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5496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语言存在的家园 咬文嚼字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docx

最新高中语文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咬文嚼字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咬文嚼字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流涎(  ) 憎恶(  ) 茗烟(  ) 斟酌(  )

镞(  )鲁莽(  )剥啄(  )意蕴(  )

清沁(  )灞桥(  )付梓(  )

【答案】 xián zēng mínɡ zhuó zú mǎnɡ zhuó yùn qìn bà z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嚼  

(2)恶

(3)晕(4)藉

【答案】 

(1)jiáo jiào jué 

(2)wù ě è (3)yūn yùn (4)jí jiè 

2.语境辨析法

(5)乘(  )车至集文物考古、科研、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看到再现的2000多年前的千乘(  )之国激动不已。

(6)《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  )了一个载(  )歌载(  )舞的姑娘。

【答案】 (5)chénɡ shènɡ (6)zǎi zài zài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4)

【答案】 

(1)婵 蝉 殚 惮 

(2)锱 缁 辎 (3)岑 涔涔 (4)牍 黩 渎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咬文嚼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索然无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即不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铁成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富五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才高八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鸣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锱铢必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深恶痛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粗枝大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用来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2)没有兴趣的样子。

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3)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4)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微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5)形容书读的多,学问渊博。

(6)形容富有文采。

(7)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多含贬义。

(8)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9)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10)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2.理解辨析

(1)捉摸·琢磨

二者都表示心理活动。

“捉摸”是“猜测、预料”的意思,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读“zuómo”时,意思是“思索、考虑”;读“zhuómó”时,意思是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2)滥用·乱用

二者都有不合理地用的意思。

“滥用”指无限制地使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

“乱用”指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而用那。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高人民法院的微信在标题拟定上咬文嚼字,在内容上,传递法院的法治正能量。

(  )

(2)齐白石爱财,是出了名的。

书画家大多标榜清高,耻于言钱,而齐白石卖画卖印,则是详尽标价,锱铢必较。

(  )

(3)在皮肤病高发季节,一旦发现有发痒、红肿等症状,最好不要滥用药物以免过敏,应尽早到正规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

(  )

(4)“从严治官”挤压着昔日官场潜规则生存空间,让法律和规矩这些明规则取代潜规则,官员不必再费心捉摸和经营那些潜规则。

(  )

【答案】 

(1)× 语境强调拟标题慎重细致,一字一字地推敲琢磨,而非死抠字眼儿不注重实质内容,该用“字斟句酌”。

(2)√ 语境强调齐白石对极少的钱也十分计较,用“锱铢必较”是正确的。

(3)× 语境是身体出现症状后,不经医生诊断就自己胡乱用药,该用“乱用”。

(4)× 语境是官员对潜规则的进行考虑和思索,该用“琢磨”。

[常识·速览]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

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1.文学常识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现在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文艺随笔属于杂文的范畴。

2.文化常识

(1)古代度量单位——重量、容量类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①重量

锱铢:

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隋书·说苑》云:

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

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②容量

才高八斗。

斗:

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

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

撮,抄,勺,合,升,斗,石。

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2)古代创作——印刷写作类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①付梓:

古时雕版刻书以梓木为上,后称书籍刊印为“付梓”。

②杀青:

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

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简”。

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对文学史上三个“炼字”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写作中的一些流弊,自然而然地阐明了“咬文嚼字”的精髓,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既要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并且旗帜鲜明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字眼不同 意味不同 ②严谨勤奋 推陈出新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门见山,叙述郭沫若改词语的例子,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阐述观点做铺垫。

2.作者举《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用意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水浒》的例子是以《水浒》里的用语为依据,强调“你这”句式带有强烈的憎恶色彩,对“你这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细致入微。

举《红楼梦》的例子是以《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的话为依据,进一步阐明“你是”式句子在一定语境里也有讽刺性,对“你是什么”的表达作用分析得全面透彻。

二、阅读课文第5~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4.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所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三、阅读课文第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例子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不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

②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文中前三个例子是文字修改方面的,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即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后两个例子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即怎样咬文嚼字。

因此,这几个例子并非随便列举的,而是根据文章论述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列举的。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课文贯串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合作探究·

7.本文作者提倡读书要“咬文嚼字”,而陶渊明、马南邨却提倡读书要“不求甚解”。

对朱光潜与陶渊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你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读书应该“咬文嚼字”。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义,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观点二)阅读要“不求甚解”。

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进行烦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事例典型,论证有力

本文用例十几个,但并无累赘之感,除了以例分析、由例入理之外,用例充分典型而具有代表性,事例生动形象,为文章增加了文采也是原因之一。

首先,作者所举用字成功之例,一般都是名著名篇中的名句,事例生动,不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

其次,作者取例时常变换角度,如第一部分中的几个事例,尽管都是在说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角度却完全不同。

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

再次,作者对自己所选取的事例能够进行重新审视,使之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2.写法指导

举例论证显真实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论证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举例论证的作用呢?

(1)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关于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很突然地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渡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地联系起来。

(2)叙例有方法。

①单个材料的叙述。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进行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②多个材料的叙述。

a.排比法。

列举排比,简短有力。

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流泻奔腾的气势,这成为高考作文常用手法。

b.对比法。

运用这种方法举出事例进行论证,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分清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3)叙述有变化。

叙中带议,凸显事理。

事例的使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把事例叙述完再议论是常用的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边叙述事例边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这是“叙、议、叙”的形式。

其中的“议”是再“叙”的铺垫。

3.迁移运用

下面是一段文字的论点,请你在后面添加两个事例论据。

要求上下文衔接、连贯。

人皆愿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羡慕那些一鸣惊人之才。

其实,一鸣之前必有百鸣、千鸣、万鸣,只是未使人惊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达·芬奇画《蒙娜丽莎》之前,作画何止万千,据说他画蛋就画了好几十天。

莫泊桑的成名小说《羊脂球》发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纸堆起来有书桌般高。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当有人提醒他用“这”比用“是”要好时,他就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

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

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对此,朱先生并没有因为用“敲”比用“推”好的提出者是韩愈就轻易同意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朱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不迷信先哲、名人和权威,打破了常规的思维习惯,才会有如此独到的发现和创新。

【应用角度】 “推陈翻新”“思考”“怀疑”“态度”“不盲从”等。

2.精彩应用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

撼山易,撼传统难,但如果拥有创新的力量,就会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辉煌奇迹。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文学体裁的先河,谱写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史家之绝唱”的经典;唐宋八大家抛弃了前代散文陈旧腐朽的语言风格,匠心独运,创造了一种别开洞天、耳目一新的新文学体裁,好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无尽畅快;梁羽生、金庸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远意境,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创立了新派武侠小说,使中国传统侠客小说于扬弃中获得新生,真个炉火纯青、淋漓尽致是也。

[佳作·领悟]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

近年来,《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

在我看来,这一举措无疑会让文学成为一方净土,还传统文化与正史文化一份本真与圣洁。

因此,咬文嚼字,必然会令文化之花更加绚烂。

所谓咬文嚼字,便是纠正语言文字,乃至文史知识方面的错误。

试想,倘若就连被尊称为经典的书籍当中也有小儿科的知识性错误,那么谁还会保持对文化原有的那份敬畏,又有多少人会被误导?

由此观之,咬文嚼字功莫大焉。

再看当下,在出版界、影视界,各种颠覆戏说之风方兴未艾。

诸葛亮成了营销高手,潘金莲成了形象大使,而各种切割、拼凑的另类图书也总能在畅销热卖区找到一席之位。

然而其背后却是传统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缺失,人们在娱乐中贱卖着自己的灵魂。

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应当消除名家作品中的错误,更应当驱除用以掩饰内心浮躁的荒诞的颠覆。

还文学作品一份可信度,令文化之树常青。

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若想这一行动顺利进行,只靠区区一份杂志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梭罗所说:

“人睡觉醒来,不是要靠机械的帮助,而是依靠内心对于黎明的呼唤。

”而我要说:

“消除文学领域的谬误,不是要靠咬文嚼字的督导,而是要靠内心对于文化的敬畏,自己改错,咬文嚼字。

当代网络写手层出不穷,但最终如烟火璀璨之后又归于沉寂,为何?

人们也许短时间内会使鼠标青睐那无厘头的作品,但人们内心却无法长久忍受文字背后的浮华与短视。

这一现象应当使作者警醒,使其领悟到对于自己的作品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唯其如此,作品方可受到一致好评,流传于千古而不衰。

可曾想过曹雪芹十年语《红楼》,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

可曾想过余秋雨在撰写《文化苦旅》时耗费诸多日夜?

这为何?

正是他们咬文嚼字,对自己的作品反复琢磨,才时耗如此之长,但也因此为我们呈献了一份知识的大餐,涵养了我们的心灵。

荣格说:

“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

”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实则出于一份对于国家、社会、人才培养的责任,出于一份对于文化的敬畏,从而使人们寻到人格坐标的原点,令文化的百花园纷繁却不显杂乱。

咬文嚼字,令文化之花更绚烂多彩,令精神荒原春暖花开,令世界灵动自然。

【亮点借鉴】

1.学安排结构

开头就起笔不凡,鲜明提出了“咬文嚼字,必然会令文化之花更加绚烂”的观点,接着,作者用感性和理性兼备的笔触形象诠释咬文嚼字的精神其实是“纠正语言文字,乃至文史知识方面的错误”,进而诚恳地提出:

“消除文学领域的谬误,不是要靠咬文嚼字的督导,而是要靠内心对于文化的敬畏,自己改错,咬文嚼字。

2.学有文采

文章用词恰当准确,文采飞扬,刻画深刻,脉络清晰,意境深远,让人心情豁然开朗,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例如:

“可曾想过曹雪芹十年语《红楼》,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

可曾想过余秋雨在撰写《文化苦旅》时耗费诸多日夜?

”突出“咬文嚼字”的作用和意义。

3.学引用

作者精妙的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第一处引用卢梭的名言,“人睡觉醒来,不是要靠机械的帮助,而要依靠内心对于黎明的呼唤”,并顺水推舟,引出了自己的观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处引用荣格的名言收束结尾,有画龙点睛之效。

[训练——落实提升]

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读音并改正。

岑寂(cén)   锱铢必较(zhī)没镞(cù)

清沁肺腑(xīn)付梓(xīn)深恶痛绝(wù)

胸襟(jīn)咬文嚼字(jué)蕴藉(jí)

尺牍(dú)下乘(shènɡ)流弊(b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锱铢必较(zī);没镞(zú);清沁肺腑(qì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