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38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说课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中国人也开始了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因此,就教材地位而言,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近代经济史文化史专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以及对外扩张

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③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视频)纪录片《鸦片战争》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让学生思考:

①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

②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③清政府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

活动1祸起鸦片

为我们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填写一下历史人物小档案。

活动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提问:

有人说:

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你同意吗?

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虎门销烟只是导火线,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活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

(在ppt上演示鸦片战争的过程)简单讲述:

战争经历两个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是第一个阶段,英军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定海直至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以“措置不当”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1841年6月—1842年八月为第二个阶段,英军侵占香港岛后、进攻厦门、定海、吴淞、镇江、南京,清军战败求和。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活动4《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表格展示】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

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简单介绍概念

影响:

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活动5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讨论)有人说,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或清朝起用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毫不妥协就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你同意吗?

请你根据课本53页解析与探究中材料一、二,结合老师所给出的材料讨论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蒋廷黻然在他的《中国近代史》当中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论述,为什么他会说中国战败是自然的,逃不脱的呢?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这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英交战双方的情况。

英国中国

政治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军事船坚炮利装备落后

外交殖民扩张闭关锁国

综合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总的来说中英之间的较量其实是中国以农业文明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英国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较量。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活动6战火再燃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展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从这个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棉纺织品消费量特别低还不如一个弹丸小国洪都拉斯。

而英国人把这归结到中国开放的口岸还不够多,因此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

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且担心危及统治利益拒绝了英方的要求,于是双方产生矛盾,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引发。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观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示意图,让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侵略者、暴行和结果。

3、火烧圆明园的暴行

给学生观看英国首次曝光圆明园烧毁前图片,再观看如今圆明园的颓垣断壁。

圆明园这样的一个艺术宝库却被英法联军两个强盗付之一炬。

我们在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愤怒之余,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的更让人气愤的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分析两个条约的内容,特别强调易考知识点,比如《天津条约》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允许外国人至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在《北京条约》。

分析条约的具体内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为了应对变局做出了怎样的改变或者说有什么应对措施。

【看课本52页】

答:

(1)权力机构的变化。

新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

(2)洋务运动的兴起。

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设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

3、总结

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示意图,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你同意吗?

比较两次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课程岳麓版教材必修Ⅰ第四专题第二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教学目标

知识:

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②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③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难点:

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

2、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去学、去思、去辩。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组织讨论法:

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探究教学法:

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首先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上次学习了两次战争,把它称之为中国近代的外患,这节讲的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历史。

展示洪秀全的图片,引出他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历经十四年之久,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那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设计意图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翻到课本54页,这节课我们分五个部分讲述。

分别是兴起、发展、全盛时期、转衰、失败。

(一)兴起:

提问为什么在1851年的时候会掀起一场农民运动?

探究一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

1851年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太平天国运动?

以及其领袖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二)经过

看视频了解太平天国的经过:

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北伐失败、西征胜利,到了全盛时期1856年,为了建设打下的江山,干了什么?

探究二阅读教材,总结《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一起概括,有土地分配方面,还有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思考,他这个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实施吗?

看历史小故事,贴告示之后甲乙丙的对话思考《天朝田亩制度》有实施的可能吗?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讲授资政新篇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外交评价资政新篇从革命性、进步性、局限性

将两个文件作比较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阅读图片,分析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发生天京事变?

结合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段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探究活动如何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段材料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沉重的民族灾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这一课结合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战争,因此学好本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分析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难点: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二、说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图示教学法。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

(3)情境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对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以及《辛丑条约》的危害和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大多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要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的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五次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五次战争吗?

设置疑问,带入新课,今天我们将来学习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其中的两次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㈡讲授新课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阅读课文1—4自然段,归纳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请两位学生来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概况的能力

2、甲午战争的过程观看课本战争示意图,紧接着我将会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示意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了解甲午战争的过程)接着插播电影《甲午风云》相关战争片断。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印象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要求学生归纳《马关条约》内容:

(割地、赔款、开埠、设厂),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之间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为何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纵观历史的能力,加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会以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来讲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紧接着转入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讲解前面讲过中国近代史上列强有五次侵华战争,一鸦,二鸦、中法,甲午战争还有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紧接着我会以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为主线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部分不是重点,因此以我的粗略讲解为主,带过)

5、《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我会要求学生对比《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最后我会做一个归纳总结。

第15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四课内容,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和意义;自主构建辛亥革命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讨论、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补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烈士革命首创精神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中国近代建立民主的艰难尝试

3、重点、难点:

重点是: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是:

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2、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体验感受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补充

3、学情分析:

有关辛亥革命具体史实,学生初中时已经学过,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及意义等,学生并不了解,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和深度,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辛亥革命》大电影片段,有人说这是一次激进与保守的革命,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我们今天就来具体学习这段历史。

通过影像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活动一:

展示《时局图》、谭嗣同就义图片、《辛丑条约》内容等史料,创

设情景提问:

如果你是一位当时的中国热血青年,你最想做些什么?

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感悟历史,学习先辈们投身革命的爱国情操。

引出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然后请同学们看书查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

播放有关中国同盟会的视频,学生看纪录片,结合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成立的作用)

通过列表格,让学生在自主整理的过程中梳理教材知识,完成知识的有效建构。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渡)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封建的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在同盟会会员的支持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一条通往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

2、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

(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通过历史图片,有利于化繁为简,深化学生认识,提高能力

3、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学生为多媒体上的图片排序,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中华民国成立:

学生看书,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然后设问:

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展示几则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引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二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的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提出假设:

假如袁世凯没有要求当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进程会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探究,明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道理。

4、辛亥革命的意义、局限性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

多媒体展示材料,三位同学对辛亥革命的看法,然后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探究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表现。

设计意图是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

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突破难点。

(三)课堂总结:

“穿针引线”,要求学生把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历史事件的关系表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本课的思路,另一方面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的本课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本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及解读: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五四运动过程的描述,培养学生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背景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性;通过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资料、运用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PPT材料辅助,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的历史观。

通过感悟“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性思考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背景)、五四精神。

突破策略:

利用相关史料和影视片段,带领学生感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教学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突破策略:

贯穿于全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

2、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播放影视片段,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史料、视频资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

(2)问题探究法:

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适时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

(3)情景设置法:

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且在初中的学习中,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结果,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共青团团歌,用歌曲导入新课,五四的火炬如何点燃,又怎样唤起民族的觉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五四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1、五四运动背景: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一节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常铭华,由铭华回忆录导入五四运动导火线。

提问:

有人说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爆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展示1919年新闻报道,有政治要闻,财经快报,社会娱乐,国际消息。

总结五四运动背景,有利于学生在宏观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历史现象,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运用社会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概况

五四之火是怎么点燃的,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二节,引出问题:

五四运动的过程怎样?

学生根据图表归纳总结五四爱国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

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片段。

3、意义

展示《铭华回忆录》第三节,请同学们思考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展示四段材料,提问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五四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