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1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军队的军粮.docx

古代军队的军粮

古代军队的军粮

汉族远祖四处放牧田猎为食物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

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

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军营里的伙食就是2个字“单调”。

现在我们来说说那些乏味的军营饮食。

中国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是自从他们从甘肃青海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发展出原始农业。

在商朝田猎是军粮的一个主要来源。

商代田猎规模很大,一次出动上千人可获得数百头野兽动物。

甲骨文就记载一次田猎,商人就获得451只鹿。

到周朝田猎规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上万头野生动物。

正因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将国土扩大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诸多省份。

经过夏商周时期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汉族正式成为一个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多的蔬菜成为老百姓,也是军队的主要饮食。

饿着肚子或者营养不良的士兵是无法披甲作战的。

宋朝以前中国饮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国古代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

八路军-解放军一直自称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来源的。

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

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

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

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

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

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

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

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类的肉粥。

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铁锅熬菜粥喝。

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唐朝。

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

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

实际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农业技术落后,产量很低。

唐朝以前军粮吃小米1兵1天1斗

漫长的保质期,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

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

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

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

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

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

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那古代军队怎么分配口粮呢?

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

站岗等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士兵,一个月2石9斗3升粮食,食盐3升。

唐朝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2升粮食为口粮。

宋朝禁军士兵月粮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

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宋军战斗力也相应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

肉蛋等副食品就不用提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披挂几十斤重甲对战北方游牧骑兵?

明军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串饼,行军作战。

大饼泡饭和茶水成为宋明军队主食

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

因为面粉加工困难,而且那时人们不会发酵技术,所做干粮全部是死面。

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即开始吃面,当时叫做汤饼。

汉魏以后,煮面糊糊,面疙瘩成为最常用吃法。

无论汤饼,还是面糊糊都不方便携带,只有干粮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

正所谓,“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人持乾粮三斗,可用数旬”。

军队作战携带干粮才是最好的办法。

后世中国军队最钟爱的军粮大饼出现时间比较晚,汉朝时期中国才有烧饼,在民间也是偶尔食用。

军队出征一般更喜爱干粮和熟食为口粮,到唐宋年间,烧饼大饼成为军粮。

唐朝为可以对抗突厥,回纥等等各种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一支饮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骑兵部队。

减少后勤运输,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畜奶,长途奔袭,万里转战。

宋朝征战时,即命令城内分造干粮,麻饼,量给茶,酒,柴和水钱给士兵。

宋军出战,则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

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军用干粮叫做“锅盔饼”。

烧饼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

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

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明军还有一种做法是,以1石大米做成干米饭运输,吃的时候,用热水泡饭,就可以食用,这就是水泡饭,明朝的方便面。

古代日本军队也有吃泡饭的习惯。

明军野战副食为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

要食用时剥一块枣核食用,以代替酱菜。

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力气。

图为一名清朝军官在练习玩石锁。

军队发军粮配大酱出征有大宴会

从上古开始,中国军队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麦子。

看起来还不错,但古代军队最惨的是副食。

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经常吃到晕菜的。

在军营中新鲜肉类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

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4000年历史,周天子的食谱就包括“酱用百有二十瓮之多”的记载。

到汉朝,驻守边塞汉军配给为粮食2石搭配酱2斗,秦朝则是1斗米配半升酱。

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盐是人体力量来源,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喝咸菜汤,觉得两脚晃当当”。

所以咸盐也是军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

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

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

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必有牛酒。

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呼。

丝竹之类的乐器是不可以使用的,那会让士兵锐气沮丧。

出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

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

从宴会菜谱上,我们可以看唐军主力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

游牧民族风干肉1头牛变20斤肉干

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是风干肉。

一头牛被杀后,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十几斤二十几斤的肉干,随身携带出征。

等于是一个士兵带着1头牛的牛肉出征行军,可以吃几个月。

具体做法是把鲜牛肉风干1年,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进一个牛膀胱里。

这时这些牛膀胱就变成了食物包。

士兵带着1包或者几包牛肉干即可出发。

这些风干牛肉干的蛋白质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块就可以维持人类生存需要。

在可以休息的地方,还以小块肉干煮汤,再来一点茶水和奶类食品,整体营养丰富全面。

游牧和渔猎骑兵根本不需要后方后勤运输粮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酱之类的副食。

游牧和渔猎骑兵正是通过这样富于营养和热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屡屡突入中原。

长时间大范围,袭击各个城镇。

腊肉是中国无论中原王朝军队,还是北方游牧渔猎军队都一致喜爱的优质军粮。

只是在中原军队中,非常少见。

局限于生产力的落后,就是吃最普通的豆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图为清朝时期人们在制作豆腐。

斩杀敌人做成肉脯杀美妾慰劳士兵

古代军粮最残酷的就是吃人。

东汉末年,袁绍围困东武阳,城内粮食断绝,从老鼠到马鞍都吃光了。

最后守将臧洪亲自杀死自己的爱妾,以食兵将。

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到了前秦苻坚时期,在长安的一次战斗,守军斩首了1800名突入城内的敌军,随后这些敌军的尸首就成为军粮。

军官们也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食用。

不光是吃敌军,自己人在最后时刻也能吃。

唐朝将军薛仁贵率领14000名士兵出击漠北,但是无功而返,在回来路上没有食物。

全军人相食。

最后入塞后,部队只剩下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最震惊的事件发生在张巡守卫睢阳之役。

张巡以数千唐军在这里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

在持续数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

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

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

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死敌军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作为干肉随身携带行军。

1233年,宋军围困唐州金军,城内粮尽,金军将领乌库哩黑汉杀死自己的爱妾给士兵们食用。

但是士兵们没有吃饱,就争相杀死乌的其他妻子儿女,到最后城破时就连金军主帅富察某也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吃肉了。

在古代战争人吃人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例子。

清朝运输军粮的牛车队。

伙食好部队普遍战斗力强反之则弱

我们也可以从饮食数量和质量上,看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军队战斗力。

战斗力好的部队,一定伙食数量和质量很好。

战斗力差的部队,伙食无论质量还是数量,肯定都很凄惨。

中原王朝军队一般在建立初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可以足量甚至精锐部队可以发双份口粮时,战斗力就很突出。

到了王朝末期,政府腐败,灾荒连连时,军队伙食一落千丈,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

拉弓拉不动,行军走不动,披甲披不动,挥舞刀矛挥不动时。

就会发生各种被敌军以少胜多,兵溃如山倒,王朝覆灭的种种事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