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902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docx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

中级摄影师理论知识考试复习指导

3、摄影成像的原理

(1)摄影成像的基本步骤:

摄物体——照相机——感光材料——显影——照相底片。

(2)可见光波长范围:

[380毫微米——780毫微米]。

(3)可见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所呈现的颜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

(4)几何光学对光线的定义:

几何光学上把光线看成是无直径,无体积,有一定方向的几何线条,用来表示光能传播的方向。

(5)光线的传播规律是:

1、光线在均匀透明介质中按直线传播;

2、两种介质面上的传播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折射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第二种介质的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第二种介质的折射率(n')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n)之比.即sinI/sinI'=n'/n。

(6)小孔成像传播原理: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由于光线以直线传播,因此,来自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针孔后只能照在描图纸的下部,而来自物体下部的光线则只能照到描图纸的上部。

(7)透镜的种类:

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8)透镜的功能:

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性能,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性能。

(9)透镜的会聚作用:

在光路中,凸透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于透镜后一点F'。

(10)透镜的发散作用:

凹透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使光线好象是从透镜前一点F'发出。

(11)透镜成像。

物体通过薄透镜的成像关系式为:

1/焦距=1/像距-1/物距。

式中焦距指焦点至透镜的距离,像距指像点至透镜的距离,物距指物点至透镜的距离。

(12)“像距”为像点至透镜的距离。

(13)物距的概念:

是指物点至透镜的距离。

(14)焦距的概念:

为焦点至透镜的距离。

(15)光轴:

经过透镜两球面中心的直线,或通过一个球面中心并垂直于另一面的直线,称为光轴。

4、摄影化学知识

(1)乳剂层的主要成分:

乳剂层也称感光层,它的主要组成成分为:

感光剂、明胶和各种补加剂。

(2)卤化银晶体大小与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关系;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和卤化银晶体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一般地说,卤化银晶体的直径越大,感光能力也越强。

(3)增感剂的作用:

乳剂中的补加剂对感光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增感剂,它可以大幅度提高胶片的感光度,还可扩大它的感光范围。

(4)潜影的形成过程:

感光材料经拍摄曝光后,感光乳剂中便形成潜影,潜影的形成过程是卤化银离子被还原为银原子的过程。

(5)常见黑白显影剂的种类:

感光材料经拍摄曝光后产生的潜影经过显影可产生可见银影像,米吐尔和对苯二酚是应用最广的两种显影剂。

(6)保护剂的作用:

显影液中加入一定的化学药品,以减缓显影剂被氧化这一过程的进行,此药品被称作保护剂,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亚硫酸钠。

(7)促进剂的作用:

是使显影的速度加快,加速显影过程的进行。

如:

硼酸,碳酸钠等。

(8)抑制剂的作用:

抑制剂又称防灰雾剂,在显影液中可以抑制灰雾的产生。

常用的有溴化钾等。

(9)定影的作用:

把感光材料上多余的卤化银除去,使影像稳定不变。

5、照相机的种类、结构和性能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包括机身主体、镜头、取景器、快门、输片机构和计数器等。

(2)取景器的作用:

取景器由光学系统和金属框架组成,用来观察被摄景物范围,选取合适的拍摄场面。

(3)调焦装置的作用:

通过操作,手动或自动,前后移动镜头,使胶片得到清晰的影像。

(4)快门的作用:

1、配合光圈使用;2、控制和调节曝光时间。

(5)照相机快门速度标度的排列顺序为:

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

(6)照相机快门种类:

分为镜中快门与焦平面快门。

(7)照相机的种类:

1、照相机按取景方式分类主要有:

单镜头反光式、双镜头反光式、旁轴平视取景式和毛玻璃机背取景式。

2、单镜头反光取景式(135相机、120相机)相机取景无视差,取景器中影像尺寸大、清晰、明亮。

3、平视旁轴取景式(135相机)和双镜头反光取景式(120相机),取景光轴与摄影光轴平行,不在同一光轴上,因而存在取景视差。

(8)单镜头反光式120照相机的优点:

这种照相机没有取景视差,取景像尺寸大、清晰、明亮。

(9)120中型照相机的常见品牌:

东风牌120照相机,瑞典产哈苏(HASSEBLAD)500C/M型、日本产的玛米亚(MAMIYA)RB67型、勃朗尼卡(BRONI-CA)SQ-A型、GS-1型、ETRS型。

(10)平视旁轴取景式照相机的取景视差:

平视旁轴取景式照相机的主要缺点是存在视差,特别是在近距离拍摄时视差现象更明显。

(11)焦平面快门的工作方式:

焦平面快门在工作时,前后帘幕间张开一定的缝隙,使胶片逐段曝光,其前后帘幕间的缝隙大小,决定了曝光时间的长短。

(12)照相机的维护:

照相机的使用寿命除本身的制造因素外,关键还在于保养,为保持照相机良好的工作状态,延长使用寿命,必须精心加以维护,做到防震、防晒、防潮、防热、防尘。

(13)正确存放照相机的方法:

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远离强电场的地方。

如长时间不用,最好用干燥箱或完好的塑料袋内放上干燥剂密封保存。

6、摄影镜头的种类、结构和性能

(1)镜头作用:

镜头是照相机的最重要部件,一般是由若干片透镜相应的金属零件组合而成。

它的作用是使被拍摄的对象在感光胶片上曝光,构成清晰的影像。

(2)镜头的主要光学特性可用三个参数来表示,即镜头的焦距,相对孔径和视场角。

(3)镜头的焦距的作用:

镜头的焦距长短决定被摄景物在胶片上成像的大小,即焦距长,成像大;焦距短,成像小。

(4)标准镜头的定义:

按镜头焦距与胶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比值,一般把镜头焦距近似等于胶片画幅对角线长度的称为这种照相机的标准镜头。

(5)标准镜头的视角为40--60º。

(6)常用的120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范围:

一般是75mm-90mm。

(7)广角镜头:

是指焦距比标准镜头短,视角比标准镜头大的镜头。

(8)长焦镜头:

焦距比标准镜头长,视角比标准镜头小的镜头。

(9)有效孔径与镜头的透光的能力的关系:

镜头的最大光孔直径与焦距之比,叫做镜头的有效孔径,镜头有效孔径越大通过的光线越多。

(10)镜头的相对孔径:

镜头的入射光孔直径与焦距之比,叫做镜头的相对孔径,它是决定镜头透光能力和重要因素。

(11)视场角与焦距的关系:

视场角与镜头的焦距成反比,即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12)光圈的作用: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镜头透光量。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即f值)来表示,光圈系数越小,镜头光孔越大,通光量就越大。

相邻两级光圈档位,前一级的通光量是后一级的2倍。

光圈还影响景深,在同样条件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13)光圈的系数的排列顺序:

f/1,f/1.4,f/2,f/2.8,f/4,f/5.6,f/8,f/16,f/22……

(14)光圈系数与通光量的关系:

最小的f值表示镜头开口最大,反之,最大的f值则表示光圈口径最小。

光圈设定值的间距,每缩小光圈口径一级,则光量减半。

(15)光圈的系数与快门速度的快慢的关系:

快门速度提高一级,底片的受光量会减少50%。

(16)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请注意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大光圈可提供小景深,而小光圈则可造成较大的景深。

(17)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镜头的焦距也同样影响被摄景物的景深,镜头焦距与景深成反比,焦距长,景深短;焦距短,景深长。

(18)镜头加膜(镀膜)的作用:

防止镜头内部的光线散射及反射,不能形成影像的光,会破坏影像的品质。

(19)单层镀膜与多层镀膜镜头的区别:

加膜能够显著地减少散射的光量,单层加膜只能对某一种波长色光起作用,而多层加膜则能对多种色光起作用,一只7片6组的标准镜头,不加膜透光率为59%,单层加膜81%,多层加膜则为97%。

(20)鱼眼镜头的特点:

结构长度可以缩短,只有相同焦距普通镜头的1/2左右。

7、感光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1)感光材料的结构:

感光材料是由多层物质组成的。

一般来说,感光材料的主体结构是感光乳剂层和它的载体。

(2)黑白感光胶片按感光性能的分类:

黑白感光胶片按其对各种色光和敏感程度不同,可分为X光片、紫外片、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

全色片能感受的色光范围基本包括了全部可见光,而色盲片只对蓝、紫色光敏感,而对其他色光几乎不起作用。

用色盲片拍摄的影像反差大、层次少但颗粒性好。

(3)彩色感光胶片按用途的分类:

彩色感光胶片按用途来划分可分为彩色正片、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彩色中间片和一步彩色成像片。

(4)负性感光材料的特性:

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与被摄景物相反,彩色负片的色彩则为被摄景物的补色。

(5)色盲片的感色范围:

它只能感受紫、蓝色光,对于其他色光几乎不起作用。

(6)色盲片的影像特点:

用它拍摄美丽的风光或人像,拍摄出的影像反差极强,层次很少,明暗影调关系会发生改变,与入眼所见的实物相差很大。

(7)色盲片的主要作用:

进行翻拍、复制黑白文字、图片资料,制作电影拷贝片及其他一些专业拍摄使用。

(8)分色片的感色范围:

能感受除红光以外的大部分可见光,即从紫、蓝光线扩展到绿、黄光范围。

(9)分色片的主要作用:

只用在翻拍复制和印刷等行业中使用。

(10)全色片的感色范围:

包括了全部可见光。

(11)彩色感光胶片按光源色温要求的分类:

日光型彩色片、灯光型彩色片和日光灯光通用型彩色片三种。

(12)日光型彩色感光胶片对色温的要求:

在日光下拍摄时应使用日光型彩色片,其色温为5500K。

(13)彩色负片记录影像色彩的方式:

影像色彩是被摄物体的补色,再加上了一层橙黄色的“马斯克”,以提高色彩还原的准确性。

(14)彩色反转片记录影像色彩的方式:

彩色反转片经拍摄、冲洗后,在胶片上产生原景物色彩的影像,呈彩色透明正像片。

(15)灯光型彩色感光胶片对色温的要求:

3200K的灯光下拍摄。

(16)日光型感光胶片在灯光下拍摄的处理方法:

拍摄时必须加用蓝色雷登85系列的滤光镜以提高灯光色温,使光源色温与日光型片所需要的色温相符合。

(17)灯光型感光胶片在日光下拍摄和处理方法:

必须加用橙黄色的滤光镜以降低日光色温。

(18)黑白相纸按反差性能的分类:

特别软性、软性、中性、硬性和特硬性5种,分别用0、1、2、3、4号表示。

照相纸号数越大,它的反差越大。

(19)彩色胶片中成色剂的作用:

在彩色冲洗过程中,与彩色显影剂发生反应而生成的氧化物发生偶合作用。

(20)黑白相纸号数与反差的关系:

照相纸号数越小,它的反差越小;照相纸号数反差越大,它的反差越大。

(21)黑白负片的主要构造:

保护层、感光乳剂层、片基和背面层。

(22)感光材料保护层的作用:

防止乳剂层在冲洗时从片基上脱落。

(23)感光材料背面层的作用:

防静电,防光晕,防止卷曲等。

(24)保存专业型彩色胶片的理想温度:

专业型彩色负片或反转片一般应保存在0°C以下。

(25)一般中速黑白负片的保存温度:

一般中速黑白负片保存的理想温度是13°C以下。

(26)黑白相纸的保存温度:

保存温度应低于20°C。

(27)一般彩色感光材料的保存温度:

一般均应在0°C--8°C或更低的温度下保存。

8、曝光控制与影调调节

(1)曝光直接影响影像的几个方面:

胶片感光度、光源照度、被摄体反光率、光线投射方向、被摄体周围环境,是否使用滤光镜、曝光互易律失效、测光系统的误差。

(2)光照度的概念:

光源投射在被摄景物上的光线的强弱。

(3)反光率的含义:

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

反射能力强的是高反光率景物,如白色或浅色景物;反射能力弱的是低反光率景物;黑色物体基本不反射或少量反射光线。

(4)一般景物的平均反光率:

反光率平均是大于0,小于100%。

(5)形成物体亮度的基本原因:

由于光源的照度不同以及物体反光率的不同,物体就形成了不同的亮度。

(6)摄影曝光的概念:

按动照相机快门使胶片感光的这一瞬间称为“曝光”。

(7)与曝光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

光源、景物、照相机的光圈和快门,以及胶片的性质。

(8)曝光组合参数的含义:

拍摄时使用的光圈系数与快门时间的组合。

(9)密度的含义:

感光材料(胶片和相纸)经曝光,冲洗后变黑的程度。

也可以理解为,密度即黑度,我们通俗地称为“薄”或“厚”。

(10)反差:

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对比差别,就是通常所说的“软”或“硬”。

(11)底片曝光不足的特征:

整个底片的密度较薄,对应于景物暗部的密度往往很小。

甚至看上去完全透明,失去层次。

我们可以从一张底片中最透明的部分是不是有层次,来判断底片是不是曝光不足。

从印放出的照片上,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曝光情况。

曝光不足的照片其影像的暗部层次很少或者没有层次。

(12)底片曝光过度的特征:

整个底片的密度较厚,对于景物亮部的密度往往很大,影像没有层次。

我们可以从看一张底片中密度最大的部分是不是有层次,来判断片是不是曝光过度。

(13)正确曝光:

是指影像正常地反映了原景物的亮度关系,是对原景物客观、真实的再现。

具有18%反光率物体的亮度(即景物的平均反光率)。

(14)正常曝光:

是指底片获得的密度与拍摄者的要求一致或近似时就可以称做正确曝光。

(15)控制曝光的含义:

以摄影师的创作意图为目的,从而改变了原景物亮度与底片密度之间的关系,是摄影师使原景物主观意图的再现。

(16)光比的含义:

即主光与辅光之比。

光比的大小是指被摄体的明亮面与阴影面之间的反差或亮度间距。

光比的大小对塑造被摄体的形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7)室外光线性质的分类:

直射光与散射光两种。

(18)使用EV值计算光比的方法:

把亮部和暗部EV值的差作为2的幂就是光比。

若亮部EV值12,暗影EV10,光比为1:

4。

(19)影响自然光照度变化的因素:

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的变化而产生照度的不同变化。

(20)摄影光源光位的种类:

顺光照明、侧光照明(包括前侧光)、逆光照明。

(21)逆光照明摄影的曝光控制比较复杂。

在逆光条件下,景物的亮度间距最大,最亮的物体和最暗的物体常常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里,远远超出胶片所能记录的范围。

因此逆光摄影的关键是对摄物做出适当的选择,通过构图缩小景物的亮度间距。

(22)拍摄逆光照明的物体的曝光控制方法:

拍摄逆光照明的物体时,应尽量避开明亮的天空,以暗背景衬托主体,以主体背光面确定曝光。

(23)室内自然光摄影对物体暗部补光的方法:

宜用反光板或闪光灯对暗部进行补光。

曝光量则取决于表现意图,或按亮部或按暗部,或明暗兼顾确定曝光量。

(24)决定室内灯光摄影曝光的三个因素:

室内灯光曝光量主要取决于一是光源的强度;二是被摄体至光源的距离;三是被摄体的受光角度。

(25)调整照相机胶片感光度的依据:

在确定曝光之前,首先要知道胶片的感光度是多少,因为照相机的测光系统测出的曝光组合,其重要依据之一,是你所用胶卷的感光度。

在胶卷的外包装盒上都会标胶卷的感光度。

(26)室内灯光摄影光照度与照射距离关系的定律:

光照度与照射距离平方成反比。

(27)ISO标准规定感光度标记:

按照国际ISO标准规定,感光度应写做ISOASA/DIN。

(28)订光的含义:

是指确定曝光组合参数。

订光可以直接读取曝光计或照相机测光系统给定的光圈、快门参数,也可以依据测量结果由摄影者自行决定曝光组合参数。

(29)常见摄影的订光方法:

有两种订光方法可以使曝光基本正常:

照度订光;中级反光率物体的亮度订光。

(30)亮度订光的方法:

使用反光率为18%的标准灰板。

(31)ASA标准与ISO标注感光度的关系:

度量胶片感光度的四种制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首先,从数值上说,GB制与DIN制,ASA制与ISO制表示感光度的数值相同;其次,GB与DIN制数值上每相差3,ASA制与ISO制数值相差1倍,感光度就相差1倍。

如GB24°的感光度是GB21°的两倍。

不同标记法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GB21°=ISO100。

(32)感光度和曝光量的关系:

感光度又称片速,是指胶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胶片感光度越高,对光越敏感,在使用时需要的曝光量少。

(33)感光度的4种标志法:

世界各国对胶片感光度的标志法常见的有4种制式,即GB制、DIN制、ISO制、ASA制。

1980年,国际标准感光度以一致认同的ASA制和DIN制为基础,公布了新的标注方法,如ISO100/21°,前面的数值为ISO制(ASA制),后面的是DIN制(GB制)。

(34)订光,是指确定曝光组合参数。

(35)常规摄影订光方法:

在常规摄影中,或者以照度订光,或者以中级反光率物体的亮度订光。

(36)亮度订光方法:

以亮度订光通常把18%的标准灰板放在被摄体位置,测量灰板的亮度并以此订光。

对于一些特殊场景,可以在以上订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曝光。

(37)控制景物亮度范围常用的方法有3种:

1、对暗景物做补光处理;可以在以上订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曝光。

(38)曝光宽容度的概念:

指胶片对不恰当的曝光所允许的程度。

(39)曝光宽容度的公式:

曝光宽容度=胶片的宽容度-景物的曝光范围。

(40)曝光宽容度与胶片的宽容度的关系:

胶片的宽容度越大,曝光容度越大。

(41)曝光宽容度与景物的亮度范围的关系:

景物的亮度范围越小,曝光宽容度越大。

(42)曝光控制的基本要点:

1、以中级灰景物作为订光的根据;2、控制景物的亮度范围在胶片的宽容度以内;3、结合摄影意图,适当增加或减少曝光量。

(43)测光表测光的基本类型:

根据测光方式的不同,测光表可分为反射式测光表和入射式测光表。

(44)照相机上TTL的测光系统的优点: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通常采用TTL测光,其主要优点是测量的光线已是通过镜头的成像光线,测光时受周围环境光的影响较小,测冰镇准确性高。

(45)现代照相机上多点测光的优点:

这种测光系统采用多个测光元件各自向画面的既定区域测光,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照相机内的微电脑加以运算后提供准确的曝光,它对各种复杂光线条件下的自动曝光效果较好。

(46)括弧式曝光法:

又称“加减曝光法”、“梯级曝光法”、“包围式曝光法”,即对同一被摄对象采用若干不同的曝光量拍摄。

(47)括弧式曝光法的实用价值:

新闻、体育等抓拍摄影方面。

(48)平均曝光的方法:

一种是测量景物的平均亮度;另一种是测量平均值。

(49)高光曝光模式的主要作用:

保证了明亮物体的正常影调关系和层次,特别适合于以明亮物体为视觉中心的画面的曝光控制。

(50)阴影曝光模式的主要作用:

阴影曝光模式与高光模式恰好相反。

保证了暗物体的影调关系和层次,适用于暗物体为视觉中心的画面曝光控制。

(51)影响曝光的因素:

1、胶片的感光度;2、照明;3、被摄对象的反光率;4、光线投射方向;5、被摄对象周围的环境;6、照相机镜头前有无滤光镜或其他附加镜;7、互易律对曝光的影响;8、测量误差对曝光的影响。

(52)曝光互易率的含义:

指这种光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曝光量保持不变。

(53)曝光互易律的适用范围:

通常认为曝光时间长于1秒或短于1/1000秒就会出现互易律失效。

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

(1)报废照片的处理方法:

对于报废的照片或者底片,应该派专人尽快销毁。

(2)掌握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损毁底片和理赔原则:

对于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底片损毁,责任方需赔偿同等同数量、相同品牌和型号的胶片。

(3)消费者知情权的概念:

消费者的知情权指消费者根据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哎呀服务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内容的真实情况。

比如照相馆应明确向顾客说明服务内容、价格、收费情况等。

(4)顾客冲洗底片丢失应予赔偿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权的相关规定:

经营者要对客户提供的底片应妥善保管,否则要赔偿客户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

10、与肖像权有关的法律条款

(1)公民肖像权的含义:

指公民个人形象通过摄影、造型、艺术或其他形式在客观上的再现所享有的专有权。

(2)照相馆或职业摄影师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公民肖像权的有关范围:

照相馆或职业摄影师违反公民肖像权的主要表现是,未经同意将公民肖像照片用于橱窗中展示或广告宣传、将公民照片交付他人并利用公民肖像搞营利活动、对公民肖像做丑化、侮辱或其他负面技术处理,并足以导致社会或他人对公民的评价降低。

(3)避免肖像权纠纷的注意事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11、劳动法基本知识

(1)劳动合同应具备的基本条款: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度具备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全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内容。

(2)国家对劳动者工作及休息时间的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有工作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