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762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5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个课时已整理成册可以直接打印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和相关练习。

【教案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案重难点】

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教案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国旗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示各图国旗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长、宽各是多少厘M。

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4∶1.6=1.5

60∶40=1.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值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1.6=1.5,60∶40=1.5.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提问1:

你们发现了什么?

提问2:

这两个比怎么样?

(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2.4∶1.6=60∶40,提问:

提问3: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相等.)然后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提问4: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师生小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边举例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提问5: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教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5: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45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

80∶2=200∶5)

指名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三、巩固练习

1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做一做。

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5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

④做练习一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四、全课小结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相关练习。

【教案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案活动。

【教案重难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案过程】

一、复习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

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什么?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二、新课

教案比例的基本性质

提问:

比例有什么性质呢?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提问7:

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

80×5=2×200

最后师生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

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

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80×5=2×200

二、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                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        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三、归纳小结

教师: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作业实践

练习中第4题.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比例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5页中的例2、例3及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六第7~11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渗透转化的思想,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相互转化的。

【教案重难点】

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使学生知道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案准备】多媒体教案设施及相关课件。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屏幕出示.)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2、将下面的比例改写成不含比号的乘法等式.

 10:

5=20:

10      9∶27=0.7∶2.1

3、把比例10∶12=15∶18写成分数形式__________;写成乘法等式是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出示3∶8=15∶(  )  ()=

要求学生填出括号中的数,若学生感到困难,说明要填的那个数可以用x代替。

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解比例(板书)

2、了解什么叫解比例。

(1)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教科书第3页第一段文字。

(2)指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做解比例。

3、教案例2。

老师在3∶8=15∶x前加上“例2:

解比例”。

(1)请一个同学指出在这个比例中,外项、内项各指的是哪些数。

生口述师板书:

3∶8=15∶x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将这个比例改写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

(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是怎样改写的,根据是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x=8×15(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这是一个简易方程,请同学们自行求解.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4、教案例3

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进行商量,

(1)怎样将这个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

(2)怎样求解这个比例?

(学生商量,老师巡视指导,集体纠正.)

5、归纳小结出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根据以前用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实践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老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四、归纳小结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解比例练习课

【教案内容】完成练习六的8——13题。

【教案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实际应用。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案重难点】

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准备】多媒体教案设施及相关课件。

【教案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27:

()=45÷30=():

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组成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1/2:

1/3与1/4:

1/6能组成比例。

            (  )

二、巩固练习

1、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饿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反馈:

(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为什么?

2、下午2点,学校8M高的旗杆影子长5M,旁边一棵高120厘M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M,请你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子的比。

这两个比能用符号连起来吗?

为什么?

教师:

下面我们来给这些比例找个朋友吧。

介绍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想一想:

能与5:

8组成比例的朋友有几个?

你认为这些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判断两个比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以15:

3=25:

5和8:

5=120:

15为例,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能发现什么?

随便再找一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课堂练习

1、填空。

(1)从18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2个比例是(       )和(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另一个外项是(     )。

2、选择题。

(1)根据6A=7B写成下面三个比例,不正确的是(   )。

A.6:

7=B:

A        B.7:

A=6:

B         C.A:

7=6:

B

(2)甲:

乙=1/2:

1/3,那么(   )。

A.乙是甲的3/2      B.甲是乙的1.5倍        C.甲是乙的1/6

(3)如果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3:

4,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

A.6:

8       B.3:

4        C.9:

16

(4)1/3:

2=1/10:

0.6改写成2×1/10=1/3×0.6的根据是(   )。

A.比     B.比例     C.分数

3、解比例。

1/2:

1/5=1/4:

X            2/9=8:

X             36/X=54/3

4、练习六第10题。

四、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8、9、11题。

五、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思维训练:

完成练习六第12、13题。

【教案后记】

 

第5课时练习册练习课

教案内容:

练习册21-25页比例的性质和基本意义

教案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的理解,巩固按要求与比例和解比例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案过程:

1、说一说比和比例的区别。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列表如下:

比较工程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形式

两个数构成的一个式子

两个比构成的一个等式

性质

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

项数

两项

四项

2、解说比例的基本意义21页至22页

3、学生独立完成第21页第五题,汇报交流。

找出规律……

4、写出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并组成比例。

(学生板演)

5、完成解比例24也第二题,学生板演

6、完成第24页第三题时,小结方法:

第一种:

分别写出两个比,求出它们的比值,看看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种:

从四个数中求出两组两个数的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7、解比例。

(完成第6、7题。

8、思考题。

(略)

9、《练习册》第23页第五题作业。

 

第6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教案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第1~5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

【教案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布店里自己选择一种布调查买1M布要多少钱,买2M布要多少钱……,将调查结果记录好。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比例?

2.下面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

哪些比能组成比例?

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二、发现探索

用多媒体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列和数据,变成例1.

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还可以从表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讨论后先回答第1问和第2问,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作必要的板书。

发现:

表中有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并且时间在扩大,路程也在扩大,路程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板书:

相关联.

提问2:

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呢?

可以怎样归纳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

(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两种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

教师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速度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一定。

也就是:

(板书)路程:

时间=速度(一定).

提问3:

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下一个问题吗?

学生研究、分析后引导学生归纳:

(1)表中买布的数量和买布的总价是相关联的两种量,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数量扩大,总价随着扩大;数量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一定的,每M布的单价都是8.2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单价(一定)。

引导学生发现归:

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

=k(一定)。

板书:

=k(一定)

教师:

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先相互说,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

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如果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引导学生说出,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每袋面粉的重量有这样的关系:

=每袋面粉的重量,由于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指导学生完成第1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四、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相互说:

这节课我到了哪些知识?

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学生小结后教师对全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7课时:

正比例练习课

【教案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案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回顾再现

1、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2、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青岛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讨论学习:

生产啤酒的数量与生产的事件是不是成正比例?

1、分组学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2、检查学习效果。

3、练一练: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成正比例吗?

为什么?

4、判断练习

(1)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么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2)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平行四边形得高与面积

(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需种子数。

5、概括小结

谈话:

①:

我们在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成正比例关系)

②: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

(a分析判断b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c设未知数列等式d求解e检验写答语)

学生同桌讨论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补充练习:

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40箱能装多少瓶啤酒?

(用比例解)

(关注学生正确找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啤酒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买3张青岛到高密的汽车票要270元,买同样的车票,两个人去要多少钱?

如果再带3个人去一共要花多少钱?

(2)把2M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子长是1.6M,同时量得旁边电线杆的影长是4.8M。

这根电线杆高多少M?

谈话:

从第

(2)题中你找到测量旗杆或建筑物高度的方法了吗?

(二)拓展练习

①一个公司,男职员和女职员的人数比是5:

3,男职员有45人,女职员有多少人?

(用比例解)

②边长为6M的正方形教室要用地砖360块,用同一种地砖,边长为9M的教室需要用砖多少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遗憾?

 

第8课时:

成反比例的量

【教案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例3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第6~10题。

【教案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案重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案设备和CAI课件。

【教案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表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1)工作总量(个)80120160320

时间(时)2348

(2)工效(个)10203050

时间(时)60302012

2、提问:

(1)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第

(2)题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4.

让学生设计几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24平方厘M(长和宽可以交换).

(1)学生设计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列出下面表格.

长(厘M)241286431…

宽(厘M)12346824…

(2)从表中选取6个长方形,利用多媒体电脑把它们叠放在一个坐标图上,再把图中的顶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电脑演示)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

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

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都是24.

乘积“24”表示什么?

(长方形面积.)你能用式子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吗?

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2.学习例5

(1)屏幕显示例5:

600张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

每本的张数152025304060…

装订的本数40    …

引导发观:

察分析表中两种量变化的规律,思考:

①表中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装订的本数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算一算表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你能发现什么?

可以发现:

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总张数(一定)

(3)用字母表示上面两个例题的关系式。

想一想,你能用字母把例4、例5的关系式概括出来吗?

x×y=k(一定)

3、引导观察,归纳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4、例5中的表格,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而归纳出: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尝试根据意义,正确判断。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

出示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与每天播种的总公顷数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3)列出关系式后,请你判断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成不成反比例。

因为: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反馈练习:

做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

第(4)问指导学生仿照例3的写法完成。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七的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1)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算一算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3)比一比算出的积的大小,看看是不是相等。

(4)根据积是否相等就可以进行判断。

第(3)题判断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表中两种量不成反比例?

(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不相等,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2、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

课件出示各小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出示判断牌.(成反比例时出示“√”,不成反比例时出示“×”.),如果不成反比例,请说明理由.

同桌同学互相举例,再集体交流.

四、归纳小结

怎样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吗?

五、反思体验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惑吗?

六、作业实践

1、完成练习七的第6题.

2、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

3、拓展练习.

如果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已知

=y,x和y成什么比例?

【板书设计】

 

第9课时:

反比例的练习课

【教案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案过程】

一、回顾旧知

谈话:

解决正反比例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②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的数值

③列等式解答

二、基本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用比例知识)

①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M,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