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3712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广州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一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二、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5、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

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

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第二课时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

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第三课时造一艘小船

一、教学目标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三、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五、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

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三、造个性船:

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四、拓展活动:

板书设计:

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第三课时浮力

一、教学目标1、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我们可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感受到浮力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五、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第四课时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一、教学目标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浮力也越大。

二、教学重点下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2、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

板书设计: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第五课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一、教学目标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二、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五、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

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第二单元热

第一课时热起来了

一、教学目标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三、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

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

(板书课题:

热起来了)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板书: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

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

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

说明什么?

2、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

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验证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交流。

四、小结: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么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热起来了

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二、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

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

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活动二:

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

3、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

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

出示一瓶水、饮料。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

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受热体积膨胀热胀

果汁

酱油受冷体积缩小冷缩

牛奶

......

液体热胀冷缩

 

第三课时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五、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讨论。

3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

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

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第四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教学目标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五、教学过程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

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第五课时传热比赛

一、教学目标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

三、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

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

二、哪个导热快:

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

金属棒、木棒、塑料棒。

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

5、小结: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

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塑料、木头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

(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

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二、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三、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

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

(看钟表)

3、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

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

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

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

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

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第二课时太阳钟

【教学目标】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二、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

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2、揭题:

太阳钟。

(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

一天是怎么确定的?

(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

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

是怎样划分的?

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

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

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

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讨论:

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4、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5、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6、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教学后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

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三、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

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

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

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

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

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

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

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

想一想:

为什么?

7、引导思考:

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

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

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

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三、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

我的水钟。

(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

思考:

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

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

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

受水型?

泄水型?

制作水钟:

滴漏?

刻度?

使用水钟:

准确吗?

改进水钟:

哪些因素?

教学后记: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

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