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739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docx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

国外物流发展史大钢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国外物流发展史的研究目的

第二节物流发展的阶段

阶段基础理论内容主要特征思考方法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隔离理论克服需要与供给之间的隔离,特别是空间和时间的隔离降低物流费物流合理化

综合物流Logistics到达理论将必要的商品送到顾客的手中提高营销能力、服务水平,增加顾客的满意度,增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

供应链管理SCM战略联合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强化市场渠道

循环型物流ReverseLogistics循环理论建立低公害型的循环系统通过保护地球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系统的辅助系统

 

第三节物流的研究方法

物流虽然是流通中具有经济机能(企业中的经营机能)的物理活动,但它的产生不是理论研究的结果,而是从社会经济、企业经营的需求中派生出的概念。

物流是跨学科的概念,但多少与一般跨学科理论不同的是,物流没有原来的基础领域。

作为一般的跨学科理论,如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融合自然科学的人类学就成为人文经济学,但其基础还是经济学的范畴。

又如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融合产生经济地理学等。

即在跨学科领域总存在原本的基础。

反观物流理论,尽管存在有社会需求,但却是在没有任何学科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利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物流,形成了形式上的跨学科理论。

其结果导致了物流与其他理论不同,各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于一个相对抽象的定义进行解释,也就形成了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均没有一个完整、准确得到大家公认的统一概念。

对于物流的研究,从目前看,最早提出对物流进行整合的是货物装卸搬运领域的专家。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改善作业环境,专家们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对物流进行了系统化研究。

因此,在物流的研究方法中,工程学是重要的手段。

其次,物流的研究方法是流通经济学。

其研究领域集中在物流成本、流通效率、流通标准化、流通过程中实物运动的现代化问题等。

即主要集中在从社会角度看物流的位置。

与此相对,对物流的研究还包括市场营销。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研究物流对生产、销售的影响。

在此,管理成为以物流管理为核心的研究。

包括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生产性的测定、物流网络的构筑、物流管理组织的建立以及战略信息系统的等方面。

即从经营学的角度对物流进行研究。

物流的另一种研究方法是以交通经济、运输经济、运输产业作为基础。

这是因为,物流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很强的运输色彩,道路、港口、机场等设施的不足导致大规模地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基础设施的有机连接就成为交通、运输的研究对象。

而有些人将运输等同于物流的说法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由于运输成本在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则运输企业的经营问题,也就作为物流问题开始研究。

因此,交通经济学、运输产业学对物流的研究也有重要影响。

再有就是信息科学对物流的影响。

为了把物流系统中分散的各种职能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从最初的系统分析、设计到各种功能效率的改善,信息系统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对于物流的研究,产业组织学、心理学、城市工程学、会计学、贸易学等的专家学者都有所建树。

以上的研究对于物流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不容忽视的是,物流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具有独自理论的体系还远未建立;同时,虽然有各种领域的专家对物流进行研究,但真正能够集成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物流专家还凤毛麟角,仍旧是各自的研究思想独立存在。

但是,不论如何,物流的本质是货物的运动,因此,它不外乎具有三方面的内容:

物体的移动

使物体移动的活动和技术

使以上能够成立的条件,如基础设施。

第二章美国物流的发展

一般来说,美国的物流发展分为5个时代,即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

第一节物流的发展历程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物流一词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来说,物流一词的使用始于1905年。

但是,现代社会的物流,特别是作为经营领域的物流,实际上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然,作为军事领域的“后勤”一词是否属于物流领域暂且别论,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不论是古代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现代海湾战争,没有物流的支援,军事行动则完全不能想象。

如果从有限的资料追根寻源的话,物流(LOGISTICS)是从古希腊语LOGISTIKE(计算),LOGISTES(计算人员),到拉丁语的LOGISTA,再到法语的LOGISTIQUE,最后发展至英语的LOGISTICS。

二、美国物流的发展历史

1、冬眠的50年代

50年代美国的物流处于休眠状态,其特征是这一领域并没有一种处于主导的物流理念。

在企业中,物流的活动被分散进行管理,比如,在企业中运输有生产部门进行管理,库存由营销部门管理。

其结果使物流活动的责任和目的相互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满足不了需求,企业的经营思想是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根本无暇顾及流通领域中的物流问题。

2、概念化的60年代

美国六十年代的主要经济发展目标是向“富裕的社会”前进。

其间是美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

虽然,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中,但美国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当时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的工业品向全世界出口,MADEINUSA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

因此,美国六十年代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

生产厂商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进行大量生产,而生产出的产品大量地进入流通领域。

大型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纷纷出现在城市的内部和郊区。

与此相反地是,60年代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却没有很大的改进,如果从物流系统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定义的话,不如说60年代是美国物流的停滞期。

究其原因,第一,在持续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美国经济时代,作为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模式下,虽然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仓库,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的收益相对稳定,使得企业对削减库存不太关心。

在60年代,备货日期达到30天,为此,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库存。

作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大量库存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必要进行改善。

第二,对提供运输服务的物流企业,美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对卡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业者,ICC(InterstateCommerceCommission,州际通商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运费规定,这样就限制了物流行业间的竞争。

运费成为不可浮动的定价,利用企业也就不可能通过压低价格来削减运输成本。

另外,一旦产生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运费上升,则运输业者还可通过交通管理部门提高运费转嫁危机。

因此,一般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改革并不热心,而且,大多数利用自家车辆进行货物运输。

实际上,由于政府的管理制度限制了物流的发展,同时也没有给予企业更多改革权利,所以当时大多数企业内并不考虑物流改革,仅把物流作为一个成本核算的部门。

对物流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工厂的产成品的物理性的移动功能。

综上所述,60年代物流的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需求模式的改变

60年代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使得人口迅速的增长,出现了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同时,中心城市的人口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

这一趋势的变化导致超市和大型百货店向郊区扩张。

同时,人口的增加也促使超市等商品的种类和花色大幅度增加,使得经营者不得不大幅提高库存量。

这也造成订货频率和数量的增加。

(2)企业成本的压力

50年代以前,美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统计过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例。

进入60年代后,由于竞争的激烈,企业开始向降低生产成本以外的领域寻求出路。

据统计,当时物流成本占GNP的15%,个别企业物流费用在销售额中占到22%。

而当时的英国是16%,日本达到27%。

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

(3)物流总成本概念的引入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线性规划技术、模拟仿真系统的大量运用给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提供了支持。

(5)军事上的经验支持

3、发展的70年代

7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

2次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石油价格从73年2美元一桶高涨到40美元。

由于能源价格的高涨,造成通货膨胀、企业率增加。

物价上涨给美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多困难,迫使企业开始考虑改善物流系统。

这是因为,第一,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油价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大幅提高ICC的规定中,货物运输业者很容易将燃料价格的上涨转嫁到运价中,使得利用卡车运输的企业成本增加,所以企业不得不研究如何降低物流费用。

第二,物价上涨也导致美国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产品的销售。

其结果使得企业产品积压。

过去,企业的库存始终处于粗放经营状态,而现在则成为企业的重大问题。

另外,当时美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高利息的政策,这就给拥有大量产品库存的企业带来了需要负担高额利息的压力。

为此,70年代的美国企业开始全面改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时代的物流系统。

这样,70年代的美国企业,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改善物流系统的推动力,同时,也促使政府开始修改高物流成本温床的管理政策。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也开始意识到传统的物流政策已经限制了自由竞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以78年航空货物运输政策改善为契机,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自由竞争的政策,它得到了企业的欢迎。

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70年代的前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方式,它就是73年由FredSmith使用8架小型飞机开始的航空快递业务。

Smith在大学的毕业论文中论述了如何有效利用基地的问题,大学毕业后,进一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开始组建FederalExpress公司,提供航空快递服务。

FederalExpress公司提供全美国翌日到达的门到门航空快递服务,它的服务是以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可信赖性为原则。

这种运输方式的出现,对美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物流总成本的概念也为美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4、物流革新的80年代

(1)宽松的政策

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物流改善政策,给美国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政策改善对象的卡车运输业,新企业的出现,增加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很多企业破产。

相反,由于政策环境的宽松,使得利用运输服务的企业得到了实惠。

占GNP物流费用的比例,在80年代大幅减少,显示了政策环境的改善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效果。

80年代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国际化倾向,给一般企业开来了很强的竞争压力。

这一时期,很多外资企业进入美国是增加竞争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不仅是原材料和零件,很多美国企业也开始进口外国的产品,同时,由于美元贬值,很多企业也积极的出口产品。

这样,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美国企业意识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2)从PD向Logistics的转化

在这一进程中,物流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也逐渐被企业接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主动积极的改善企业的物流系统。

其象征是对物流的理解从PhysicalDistribution向Logistics的转化。

Logistics原本是军事用语,后逐渐被经济界所使用。

70年代初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的重要性仅被一小部分企业所认识,到了80年代,已被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因此,可以说,80年代是美国企业全面进入物流领域的时代。

在此之前,对物流的理解仅停留在对运输、保管、库存管理等个别功能的分别管理,logistics出现后,改变了这一认识。

Logistics是指企业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整个过程的效率化,而不是个别功能的效率。

在物流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既提高了物流的合理化,又增加了企业利润的企业。

这样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认识了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得以提高。

物流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职能部门。

(3)JIT管理思想的导入

在80年代,作为企业削减库存的重要方法,JIT方式急速普及。

由于70年代企业的重要课题是削减库存,所以,美国的很多企业也开始引入日本汽车工业开发的JIT管理方式。

JIT方式的采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库存,但同时却给运输带来了新的压力。

即企业对运输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比以往任何时候要求都高。

因此,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

JIT是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领域的一种存货管理的零售库存方式,通过准时的衔接,不再以库存作为生产过程的保障,而是以即时供应作为保障,这样就降低了企业库存压力,提高了利润。

(4)新技术的革新

另外,在这一时期,铁路运输也出现了很多革新,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多式联运(intermodaltransport)开始迅速普及。

而且这一时期,铁路集装箱运输也开始迅速发展,例如双层集装箱运输方式(doublestacktrain)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种运输方式的产生,给美国国内集装箱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航空快递运输的大量出现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由于企业大量采用JIT的生产方式,翌日送达的要求逐渐增多,给航空快件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结果,在前述federalexpress公司之后,涌现了诸如UPS、DHL等众多的航空快递企业。

还有EmeryCFairfreightBurlingtonexpress等公司。

还有一些航空货代企业也开始通过购买运输机进入这一领域。

有鉴于此,航空公司在80年代取消了航空货物专机。

在这一时期,federalexpress为了扩大势力收购了flyingtiger公司,一跃成为美国航空业界的最大企业。

80年代,一般货物的快递运输发展也很迅速,比如UPS公司。

UPS公司在全美国提供翌日或第三日到达的快递业务。

其营业收入在90年代达到了100亿美元,航空快递收入也达到了30亿美元。

与此同时,卡车运输业者也积极的加入航空快递业的竞争行列。

比如UPS80年代成立了航空运输子公司,成为仅次于federalexpress公司的第二大公司。

另外,如CF(consolidatedFreightways)公司89年收购了EmeryAirFreight公司也进入了这一领域。

(5)新的管理形式

企业外包制的开展

外包制(outsourcing)是美国企业80年代兴起的管理思想。

当时美国企业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为经营合理化的重要手段,重新对业务内容、资源的分配进行考虑。

也就是通过撤出非核心竞争业务来提高经营效率。

外包则成为当时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重视。

外包制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低速增长;收益水平低下;信息技术的进步;业务专门化、多样化。

外包企业的条件:

具有综合能力;有资金实力;核心竞争力明确;有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撑;具备各种人才;具有企业顾问能力;具有灵活的系统。

委托企业的条件:

有高度的委托管理体系;本企业在人才、技术和成本方面较弱;具有先进的信息系统。

外包的优势:

整合资源进行战略投资;固定费用流动化;专门服务的有效利用;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增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80年代,美国企业在新的物流理念的指导下,改善物流系统,开始提供多样的物流服务,可以说,80年代迎来了美国物流革新的新时代。

5、整合的90年代`

(1)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

进入90年代,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更加系统化、整合化,物流也从logistics向SCM转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在于,物流强调的是单一企业内部的各物流环节的整合,而供应链并不仅是一个企业物流的整合,他所追求的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

具体指的是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要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原材料零件的供应商等,而物流则处于流动的整个环节中。

为了能够以低成本、快速地提供商品,仅考虑单一企业内部的物流整合是远达不到目的,必须对链条的所有企业的物流进行统一管理、整合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具体来说,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个特征:

①在供应链上,两个以上企业结成长期的战略同盟,并对相互之间的物流进行整合和同步管理。

在这种关系中也包括卡车运输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

②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已经不是传统交易中的竞争对手,形成了长期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③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共同拥有需求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出货信息等,因此,EDI等信息技术成为系统的关键。

④由于利用供应链管理改善服务,所以通常也包括供货商。

依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很多行业已经开始进行实践。

在食品杂货业被称之为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在纺织业被称之为QR(QuickResponse)。

即使仅在开展ECR的食品行业,由于批发业和生产企业的联合,初步推算可以节约300亿美元。

因此,90年代美国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积极地推进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另外,90年代,美国出现了新的物流服务业态—第三方物流服务。

由于货主企业多样化的物流需求,美国新兴的物流市场在90年代前半急速地扩大。

(2)精益思想的产生

①精益物流的原理

精益物流(Leanlogistics)起源于精益制造(Leanmanufacturing)的概念。

它产生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独创的“丰田生产系统”,后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研究和总结,正式发表在1990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

精益思想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

精益物流则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是物流发展中的必然反映。

②精益物流的内涵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精益制造的概念给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要从客户的立场,而不是仅从企业的立场、或一个功能系统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

l对价值链中的产品设计、制造和订货等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

l根据不间断、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

l及时创造仅由顾客驱动的价值。

l一旦发现有造成浪费的环节就及时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为Just-In-Time(即时制管理)的发展,精益物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

因此可以说,所谓精益物流指的是:

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

③精益物流的目标

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同时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过程的增值效益。

④精益物流系统的特点

精益物流系统具备如下四方面的特点:

l拉动型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源动力,是价值流的出发点。

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来拉动,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动,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务,而当顾客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提供服务。

系统的生产是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的。

l高质量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电子化的信息流保证了信息流动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有效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这使得物流服务准时、准确、快速,具备高质量的特性。

l低成本的物流系统。

精益物流系统通过合理配置基本资源,以需定产,充分合理地运用优势和实力;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等浪费,保证其物流服务的低成本。

l不断完善的物流系统。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全员理解并接受精益思想的精髓,领导者制定能够使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全体员工贯彻执行,上下一心,各施其职,各尽其责,达到全面物流管理的境界,保证整个系统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⑤精益物流系统的基本框架

l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顾客需求是驱动生产的源动力,是价值流的出发点。

价值流的流动要靠下游顾客来拉动,而不是依靠上游的推动,当顾客没有发出需求指令时,上游的任何部分不提供服务,而当顾客需求指令发出后,则快速提供服务。

系统的生产是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的。

l准时

在精益物流系统中,电子化的信息流保证了信息流动的迅速、准确无误,还可有效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消除操作延迟,这使得物流服务准时、准确、快速,具备高质量的特性。

货品在流通中能够顺畅,有节奏的流动是物流系统的目标。

而保证货品的顺畅流动最关键的是准时。

准时的概念包括物品在流动中的各个环节按计划按时完成,包括交货,运输,中转,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

物流服务的准时概念是与快速同样重要的方面,也是保证货品在流动中的各个环节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满足客户要求的重要方面之一。

准时也是保证物流系统整体优化方案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l准确

准确包括:

准确的信息传递,准确的库存,准确的客户需求预测,准确的送货数量,等等,准确是保证物流精益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l快速

精益物流系统的快速包括两方面含义:

第一是物流系统对客户需求反映速度,第二是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速度。

物流系统对客户个性需求的反映速度取决于系统的功能和流程。

当客户提出需求时,系统应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识别,分类,并制定出与客户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方案。

客户历史信息的统计,积累会帮助制定快速的物流服务方案。

货品在物流链中的快速性包括,货物停留的节点最少,流通所经路经最短,仓储时间最合理,并达到整体物流的快速。

速度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是影响成本和价值重要因素,特别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速度也是竞争的强有力手段。

快速的物流系统是实现货品在流通中增加价值的重要保证。

l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精益物流系统通过合理配置基本资源,以需定产,充分合理地运用优势和实力;通过电子化的信息流,进行快速反应、准时化生产,从而消除诸如设施设备空耗、人员冗余、操作延迟和资源等浪费,保证其物流服务的低成本。

⑥系统集成

精益系统是由资源、信息流和能够使企业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规则组成的系统。

精益物流系统则是由提供物流服务的基本资源、电子化信息和使物流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规则所组成的系统。

具有能够提供物流服务的基本资源是建立精益物流系统的基本前提。

在此基础上,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佳配置,资源配置的范围包括:

设施设备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等。

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充分地调动优势和实力,合理运用这些资源,消除浪费,最经济合理地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优质服务。

⑦信息化

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有赖于信息的电子化。

物流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涉及大量繁杂的信息。

电子化的信息便于传递,这使得信息流动迅速、准确无误,保证物流服务的准时和高效;电子化信息便于存贮和统计,可以有效减少冗余信息传递,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人力浪费。

此外,传统的物流运做方式已不适应全球化、知识化的物流业市场竞争,必须实现信息的电子化,不断改进传统业务项目,寻找传统物流产业与新经济的结合点,提供增值物流服务。

使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规则包括使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理解并接受精益思想,即消除浪费和连续改善,用这种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和执行能够使系统实现“精益”效益的决策。

第二节政策宽松后的物流市场变化

1、卡车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关系的变化

由于政策的宽松,卡车业开始积极地从简单的运输向货主企业的物流领域渗透。

而货主企业从80年代末起对卡车运输业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要求提供低价的运输服务,而是要求物流企业提供满足企业全方位要求的服务。

如订货、流通加工等。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三方物流服务。

3、货主企业物流需求的变化

随着竞争的加剧,货主企业物流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为了强化市场竞争力,货主企业不仅在生产和销售领域,更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