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1874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历史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历史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参考答案.docx

历史参考答案

巢湖市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

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精耕细作体现了人们在生产中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对后世来说,其生产经验是最重要的,从而产生的意义也就最为深远,A符合题意;而A、B、C三项的表述,主要体现了精耕细作这一耕作方式对当时社会的意义,不能体现题干要求“最深远意义”。

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

规模大、工艺水平高。

B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与事实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冶金业的发展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商业发展的理解。

由“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得知市的时间被打破,上述现象最早在北宋,所以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是内部有反抗力量的存在,外部有西方势力的骚扰。

因此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项符合题意。

其他几项均不是根本目的。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并没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并没有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并不是西班牙而是英国。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成为殖民帝国

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再现再认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崛起,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B项符合题意;C、D项时间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荷兰的殖民扩张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不是在19世纪晚期,所以不能选A。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在1500年前后,也不是在19世纪晚期,所以不能选C。

世界贸易走向体系化、制度化是在二战后才有,也不是在19世纪晚期,所以不能选D。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只能表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石油。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石油的开采量越来越大。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发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的中国近代不同性质的企业形态:

俄商的顺丰砖茶厂属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汉阳铁厂属于洋务企业,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和继昌隆缫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者同时并存,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特征,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均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1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千呼万唤始出来”形容民族工业的兴起,应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A。

“小荷才露尖尖角”形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应该是19世纪末,排除B。

“无可奈何花落去”形容民族工业的衰落破产,应该是民国后期,排除D。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可知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阶段,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1.C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词“1938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分析可得出C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宜昌大撤退

1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阶段的准确把握。

图片描绘的农畜产品带有明显的浮夸色彩,再结合图片一中文字“全社”可判断为1958年大跃进时期,因此B项正确。

一五计划成就突出反映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与材料描绘农业发展场景无关,可排除A项。

图片反映的是农业高产和人民的喜悦,明显不是文革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可排除C项。

农村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而图片文字“全社”即人民公社,两者矛盾,故排除D项。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探索与失误

1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促使该时期中国同国际“接轨”的事件是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定要建立市场经济。

另外,在海南岛设立经济特区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1世纪,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中国经济的命运关联不大。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4.C   【解析】题主要考察的是建国后服饰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盛行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

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自觉的抛弃了旗袍和西装,服饰高度的单一化。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建国后服饰的变革

15.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可以得出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可以得出上海人对引进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自豪感,进而得出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

19世纪70年代,近代铁路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算不上发达,故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进步。

16.B   【解析】题中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本题中得不到体现。

1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允许外国资本开办苏联政府暂时无力经营的工厂,一段时间后将由苏联政府收回;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答案选A。

D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管控,不允许外国资本存在,B、C两项也不符合上述外国资本进入两国的史实。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18.A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它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修正,因此题干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指的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19.B   【解析】考查学生准确反映历史史实的能力。

注意这是一道选择错误选项的试题,只要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就不难看出B项是没有的,因此B项正确。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20.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的信息说明新经济政策即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并向社会主义过渡,故本题选择D项。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2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的关键是先判断出这位政治家是苏联哪位领导人。

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执政。

1956年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虽然他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实际上是为自己搞个人崇拜,因此称之为“阴谋家”。

赫鲁晓夫是率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体现了“改革家”的一面。

赫鲁晓夫改革期间,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体现了其“蛮干”的一面。

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2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很显然,A、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B、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和C、美国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都不符合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时的背景,而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英美苏中等大国都参加了这个会议,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足以证明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经济上的合作仍在继续。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英美苏中等大国间的合作仍在继续

23.D   【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所带来的影响的认识,正确答案为D。

其他三项和史实不相符。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24.C   【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对方而独立生存,选C。

其余选项在题干中没表现。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

25.D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26.

(1)日不落帝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完善。

(任意1点2分)

(2)经济大萧条(2分);新政(2分)。

影响: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的出现等。

(2分)

(3)原因:

20世纪50年代:

①中国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外交上“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②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4分)

70年代以来: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交,实行多边外交政策;③对外开放;④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⑤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任意2点4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51年英国举办世博会背景的分析与掌握。

回答时要特别注意时间提示“1851年”。

结合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特点、政治进程及对外殖民等情况归纳总结。

这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议会进行了改革、殖民势力达到最强时期,具备了政治、经济及外部条件。

(2)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及美国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的掌握。

解答时要注意时间“1933年”,正是危机时期。

为渡过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战后,这一政策进一步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到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的发展变化。

解答时注意时间“1958年”的提示,同时联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及外部环境分析当时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原因。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外交的变化分析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

考点: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27.

(1)理念:

自由放任。

(2分)

(2)特点:

注意保护失业者的自尊心;注意避免种族歧视。

(3分)

     措施: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2分) 

(3)变化:

各国把失业保障纳入福利制度;欧盟统一设立资金培训工人技术;建立欧盟内部自由流动的统一就业市场。

(3分)

     意义:

提高了欧盟各成员国的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分)

(4)问题:

下岗工人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2分)

     措施: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答福利制度亦可)。

(2分)

【解析】

(1)结合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盛行的经济思想,“实行极为有限的救济”反映出的理念是自由放任。

失业直接影响到工人的生活,工人通过斗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回答影响一定要结合相关史实,政治上有三大工人运动,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诞生。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从材料概括即可。

材料二第一段强调保护失业者的自尊心,第二段突出对黑人的照顾,极力避免种族歧视,争取公平公正。

“取消了单纯直接救济法后,取而代之的”措施应与“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相对应,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3)材料涉及到欧盟的两项措施,一是设立基金培训工人技术,帮助提升工人自身竞争力,实现再就业;二是在欧盟内部职业技术标准,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就业市场。

二战后,西欧普遍建立福利国家,也是新变化之一。

意义从解决就业方面考虑即可。

(4)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不少经营状况不佳的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工人下岗,部分职工生活困难。

从制度上,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缓解职工下岗后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措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28.

(1)事件: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传统小农经济受到冲击,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我认为其影响“应从两方面回答,既有消极影响,又有客观上的积极推动作用。

(3分)(言之合理即可给分)

(3)办法:

转嫁危机,以邻为壑,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1分)

影响:

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4分)

(4)影响:

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

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分)(言之合理即可给分)

(5)问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1分)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但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我们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才是本题的题眼。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很显然必须答上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

1500年就是公认的新航路开辟的的标志性时间,看到1500年,就是看到了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当然也是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大事件。

(2)“举例说明”应该举中国这个例子,或者举印度这个例子也可以。

给古老国家带来的影响,应该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但是消极影响为主。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签订了《南京条约》。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一定要依据材料三,千万别答什么罗斯福新政之类的,因为材料三中有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

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

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很重要的信息。

(4)“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大经济组织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这是积极影响。

还得想到三大经济组织的消极影响,毕竟三大经济组织都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组织。

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三大经济组织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是发达国家扩张的工具。

而“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只能顺应这个潮流,不能阻挡这个潮流,不能抵制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害也有利,所以只能避害趋利。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廉价的商品和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

29.

(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2分);禁止海外贸易。

(2分)

(2)区别:

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机明朝统治(2分);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分)

(3)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4分)

(4)危害:

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分)

30.

(1)洋务运动(2分);内忧外患或外有英法侵略(西方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

(4分)

(2)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落后(2分);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分)

(3)民族独立是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工业化建设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工业化建设要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等。

(6分)

31.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分)

(2)内容:

以工代赈;劳工组织与资方谈判的权力;工人可以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6分)

原因: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分)

(3)国家立法。

(2分)

(4)同意第一种:

以工代赈,发放事业救助金,推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2分)

     同意第二种: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