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4874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docx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文档资料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2在南极的日子人教版2019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惊人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

在全球六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

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

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大。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从而为本国政府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提供了依据。

接着,就有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的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7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

我们都知道,去南极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

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97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

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不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洲大陆,而是南极大陆。

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

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大洋洲40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

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

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能量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

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

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

是地球上听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新西兰的万达站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象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开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

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

南极位于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

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一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

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地球上的风极

一般来讲,只有在大洋上热带风暴(台风)可以达到12级,但是在南极,12级以上的暴风却是家常便饭。

南极大陆是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大陆,风速在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在南极是经常可以遇到的。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的风力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而东南极大陆沿海一带风力最强,风速可达每秒40~50米。

在法国的迪尔维尔站曾测到每秒100米的大风,相当12级台风风速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风。

因此,南极又被称之为“风极”。

南极风能杀人!

除了严寒之外,狂风则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凶恶的敌人。

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

极夜的风暴,其速度有时超过每秒40米,比12级台风凌厉得多。

此时若有人身置户外,便会有生命之虞。

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

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居然在距站区4.2公里处出现!

南极大陆上冰

南极大陆被冰覆盖

虽然南极是冰雪的宝库,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大陆的空气异常干燥,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不到有我国沿海地区降水量的二十分之一。

南极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还不到5毫米,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另一方面,南极大陆又是最荒凉的大陆,是唯一没有任何树木的大陆,除了在南极半岛最北端可以看到3种开花的小草之外,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绿的颜色,只有在沿岸地区有少量的苔藓和地衣等低等植物;南极大陆没有陆生的脊椎动物,为数极少的蚊虫、蜘蛛则算是陆生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了。

由于南极大陆降水量很小、满目荒凉、动植物种类稀少等原因,有人干脆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的沙漠”。

南极大陆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95%的面积被冰盖覆盖,不难计算出来,南极大陆被冰覆盖的面积大约有1330万平方千米,这个大冰盖就象一顶巨大无比的帽子,把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捂得严严实实,由于它的存在,竟然把南极大陆的地壳压得凹陷下去,以致于许多地方被压得低于海平面,假设南极冰盖一旦融化,西南极大陆会变成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岛屿。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冰川所覆盖,只有在南极大陆边缘区域有季节性的岩石出露,其余的绝大部分都覆盖这常年冰雪。

冰的平均厚度为2000米左右,最厚的地方达4800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盖,冰雪总体积为2800万立方千米。

这些冰是由很纯的淡水组成的,所包含的淡水约占全世界淡水总量的72%,就其体积来说,约占全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55~60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5流动的冰川编辑地球上所有的冰川都是流动的冰。

由于南极冰盖本身的巨大压力,使得冰层缓慢地从中心高原向四周运动,其速度一般为每年几米到几十米,冰盖的厚度从中心高原向沿海地带是逐渐变薄的。

像这样的运动速度,大陆中心的一块冰雪耍经过多少年才能流进大海呢?

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计算一下。

南极大陆的冰岸亦以每年200m的平均速度向大洋方向移动,冰川的边缘经常断裂,其结果形成了冰山。

同时,也导致岸线经常在相当长的距离上后退数十公里。

大陆基岩地形对冰的形态和运动有很大影响。

缓慢流动的冰层遇到高大山岭阻挡,就流人山谷之中,冰在山间谷地中形成流动较快的冰河,这就是山地冰川。

南极大陆巨大的冰川在本身的重力和压力的联合作用下,加上极地终年不息的狂风的推动和冰融水的润滑,夜以继日地发生流动。

尽管一朝一夕不容易察觉它的变迁,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是一股改变南极面貌的巨大力量。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

南极冰盖的冰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川流动,当遇到底面凹凸不平时会使流动的速度产生差异。

在底面凸起时,冰盖表层的冰运动速度比下面的冰要快一些,于是形成了冰裂缝。

因此,我们知道,冰裂缝的出现是有规律的,而且经常成组出现,对南极冰盖考察人员和装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南极冰盖考察队会忽视冰裂缝,即便如此,在冰裂缝发生危险的事例也经常发生,人员和车辆掉下冰裂缝时有发生,造成车辆和人员的损失。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缝经常宽达几米,深不可测,用肉眼可以很清除地看出来的只需绕道行走就行了,可是许多冰裂缝上面覆盖着厚薄不一的积雪,同正常的雪面没有任何差别,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当人员或车辆行进到它上面时,积雪崩塌,人员或车辆就会掉落下去。

当上面的积雪较厚时,甚至会出现前面的车辆可以安全通过,而后面的车辆掉下冰裂缝的情况。

会“唱歌”的南极冰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块南极冰,把它放进一杯水中,会出现非常奇妙的现象:

冰块在融化的同时,会发出轻微的但是人耳能够听得见的美妙音响,冰块也会在水面微微移动,甚至轻轻碰撞杯子的边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南极冰中含有的气体造成的。

南极巨大的冰盖都是由万年的冰雪积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极的雪花经过压实,变成冰川冰,而原来雪花中的气体也被保存在冰中,由于上面不断的积累,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高压的气体。

当冰块融化时,高压的气泡破裂,发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同时会推动体积较小的冰块移动,碰撞水杯,甚至会发出轻微的撞击声。

6南极海冰编辑规模巨大的冰架是南极特有的景观。

在南极大陆周围,越接近大陆的边缘,冰厚变得越薄,并伸向海洋,在海洋,海冰浮在水面上,形成了宽广的冰架。

也就是说,冰架是南极冰盖向海洋中的延伸部分,这些冰架的平均厚度为475米,最大的冰架是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龙尼冰架和亚美利冰架。

加上这些冰架,南极大陆面积可增加150万平方千米。

冰架能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海洋,在它的边缘,断裂的冰架渐渐漂移到海洋中,形成巨大的冰山。

在南极的冬季,严寒的气候使南极周围海面结冰,海冰完全封住了整个大陆,并且可向北伸展到南纬55度。

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海冰的面积达到最大值,被海冰覆盖的海洋面积达2000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比南极大陆本身面积还要大。

每年夏天,一般是在2月底,海冰的范围达到最小值,85%的海冰漂流到不冻海域融化掉,甚至在许多地方,海冰一直融化到海岸,船舶可以直接航行到岸边。

南极海冰每天最多可流动65公里。

7南极冰山编辑景观

南极的冰山是非常吸引人的景观,而平台状(桌状)冰山是南极所特有的,从远处望去,洁白的冰体、壮美的身姿,常常给人们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从大陆冰床和冰架上断裂而成的冰山非常多,并且比北极的冰山要大得多,它们中间大的面积有时可达数十平方千米,个别的可长达近200千米。

从冰架或冰川边缘断裂下来不久的冰山通常是平台状冰山,它们的顶部非常平坦,甚至可以作为轻型飞机的机场。

它们常常高于水面几十米,而水面以下可达200~300米。

随着不断的消融,冰山会进一步地分裂、翻转、坍塌和海流海浪的作用,会形成各种形状的小型冰山。

南极冰山会在海流和风的推动下,以每天10―20公里的速度移动。

在南极沿岸分布的冰山中,有的是从冰川口的“冰舌”上刚分裂下来的“新生冰山”,这些冰山的重心很不稳定,容易发生翻滚和倒塌。

在夏季,气温升高,冰山消溶变酥,也会使其发生塌落或崩裂,在2月底这一现象更为多见。

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沿岸的冰山群附近,就经常会看到冰山的塌落和听到冰山崩裂的响声,巨大的冰体从50~60米高的冰山上塌落入海,可掀起3~5米高的涌浪,对在其附近活动的船舶具有较大的危险。

2019年2月,中山站附近一个体积巨大的冰山发生翻转,距离它几千米的2万吨级的中国“雪龙”号船竟然左右摇摆到十几度。

有的“金字塔”形或尖顶形冰山,其水下部分伸出巨大的底盘,有的甚至远处看上去为两座冰山,而实际上是连在同一个底盘上,这类冰山水下的伸出部分就像暗礁一样,给距离较近的船舶带来极大的威胁。

所以,即使拥有现代化的航行保障手段和坚固的破冰船,不论在远海还是在近岸,冰山仍然是南极海域航行与作业的重要障碍之一,对现代化的考察船构成威胁。

纬度

由于纬度和季节的不同,海冰的厚度从几十厘米到2米以上不等,通常纬度高的地方、离岸边近的地方、海湾内部的海冰较厚,反之则薄。

由于海冰的存在,一般只有破冰船才敢在南极周围水域航行。

南极海冰给航行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沿岸结实的海冰也给近岸的考察站的物资补给提供了方便:

输油时从船到考察站之间的海冰上架设输油管,比起等海冰融化后用小艇卸油又快又省事;将物资用吊车放到冰面上,用履带式雪地车可以直接拖到考察站,甚至有些大型车辆可以从海冰上直接开到岸上。

南极冰山有时会在水深较浅的海域搁浅,在南极的冬季,海冰也会将大量的冰山冻结住,在这样的情况下,冰山是不移动的。

南极冰山在南大洋水域的运动与大气环流、表层水流相一致,在南极岸边,冰山的漂移取决于海流,这里冰山漂移轨迹常常形成闭合式圆环。

在南极沿岸流的北边上,冰山漂移逐渐过渡到北向,然后进入南极环极流的稳定区。

由于受到水文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冰山运动相当复杂,当冰山海面高度为数十米,吃水深度达500米时,它们的漂移速度,甚至于在漂移方向上都与海冰不同。

一些单独的冰山由于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同,即使在同一海区,也会使它们的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各不相同。

在南极沿岸流区域,冰山漂移的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500米。

在南极环极流区域的漂移速度略高一些。

冰山运动速度可能超过海冰运动速度,其原因是冰山高度大,风对冰山运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样原因,冰山的漂移速度可根据风力大小和合成风速与表层水和冰块总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置,一般速度不超过每小时2千米。

无风条件下,冰山运动通常比冰块和表层水的运动要慢。

当风向变换或者存在水下逆向海流时,漂浮冰山可能在与海冰漂移的相反方向上运动,这种现象在南极区不少见。

冰山一角

我们在形容某个事物只出现一小部分时,常常用“冰山一角”来形容,可见,大家都知道,冰山的水面以上部分只占其全部体积的很少部分,但具体的比例你能说出来吗?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同学们,冰山水上部分的体积大约只有总体积的七分之一。

南极冰山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的高度之比变化很大,这取决于冰出的形状,例如:

对于桌状冰山,这个比例大约等于0.2。

冰山宽度与长度的平均比大约是0.6。

南极和北极的冰山有时非常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南极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多呈桌状延展。

1956年11月12日,美国破冰船“冰川”号,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岛以西240千米附近,发现一座冰山,长335千米,宽97千米,面积达31.000平方千米,相当比利时一个国家的面积,是世界大洋上发现的最大冰山。

1958年冬天,美国破冰船“东方”号,在格陵兰以西的大西洋洋面,发现一个面积360平方千米的冰山,高出海面167米,是至今发现的最高的冰山。

划分

世界冰川以分布地区划分,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多分布于高纬地区,以巨大面积和巨大厚度作盖层状覆盖,故又称为冰盖,其中一部分也可成为单独的冰川。

如东南极洲南纬70度~75度和东经60度~70度之间的大冰川,1956―1957年间由澳大利亚极地考察家发现,定名兰伯特冰川,冰川宽64公里,与上游的梅洛尔冰川合计长约402公里,与费舍尔冰川的支冰川合并计算,总长514公里。

一般认为这是世界最长的冰川。

8地震活动编辑南极大陆发生的地震很少,有记录的几次地震的震级也不大,因此,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动明显不发育的地区。

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只记录到为数极少的地震活动。

自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已经有十多个地震台站在南极大陆工作,这些台站所记录到的局部小地震通常都是由冰山崩裂或破裂而引起的,可能是火山活动成因的小地震,与埃里伯斯山、罗斯岛及南极半岛附近的火山活动有关。

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几乎可以记录到世界上所有强度大于里氏5级的地震。

南极地区达到或接近这种强度的较大地震只有3次:

第1次是在1952年,第2次在1974年(强度为4.9级),这两次都发生在北维多利亚地区,在此地区有一个大冰川和冰舌,第3次地震是在1985年,这次地震发生在庄宁毛德地地区。

地震学家们认为,虽然1974年的那次地震的特征和起因与正常地质作用引起的地震相似,但这次地震可能是由冰川的运动所引发的。

相反,1985年的那次地震则是正常构造活动所引起的,也是唯一的一次确确实实的南极地震。

9特点概况编辑南极点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个位置,在那里有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有些是平时生活在中低纬度的人一下子难以理解的,南极点的特点有:

它是地球上没有方向性的两个点之一(另一个点是北极点),站在南极点上,东、西、南三个方向完全失去意义,只有北方一个方向;在南极点,太阳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阳永不落,全是白天,太阳在离地平线不高的地方绕南极点一圈一圈地转,一直不落下,又称“极昼”,有半年见不到太阳,全是黑夜,又称“极夜”;如果说沿着地球的某一条纬线转一圈就算绕地球一圈的话,在南极点是最省力的的方法,只需要围绕南极点走一圈,只需要几秒钟就能环球一周;在南极点,你说时间是几点都是正确的,因为地球上的经线在这里交汇,南极点可以属于任何一个时区;在南极点,你还可以一只脚在东半球,另一只脚在西半球;你可以一半身体属于今天,另一半身体属于昨天。

南极点终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厚度达2000米,海拔高度为3800米;气候异常恶劣,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9度,夏季平均气温为零下32度,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78度,最低气温为零下89度,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

南极点并非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覆盖在南极点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因此,科学家每年都要从新标定一次南极点的最新位置,立上标杆。

1957年,美国在南极点的冰盖上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考察基地,并以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和随后而来的斯科特两人的名字,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站上所需物资和人员往来都从美国在罗斯岛上的麦克莫多站用大力神飞机运输,至今已经有3000多人到达过南极点。

10特殊现象编辑极昼极夜

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

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时地轴与垂线成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6个月的时间,南极和北极的其中一个极总是朝向太阳,另一个极总是背向太阳;如果南极朝向太阳,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白天,没有黑夜;这时,北极则见不到太阳,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黑夜,没有白天。

到了下一个半年,则正好相反,北极朝向太阳,北极点全是白天;而南极这时则见不到太阳,南极点全是黑夜。

在极圈内的地区,根据纬度的不同,极昼和极夜的长度也不同。

极夜期间,并非总是伸手不见五指,在极夜刚刚开始和就要结束的时期,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阳光,由于在地平线下不远的太阳的辉光作用,但天空依然很明亮,室外活动和野外作业还是可以进行的。

南磁极

地球本身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这块磁石有两个极,磁针向南指的位置为南磁极,向北指的位置为北磁极。

南磁极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经过科学测定,南磁极大约以每年l0千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自从1909年查明南磁极的大致方位在东南极洲最东部的乔治五世地,确认其位置在南纬72度25分、东经155度16分处后,到1965年它的位置便移到了南纬66度30分、东经139度54分的地方;1971年其位置又移到南纬60度48分、东经139度24分处。

南磁极的位置正从南极大陆向南大洋移动。

南极气温比北极低,年平均温度要低26度,冬季平均温度比北极低44度,同样位于地球的两极,气温确有如此大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南北极的海陆分布不同,南极洲是海洋包围着大陆,而北极区是大陆包围着海洋。

陆地吸收和储存热量的本领比海洋大得多,而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再一个原因是,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而北极区的海拔基本上处于海平面位置。

另一个原因是南极的天气系统比较封闭,它与中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比北极少。

因此,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高得多。

在南极西部高原上,突出的埃尔斯沃思山脉有几个制高点,最高峰叫作文森山,海拔5140米,位于南纬78度36分、西经85度24分,在南极森蒂纳尔山脉的南端附近。

这些阿尔卑斯山型的山峰首先是由埃尔斯沃思和他的飞机驾驶员霍利克·凯尼于1935年发现的。

我国登山家已经成功地攀登上文森山的顶峰。

南极绿洲

千里冰封的南极洲也有绿洲,你相信吗?

1974年2月末的一天,一架美国飞机在南极大陆的南印度洋沿岸上空飞行,突然,领航员班戈惊呆了。

他发现飞机下面有一片无雪的土地,高高的冰墙围绕着山谷,像一个扇形的屏风。

山谷中没有积雪的土地中间,分布着一些不冻的湖泊,给这个白色的冰雪高原带来无限生机。

这就是南极洲有名的班戈绿洲。

所谓绿洲,并非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之地,而是南极探险家、科学家由于长年累月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当他们发现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时,不禁倍感亲切,便将这些地方称为南极洲的绿洲。

南极绿洲占南极洲面积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

按照这个定义,在南极可称作绿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