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244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docx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根据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教学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行)》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为核心,全面落实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积极稳妥并富有创造性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从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的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系。

二、目标和任务

(一)新课程的总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细化。

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的过程中.0。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新课程的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吉林省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现代公民所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新途径,满足自然、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探索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置和管理运作规范,提高学校开发校本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3、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师生观,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4、探索与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构建适合新课程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5、改革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6、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促进吉林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内容和体系

(一)课程体系

高中地理新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

这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选修课程则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这些选修模块涉及了地理学的理论、应用和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内容(人教版·必修)

1.地理1

本模块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和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内容。

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

本模块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教学课时一直不少于54课时(每周3课时,一学期按18周计算)。

而现在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36课时,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按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量也要压缩。

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选择本模块的学习内容。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完全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本模块根据“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条基本理念,从公民素质教育角度(而不是从学科角度)来设计模块内容,即不是以知识内容为主,然后才考虑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能力培养,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但考查时还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①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

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

例如,关于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

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简单明确。

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洋流,只要求其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②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9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一半),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

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

本模块共有6条“标准”(占全部“标准”的1/3)。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本模块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③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

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这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包括: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计的主线。

例如,天文部分侧重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并且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四个方面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本模块需要为其它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因此,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3)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实现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让学生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例如,为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选择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建议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地理2

(1)知识之间的关系

本模块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

从地理科学体系上看,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行为等方面。

本课程在必修模块中只选择了三个主题:

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为同属于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内容,这些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例如,人口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和人口迁移都有直接关系。

产业活动,不论是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例如:

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地域布局的影响;工业布局与城市位置之间的关系;城市内部的商业网点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学习等。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也贯穿在这三个主题的学习之中。

(2)内部结构与教学

虽然“地理2”中的内容之间有比较密切的内在关系,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这四个主题之间并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以把他们作为并列关系处理。

因此,课程标准并未提供这些主题学习时必须的时间顺序,“地理2”的学习可以从这些主题中的任何一个开始。

第四个主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有较强的思想性,可以作为总结放在最后学习,也可以把部分内容融合在其他主题中学习。

3.地理3

本模块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

当然所讲的区域内容和内涵,与初中地理介绍的世界和中国各地概况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

“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在第一章就介绍了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的内容,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

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本模块包括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

主要讲三个主题:

一是“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这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出发,着重研究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这一部分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必然各有其特点。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中采用了案例方式,选择了“环境与发展问题”、“流域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等五个较为典型的范例,说明不同区域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着的不同问题,及应采用的不同对策和措施。

三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武装”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素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对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科学中关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要素,如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内容都可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有必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四、课程实施

(一)透彻理解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全面理解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搞好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如下: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

建立富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的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二)教学实施建议

1.开设方案:

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按“学期+学段”模式开设(即必修模块按学期开设,选修模块按学段开设),其优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连续性,对教学和学习有利,也符合我省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期+学段”排课模式表

年级

高一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文科)

学段

开设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选修3

选修4

周课时

2课时/周

2课时/周

4课时/周

年级

高三(文科)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学段

开设

模块

选修6

高三总复习

周课时

4课时/周

2.地理模块课程开设的说明:

(1)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三个模块组成。

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都紧紧地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常识性、基础性和素养性。

(2)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7个模块组成。

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修完3个地理必修模块课程,并获得6个学分。

考虑我省的省情和地理教育的实际情况,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选学“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三个模块,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建议

1.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组成,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因此,教师应具有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

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

现代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上。

所以,教与学的重心不再紧紧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上。

2.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推进教学改革

学习课程标准,首先要把握地理课程的整体结构,纵览全局,做到“心中有数”。

在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选定的教材为蓝本,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同时还应当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顺序。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仅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

研究教材,首先是通读,通读教材包括三个步骤:

一是了解教材是怎样按照人地关系的主线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安排知识内容的;二是了解教材每个模块由哪些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了解每单元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图表等。

其次是细读,在细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六点:

即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重点、难点和热点。

再次是精读,精读教材要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二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关系;三是地理事实与原理的关系;四是课文、图像、作业三大系统的关系;五是教材正文和阅读材料的关系;六是深度与广度的关系;七是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程强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开辟多种途径,尤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课标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课标是实施课改的纲领性文件。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地理课标。

地理教参是对地理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

课标与教材虽然都是专家编写的,但是,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在探索之中,也要随着课改的推进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其中,包括听取教师们的合理建议,因而,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特别是对教材,应多思考它与课改理念、与课标要求衔接得是否合理,多质疑教材的局限和不足。

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和地理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2.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础目标。

“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地理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地理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人文素养、科学的地理观念等等。

与以往的地理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地理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

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地理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特别重视地理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3.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根据课程要求,地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

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注重的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地理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具有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是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一)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学校要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以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要注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可参照下表)

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试用)

评 价 项 目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的程度

2.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3.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

4.学习环境的创设

5.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6.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度

7.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度

学生活动

8.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9.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10.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11.学生的精神状态

12.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教学效果

13.目标达成度

14.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5.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素养

16.语言表达和板书

17.教师精神面貌

18.其他教学基本功

学科特色

19.读图、用图、绘图等技能训练

20.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评价

(二)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学生学习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