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8940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练习题(带答案)

山东省聊城高县11-12学年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分课优化测控

三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

嶂()襄()奔()属()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朝代)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

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

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三)

①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②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

袁山松曰:

“二滩相去二里。

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7.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即可)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迳狼尾滩②负刀牵牛

③虽途迳信宿、④犹望见此物

⑤相去二里⑥悉作人面形

⑦或大或小

19.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20.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

(用波浪线标出)

21.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

22.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三、写作

23.夏季,你是否见到过一场暴雨过后的河流?

请写一段话,说出河水暴涨的情况,字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quētuānjiànxīyǎnxiàosùshùzhànɡxiānɡbēnzhǔ

2.①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②通“缺”,中断③极高的山峰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⑤飞奔的马快⑥几⑦消失⑧从、在

4.①如果自从②有时或者③即使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

(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水涨流速,交通阻断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

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

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

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三)17.……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

……起,……人,……牛,……黄,……高,……回,……宿,……物。

……曰:

“……牛,……牛,……暮,……故。

18.①经过②背③即使住两夜④还⑤距离⑥全、都⑦有的

19.江水又向东,流经狼尾滩,又越过人滩,袁山松说:

“两滩相距二里。

人滩的水流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那些石块棱角清晰,分布在几十步中,都像人面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其中特别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

20.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

21.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

因此叫做人滩。

22.都写了岸边的石的形状,都用了比喻手法和引用说明。

不同点:

①段写法由近到远,抓住一块岩石去写。

②段由远到近,从大到小,写了一些石块给人的总的印象。

三、23.(略)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

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

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

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

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

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再,最后。

(三)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

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冻风时作②未百步辄返

③娟然如拭④面

⑤茗者⑥罍而歌者

18.翻译下列语句: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9.请你把本文写景的语句和抒情语句在原文上标出。

20.找出本文的比喻句。

三、写作

21.记一次郊游

要求以写景为主,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

参考答案:

一、1.liáomòtuílínyuèyùqǐnzǎoxìnɡ

2.①回复信②交相辉映③全、都④早晨消散⑤将要坠落⑥(借代)鱼⑦考虑,想到⑧共同、一起在⑨形容水的澄澈⑩只是清闲的人

3.①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山中宰相谢微②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愈柳宗元

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

(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8.写山:

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

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9.……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

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

具体写景

③层:

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

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13.月色皎洁。

空灵。

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6.叙事描写议论。

(三)17.①起②就③擦④洗脸⑤煮茶⑥端着酒杯

18.①高高的柳树夹住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有些湿润。

②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

③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

19.写景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清澈见底”,“柳条……柔梢披风”等。

抒情的: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

20.比喻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如倩女之面,若脱笼之鹄”等。

三、21.(略)

观潮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奔腾()

乘骑()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

善泅者()罗绮()倍穹()僦赁()()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⑧倏尔黄烟四起()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发()身,手()十幅大彩旗,()先鼓勇,溯()而上,()于鲸波万仞中,()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1.概括两段内容。

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

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

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

为什么?

三、写作

14.你欣赏过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吗?

请写一段话,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表演经过。

参考答案:

一、1.yǐntínɡménɡchōnɡbēnjìlǚshūgěqiúqǐqiónɡjiùlìn

2.①当……时②用水淋洗③船④马树立⑤加倍高⑥租用即使⑦巨浪浪头高⑧忽然⑨江岸⑩城墙连接

3.披文持争迎出没腾身

4.①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

②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③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

④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

(一)5.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6.形、色、声、势

7.比喻:

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8.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9.烟消波静动静相衬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0.勇猛矫健灵活旗尾略不沾湿。

11.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

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2.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3.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14.(略)

湖心亭看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

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⑩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

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写作

14.题目:

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ɡēnɡcuìzhēn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qiánɡ

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

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

(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

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客客于客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三、14.(略)

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

候骑()鸡豚()叩()门萧()关

箫()鼓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

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

⑦江入大荒流()⑧仍怜故乡水()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

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③《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朝)著名诗人。

4.填写诗句。

①,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③,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④山随平野尽,。

,云生结海楼。

⑤,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

写出了什么意境?

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推移展开叙述。

19.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20.“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21.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

含有什么哲理?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三、写作

22.对本课中的任意一首诗歌进行情境再造,用300字左右的叙述性文字来进行,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补充。

参考答案:

一、1.shènɡhuìzhǎnɡyānjìtúnkòuxiāoxiāo

2.①野草②扛着③生长④只,违背⑤出使⑥慰问⑦广阔无际的原野⑧爱

3.①《陶渊明集》五三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②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③《剑南诗稿》陆游务观放翁南宋

4.①晨兴理荒秽②但使愿无违③征蓬出汉塞长河落日圆④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⑤山重水复疑无路箫鼓追随春社近

二、

(一)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对偶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13.地点目的

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

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不是。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18.游时间

19.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20.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三、2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