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5026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docx

第五单元基于标准教案修改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6、7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部分的内容,主要借助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序数——写数的顺序认识6和7,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现实情境中抽象出6、7的概念,从而形成相应的数感。

2、教材分析

《6和7》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学生从图像抽象得出的点子图、小棒图。

3、学情分析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由于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目标

1.借助主题图能正确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6和7。

2.通过计数器、直尺图以及点子图,发现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评价任务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

2.掌握7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活动一:

(出示主题图)

大家看,放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打扫我们的教室呢。

大家一起来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再数数他们的数量吧。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数数

①“你知道图上有几个人吗?

”“你是怎么数的?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

6个学生用“6”表示,再加上一位老师,一共7个人,用“7”表示。

②“你还能从图上找出能用数字6和7表示的事物吗?

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活动二:

认数

出示点子图。

①数一数图中各有几个小圆点。

②分别拿出6根小棒和7根小棒,摆出不同的图形,比一比谁摆得多,摆得漂亮。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给出适当评价,结束后,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所摆的图形。

学生汇报。

②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图,说一说5的后面是几?

6的后面是几?

7的前面是几?

学生抢答。

活动三:

比大小

出示

5○66○7

6○57○6

师:

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填一填。

活动四:

序数

出示课本第40页例题图,看图填一填再汇报。

活动五:

教学6和7的书写。

“6、7像什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先在日子格里示范,然后点名请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书上日子格里描红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看谁写得最漂亮。

活动二:

填一填。

(1)一共有()只。

(2)把右边的6只圈起来。

(3)从左边起,把第7只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环节四: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6、7的组成”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主要借助学生动手摆学具,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6、7的组成,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材分析

《6和7》这节课相对来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其中,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有师生打扫教室的情境图、尺子、数金鱼图,还有学生从图像抽象得出的点子图、小棒图。

3、学情分析

由于教材呈现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由于6、7岁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涂一涂和填一填,理解和掌握6的组成。

2.通过动手摆一摆,借助类推的方法能自行得出7的组成。

评价任务

1.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6、7的组成。

2.发现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昨天我们认识了6、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的数可

以用6和7来表示的。

学生汇报

师:

大家找得真不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和7的组成。

(板书课题)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学6的组成

(出示课本第41页的圆片图)

①仔细观察图中的圆片,你看到了什么?

个别汇报:

一共有6个圆片,涂了5个,还有1个没有涂。

思考:

由此你想到了6的哪一组的分与合?

②6可以分成5和1以外,还能分成几和几?

动手涂一涂、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比一比哪组说得最好?

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地方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序板书6的组成。

④认真观察6的组成直观图,你发现了什么?

⑤对口令,练习记忆6的组成。

小结:

涂的时候要有序地进行,才可以把6的组成不重不漏地找出来。

活动二:

教学7的组成

①你能将这7个小正方体分成两堆吗?

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用小棒代替小正方体,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小棒,并汇报分的结果,教师板书7的组成。

②全班齐读7的组成。

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轻松记住7的组成?

小结:

掌握7的组成可以尝试类推的方法,可以把7分成1和6,然后再依次分成2和5、3和4……一直分到6和1为止。

也可以由6和1组成7联想到1和6也组成7,5和2组成7可以联想到2和5也组成7等等。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填一填。

活动二:

哪两堆合起来是7个?

用线连一连。

活动三:

看数接着画

环节四:

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6、7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通过利用实物、摆学具逐步过渡到利用数的组成来进行6、7的加减法计算,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发展数感。

2、教材分析

6和7的加减法是在学好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

教材用情境图使学生看到,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一图两式),同时,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为“一图四式”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多更重要。

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游戏,使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体验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计算6和7的加减法。

2.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理解“一图四式”,并会利用学过的知识探究出得数。

评价任务

1.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6、7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根据一幅图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算一算

2+1=5-2=2+3=4+0=

5-3=1+3=2-1=3-1=

活动二:

填一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学5+1和1+5

要求同桌学生面对面坐。

请一名学生拿出学具图片,先摆1个图片,再摆5个图片。

师:

你能根据摆好的图片写一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写算式,然后汇报板书:

1+5=6;5+1=6。

思考1:

为什么同是一组图片,大家写的算式不一样呢?

讨论,汇报:

两个同学面对面坐,由于观察的顺序不同,所以算式也不同。

思考2:

你想怎样计算5+1和1+5呢?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利用5和1组成6来计算这两道算式题,教师完善板书:

5+1=6,1+5=6。

思考3:

比较5+1=6和1+5=6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个别汇报,教师引导:

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是一样的,相加的得数也是一样的,但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是相反的。

活动二:

教学6-1和6-5

动手摆出6个图片,用小棒隔成5和1两部分。

思考4:

从左往右看,6分成了哪两个部分?

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部分,还剩多少个小图片?

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

6-1=5。

思考5:

如果从右往左看呢?

又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

6-5=1。

思考6:

计算6-1和6-5时,怎样想算得更快?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结:

我们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的,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可以得到右边的部分;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得到左边的部分。

活动三:

教学“摆一摆”。

出示摆花的情境图,学生动手摆。

思考7:

你能根据摆花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出示摆小棒的情境图,学生动手摆。

思考8:

你能根据摆的小棒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练习1:

填一填。

出示三角形图,学生思考怎么填空。

师:

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呢?

练习2:

书写算式。

练习九第7题,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练习。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在里填上“>”、”<”或“=”

4+3○77○3+21+6○2+56○3+4

活动二:

算一算

3+4=3+2=6-1=

5+2=7-3=7-1=

1+5=3+3=7-6=

活动三:

看图列式

□+□=□□+□=□

□-□=□□-□=□

环节四:

课堂总结

活动一: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活动二:

教师强调用6、7的组成来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解决问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部分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借助情境图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

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和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

意在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一年级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应用最直观和熟悉的语言,便于他们理解。

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

1.能看懂并正确表达图意,知道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

怎么列式?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里有什么?

思考1:

仔细观察,图里有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生观察汇报:

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思考2:

从图中发现的这两个信息,可以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一共有几只兔子?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求一共有几只兔子,我们可以在图上用一个大括号来表示,而大括号下的问号就是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

根据我们找的信息和问题,谁能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怎样解答?

思考3:

求一共有几只,怎样列式?

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4+2=6.

思考4:

4、2、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整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正确吗?

师:

解答正确吗?

你准备怎样检查?

生1:

我来数一数。

生2:

我再算一遍。

生3:

……

活动二:

(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里有什么?

思考2,仔细观察,图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

思考3:

你知道这里的大括号表示什么吗?

“?

只”又表示什么?

学生汇报:

大括号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

只”表示还剩几只青蛙。

思考4: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2)怎样解答?

思考5:

要求剩几只该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列式,教师板书:

7-2=5(只)

思考6:

7、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正确吗?

师:

解答正确吗?

你准备怎么检查?

生1:

我再算一遍。

生2:

……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课本第46页“做一做”。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怎么列式?

解答正确吗?

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二:

一共有()个苹果,左边有()个苹果,右边有()个苹果。

□○□=□(个)

环节四:

课堂总结

活动一: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收获呢?

活动二:

强调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用加法计算;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解决问题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部分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借助情境图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

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和一个简单的求剩余的数学问题。

意在让学生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一年级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应用最直观和熟悉的语言,便于他们理解。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6和7以内的减法。

2.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评价任务

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2.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导入

活动一:

活动二:

4+3=   2+5=   3+3=   7-6=   6-3=

1+5=   7-3=   6-4=   1+6=   7-0=

环节二:

基础练习

活动一:

(课件出示主题图)

1.同桌合作,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6?

并说一说算式。

预设:

2+4=6,4+2=6;3+3=6;1+5=6,5+1=6。

2.独立完成,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7?

并写出算式。

预设:

1+6=7,6+1=7;2+5=7,5+2=7;3+4=7,4+3=7。

活动二:

(课件出示主题图)

做找朋友游戏。

把算式、得数分别发给学生,拿算式的学生去找拿得数学生,或者拿得数的学生去找拿算式的学生,并要说:

我的朋友在哪里?

相应的学生要说:

你的朋友在这里。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完成教材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由组长进行判断。

(2)出示转盘,让学生说得数。

活动二:

独立完成45页第11题。

学生之间进行判断。

活动三:

合作完成44页第9题。

抽卡片说减法算式。

比如,两位学生分别抽出2和7,说出减法算式7-2=5。

活动四:

完成教材45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进行展示。

2.在全班进行展示。

环节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6和7相关的加减法知识,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吗?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0~58页。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六课时,教材把8、9的认识放在同一个课时,编排上与6、7的认识基本一样,但是要求更高了。

本节课不但在6、7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还要为后面10的认识打下基础。

2、教材分析

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8和9,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并通过数数,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从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0~7这些数,初步感知一个数作为基数、序数的不同意义,并重点掌握数的组成。

因此对认识数的学习模式,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较多的接触8和9的经历,但对于8和9的认识还停留在潜意识上,对于它们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意义还缺乏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目标

1.能在主题图中准确数出用8、9表示的物体,并会用不同方法表示8和9。

2.借助点子图、计数器,初步感知8和9的数序,并会比较出各数的大小。

3.借助星星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说一说,能准确地总结出8和9的组成。

评价任务

1.8、9的组成。

2.体会8、9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活动一:

师:

学校里有个漂亮的小花园,老师和同学们都在护理花草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教学8、9的基数含义。

师: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它们分别有多少?

师: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数一数,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会说:

校园两旁有8棵树。

花坛里有8朵花。

标语牌上有8个字,下面有9盆花。

老师和同学一共9个人。

有9只蝴蝶在飞。

师:

大家看到了这么多东西,还能说的这么完整,真厉害!

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生演示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两个两个数。

师:

8棵树、8朵花、8个字都可以用数“8”来表示;9盆花、9个人、9只蝴蝶都可以用数“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和9。

(板书课题)

师:

数8和数9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快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是8和9呢?

活动二:

摆一摆

1)8的组成

师:

在小组内说一思考2:

看到这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

说你的分法,说给你的同伴听。

(4人小组合作讨论,讨论完展示)

生有可能说:

8可以分成7和1,还可以分成1和7。

师:

谁能完整地汇报8的组成?

比一比说的最完整、最有顺序。

2)9的组成

思考3:

一共有9个足球,可是一个球网装不下。

于是老师要把这些球分别装在2个球网里,想一想可以怎么装?

师:

用你手中的学具,分一分,并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比比看谁想到的分法最多?

同桌讨论、做好汇报的准备

师:

XX同桌总结的9的组合是一对一对地出现的,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

XX同桌总结是这样出现的,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活动三:

比一比

师:

(出示7、8、9的点子图和数字卡片)请你从中选出两个数,用以前学过的比大小的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吧。

活动四:

序数

师:

同学们比的太好了!

看小动物们也被吸引来了。

(出示图片和要求)请四人小组合作,把左边的8只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动物的头上画上小帽子。

(小组内先说一说怎么圈,再动笔。

最先完成的小组汇报展示)

师:

你还能向上面一样提出一个问题吗?

活动五:

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活动六:

8和9的书写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书写。

请大家看示范,伸出手指一起来书空。

拿出铅笔,在课本上描一描,写一写。

环节三:

巩固练习

活动一:

按0~9的顺序连线

活动二:

☆☆▲□▲☆☆▲☆▲▲☆☆☆☆

一共有()颗☆。

在左起第()个是□。

在右起第7个图形下面画√。

环节四:

课堂总结

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8和9,还会用物品表示8和9、比较各数的大小。

还会用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你们真是学习小能手!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3页。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8课时,在学习完8和9的组成之后利用组成继续学习8和9的加减法,本节课也是10的加减法的基础,兼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利用“一图四式”,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有关8、9的加减法。

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沟通加减算式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

3、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学习了6和7的认识和加减法等知识,所以这节课中是需要将知识进行正迁移,学生都能很快得掌握。

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最好能结合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

目标

1.借助主题图,会根据图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准确的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2.根据主题图,能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3.会用多种方法熟练计算8、9的加减法。

评价任务

1.掌握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口算。

2.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心算记数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活动一:

出示主题图

师:

看到同学们课前预习这么好,老师为了奖励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红花。

(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讲给你的同桌听。

环节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8的加减法

师:

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谁能解答?

你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有可能回答:

有5朵红色的花,3朵粉色的,一共有几朵花?

5+3=8(朵)

师:

你是怎么计算的?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还可能回答:

一共有8朵花,3朵粉色的,还有几朵红色的花?

8-3=5(朵)

师:

你是怎么计算的?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汇报展示)

师:

同桌说一说,这幅图我们一共列了几道算式?

活动二:

9的加减法

师:

这些算式都跟8有关。

这就是8的加减法,接下来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9的加减法吧?

(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类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看图列算式。

()+()=()()+()=()

()-()=()()-()=()

()+()=()()+()=()

()-()=()()-()=()

环节四:

课堂总结

师: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8、9的加减法,并会用数一数;8、9的组合;利用一道加法算式来解决另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来计算,还会观察、分析图,并根据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以后都可以用现有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解决问题》是“数的运算”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一个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它的呈现方式与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中的情境图有所不同。

用同一情境图呈现了三个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数学问题的某些已知条件直接用文字表达,不需要通过数数得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问题情境,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解决过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