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40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左侧密封内的工程填写清楚。

请考生用规定用笔将所有试卷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和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

就此而方,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

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

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

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

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

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

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

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

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

”这种交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

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

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

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化进步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

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2010年7月14《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在多们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

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现需要出发。

C.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人也。

祖斐,齐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阳塘侯。

父益之,粱云麾将军,新蔡、义阳二郡太守。

悉达幼以孝闻,起家为梁南平嗣王中兵参军。

侯景之乱,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田蓄谷。

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

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

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地。

使其弟广达领兵随王僧辩讨侯景。

景平,粱元帝授持节、仁威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敬帝即位,王琳据有上流,留异、余孝顷、周迪等所在锋起。

悉达抚绥五郡,甚得民和,士卒皆乐为之用。

琳授悉达镇北将军,高祖亦遣赵知理授征西将军、江州刺史,各送鼓吹女乐。

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

齐遣行台慕容绍宗以众三万来攻郁口诸镇,兵甲甚盛,悉达与战,败齐军,绍宗仅以身免。

王琳欲图东下,以悉达制其中流,恐为已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

琳不得下乃连结于齐共为表里齐遣清河王高岳助之相持岁馀会裨将梅天养等惧罪乃引齐军入城。

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高祖见之,甚喜,曰:

“来何迟也?

”悉达对曰:

“臣镇抚上流,愿为番屏,陛下授臣以官,恩至厚矣;沈泰袭臣,威亦深矣。

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高叹曰:

“卿言得之矣。

”授平南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封彭泽县侯。

世祖即位,晋号安左将军。

悉达虽仗气任侠,不以富贵骄人,雅好词赋,招礼才贤,与之赏会。

迁安南将军、吴州刺史。

遭母忧,哀毁过礼,因遘疾卒,时年三十八。

赠安左将军、江州刺史,谥曰孝侯。

史臣曰:

彼数子者①,或驱驰前代,或拥据故乡,并识运知归,因机景附,位升列牧,爵致通侯。

(选自《陈书》卷十三《徐鲁周荀周传》)

[注]鲁悉达是与徐世谱、周敷、荀朗等人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济活者甚众济:

赈济,救济

B.悉达抚绥五郡抚;安抚,镇抚

C.悉达勒麾下数千人勒:

强制

D.遭母忧,哀毁过礼忧:

这里指母亲的丧事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悉达“识运知归”的一组是(3分)()

①悉达纠合乡人,保新蔡,力用蓄谷。

②招集晋熙等五郡,尽有其他。

③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

④频遣使招诱之,悉达终不从。

⑤悉达勒麾下数千人,济江而归高祖。

⑥哀毁过礼,因遘疾卒。

A.①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敬帝时,侯景叛乱,鲁悉达组织当地人保卫新蔡一带,屯积粮食,安抚灾民,并派

其弟随王僧辩讨伐侯景,受到梁的重用。

B.在梁末的动荡之中,王琳利用地势之便,想沿江而下,扩大自己的势力,图谋篡国,

但受鲁悉达的阻击,在事实上保护了陈高祖。

C.在西受王琳之威胁,东受陈高祖的袭击,北又受到北齐的进攻的形势之下,鲁悉达保

全了新蔡一带,安抚百姓,最终没有投向任何一方。

D.鲁悉达虽然任侠仗义,但颇好诗书,又有礼待贤士。

他恪守孝道,年轻时就可以孝而

闻名,后来又因母丧而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八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兵荒饥馑,京都及上川饿死者十八九,有得存者,皆携幼以归焉。

(3分)

(2)高祖遣安西将军沈泰潜师袭之,不能克。

(3分)

(3)然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

(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8.诗歌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4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2)慨当以慷,。

(曹操《短歌行》)

(3)羁鸟恋旧林,。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一艉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7),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带伤的美丽

梁衡

如让你欣赏一位带伤流血的美人,那是一种怎样尴尬。

40年后,当我重因内蒙古乌梁素海时,遇到的就是这种难堪。

乌梁素海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边的乌拉山下。

40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曾在这里当记者。

叫“海”,实际上是一个湖,当地人称湖为海子,乌梁素海是“红柳海”的意思。

红柳是当地的一种耐沙、耐碱的野生灌木。

单听这名字,就有几分原生态的味道。

而且这“海”确实很大,历史上最大时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的最大淡水湖。

每当船行湖上时,我最喜欢看深不可测的碧绿碧绿的水面,看船尾激起的雪白浪花,还有贴着船帮游戏的鲤鱼。

而黄昏降临,远处的乌拉山就会勾出一条暗黑色的曲线,如油画上见过的奔突的海岸,当时我真觉得这就是大海了。

那时,市场上物质供应还比较匮乏,城里人一年也尝不到几次鱼,但这海子边的人吃鱼就如吃M饭一样平常。

赶上冬天凿开冰洞捕鱼,鱼闻声而来,密聚不散,插进一根木竿都不会倒。

那时,每当外地人一来到河套,主人就说:

“去看看我们的乌梁素海!

”眼里放着亮光,脸上掩饰不住的骄傲。

这次我们真的又来看乌梁素海了。

7月的阳光一片灿烂,我们乘一条小船驶入湖面,为了能更有效地翻动历史的篇章,主人还请了一些已退休的老“海民”,与我们同游同忆。

船中间的小桌上摆着河套西瓜、葵花籽,还有油炸的小鱼,只有寸许来长。

主人说,实在对不起,现在海子里最大的鱼,也不过如此了。

我顿觉心情沉重。

40年前打鱼,是用麻绳结的大眼网。

三斤以下的都不要,开着70吨的三桅大帆船进海子,一网10万斤,最多时年产500万吨。

打上鱼就用这湖水直接煮,那才叫鲜呢。

现在,这水你喝一口准拉肚子。

海上泛轻舟,本来是轻松惬意的事,可是今天我们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

这应了李清照的那句词: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们今天坐的船真的由过去的70吨三桅大船退化成像一只蚱蜢似的舴艋小舟。

河套灌区是我国三大自流灌区之一。

黄河自宁夏一入内蒙古境,便开始滋润这800里土地。

经过总干、干、分干、支、斗、农、毛七级灌水渠道,流入田间,又再依次经总排干、排干等七级排水沟,将水退到乌梁素海,在这里沉淀缓冲后,再退入黄河。

所以,这海子是河套平原的“肾”,首先起储水排水的作用。

同时,又是河套的“肺”,它云蒸雾霭,吐纳水汽,调节气候。

所以才有800里平原的旱涝保收,才有和北面乌拉山著名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美景。

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加,工厂增多,农田里化肥农药增施,而进入湖中的水量却急剧减少,水质下滑。

你想,排进湖里的这些水是什么水啊?

就是将800里平原浇了一遍的脏水。

河套农田每年施用农药1500万吨,化肥50万吨,进入乌梁素海的工业及生活污水3500万吨,这些都要洗到湖里来啊。

所以,当地人说,乌梁素海已经由河套平原的肾和肺,退化为一个“尿盆子”了。

抚今追昔,虽清风拂面,还是拂不去心头的一怀愁绪,我便到后甲板散步。

只见偌大的湖面上,用竹竿标出二三十M宽的一条水道,我们的这个“舴艋”小舟只能在两竿之间小心地穿行。

原来,湖面的水深已由当年的平均40M,降为不足一M,要行船,就只好单挖一条行船沟。

我再看船尾翻起的浪,已不是雪白的浪花,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

半腐半活的水草,如一团团乱麻在水面上荡来荡去,再也找不见往日的碧绿,更不用说什么清澈见鱼了。

乌海难道真的应了它的名字,成了乌黑的海、污浊的海?

只有芦苇地发疯似地长,重重叠叠,吞食着水面。

主管农水的领导说,这不是好现象,典型的水质富营养化,草盛无鱼,恶性循环。

现在如果你不知内情,远眺水面,芦苇还是一样地绿,天空还是一样地蓝,水鸟还是一样地飞,猛一看好像无多变化。

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也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

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墙犹唱后庭花”。

受伤的海子、焦渴的大地,我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康复,找回昨日的美丽。

(选自201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1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欣赏流血美人的尴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分)

(1)而是黄中带黑,像一条刚翻起的犁沟。

(2分)

(2)她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3分)

13.联系上下文,请概括作者海上泛轻舟,“却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的原因。

(6分)

14.文章最后一段说:

“受伤的海子,焦涡的大地,我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康复,找回昨日的美丽。

”综观全文,请探究“焦渴”在这里有什么深刻意义?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今年上半年,皖工示范区实际引进省外资金达2587亿元,引进千万元以上工程962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程2330个,一连串的数字让在场的人大代表颇为震奋。

B.生态补偿试点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新安江流域河道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流域内河流、湖泊、山塘的水质,缓解水源含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

C.我们要依托铜陵等城市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沿江优质铜材加工基地,支持省内企业依法参与优质资源的勘查,支持武警黄鑫部队在皖开展地质找金工作,优化矿权配置。

D.省国土资源厅8月25日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

8月26日20时至27日20时,六安市的霍山县,安庆市的潜山县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请注意防范,加强监测巡察。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暑假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游客不绝如缕,形成了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B.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网络交友,但能通过网络结交到知心朋友的人却如数家珍。

C.大连政府官员不无自豪地称之为奇迹,但笔者以为这仅仅是不幸中的万幸,“7·16”漏油事件对大连更像是一场噩梦,任何弹冠相庆的举措都显得浅薄。

D.美国对我国的警告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使得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南海周边小国不时见缝插针、自鸣得意。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替,灭绝也以不同的规模出现。

,,;,,,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灭绝叫集群灭绝或大灭绝。

①这种低水平灭绝被称作背景灭绝

②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

③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

④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

⑤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

⑥与此相对应

A.⑥②④③⑤①B.③⑤①⑥②④C.⑥②④①③⑤D.③⑤②①⑥④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5分)

①“包饺子不烂、擀面条不断、面包能做沙发垫”。

这是老百姓对历时十载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皖麦38”的刘伟民的生动描绘。

②“皖麦38”比普通小麦品种增产约10%,亩产最高可突破600公斤左右。

③“与普通小麦比起来,这种麦每亩能增收100多块,我家去年种了20亩,一年下来多挣了2000多块呢。

”农民崔清礼高兴地告诉记者。

④农民增收得益于亳州市农科所研究员刘伟民的刻苦钻研,⑤二十多年来,刘伟民扎根基层,从事农作物栽培和小麦育种。

⑥他潜心十年,培育出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于一体的强筋小麦“皖麦38”,主要指标均超过或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大面积推广后,结束了我国强筋小麦靠进口的现状。

序号

修改

1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导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4分)

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持续10多分钟,降雨量达到90多毫M,形成了泥石流,造成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

舟曲县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

一般情况下,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需要3到5年时间才能消除,但目前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2年多时间。

同时,舟曲自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容易导致滑坡,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比较破碎,风化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20.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6分)

苦乐是一笔财富,对于诗人,它可能是一首缠绵悱恻的诗篇;对于作家,它可能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小说;;。

苦乐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记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远古,海象也像海豚、海狗一样在岸上靠身体的冲力一耸一耸地向前爬行,因此,它们常常因行动迟缓而遭到攻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进入北极圈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到处是冰雪。

它们原有的行走方式行不通了,且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上度过,海象们就别出心裁地“发明”了“牙齿行走法”。

它们竟用嘴巴上长着的两只尖利的长牙来攀登冰山、拖体前进!

正是靠着这对长牙,海象们才能在冰面上行动自如、迅疾如风,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上面这一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1.A(根据原文,原因是“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2.A(“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有误,原文为“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

3.B(A“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不准确,太绝对;C“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待;D“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原文无据。

4.C(勒:

统率。

5.B(①②两句表现的是在社会动荡之中,鲁悉达保全地方,安抚百姓。

⑥是个人家事)

6.C(鲁悉达后来投向了陈霸先。

7.

(1)当时兵荒马乱,灾荒横行,京都及上川一带的人饿死的十有八九,有幸得以存活的,都扶超级大国携幼,来归附鲁悉达。

(“饥馑”、“归”,各1分,句意1分)

(2)陈高祖就派遣安西将军沈泰秘密地带领军队偷袭鲁悉达,没能攻下。

(“师”、“克”各1分,句意1分)

(3)然而我自愿来归顺陛下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陛下心胸开阔,宽容大度,就如同汉高祖一样啊。

(“所以”、“诚”、“符”各1分,句意1分)

8.

(1)点明游览时节在深秋;(2分)“千里”两字,既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又暗含诗人登高望远的意思。

(2分)

9.诗人用对比手法,(1分)将古寺里青苔满阶砌、庭院荒芜萧条与小桥下绿水潺潺流动,泗楼盛景如旧相对照,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世事小伙子桑的感慨。

(3分)

10.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忧思难忘

(3)池鱼思故渊

(4)亦足以畅叙幽情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泣孤舟之獒妇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8)柳暗花明又一村

11.①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惋惜、痛心的感情基调;②总领全文,为下文对乌梁素海今昔的强烈的对比做张本;③凸显主题,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

(每点2分)

12.

(1)运用比哈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乌梁素海水质恶化的程度。

(2分)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生态严重恶化的乌梁海,仍被严重透支的现状。

(3分)

13.①40年后的乌梁素海渔业资源枯竭;②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质恶化;③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量锐减,只能在沟中行驶蚱蜢舟。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14.①水量锐减的乌梁素海,变得越来越饥渴;(2分)②乌梁素海只是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的缩影,还有若干个“乌梁素海”处在饥渴的状态中;(3分)③造成乌梁素海的饥渴,是人欲望的饥渴,隐含着作者期望日益浮躁的世人实现理性的回归。

(3分)(意思对即可)

15.C(A项中“震奋”应为“振奋”,B项中“含养”应为“涵养”,D项中“巡察”应为“巡查”。

16.D(A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项“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衡少。

C项“弹冠相庆”:

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句中望文生义,D项“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指不予理睬。

符合语境。

17.B(注意上文“长期稳定期与短期剧变期总是在相互交苔”与句子的逻辑关系)

18.①“这是老百姓对历时十载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皖麦38“的刘伟民的生动描绘”改为“这是老百姓对刘伟民历时十载培育出来的小麦新品种”皖麦38“的生动描绘”,②去掉“左右”,③在“这种麦”前加“种”,⑤在“育种”后加“的工作”,⑥“超过或达到”改为“达到或超过”,将“现状”改为“历史”。

(每处1分)

19.

(1)一是遭遇强降雨,

(2)是汶川地震的影响,(3)三是舟曲的持续干旱,(4)四是舟曲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每点1分)

20.答案示便:

对于画家,它可能是一幅意味深长的油画。

对于作曲家,它可能是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每句3分)

21.定作提示:

可供立意的角度有:

①工间有很多事真的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②在环境的纠葛中,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时俱进,用我们的智慧实现自然的和谐。

③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开动脑盘,激活智慧,充分发挥人的主题能动性,往往会闯出一条新路来等。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悉达,字志通,扶风郡郡县人。

祖父鲁斐,南齐时做直散骑常侍、安远将军、衡州刺史,封为阳塘侯。

父亲鲁益之,粱朝时的云麾将军,新蔡、艾阳二郡的太守。

鲁悉达自幼以孝而闻名,在家中以平民的身份出任梁朝南平嗣王的中兵参军。

侯景作乱,鲁悉达招集乡里的百姓,保护新蔡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