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715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docx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docx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简要叙述丝绸之路的由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新丝绸之路在今天的重要性。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思考讨论“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新亚欧大陆桥有什么优势呢?

”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2、通过描绘丝绸之路路线图,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中外物产、文化的交流,认识和感受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张骞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要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理解交通促进了贸易的繁荣,从而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

二、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班级学生汉语水平不同,很难顾及所有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汉语”“汉族”“汉字”叫法的来源;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

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

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地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一下西域的地理位置及汉武帝以前的社会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设问]:

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投影)

[教师引导]:

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

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

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

(结合《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讲解)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

我们课本上的西域即指此。

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

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汉书·西域传》)这些国家大的只有几十万人,小的只有几千人。

这时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

如果把西域诸国由匈奴的军事据点和经济后盾变成匈奴的对手,那无疑于截断了匈奴的右臂。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目的即在于此。

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

教师过渡:

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汉朝从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这个情况,立即想到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这就有了汉武帝募人出使匈奴,张骞应募出使一事,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

2、张骞通西域

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三段内容看一下。

看书时注意以下几点:

(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

(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

学生读书……

学生回答: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引导:

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任务,其主要原因是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那么,请同学考虑: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不是没有一点意义?

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

张骞的任务虽然没有完成,可是他沿途了解到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为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教师引导]谁能讲一讲关于张骞的故事?

学生讲述张骞故事……

教师提问: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和第一次比较起来,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而且在路上被匈奴扣留了两次。

但第二次出使似乎比第一次顺利,而且课本上也没提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目的。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继续考虑: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比第一次顺利,再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那样被匈奴人扣留的事情?

请同学们联系前节课所讲内容回答。

学生回答:

因为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通往西域道路上的匈奴已经被汉朝打败。

因此,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要比第一次顺利得多。

当然,也就不会有联络西域夹击匈奴的事。

教师提示:

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河西地区,汉武帝派霍去病打败河西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并接受他们投降。

然后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叫做“河西四郡”。

这就意味着西汉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地区的通道。

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准备了条件。

[教师提问]:

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

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

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

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

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

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一下,在西汉与西域的交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一是双方派使互访;二是经济文化交流。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访问了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包括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

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教师过渡:

上面我们提到的是双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

而西域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归中央政府管辖,则在西域都护设置之后,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3.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第一个子目下最后一段文字描写,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意义。

教师提问:

请从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权范围和意义来复述一下这一段的基本内容。

学生复述: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师过渡:

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族与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一条“丝绸之路”成了沟通中西之间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那么,这条“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

它沿途都经过哪些地方?

它的形成对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什么作用?

这都是我们在下面将要讲到的。

[板书]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看一下“丝绸之路”子目下的内容。

结合课本上的地图,把它的形成过程表述出来。

学生表述: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线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路上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西方,受到了西方的欢迎,所以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

它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教师:

请同学们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

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向西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西域都护的设置,就是要有效管理西域地区和保护商旅往来。

教师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看“动脑筋”下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在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那说明新疆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了。

新疆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说明了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存在。

而且刚才我讲的时候也提了一句。

刚才讲的是陆上丝绸之路。

那么,在马来西亚出土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又说明了什么?

难道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存在?

我们说,确实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板书]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路线,二是海上丝绸之路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关于路线,我们看课本上的描述:

从广东沿海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从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教师讲述时,要结合地图、地理挂图亦可),这就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和在印度尼西亚出土汉代钱币和陶器的原因。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和条件。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

需要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答案二:

需要有在海上指方向的设备。

答案三:

有向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

答案四:

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

[教师总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由有向海外国家通商的要求。

光有要求还不行,还得条件具备。

汉朝时造船技术提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准备了交通工具。

航海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关于海上指向的设备,在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司南”的记载,一般说,指南针用于海上航行是在宋代。

但我们刚才看到了当时海上航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沿着海岸线,那就是说只要沿着海岸线走,方向是不会迷失的。

至于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丝绸之路地貌:

[投影显示]或电脑演示:

荒无人烟的戈壁和沙漠地带;茫茫无际的大海和滚滚波涛……)

同学们请想一下,在科技不发达的汉朝,在这两条道上经商,没有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决心能行吗?

其实,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一下西北和东南的气候特征,也会明白这一点的。

教师讲解: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

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不负众望,在西域经营了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板书]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一个叫“投笔从戎”的成语,谁能知道它和谁有关?

[学生回答]班超

[教师引导]能讲明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学生讲述]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年轻时同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

当时西域一些国家经常帮助匈奴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班超听了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

“大丈夫应立大志,效命疆场,怎么能和笔墨打一辈子交道呢?

”后来随窦固出征过几次,又奉命出使西域。

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教师引导]除了“投笔从戎”外,与班超有关的成语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请同学们把“班超经营西域”一目看一下,对班超经营西域大致有一个了解。

[教师讲解]东汉光武帝的兰台令史班彪有两个儿子。

长子班固,次子班超。

班彪死后,当时的皇帝汉明帝令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

明帝五年(公元62年),班超同母亲来到洛阳,靠抄写文书维持生活。

当时北匈奴经常南下侵扰边界,掠夺居民和牲畜。

班超听到这些消息,激昂地扔下笔杆说:

“大丈夫应立大志,像傅介子(西汉昭帝时出使楼兰)、张骞那样为国立功,怎么老是埋头于笔砚之间呢?

后来班超随大将窦宪出征过几次。

明帝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带领三十六个人,先治服了鄯善王,窦固向明帝奏明了他的功劳,又派他去于寘。

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联络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同汉朝和好,汉和帝即位后封他为定远侯。

汉和帝十一年(公元100年),班超已经七十岁,他在西域写信给和帝要求回国,信中说:

“臣在绝域,年老思土,常言道:

‘狐死首上,代马依风’,苏武留北海不过一十九年,当死异域不为憾,恐日后再无汉人来此。

臣欲生时再过玉门关。

”他妹妹也写信给汉和帝,请求让班超回来。

和帝另派中郎将任尚接替他。

在交接时,班超时任尚说:

“对待西域人和自己的士兵都要有耐心,待人不可过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最要紧的是抓住时机,注意宽容小过。

”和帝十四年九月,回到洛阳不久,班超去世。

由于任尚不听班超的忠告,采用欺压办法以致丧失人心,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反对朝廷。

后因邓太后采纳了班超儿子班勇的意见,才又恢复了关系。

班超在西域时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没有成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

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布置作业]

3.在西域经营30年的汉朝人物是()

A.张骞B.甘英C.班超D.窦宪

板书设计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15课汉通西和丝绸之路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西域指的是哪儿?

2、张骞为什么要去西域?

3、P48图中展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达到目的了没有?

有没有收获?

5、沟通东西方的这条交通要道叫什么名称?

6、请根据P46地图标出丝绸之路路线?

 

7、为了保障天山南北的交通,西汉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三、识图题:

下图中的植物有些是中原地区原有的,有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观察后回答:

1、哪些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

铁器石榴苜蓿核桃丝绸

2、在西域的植物传入内地的同时,中原的先进技术也传入了西域,你能说出一些来吗?

3、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二、选择题: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C.公元138年  D.公元119年

2、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④②①③

3、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5、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是在()

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

6、西汉时期的西域具体指()

A、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B、当时的西方各国

C、当时的安息的大秦D、今内蒙古地区

7、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B、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C、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交往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8、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开始于()

A、张骞通西域B、卫青、霍去病率兵歼灭匈奴兵主力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丝绸之路的开通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诗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A、西洋B、大秦C、西域D、新疆

10、下列物产中,有些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它们是()

①葡萄②水稻③石榴④核桃⑤小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⑤D、①③④

[学生讲述]匈奴人在向月氏人发动进攻的时候,杀了月氏王,还按当时游牧民族的习惯,把月氏人国王的头骨做成了一只大酒杯。

月氏人恨透了匈奴人,报仇雪恨一直是他们的梦想。

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在全国招募出使匈奴的人,准备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当时张骞在朝廷里做一个郎中的官,他守信义,多勇略。

认为打匈奴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出使西域对打败匈奴具有重大意义,即使冒点险,也是值得的,他于是报名应征了。

一些勇士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也报了名。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100多人的队伍。

在长安人民和文武官员声声“珍重”中,张骞和他的随员们,跨上战马,驱赶着满载行李、礼物的驼群,开始了艰苦而伟大的西行。

张骞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匈奴兵,打了起来。

因为寡不敌众,大部分随员牺牲了,他和堂邑父等人被俘虏了。

匈奴单于知道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便把张骞他们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还很优待,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

可张骞心里一直怀念着汉朝,不忘自己的使命。

把汉武帝交给他的使节,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

过了十几年,张骞和堂邑父终于找到了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地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

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他们靠打来的飞鸟和野兽充饥,好不容易才到了大宛国。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东方有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很想同汉朝建立关系,但没办法联系。

这次见到张骞非常高兴,不仅用心招待,还派骑兵和翻译,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王被杀害以后,国王的夫人被拥立为王,西迁到了夏国境内,征服了大夏国,改名为大月氏国。

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小国又不敢来侵扰,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

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的事给忘了。

张骞几次向大月氏国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的意见,都没有得到正面回答。

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只好东返。

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人捉去,软禁了一年多才逃了出来。

于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

这次出使,一共花去了他十三年的时间。

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回来时,下巴额已经长满了胡须。

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西域的大宛、康居、大月氏等许多地方,了解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第二次出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由教师讲解或布置下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借阅,或者把故事录下来,课堂播放亦可)

[教师引导]我们来学习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先看课本上的描述: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率领使用,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同学们看过这段描述后,请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作一下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可以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