尘和CO2,排放量的70%、SO2,的90%、NOx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煤。

从而,不仅因温室效应造成环境温度升高,还造成部分区域酸雨增加,同时排放大量烟尘、弃渣,致使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

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

  

  1.2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第一要务,水资源产品和能源产品的需求增长是绝对的。

一方面,能源消耗不断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或幅度;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一方面,能源供给结构极不合理,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所占比很小;另一方面,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与此同时,能源资源(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开采和人类耕种、牧畜造成较严重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矿物化石能源使用和二次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气体(主要是SO2,和CO2)排放也已造成气候恶化。

围垦建坝、水运繁忙、水体养殖、工业排放等,又不同程度对江、河、湖、海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

  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的电力需求将达到4.6万亿kw?

h,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kW;预计2020年煤炭产量将超过30亿t,石油和天然气对进口的依存度将分别超过60%和40%,进口将分别达到2.5亿t和550亿m3。

面对不断增长的需求,不论是矿物资源开发,还是水资源开发和风能开发,都会涉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冰川、河流、湖泊,以及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都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与水源涵养地。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流用水不能超过常年流量的40%。

我国权威专家也认为,一条河流开发度不宜超过60%。

在水电开发利用中,除了妥善安置移民外,最关键还是生态环境约束条件,必须有效解决水库泥沙淤积和下游河床冲刷问题、水库水质和工程地质问题等等。

否则,河流生态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水利部发布了《200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

公报显示,从全国11条江河流域的监测结果看,一是侵蚀总量仍然很大。

2005年土壤侵蚀量有19.82亿t,其中尤以长江、黄河的土壤侵蚀量最多,分别达到11.64亿t和4.00亿t。

二是分布范围广。

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东北黑土地和珠江流域石漠化地区分布的面积大,后果严重,潜在危害大。

三是过度放牧和开垦山地,以及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开工,破坏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

同时,传统农耕畜牧方式和低效,以及人口增长和有限草场、耕地面积的矛盾,促使过度放牧和开垦山地,造成草地、山坡颓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并形成恶性循环。

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与资源和环境承载的压力都越来越严峻的摆在我们目前。

  

  2 水资源在生态环境和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

第二期执行摘要》指出:

水资源的可适用性和承受力正越来越成为政治和经济关注的焦点。

人口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带动食品、耐耗品、能源和环境产品的需求推动了供水和卫生服务的改善。

由于水具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支持特点以及数不清的作用,因此它也包容了许多价值――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以及经济的。

在制定与水有关的政策和规划时必须考虑这些兼职,确定是否可以实现水资源公平、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管理。

  

  2.1 水资源与农业(农产品)和居民饮水安全,与耕地和生态环境,与能源等,都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利用的资源必然减少,水环境和安全,不仅是短期内“生存-小康-富裕”的需要,更是全方位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

今后争论的焦点越发会特别集中于水资源共享以及环境安全方面,不仅要顾及各行各业,还要顾及国内国外。

保证生态环境用水和饮用水,产业、行业用水的压力与日剧增。

没有安全的供水保障,任何发展都将停滞,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一句空话。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约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供水不足,其中1/6的城市严重缺水;耕地后备资源(约2.01亿亩)中约60%处于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

  同时,我国水电的理论蕴藏容量、技术可开发容量、年发电量、经济可开发容量,均列世界之冠。

我国人均水力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70%左右,较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高得多,仅比煤炭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79%略低。

  鉴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全球性能源资源遏制的矛盾,以及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偏低,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的现实与电力需求旺盛的矛盾,使调整能源资源供给和能源消费结构,着力于能源增量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优先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而在众多清洁、可再生能源中,水力发电是迄今利用规模最大、应用技术最成熟的可用能源,而且是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中可直接计量和交易的“商品”。

因此,在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能源资源和技术水平下,水能资源在中国能源资源构成中将长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使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的优势日益凸显。

优先有序发展水电成为有效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现实和最有效的选择,“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也已经成为新时期水电开发的主旋律。

  

  2.2 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不仅关乎当地,对区域或流域影响也极其深远

  我国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决定了其社会经济发展文明与水文化息息相关。

水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水资源的共享。

水资源在时空、地域分布的不均匀和不合理,就可能造成利害冲突。

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自然灾害都与水有关,洪水和干旱就是最严重的水灾。

据有关世界组织统计,自然灾害中约90%是水灾,沙漠与沙化土地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缺水。

  以长江流域为例,尽管长江水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36%,但时空分布不匀,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

从1990~2000年同期平均水资源数量以及供用水分析,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50年来的资料表明,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升高,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增加,尤其是极端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重显著增加,气候变暖对长江洪水灾害影响不容忽视。

仅靠一个三峡工程虽然能缓解中游地区防洪压力,但全流域防洪形势仍然十分突出。

  古往今来,中华治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从大禹和李冰父子,到葛洲坝和三峡,都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和谐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实践。

拦河筑坝、堵疏结合,兴修水利恰是为了治水、利水,防止洪涝和干旱,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

殊不知,大自然造成的洪涝和干旱等灾害不是现代才有,更不是修了水坝才有。

“都江堰”完全称得上是著名中外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遏制了水灾,富足了成都天府,是中国治水史上水环境安全和生态改善的辉煌。

不难想象,假如2000多年前就有水力发电技术,治水的祖先也会在都江堰装几台发电机,水利电力兼收,生态保障和经济效益两全。

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文明,至今仍璀璨中外,我们在赞叹祖先的智慧和毅力的同时,充分借鉴其技术的、胆识的、坚毅的精髓。

在葛洲坝,在二三峡,都有她的“踪影”。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了快30年,对水利、水电的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有目共睹。

尽管三峡工程有其特殊性,有一些不确定成分,但都好于预期,都在掌控之中。

可见,只要我们重视了,措施落实了,其害处总是可以减除,其弊端总是可以消落。

  为了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现代治水应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为治理水土和减少流失,涵养水源和修复、改善生态,一方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通过生态移民和休牧还草、退耕还湖等生态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拦河筑坝、兴修水利等工程措施,蓄水调剂、控泄流量,除了调节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防灾减灾外,许多水库还可以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利用其水能发电,将落差(水能)变电能,水流变电流。

这既是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灾害得以控制和减缓的积极措施,还是社会经济得以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实际上,不仅是生存环境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同时,还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2.3 水资源是最基础性资源,应该始终把水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作为国家重要战略

  水资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更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不仅不是绝对对立,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湿地效应和替代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就是最大的保护和改善环境。

水能的充分利用,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资源,就是最大的节约能源资源,所获综合利益远远大于其弊端。

并且,随着科技进步和强制措施的实施,许多负面影响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减缓,甚至消除。

  我国河流众多,水系发达而且复杂,流域水资源治理和开发,以改善环境条件为目的兴修水利和调节水力――或蓄洪削峰,抗减水灾、供水灌溉;或以替代能源、保障供给,改善生态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这无疑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达成共识成为国家战略。

  2.3.1 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更应该追求使用最优化

  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是相对不断增长、发展的客观现实所要求。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决不只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实际上,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

特别是针对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而且分布不均、开发利用不足的现实,水资源利用更应该注重优化和高效。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最难又最需要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没有水,哪有生态;没有生态,哪有农业,更谈不上农业现代化。

而随着人口增加,农业用水的数量越来越受到退化的土地和水系统以及其它经济行业的竞争。

保持水生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因素至关重要,越来越需要精打细算使用和最优化利用。

大江大河流域大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对灌溉用水的需求巨大;同时也是城镇较密集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

因此,不仅饮水、灌溉、生态需要精打细算,发电、航运、养殖同样需要精打细算。

当然这些都还要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调蓄能力,也就是要能存留住水。

实际上,在长江流域,黄河、淮河,还有其它流域,许多地区缺水并不是水量不足,往往是调蓄不够和利用效率不高。

夏季雨量偏多又存不住,大量的浪费了,甚至还会造成洪涝灾害;冬季降雨偏少又缺积蓄,不仅上游常常出现干旱,下游也需要大量补水。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水能利用也就是水资源开发的“多产品”、“多功能”或“综合利用”、“优化使用”的充分体现。

水能的充分利用也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体现。

水能的利用替代能源资源不一定是水资源开发的唯一目的,在许多水利枢纽中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目的,但肯定是可以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的重要“商品”。

企业要做的是“综合利用”最大化下的质量和效率,承担经济责任的同时承担必须的社会责任或“公益事业”(实际获取非本企业所得隐形或间接经济效益)。

政府要做的是“科学规划”和政策性激励机制,以及严格的监督、调控。

  2.3.2 从水资源中可以获取大量水能,替代矿物化石能源

  水能的开发始于2000多年前。

20世纪30~70年代,规模经济的需求促成了大型水电机组的并网发电,大型多功能水坝兼具了供水、防洪和蓄能的作用。

全世界水电在1950年开始大发展时,容量为4500万kW。

至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中,这一类适宜大型水电的地点多已开发;到1996年,发展到7.15亿kW,占总量22.8%(发电量占19%)。

而此时,中国的水电装机刚突破5000万kw。

  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不把水资源开发和水能利用作为重要资源和基础性设施优先开发建设。

20世纪30~70年代,大部分发达国家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水电这种可再生能源。

以法国为例,到1987年其经济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基本上已接近100%;随着核电比重不断增大,水电比重才相对逐年缩小:

1970年水电在总发电量中占40.1%;至1980年降为28.0%;1997年降为13.0%(装机约占20%),但水力发电绝对值始终保持最大。

目前,法国水电建设的方针是改造现有水电站,发展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高水电的利用率和经济性。

迄今,全世界以水电为主要能源供应的有24个国家。

水能利用程度:

欧洲是72%以上,北美洲是70%,南美洲是25%,亚洲是23%,中国不足30%发达国家美国是82%以上,日本是84%,德国为73%,加拿大为65%,法国、挪威、瑞士都在85%以上;挪威、巴西90%的电力来自于水电。

  世界最大经济强国美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将长期增加,亚洲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因经济发展需求,能源资源压力巨大。

第二经济大国日本90%资源依赖进口,除了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争夺之外,近年来,煤炭领域的争夺也是风起云涌,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堪称世界煤炭大国,已经探明的距地表1000m以内的煤炭资源约1万亿t。

但需求量与开采的矛盾、与运输和转化的矛盾、与燃烧排放的矛盾,都严重制约其开发利用。

  然而,我国的水资源开发才刚步入新的规模时期,截止2006年底,水电装机1.28亿kW,约占总容量20.67%,约占全国水电经济可开发和技术可开发总量的23%和31%,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水平(50%~100%),也排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之后。

越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越是开发滞后,利用不足。

目前我国西部水电资源开发只占西部技术可开发水力资源的10%左右,就是开发较早的黄河上游水能利用也只达到了1/3,而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才刚启动,开发空间和利用潜力巨大。

  

  2.4 科学开发水电资源对环境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