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071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docx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2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

阶段特征:

本单元复习从(1840)年到(1949)年近110年的中国近代史,主要有两条线索:

第一:

列强侵华史即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列强侵华不同阶段的阶段特征

西方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组成部分。

列强侵华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矛盾息息相关。

1、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打开中国门户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

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也有早期的资本输出。

侵略过程中列强间关系以相互勾结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1)背景: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特征的根本原因。

西方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

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资本主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2)主要国家:

英、法、美、俄

(3)主要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满足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个市场)(俄国以满足领土扩张为上的)

(4)侵略手段:

军事侵略敲开大门,政治侵略攫取特权,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

(5)侵略范围:

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6)主要表现:

两次鸦片战争

(7)影响:

①政治上主权不断沦丧,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变化)

②经济上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外资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产生等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③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上列强取得了很多侵略特权,也客观上使清王朝被迫开放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

瓜分中国狂潮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最终形成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中,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实力上升,独立侵华。

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1)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是该时期列强侵华特征变化的根本原因。

19世纪晚期,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特别是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世界领土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所以加紧了对华争夺。

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加紧对中国侵略。

同时,各国间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英、法发展相对缓慢,美、德发展迅速,俄国相对发展且有浓厚封建军事性,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而独霸中国,由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所以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2)目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3)主要方式:

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治华”

(4)主要表现: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英俄日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5)影响:

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政治:

②民族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高潮

 ③清王朝为延缓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经济:

西方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附庸

思想:

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形成两次思想解放潮流;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

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对华争夺及日本两次独占中国局面的形成与结束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

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

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两国,英法成为侵华活动的配角。

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1)背景: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为日、美侵华创造了条件;一战使英法德等国受到严重削弱,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战后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加紧对中国争夺,美国凭借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华盛顿会议上以“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

美国在华势力上升;但随着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法西斯上台乘机发动侵华战争,再度独占中国。

中国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蒋介石大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终打败了日本法西斯。

(2)侵略政策:

“以华治华”——从扶植旧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新军阀

(3)发展:

30年代日本加紧推行“大陆政策”,并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影响:

“以华治华”总策略未变,扶植反动势力,干涉破坏中国革命,致使中国长期不统一,处于内战分裂状态;野蛮的经济掠夺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日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

4、二战后,美国的“扶蒋反共”和朝鲜战争

这一时期美国侵华的阶段特征:

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即扶蒋反共,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后发展到孤立、封锁、包围、不承认新中国。

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1)背景:

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在冷战格局下,竭力扶植蒋介石,扼杀革命,妄图建立反共反苏的亲美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美国又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政策,发动朝鲜战争威胁我国安全,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2)影响:

促使中国内战的发生,延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但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同时,给新中国造成了极大困难,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给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第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

●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的阶段特征

1、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840-1895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地方阶级和农民阶级,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芽,但未能付诸实践。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洋务派继承抵抗派的“师夷长技”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等主张,掀起了长达30余年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运动的破产。

这一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洪仁轩还提出了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行,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最终失败。

这一时期还有了早期的维新派。

尽管其主张不系统也没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894-1912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代表早期资产阶级要求的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这些主张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们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勇敢尝试,引发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最终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脱离群众和封建专制力量的强大而归于失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组织上,先后建立了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思想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装斗争上,发动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最终瓦解了清朝统治;政权建设上,1912年初成立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1912年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主张以自然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北方农民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斗争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一时期还有清政府为遏制革命而进行的“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12-1919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和提倡西方的民主、科学,进行思想革命。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派以西方的民权、平等、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力图从思想上铲除封建专制的根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成为近代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它也未能给中国人民指明正确道路。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开展议会斗争、掀起二次革命(1913年)、倡导护国运动(1915-1916年)、领导护法运动(1917-1918年),但最终都失败了。

这一时期还有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尽管不能振救中国,但为发展资本主义作出了的贡献。

4、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1919-1949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无产阶级,学习的方向从西方转向俄国,“以俄为师”,探索的主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又经历了从走俄国人之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

这一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想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中间道路),遭国民党迫害而破产,与共产党并肩作战。

二。

单元复习攻略

㈠命题规律分析:

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时间跨度大,线索多,涉及中国近代大部分历史事件,实际是中国近代革命史。

很多社会热点与本单元知识相联系,考查角度多,考查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列强侵华史方面:

主要考查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和影响,其中侵华史实是重点,而影响是难点,要辩证分析主观的(消极)影响和客观的(促进)作用。

2。

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两次革命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是考查重点,说明两个阶级都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线索多。

本考点与当今社会热点——台湾问题相联系,要求认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

4。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相当活跃,很多高考题综合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考查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政治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派为争取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而继续斗争;经济上,实业派高举(实业救国)旗帜,大力兴办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上,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㈡单元复习技巧

本单元内容庞杂,需要分考点学习。

在考点内要加强小专题的整理,以形成规律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

列强侵华史:

参考前面。

2。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

历年广东高考:

二。

鸦片战争(1840年)

㈠背景

1。

国际背景

⑴经济方面:

(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向欧美扩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输出商品)抢占原料产地,并对外扩张。

⑵政治方面:

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继确立并不断完善。

(以英国为例)

2。

国内背景

⑴政治方面:

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达到顶峰,统治的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⑵经济方面:

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到鸦片战争前,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日常生活品基本可以自给,对英国的外来有明显的抵制作用,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而欧美对于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有明显的需求,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⑶思想文化方面:

清政府用“四书”、“五经”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理学占统治地位。

㈡导火线: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

㈢经过:

◆道光皇帝

1。

林则徐和一批爱国将领的积极防御和抵抗

2。

在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武装反抗外来侵略者。

3。

镇江战役中满族将领海龄壮烈殉国。

㈣结果

1。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分析内容时将深远影响结合起来,找出对应关系。

2。

在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的特权;1844年,美,法两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更多侵略权益。

㈤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政治方面:

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方面: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开始解体。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思想文化方面,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4.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㈥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教训和启示

1。

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和英国在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等综合国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②直接原因——战争中军事指挥失当,策略上左右摇摆。

2。

教训:

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

3。

启示:

保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坚持(对外开放),紧跟世界潮流;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㈦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使中国从一个封建主权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同时也使从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向一个半开放的近代国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国早期工业化得以开展,在欧美风雨影响下,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思想上,产生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开中国近代思想的先河,同时以洪仁秆的《资政新篇》提出“以法治国”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思想也出现。

这都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双方面的。

◆全面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1。

对两个半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

2。

两个半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指丧失(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

在政治上表现为外国侵略者逐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主权部分丧失,但在形式上保留了中国的政府。

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的社会经济丧失独立的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中国的近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

3。

两个半社会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整体,则是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开始的。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㈠原因

1。

根本原因:

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业通过修约(增开通商口岸),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法国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2。

客观条件:

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列强侵略提供机会。

3。

直接原因:

英法等国向清政府提出的修约被拒绝。

㈡结果:

1《天津条约》增开沿海沿江10外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2《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3《中俄爱珲条约》俄国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㈢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

继续

①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商品输出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②性质——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2。

扩大:

侵略力量,时间,区域,签约国,危害和影响等方面分析。

㈣战争的影响

1。

政治上:

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的破坏;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并逐渐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

经济上: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

思想上:

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持封建专制统治。

4。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列强侵华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相结合,两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联系,它反映了列强要求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的侵略特征。

第14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一。

历年广东高考:

二。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

㈠二十世纪90年代的时代特征

1。

世界形势

①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断深入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扩张。

美国和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超越老牌的英国和法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变化。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建立起来,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2。

中国形势

⑴政治方面:

晚清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⑵经济方面:

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艰难步伐,民族工业的产生,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⑶思想文化方面: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3.日本形势

⑴政治方面: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建立。

→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御赐《大日本帝国宪法》,标志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明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劳动人民不断反抗。

⑵经济方面:

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出现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阻。

⑶对外关系:

日本政府制定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以缓解国内的社会矛盾。

㈡导火线: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㈢战争进程

◆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反割台斗争,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㈣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条约内容

各条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割台湾,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重庆,沙市等新的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默许日本侵华,到《马关条约》后近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反映出列强既相互勾结,又充满矛盾斗争的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时期。

㈤《马关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影响

1。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方面:

它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的发展受严重阻碍;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推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文化方面: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

→先进中国人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

对日本的影响:

战争使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

对远东局势影响:

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为远东的重要国家,而中国的地位大幅度下降,列强对远东的争夺更趋激烈。

四。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㈠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过渡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资本输出)的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把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要消灭中国人民的抵抗力量。

㈡过程:

㈢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㈣影响:

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4)(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总体上看,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抗争到勾结、最终被完全驯化的这样一个过程。

至此,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趋于汇流。

此后,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一是反帝必须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