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3545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docx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旗亭路和白粮路段测量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GB50007-2011);

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

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7《顶管工程施工规范》DG/TJ08-2049-2008

1.8《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测量点位交接书》。

1.9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施工图设计文件》;

1.2编制原则

本测量方案编制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

(1)符合性原则

符合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求施工方案的编制要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其次是要符合基建施工程序和客观规律及上海市该类工程的特点要求。

(2)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原则是要求在符合性原则的基础上,以本公司的技术、装备、员工素质为前提,采取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管理,优化的配置,完善的措施,实现既定的目标。

(3)经济性原则

在有效可行的基础上,选择造价低廉的测量成本的方法实施,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1.3编制范围

本方案主要针对范围包括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围护结构施工、管廊结构施工,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与复测,构筑物施工控制网的建立与复测,围护结构施工、管廊结构施工、沉井施工测量,井上井下联系测量,顶管顶进施工测量。

二、工程概况

2.1项目简介

松江是上海市管廊建设的试点区域,是打造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位于松江新城以南,东至北泖泾,西至毛竹港,北至松卫北路-老沪杭铁路一线,南至申嘉湖高速,规划面积13.62km2,是上海市第二批23个大型保障房基地之一。

南站大居共规划管廊系统24.7km,预计总投资35亿,设置控制中心一处,2016年启动一期工程7.425km。

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规划布置图

2.2本标段的施工范围及主要施工内容

本工程为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承包范围为围护结构施工、管廊结构施工、沉井结构施工、顶管施工、电气安装施工、临时设施等。

工程位于松江区南部新城,本工程包括三条综合管廊:

(1)旗亭路综合管廊工程,长度约2.56公里(桩号1K0+022.627-2K1+550.383),为双舱管廊,管廊布置在旗亭路机非分隔带及非机动车道下方,拟容纳的管线包括110kv和10KV电力、信息、给水等。

(2)白粮路综合管廊工程,长度为0.73公里(桩号K0+136.5-K0+865.872),为单舱管廊,管廊布置在白粮路机非分隔带下方,拟容纳的管线包括10kv电力、信息、给水等。

旗亭路与白粮路/松卫北路交叉口、各倒虹及分变电所、电力引出通道基坑安全等级为:

二级;其余区域基坑安全等级为:

三级。

图2-2.2旗亭路和白粮路段工程位置示意图

2.3设计概况

2.3.1管廊基坑设计

一、旗亭路、白粮路工程设计采用的围护型式如下:

1)挖深小于6.0m处,采用钢板桩+一道钢管水平支撑;

2)挖深大于等于6.0m且小于7.0m处,采用SMW工法桩隔一插一+一道钢管水平支撑;

3)挖深大于等于7.0m且小于9.0m处,采用SMW工法桩隔一插二+二道水平支撑(一砼一钢);

4)挖深大于等于9.0m处,采用SMW工法桩密插+二道钢筋砼水平支撑或一砼二钢水平支撑。

管廊各单体基坑开挖深度如下表所示。

表2.3-1基坑开挖深度一览表

区域

围护形式

支撑形式

坑底标高(m)

基坑深度(m)

标准段

钢板桩

水平钢管支撑

-6.600

旗亭路

电力引出通道

SMW工法桩

两道水平钢砼支撑

-11.700

通风口

钢板桩

水平钢管支撑

-6.700

吊装口

钢板桩

水平钢管支撑

-6.850

分变电所

SMW工法桩

水平钢砼支撑及钢管支撑

-6.700~7.800

管线分支口

钢板桩

水平钢管支撑

-6.750

百雀寺倒虹

SMW工法桩

水平钢砼支撑及钢管支撑

吴淞标高

(-3.450~-4.830)

官绍一号河倒虹

SMW工法桩

一道水平钢砼支撑及两道钢管支撑

吴淞标高

(-2.50~-6.600)

与白粮交叉口倒虹

SMW工法桩

两道水平钢砼支撑

吴淞标高

(-3.520)

与松卫北交叉口倒虹

SMW工法桩

水平钢管支撑

(-6.75~-10.95)

旗亭路与白粮路交叉口

SMW工法桩

水平钢砼支撑

-10.500

9.700

旗亭路与松卫北路交叉口

SMW工法桩

水平钢砼支撑

-11.650

10.850

标准段

(一)

钢板桩

水平钢管支撑

-6.300

白粮路

通风口

SMW工法桩

水平钢管支撑

-6.400

吊装口

SMW工法桩

水平钢管支撑

-6.100

端部井

SMW工法桩

水平钢管支撑

-6.500

倒虹

SMW工法桩

水平钢砼支撑及钢管支撑

吴淞标高(-2.250~-4.30)

2.3.2管廊结构设计

表2.3-2管廊结构设计概况统计表

序号

管廊性质

截面尺寸(mm)

结构类型

备注

1

双舱

6300*3700

现浇砼

旗亭路段

2

双舱分离

3300*3600*2

现浇砼

旗亭路过河段

3

单舱

3500*3400

现浇砼

白粮路段

图2.3-1白粮路标准断面图2.3-2旗亭路标准断面

2.3.3顶管井结构及顶管设计

表2.3-3顶管井设计概况统计表

井号

井室

结构

内径(m)

井顶标高(m)

刃脚底标高(m)

井高(m)

备注

1#工作井

钢筋混凝土

21

4.00

-19.00

23

旗亭路

2#接收井

钢筋混凝土

21

4.00

-19.00

23

旗亭路

表2.3-4顶管设计概况统计表

序号

始发井

接收井

管径

长度(m)

备注

1

1#工作井

2#接收井

DN3000

108

旗亭路

2

1#工作井

2#接收井

DN3000

108

旗亭路

三、施工部署

3.1组织工作

施工测量组织工作由项目技术部专业测量人员成立测量小组,根据设计院给定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工程定位、建立轴线控制网。

按规定程序检查验收,对施测组全体人员进行详细的图纸交底及方案交底,明确分工,所有施测的工作进度及逐日安排,由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安排。

3.2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图3.2-1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3.3人员设备及软件

3.3.1人员情况

表3.3-1主要测量技术人员如下

 

序号

姓名

职称

职务

项目分工

1

李路路

技术员

项目测量主管

组长

2

高志祥

技术员

工程部长

副组长

3

张庆宇

技术员

技术主管

成员

4

黄天赋

助工

成员

3.3.2设备情况

表3.3-2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仪器名称

规格型号

标称精度

编号

鉴定情况

1

水准仪

苏一光DSZ2

±1.5mm/km

007447

已检定

2

全站仪

莱卡TCL1202+

测量范围:

0—360°

误差:

1″

268141

已检定

3

50m钢卷尺

帕司特

±1mm

2

4

计算机

联想

1

3.3.3人员证书及测量设备证书件附件

四、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4.1施测原则

4.1.1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4.1.2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4.1.3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4.1.4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4.1.5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质量第一的宗旨。

紧密配合施工,发扬团结协作、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4.2准备工作

4.2.1熟悉设计图纸,仔细校核各图纸之间的尺寸关系,全面了解设计意图。

4.2.2对业主给定的现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查看和必要的检核及现场踏勘。

全面了解现场情况,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工程特点,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坐标,了解现场测量坐标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

4.2.3根据设计要求、定位条件、现场地形和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测设方案,包括测设方法、测设数据计算和检核、测设误差分析和调整、绘制测设略图等。

4.2.4对参加测量的人员进行初步的分工,并进行测量技术交底,并对所需使用的仪器进行重新的检验。

4.3测量仪器的选用

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根据有关规定,送具有仪器校验资质的检测厂家进行校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4、测量人员培训

测量人员持证上岗,负责人应由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上岗。

4.5、仪器设备检定和日常检校

所有仪器设备均要经过专业计量部门检定,并出具检定证书。

测量仪器在使用前或使用过程中均要进行日常检校,确保仪器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五、控制网测设

5.1总平面控制

项目全长3.29km,设计院交设的旗亭路控制点N10、N9、N8、N7、N6、N5、N4、N3,白粮路控制点BL1、BL2、BL10、BL11。

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施工控制网等级,一级导线和五等水准测量。

负责松江南站大型居住社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全线内的施工控制网的一级级导线复测和五等水准测量,并和原设计院的测量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图5.1-1施工控制网图

5.2施工平面控制网测设

5.2.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⑴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⑵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一致。

布设呈矩形。

⑶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情况,选择最合理的布设方案。

⑷选点应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⑸桩位必须注意保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5.2.2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1)平面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按照一级导线技术要求进行施测,N10~N9作为起始边,复核到N3~N4边。

测距采用盘左盘右测,计算时采用平均值。

测量时间选择在上午7时~11时,下午3时~6时进行,观测时应选择晴天并且成像清晰,气温相对稳定。

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

表5.2-1一级导线测量技术指标如下表:

序号

控制项

技术要求

1

测角中误差

5"

2

测距相对中误差

1/30000

3

方位角闭合差

±10√n"

4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15000

5

测回数(2"仪器)

2

6

(2"仪器)水平角半测回归零差

12"

7

一测回2C互差

18"

8

归零后统一方向各测回较差

12"

9

Ⅱ级测距仪边长测回数

1

10

一测回边长读数较差限值

5"

11

测回间边长较差限值

 

表5.2-2平面控制网复测成果表

序号

点名

X(m)

Y(m)

备注

1

N10

-27682.366

-19804.345

原测坐标

2

N9

-227811.563

-19810.553

原测坐标

3

N8

-27628.430

-20290.511

原测坐标

4

N7

-27689.303

-20257.938

原测坐标

5

N6

-27588.214

-21364.3938

原测坐标

6

N5

-27778.621

-21394.631

原测坐标

7

N4

-27398.289

-21654.390

原测坐标

8

N3

-27616.265

-21637.520

原测坐标

9

BL1

-27296.090

-21131.315

原测坐标

10

BL2

-27249.458

-20930.813

原测坐标

11

BL10

-28154.601

-20899.491

原测坐标

12

BL11

-28152.839

-20991.544

原测坐标

(2)高程测量

高程测量按五等水准测量,观测方式为单程两仪高法进行观测,路线:

由N10为起点到N4点上,途径的点有N9、N8、N7、BL1、BL2、N6、N5、N3点。

本次水准测量观测次序按:

“后-前”进行施测。

表5.2-3五等水准测量技术指标如下表:

序号

控制项

技术要求

1

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m)

2

每千米高差全长中误差(mm)

≤15

3

环线周长(m)

≤100

4

往返测高差不符值(mm)

≤±20√K

5

环线闭合差(mm)

≤±30√L

6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mm)

≤±30√Ri

7

视距(m)

≤100

8

前后视距差(m)

近似相等

9

测段前后累积差(m)

10

视线高度(m)

三丝能读数

11

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测站限差)(mm)

12

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测站限差)(mm)

13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测站限差)(mm)

≤5

14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测站限差)(mm)

 

表5.2-4高程控制网复测成果表

序号

点名

高程(m)

备注

1

N10

4.100

原测高程

2

N9

3.800

原测高程

3

N8

4.390

原测高程

4

N7

4.260

原测高程

5

N6

4.030

原测高程

6

N5

3.640

原测高程

7

N4

3.870

原测高程

8

N3

3.590

原测高程

9

BL1

4.479

原测高程

10

BL2

4.087

原测高程

11

BL10

4.075

原测高程

12

BL11

4.083

原测高程

5.3.水准点的埋设及观测技术要求

5.3.1水准点的埋设

水准点选取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

如下图所示:

图5.3-1平面水准控制点

六、主要测量方案

6.1构筑物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6.1.1地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布设完成后,将测量成果书报请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审查、批准。

待批准后,布设构筑物施工控制网(包含平面施工控制网与高程施工控制网)。

选点前应调查、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地形和控制点成果资料。

先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拟订导线布设方案,然后到野外去勘察,实地选定点位。

根据已有控制点分布的位置、测区的地形条件等具体情况,合理地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导线点的选点原则是:

既要便于导线本身的测量,又要便于测量碎部,并应保证各项技术要求得到满足,为此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为便于测角,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良好;

(2)为便于测边,应考虑所用测距方法施测的方便;

(3)导线的边长应大致相等;

(4)导线点应选在便于观测和不易被破坏的地方;

(5)点位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

(6)导线点应选择在便于建立井上、井下联系测量的位置。

导线点选定后,在每个点位上埋设标石和标志。

在有些情况下,可

在地面上打下木桩作为点位,桩顶应于地面平齐,桩顶钉一小钉。

需要永久保留的点,可以埋设有点位标志的混凝土标石。

6.1.2引测管廊地面导线点

根据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测量成果书由测量员以最近的控制点作为基点,每个工区引测三个导线点,布设成三角形,形成闭合导线网。

6.1.3引测管廊地面水准点

根据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测量成果书由测量员以最近的控制点作为基点,每个工区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首级控制网及加密控制网均应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个工区附近布置三个测点,以便相互校核。

利用构筑物施工控制网,进行控制拟建构筑物。

6.2管廊施工放样要求

6.2.1采用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

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重复过程⑺,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用水准仪进行结构物高程的施测。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重复上述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管廊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填写测量放样交底单,并与技术员现场进行签字确认。

6.2.2、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6.2.2.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域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6.2.2.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6.2.2.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6.2.2.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批准的图纸放样。

6.2.2.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

其内容应包括:

控制点的检测、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6.3基础开挖测量放样

6.3.1、前期测量准备工作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开挖底口控制点数据及边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编写开挖开口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6.3.2、实施放样

6.3.2.1、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6.3.2.2、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6.3.2.3、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6.3.2.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6.3.2.5、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6.3.2.6、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放样。

6.3.2.7、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

如图所示,

 

 

首先由测得点A1的坐标计算A点至底口线偏距L,A2点为A1点在设计边坡线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边坡坡比1:

I为已知值,A2点的设计高程Ha2=Ho+L·I,A1点至A2点的高差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ΔL=Δh/I,指挥司镜员按此差值移动目标,ΔL为正值向远离底口线方向移动,ΔL为负值向底口线方向移动。

由移动后点的三维坐标计算ΔL,再次移动棱镜,重复以上步骤,直到ΔL满足边坡开挖的精度要求,此时的点A即为此断面上的开挖开口点。

 

1:

I

图6.3-1高程测量计算图

6.3.2.8、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开挖开口点。

6.3.2.9、随机抽检20%开口点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开口点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6.3.2.10、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6.4沉井施工测量控制

6.4.1沉井制作测量控制

基坑开挖前,利用全站仪准确定位沉井角点,利用水准仪控制基坑开挖深度,待基坑开挖完成,利用全站仪放出刃脚的中心线交点,并将交点引出开挖范围,打木桩钉钉子。

刃脚及池壁几何尺寸应反复测量,包括标高、垂直度、平面尺寸等。

6.4.2沉井下沉测量控制

沉井下沉控制是本工程测量的重难点,在井位的南侧、东侧以及在大门入口处设置3个高程控制点,其中1A也是平面控制点。

沉井下沉控制主要包括高程控制和位移控制。

沉井高程控制,在井壁上设置下沉观测标尺、中线和垂线,方便观察。

在方井井壁四个角或者圆井相互垂直相同高度处用油漆做好标记,进行沉降观测,下沉时标高、轴线位移每班至少测量一次(平均4个小时1次),每次下沉稳定后进行高差和中心位移量的计算;终沉时,每小时测一次,严格控制超沉,沉井封底前自沉率小于10mm/8h;如果发生异常情况应加密测量。

沉井位移控制,在方井壁2个轴线上或圆井垂直的轴线上外壁顶部做好标记,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将井壁上的标记引到沉井影响范围以外,在适当位置处设置2个控制桩并用钢钉标记作为位移控制点,每次利用位移观测控制点进行观测,测量位移的变化。

6.4.3沉井制作及下沉测量误差分析

沉井制作过程中测量的高程和几何尺寸与规范存在误差时,进行分析,找出误差原因,及时进行纠偏,直到满足规范要求,否则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沉井下沉过程中每次测量的高程和位移变化,进行分析,确定沉井沉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