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083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docx

高校教学信息教务处上海师范大学

高校教学信息

2014年2期(总第124期)

高教所责任编辑:

李桂红

教务处2014年3月10日

〓〓〓〓〓〓〓〓〓〓〓〓〓〓〓〓〓〓〓〓〓〓〓〓〓

 

本期要目

 

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从“幕课”看大学教育改革

复旦大学"千分考"退场引思高考改革:

不在考几门

斯坦福大学将展开为期六年的联合专业试验计划

2013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

《高校教学信息》(月刊内部参考)高教所教务处

2014年第2期(总第124期)2014年3月10日

 

教师教育

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3)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标准………………………………………………………………………(4)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4)

教学改革

从“幕课”看大学教育改革…………………………………………………………………(6)

招生考试

复旦大学"千分考"退场引思高考改革:

不在考几门………………………………………(7)

高考改革方案应由人大讨论审议……………………………………………………………(8)

人才培养

斯坦福大学将展开为期六年的联合专业试验计划………………………………………(10)

美国“高考”后年启用新标准………………………………………………………………(10)

相关资料

2013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公示……………………………………(11)

 

首页

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

招生考试

人才培养

相关资料

教师教育

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构建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

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

支持建立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基地。

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

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

  七、加强教师养成教育。

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

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

开展丰富多彩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

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

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

  九、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

将师范生培养质量情况作为衡量有关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要将师范生培养情况纳入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

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和教材管理。

  十、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高校把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列入学校发展整体计划,集中精力,精心组织,抓紧抓好。

要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师范生培养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

  (摘自教育部网)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标准

教育部制订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了教师教育的理念,对教育类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了国家标准。

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育人为本:

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取向: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终身学习: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教育类的师范生课程设置标准为:

学前教育:

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

四年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64学分+18周。

小学教育:

1.儿童发展与学习;2.小学教育基础;3.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4.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32学分+18周。

中等教育:

1.儿童发展与学习;2.中学教育基础;3.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4.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数(含选修课程)14学分+18周。

(摘自教育部网)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教师教育课程群建设与实践以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为先导,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目标,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立足于拓宽师范生知识视野,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发挥教育学科与文理基础学科的综合优势,系统规划了面向全体师范生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由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类、教育研究与拓展类、教学实践与技能类和学科教育类课程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群,课程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

同时,以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打造隐性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教师的综合养成教育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如下:

1、组建领导机构,举全校之力建设教师教育课程

学校明确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列为首个重点建设项目,并设立“教师教育实践与教学实验研究”重点研究方向,着力整合全校教师教育教学与研究力量与资源,推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实践创新。

2、完善培养方案,系统规划与论证教师教育课程方案

整体构建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师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新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拟定了30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方案,公布了由教育与心理基础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等四个模块组成的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方案。

3、明确建设要求,分类建设不同教师教育课程

为强调基础性,对教育学、心理学两门传统课程进行重点改造,在课程方案将其分别更名为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的前提下,由教育学系和心理学系系主任分别负责,按照团队协作、分工负责的原则,改变传统上以教育学科逻辑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具体问题的剖析之中,注重培养师范生分析教育基本问题的视野和能力。

为凸显实践性,对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进行充实和完善,分别建设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

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不间断地开展学科教学设计的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实践。

重点构建“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增强自主性,对新增的供师范生自主选修的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采取立项建设、公开答辩、选课认定的办法进行重点建设。

保证建设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组织校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成员和教学督导定期对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打造隐性课程,探索教师综合养成教育模式。

学校专门为师范生组建了住宿制的孟宪承书院,首批建设了文学、历史、经济、社会、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六个学科的孟宪承书院通识系列讲座课程,以拓宽师范生知识面、促进师范生跨学科学习及其综合素养的养成。

同时,在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基础上,为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养成教育,整体设计了师范生四年综合素养提升计划。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网)

首页

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

招生考试

人才培养

相关资料

教学改革

从“幕课”看大学教育改革

  当下,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演变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教学的一种全新方式,它已从最初的高校自身优秀教学资源的展示,向跨学科教学、高端综合教育及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网络互动课程发展,并加速从最初的面向本国教学向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升级。

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教育大国都有不少知名高校,已先后向全球学习者推出了开放课程项目。

同时,国际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联盟组织正在逐步形成。

  从发展形态与趋势看,幕课教育与以往网络远程教育和传统大学教育相比,呈现四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边界;二是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三是重需求、分众化的教学内容;四是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

它正在引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社会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不仅给教育技术手段,而且给教育观念、体制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带来强烈挑战和深刻影响。

  鉴于此,我国高校应当认真思考幕课的发展,针对现有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态等,着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努力实现从规制性教育向分众化教育转变。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不等于人才培养模式“千人一面”的规制化。

无论从变化的社会需求看,还是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看,素养与特色兼备,“细分”与“跨界”结合,是形成职场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而从幕课的发展轨迹看,它恰是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提供针对性、分众化满足的结果。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指向,无论是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还是教育教学特色的提升,都应在优先满足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和数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总基调上,更加注重和细化学习者需求的分众化与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既包含着按照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个体需要的有效引领,也包含着对益于个体健康发展的合理需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满足。

既要注重不同群体的同一需求,更要注重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还要注重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变化。

  其次,努力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建构转变。

幕课教育所显示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不仅仅实现有形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完成无形价值的建构。

教育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维认知取向、价值判断导向,正在以充分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思维与行为,建构着受众观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和解读角度,在倡导和推崇特定的价值判断。

从国内外受众喜爱的幕课课程分析,除去大学声望与授者个人学术声望之外,独特性与整体性的逻辑吻合、学术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相互渗透、权威性与互动性的彼此呼应,是其基本特点。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当积极借鉴、分析和学习这些典型案例,加大现有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态的改革力度,把教学知识传递的过程真正变成教育价值建构的过程,进而在各种流行的社会文化思潮中,树立和彰显具有中国气派、大学品位、人文情怀、科学底蕴、世界眼光的中国高校教育课程品牌。

(摘自教育部网)

首页

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

招生考试

人才培养

相关资料

招生考试

复旦大学“千分考”退场引思高考改革:

不在考几门

  2014年2月15日14时,作为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一部分,2014年复旦水平测试在苏浙沪三地同时开考,约9000名考生参加笔试。

这一俗称“千分考”的复旦水平测试始于2006年,因其卷面满分为1000分而被称为“千分考”。

  与此同时,沪上各高校自主招生陆续开始。

3月1日,“北约”“华约”和“卓越联盟”的笔试将同日举行。

“参加完复旦‘千分考’,接着参加上海财大自主招生笔试,过几天还参加‘华约’3A测试。

”2月19日,一位考生给记者排了排自己的考试日程。

  明年,这样“广撒网”的“赶考”格局有望逐步打破。

复旦大学宣布,从2015年起,该校在上海的自主招生笔试将被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代替。

  最后一次自主招生笔试

  “我们认为,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替代‘复旦水平测试’成绩的条件已经成熟。

”复旦大学招办负责人丁光宏说。

事实上,不仅复旦一校,上海其他高校今年的自主招生笔试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2013年,复旦大学发布的《自主招生工作情况摘要》提到,复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七年来已招收4099名学生,占同期全校本科生源总量的18.85%。

复旦校方的跟踪调查显示,改革试验生入校后在学习研究、社团活动、创新创造等方面出类拔萃,具有更强的毕业竞争力。

  如今,“千分考”落幕,自主招生学业水平考试时代来到。

丁光宏认为,“复旦水平测试”是考察高中文化课程综合知识的笔试,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求每个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整、充分地掌握中学阶段的知识。

在国家高考改革的整体部署与安排下,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来实现。

可以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部分,特别是用于大规模的笔试初筛方面。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2015年复旦大学率先在上海采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代替“复旦水平测试”。

  丁光宏认为,现在各省市推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全科类的,涵盖了所有的高中课程。

在绝大多数省份,学业水平考试将是以整个省为单位的国家级考试,是一个由政府出面组织,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登分,统一向社会发布的比较标准化的、科学严谨的考试。

“由独立机构来组织考试,对大学而言就是招考分离。

”丁光宏强调,这一改变意义深远。

  从“考三天”到“看三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发挥在选拔方面的作用,是人们最关注的。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

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主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

  多位受访学者认为,从单一的高考三天、一个高考总分,到考察学生高中学习的三年,这一“考三天”到“看三年”的变化,透露了中国教育未来选拔人才的方向。

学业水平考试几乎每学年都有,每门课都有考试,这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

大学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完整、充分地掌握了高中学业要求的知识的人才,而不是高考考几门就只学几门的应试教育痕迹很深的学生。

  丁光宏认为,今后还要充分考虑运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只以分数录取学生,转化为不仅看分数,而且还要看分数取得的过程。

不仅看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且还要看学生参与了哪些活动、有哪些兴趣特长,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

这应是将来大学作为录取依据的主流方向,与国际一流大学录取的规则也相一致,符合人才选拔的教育规律。

  而将考试交由专业机构组织,大学的主要精力就能放到选拔与录取上。

丁光宏说:

“学生有高考成绩,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有比较科学的、具有一定公信力的高中综合素质测评报告等,大学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利用上述材料来选拔适合自己培养的人才,包括自己组织面试和一些特长性测试等。

  “招考分离”还有多远。

  一些大学已经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中进行不同的尝试。

2014年,复旦大学就在自主招生中首次引入“体验营”模式,让优秀中学生到复旦校园里参观访问,与名家教授沟通交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复旦。

同时,老师们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这些学生,便于全面考察、综合评判,选拔有学科特长、学术潜质的优秀学生。

  据悉,教育部今年将出台招考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目前,总体改革方案及相关配套实施意见仍在送审阶段。

  (摘自人民网)

高考改革方案应由人大讨论审议

 熊炳奇认为目前教育部门透露的高考改革方案,由于只改考,而很少涉及录取的问题,因此,这一方案,无法让基础教育摆脱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思维,减少统考科目、降低分值,延续的还是过去的科目改革做法,就是被认为有亮点的英语一年多次考,由于是选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排序录取,也不可能打破一考定终身,最多是多考定终身,考生的焦虑反可能增加。

  只有对录取制度进行改革,高考改革的僵局才可能打破。

我国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录取制度问题,这一制度,对于大学制造录取不平等,录取时分批次先后投档;对于考生,限制了选择考试、选择教育的权利;对于中学,由于大学按单一的分数选拔录取学生,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完全围绕考试转。

  现在的高考计划录取制度,制造了学校的等级、限制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实行个性化多元教育,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所以大家都把高考作为成才的出口。

如果改革录取制度,实行大学完全自主招生,当前的教育局面和就业局面都将发生根本改变。

  高考改革不是一件小事,不能拍脑袋随意决策,过去10年来,我国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十分随意,江苏曾在10年内出台5套方案,简直是儿戏,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某种程度说,是江苏2008年已经实行的高考改革的翻版,而这一改革经过实践检验,已经被证明不成功,基础教育并没有摆脱应试焦虑,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怨声载道,把在地方已经尝试不成功的方案,推向全国,是不负责任的。

  鉴于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制订高考改革方案,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而应该由全国人大主导,将高考改革方案提交人大审议决策,其一,通过人大决策,可广泛听取各界意见,而不只是教育系统的意见,形成各方意见的充分博弈,以达成改革共识。

虽然教育部门在制订高考方案时,也称广泛听取了意见,但这是行政主导下的听取意见,不是各方意见充分表达。

  其二,可摆脱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局限,推进高考改革,势必要进行权力和利益的调整,比如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探索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体系,必然要求政府部门放权,如果行政部门主导,放权就很困难,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在行政部门不放权的框架下只进行科目改革——行政部门的权力,维系在计划录取制度之上。

  其三,如果有全国整体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改革不必各地各高一套,包括葛剑委员在内的一些人士认为,分省命题考虑到各地教学水平、课程,特别是教材不统一,考试当然也要从实际出发,这其实是很传统的思路,如果考试招生教学分离,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用得着各地自行组织考试吗?

全国所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社会化考试,用社会化考试成绩去申请大学,不但把中学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而且,也打破高考的地方保护,实现学生的自由高考,而当学生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这才是对考试公平、教育质量的根本促进。

(摘自搜狐教育)

首页

教师教育

教学改革

招生考试

人才培养

相关资料

人才培养

斯坦福大学将展开为期六年的联合专业试验计划

  美国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日前宣布,将展开为期6年的联合专业试验计划,现已批准设置计算机科学与英语、计算机科学与音乐两个联合专业,探索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融的独特学习体验。

  据介绍,联合专业不同于双专业或双学位。

选修联合专业的学生并非分别学习两门不同的专业课,而是要学习一整套结合两种学科的课程。

除了修完规定课程,学生还要完成一篇跨学科论文,阐明对融合两门学科的理解。

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设计课程计划,重点是增强综合学习,突出两门学科之间的关联。

顺利毕业的学生将获得文理学士学位。

  斯坦福大学将从今年秋季开始,在本科生中试行计算机科学与英语、计算机科学与音乐整合而成的联合专业。

该校还将陆续推出更多计算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合专业。

  联合专业试验计划负责人尼古拉斯·詹金斯表示,人文学科与计算机科学这两个领域越来越接近,计算机科学日益成为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而美学、认知、伦理等人文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对计算机行业的未来也很重要。

斯坦福大学应该处在整合这些学科的最前沿。

詹金斯说,学生希望既能满足学习兴趣,又可以兼顾职业规划,联合专业计划可以解决这种需要。

斯坦福大学希望培养能编码的新一代人文学者和通过研究人文学科增强创造及适应能力的新一代计算机工程师。

支持联合专业计划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认为,这代表着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将帮助学生为应对今后所面临的跨学科挑战做好准备。

(摘自上海教育新闻网)

美国“高考”后年启用新标准

5日,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戴维·科尔曼宣布,SAT考试将从2016年春季起使用新标准,使SAT更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准,也更适应大学教育的要求。

SAT全称为“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AssessmentTest),由大学理事会主办,是申请美国大学必备的重要参考项目之一,国人通常称其为美国“高考”。

考试分阅读、数学和写作三个模块,每项满分为800分,总计满分为2400分。

多选倒扣分被取消

根据大学理事会当天公布的改革方案细则,SAT将进行多项重大改革。

在考试形式方面,新SAT分三个模块:

基于证据的阅读和写作(evidencebasedreadingandwriting)、数学和论文写作(theEssay)。

考试的满分将从2400分改到1600分,论文写作的分数另行计算,也就是说大学将自行决定是否要参考学生的论文写作成绩。

此外,多项选择中每答错一题就倒扣分的做法将被取消,考试成绩将只记录考试中正确结果的分数。

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另外还有50分钟的论文写作时间。

大学理事会还计划在部分考点推行机考。

在考核内容方面,考试将降低对词汇考核的难度,特别是减少对生僻词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未来在大学和工作时所使用的常见词汇。

新SAT的数学考试模块将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SAT在论文写作方面有重大改变。

新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章,然后解释作者是如何构建论点的。

学生需要从段落中找出支持论点的证据,这种形式实际上体现了大学写作的要求,重点考核学生的精细阅读、仔细分析和清晰写作的能力。

中国学生特别是大陆地区的学生这些年来在SAT中有着不俗的表现,取得高分和满分的大有人在。

采取新标准后,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有利有弊,词汇难度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证据性阅读和写作的成绩,但是论文写作的新要求恰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