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810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docx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

长江流域古老文明的遗存:

梅山文化

——摘自流波《皇皇中华》之第十四章

   在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开始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认定。

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成为热门课题。

  

 一、梅山文化的来龙去脉

   1988年5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来自湖南冷水江市的童丛和新化县的周少尧二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湘中地方自古以来存在的一种神秘古朴的民间原始文明文化形态,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个概念当即得到大会的认可,此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大学华南人类研究所和法国远东学院一些学者在法国图鲁滋一支东南亚移民族裔中发现了一个名《又到梅山36峒游念》的巫教手抄本经,内容是表述瑶人死后灵魂需回梅山认祖归宗,这就追寻到了古梅山的中心地带———湘中,尤其是新化、安化、冷水江、隆回一带。

1995年10月,由中法两国学者发起的第一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邵阳市新邵县举办,吹响了海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的号角;1997年10月,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益阳市安化县举行,研究梅山文化的队伍不断壮大、影响进一步扩大;2003年10月,第三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湖南隆回县举行,梅山文化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梅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期;2006年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在梅山文化的原生地湖南娄底市新化县召开,将梅山文化的研究推进到更高的实质性的成熟研究阶段。

   “梅山”由“芈(Mi)山”音转而来,“芈山”实指楚人居住之地,而楚人又是炎帝部族和崛起后黄帝部族在长江流域及以南长期融合的结果。

楚人是黄帝之后,黄帝居轩辕丘,号轩辕氏,又因国于有熊,多为以熊和罴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亦称有熊氏。

而楚人芈姓熊氏,居住地为芈山,鬻熊之后,历代有三十多位国君以熊为姓。

《通签·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因此说姓者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是为族号,是为“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的传承符号。

“氏”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大的老的部落又不断分离出若干新的小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

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故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欧洲一带古又是黄帝家族的海外分封之地,这就很好的解释了“阿尔卑斯”名称的来源,“卑斯”就是“芈氏”,因为后来姓、氏不分了,“芈姓熊氏”就成了“芈氏”了,这正是黄帝入主中央帝后父系社会的姓氏变化。

具讽刺意义的是黄帝家族血脉相通本为“芈姓”,但自入主中央帝系后,遭到长江流域炎帝部族并海外势力的长期抵触,深感全球大九洲一统局面追求再现之艰难,从而厌生出对四方夷的愤懑积怨,以中央对四方邦夷进行贬损,到“三代”之时四方夷逐步变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概念。

殊不知南蛮之“蛮”正是黄帝家族血缘姓氏“芈”之通义通音之转,“蛮”、“苗”实为“芈”者,故屈原《离骚》开头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因此,广义的说,“芈山”应是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广大地区。

到秦汉时,项羽分天下王诸将,自封西楚霸王(西伯),《资治通鉴·汉纪一·太祖高皇帝上之上》:

“番(pó,婆)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zhu)。

”“番君将梅鋗(xuan)功多,封十万户侯。

”梅鋗做为楚越大将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影响至深,被封为“梅王”,留下不少历史痕迹,除湖南的湘中一带外,向周边放射。

如梅关古驿道,位于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

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庚岭一段,梅鋗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而南下不远正是梅州。

《史记·汉史》载,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小九洲)时,梅州地方属扬州之南境,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曾是管辖揭阳、潮州和日本、高丽等地的治所。

清康熙《程乡县志》载:

“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

曾见《粤东名贤志》:

梅鋗,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梅州)地。

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

至今各乡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

云俗不详其从,未遂以程俗多树梅,故名梅溪。

又以宋时状元王十朋号梅溪,梅溪即十朋,皆习而不察,相传之误也。

今考证以俟后之君子。

另时县志主编,知县刘广聪亦指出:

‘县以程名,由程日文之贤也。

至名州,以梅,则人多不知为汉将梅绢食邑之故。

然则其名梅也,以旌功也,其名程,以表德也。

后之君子,盍三复于程梅之义乎!

’”可见梅鋗所封之地正是长江流域中游并以南等广大地域,是为古楚芈山所在,“芈”与“梅”音合,正可谓天缘成俗,这片土地便由“芈山”变成“梅山”了,后来这一带的历史当然就记为“梅山”的历史了。

汉后,苗瑶等百越民族与中原势力抵御周旋的地带集中到了湖南湘中一,特别是宋时对抗俞演愈烈,于是“梅山”地界概念强烈聚焦到了湘中一带,如《宋史·梅山蛮传》记载的“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域,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

这就是历史上“梅山”湘中狭义地域概念的由来,也有了历史上的开梅置县的强化管理。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

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几千年来,深厚悠远的巫楚文化和历代移民开梅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二、梅山文化的历史内涵

   梅山文化的弥贵在于它是长江流域文明发展的动态存留,是不同文明时代文化的交融堆积。

一方面它是渔猎农耕巫傩文化的遗存,是典型的伏羲神糯炎帝文明文化;另一方面又是黄帝芈姓熊氏家族在长江流域的继承发展,从而又大量吸收黄帝后黄河流域文明文化的新型血液,是典型的炎黄文明。

梅山文化的根深深扎根在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流变之中。

而长江,又是怎样的一条江呢?

它是人类起源、人类文明发祥的河床;人类从长江流域人猿揖别走来又分散到世界各地,以中华黄种为祖种又派生出白种、黑种,奠定人类人种基本格局;人类文明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芽成长成熟,创造了上中古人类大九洲伏羲神糯炎帝世界大一统文明文化近万年,孕育黄河孕育中华并一直引领人类文明至近代。

因此说,长江不仅是中华的母亲河,也是世界的母亲河;不仅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始祖地,也是人类诸人种人类文明的共同始祖地。

   ●梅山文化深厚的历史基奠。

200万年左右,随着印度板块向昆陆板块(大陆板快,当时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几大板块还基本相连)的挤压增剧,青藏高原的隆起加速,发端于高原的众多河流顺势以奔腾无阻之气穿越横断山脉向下一级阶梯——云贵高原下切,这种亘古未有的地理大变化才是孕育人类真正的上帝之手。

虽然海外昆陆——非洲有了系统的南猿,但真正类人猿进化步入人类殿堂的正是青藏高原隆起后这种神秘推动力后的地理生态变化:

南面喜马拉雅山西东横贯高不可攀,西面帕米尔高原冰寒峭拔,北面干旱少雨风沙茫茫,只有东面天然成为类人猿生存奔赴的场所。

人类的祖猿从青藏高原越来越少的森林中下得地来长期“劳作”进化,越来越干涸荒漠化的趋势又使得他们本能地沿着河流向东南部的森林前行,也正如那发端于青藏高原的河流向东南下切一样向下一个阶梯——云贵高原进发,这个过程也正是类人猿更进一步从生理上迈向人类的过程。

而原本青藏、云贵并南亚次大陆部分绵延一块,从上千万年到800万年到500~300万年的灵长类系统连贯,至于200万年后的人类发展在长江流域更是绵延不绝了。

而其它地方纵使有可能进化成人类的类人猿,但是没有最后这种不可抗拒的地理的变化环境的推动,如非洲大陆,即使有系统的南猿,但茂密丰富的森林资源又怎能使猿下得地来进行长期前肢后肢的分离“劳作”呢?

更遑论其它地方虽可能也有人猿担还非常不系统更别说还没有猿进化成人的必然环境了。

毛主席《贺新郎·咏史》中有“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的诗句,是类人猿步入人类殿堂进入石器时代的高度概括。

长江流域从200万年到20几万年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和遗存非常之多,如巫山人、元谋人、郧县猿人、郧西猿人、和县人以及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和湖北大冶县的石龙头文化等等。

到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更是己遍地分布。

据《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一书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含重庆市)有5处,贵州省有10余处,云南省有10多处,西藏3处,湖北省4处,江西省2处,安徽省共有旧石器地点12处,江苏省3处,而湖南省则多达60处之多。

从5~1万年间的原始石棚、棚架、茅棚、窝棚、高台式建筑,如距今5万年左右的长江三峡江陵鸡公山遗址的圆形石棚,到1.8万年前的湘西北临澧竹马村遗址高台式建筑,再到风靡长江流域及以面的干栏式建筑,如到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时代“干栏式”建筑跨入技术新时代,铆钉技术已十分成熟,长江西南地区“干栏式”民居建筑——俗称掉脚楼沿续至今。

至于说到人类取火化腥,目前最早的还是追溯到长江流域的元谋人了。

当历史的尘埃被风吹雨打去,文明的真相便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使长江流域文明进一步大放异彩,其人类起源文明发祥源头显露端倪。

重庆市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洞发现了1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时代遗址,出土了鸟形石雕、石哨和有刻画纹的剑齿象牙雕;湖南道县玉蟾洞出土近2000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遗址,伴有原始陶器、原始编织物;在地层堆积跨度为20000-9000年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同样发现了野生和人工栽培水稻、陶器;10000-8000年的彭头山稻作文化群,灿若星辰。

距今8000年左右的湖南怀化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所发现的“乾坤卦象图”、“星象图”,遗址地层出土的大量水陆生动物骨骸,其中部分猪牙床经鉴定已属被驯养的家猪,有的陶罐上还绘制有“火焙鱼”形象,无不印证了《易•系辞传》说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准确无误。

至于神农踪迹更是遍布湖南,如祁阳、耒阳、嘉禾、桂阳、汝城、耒山耒水、炎陵、茶陵等与神农氏有关的地名比比皆是。

湖南郴州《桂阳州志》引《衡湘稽古录》说:

“《管子》曰:

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

”又云:

“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

”今日之嘉禾县城,古名禾仓堡,即是纪念神农拾嘉谷教耕之事。

神糯拾得嘉谷,又思播耕之法,在郴州汝城耒山发明耒耜。

耒为柄,耜为铲。

西晋谯周《古史考》说“神农作耜”、“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衡湘稽古录》载:

“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

”耒山在郴州汝城县城南五里,即因神农帝在此发明耒耜而得名。

湘江上游的耒水因发源于此而得名,耒阳又因城临耒水之阳而得名。

《列子·汤问》“楚之南,有炎人国”,《淮南子·天文训》:

“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可见,“祝融”一职早期还是辅佐炎帝的,到黄帝完全执掌中央政权后,炎帝司南职责才由祝融完全掌管。

到了“三代”后,虽然黄帝势力经营中原已达几千年,长江流域许多科技文化仍然领中华并世界之先河,由长沙马王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所验证。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远的有燧人、有巢、伏羲、神糯、炎帝纵横驰骋,创造了大九洲全球文明文化一统世界;近有“三代”周朝三位开国帝文王、武王和成王之师的熊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之师老子、中国第一诗人、世界四大古代诗人之一的爱国主义大诗人屈原,等等。

有长江流域如此生生不息深厚文明的滋润,才有梅山文化深远悠长的文化底蕴。

随着炎帝势力的消弱,黄河势力的进一步迫压,糯民逐渐分化成夷,夷又进一步分化成“百越”、“百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苗、瑶、壮、土、彝、侗等少数民族,不断潜入深山老林之中,“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梅山文化中的笃信鬼神、祭祀先祖、多神崇拜正是长江流域古糯民的万物有灵、原始崇拜、原始宗教、灵魂归祖、传统习俗的传承。

湖南怀化洪江市高庙文明遗址,2005年发掘时,清理出一处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目前世界发现的最早的大型祭祀场所,再现史前宗教祭祀场景。

 

   ●梅山文化与黄帝家族。

黄帝家族入主中央帝后,出于统治的目的对四方夷进行贬损压制,四方夷概念到“三代”后“夷”逐渐具体化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而黄帝家族在长江流域的传统“芈氏”分支逐步形成了楚的主体。

正因为这样,后来黄帝家族在长江流域的分支也同样成为夷系受到打击。

如尧舜时鲧因与海外地中海沿岸的炎帝系共工作战失利而受到打击,被中央政权诅咒成切不烂煮不熟的肉“鲧”,又赠以“梼杌”贬号,意为木头疙瘩,“梼杌”为“楚”一音的来源。

后大禹承父遗志治水西征地中海沿岸取得成功,东归才继承帝位,并背弃了尧舜时期的“禅让”制,让儿子夏启继位建立夏,又废除贵族联盟议会制,这也是这一家族对先皇杀其祖父“鲧”不满而所做的反应吧。

后来的史学者、记载对炎帝、黄帝、蚩尤、神农的关系不甚明了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历史悠远,文字记载少,传承遗漏有变;另一方面是孔子整理春秋史料,由于知智所限,认为大部分上古史籍是“怪力乱语”,对之持疑多弃而不用,毁者甚众,到司马迁写史时同样持孔丘史观,弃众多史料于不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几千年来的“黄帝黄河中心论”,本来末代炎帝才与第一代黄帝打斗在一起,却硬还有将黄帝说在炎帝前面的。

如《国语·晋语》载:

“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其实说炎黄共祖是千真万确的。

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因此第一代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十几世。

后来的研究还有个问题是,把三皇五帝时代认定为某个皇帝,结果必然谬误不少。

本来是末代炎帝榆罔与第一代黄帝轩辕争夺天下失败,后来炎帝长江流域的蚩尤势力又来抗争,也失败,这就是历史上的炎黄蚩尤之战。

伏羲神糯时代是文明文化世界大统时代,神糯时代末期亦称炎帝时代,其时黄帝部落兴起,社会逐步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世界将从根本上改变上万年来的以宗族文明文化维系天下的格局,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于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记录的历史背景。

这段记录基本事实成立,但以黄帝为中心所述,时序上有所颠倒。

神农氏末期,也即炎帝时代,天下开始纷乱,这正是黄帝部族得以兴起的历史机缘。

说“炎帝欲侵凌诸侯”又是以“黄帝中心论”的角度论述,但炎黄部族斗争的结果是诸侯倒向了黄帝部族一边。

正因如此,黄帝部族才能入主中央帝的,历史潮流难以逆转,炎帝部族顺应潮流与之融合,使后来的中华民族成了炎黄子孙。

又因为白民和黑民也是这个时期从青藏高原“震荡”出来,雅糯人——长江流域上游雅砻江流域糯民与白民的融洽有了欧洲民族的祖先雅利安人种的出现,同时黑种昆仑人也走向世界,到了非洲,历史上有黑人为“昆仑人“、黑奴为”昆仑奴”之称,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民族都为炎黄子孙。

《诗·小雅·斯干》有: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这些诗句披露的信息是什么?

黄帝熊姓罴氏,由男姓替代以往族姆入主中央帝,掌管四方,从此民间由此联系起妇女身孕时如果梦见熊罴则为生男之预兆,梦见虺蛇便为生女之预兆。

“虺蛇”不正是炎帝蚩尤部族的图腾吗?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迂徙往来无常处。

”可见第一任黄帝时代的范围还受到四方夷的严重掣肘,而之所以南向能登熊湘,恐怕还是与其“芈姓熊氏”家族的原住地——熊湘有关,况且,这时也正是炎帝势力因失利妥协于黄帝部族势力互相融合时期。

“熊湘”也正是“有熊”之地,“芈山”之地,古楚之地,熊罴原始部族的发祥之地,正是黄帝家族“芈姓熊氏”的来源。

在这里,“江”、“湘”二者就锁定了“熊”之所在的地理方向范围必然在长江以南的湖湘大地,则此“熊”指向“芈山”深处的大熊山,而不是河南西部的熊耳山。

大熊山,又名熊胆山,神山,位于湖南湘中新化县境北部,距县城70余公里,总面积7623公顷。

南宋祝穆所撰《方舆胜揽》称“山川熊山,己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

熊山古寺遗址发现有“轩辕黄帝游此山”的碑记。

这里群山逶迤,最高峰九龙峰海拔1662米,属湘中最高峰,与海拔1602米的了望台遥相耸立,40余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百里横亘湘中,云雾绕绕,景象万千,蔚为壮观,与海外黄帝家族欧洲分封之地阿尔卑斯山区相比可谓各有千秋,不相伯仲。

《山海经·中山经·熊山》有“……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夏启而冬闭。

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

”黄帝家族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六大部落又是当时的准军事力量。

熊山正是熊氏家族的“熊、罴”部的兵营所在,如果是冬天穴门打开,则必将兴兵举事了。

黄帝登“熊湘”之时,也许“蚩尤”部众还迎接同祖同根的胞族“天子”的到来,不满归不满,礼节是礼节。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果然后来这里又是蚩尤起兵举事的地方,只是这次可是针对中原黄帝的起兵,可谓是黄帝的“谪系”造反了,由此蚩尤也成为苗瑶九黎族的首领。

有意思的是,在由县城进入大熊山腹地段,确有一类似“熊之穴”的小山洞。

斗争是长期的,长江流域的好汉一个个前赴后继,刑天虽被黄帝断首,但“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以舞”。

蚩尤势力是长江流域炎帝势力消弱后在中华本土与黄帝族进行抗争最惨烈的,历史必然留下不少记忆。

海外地中海沿岸神糯炎帝共工势力与黄帝势力也是长久之争,共工撞坍不周山,古希腊、罗马文明其也实正是黄帝势力地中海斗争胜利的另一硕果。

看看刑天、蚩尤、共工,那个不是顶天立地、气傲山河的英雄,这也就是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的精气、血性所在,所谓“楚有三户,亡秦必楚”是也。

事物的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炎帝黄帝是矛盾,但后来走向联合;黄帝蚩尤是矛盾也统一了,蚩尤失败,但黄帝族还是要选用蚩尤家族,并以其画像威镇四方,可见蚩尤之威。

因此,梅山文化中即有黄(帝)老(子)的道家,又有蚩尤的尚武,就不足为怪了。

   ●梅山文化与蚩尤。

要说蚩尤,我们还得将炎帝、黄帝、蚩尤之间的关系理顺理顺。

炎帝、赤帝是神糯时代后期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时期的首领之称,“炎帝”也就是“赤帝”,地中海沿岸“赤卡德”国家的建立正是“赤帝”势力海外作为。

后来历代的历史注者、学者在神糯、炎帝到底是一帝还是两人确实难已甄别,说法不一。

关键在于要搞清“神糯”、“炎帝”、“黄帝”是时代、是帝称、有时也代指独立的某代的某个帝王,然后依据史料就能做出相对正确的结论来。

从整体上说,“三皇”、“五帝”的基础基业都在长江流域,这是纲、是根本,这个纲举目才能理顺才能张,这样才不至于让思维走到自己设计的拘泥狭隘陷阱中去。

比喻说陕西的炎帝、黄帝甚至于北方留下这么多蚩尤的遗迹,这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说明炎帝、黄帝、蚩尤势力曾经在这一带有所作为,特别是神糯时代晚期的炎帝时期,黄帝部族在西北、中原一带向炎帝势力发走“夺权”的斗争,取得成功。

因为是继承权的宗族理念上发生的根本的转变,由上万年的女系继承权转变成男姓继承法则,这是根本常纲的改变,引起全球糯民体系如此激烈的反应在情理之中。

但炎黄蚩尤部族本又是同根同系,都是长江流域伏羲、神糯的子孙,因此炎黄联合,蚩尤部族代表长江流域、代表女系神权的抗争战败后,蚩尤部族又是黄帝系中重要的管理者,管仲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管子·五行篇》载: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

并且连蚩尤手下部将如与黄帝大战时的“风伯”、“雨师”都成为黄帝的左右重要使臣。

《史记·封禅书》说:

“合鬼神于西泰山,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好不威风八面。

黄帝入主中央帝后,“炎帝”、“赤帝”这个首领职称又改为了“祝融”,今天湖南境内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主峰即为“祝融峰”,有“祝融祠”,可能为当时司南治所。

今天南方少数民族大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北方南下的,这其实说的就是炎黄时代长江流域势力从黄河流域退却的史事。

其实不只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长江流域的糯民是向四周退却,如青藏高原的藏族就是这个时期的炎帝部姜族系向西北西南退却后成为羌族而来,向四周退却的糯民逐渐成为后来所称的四方夷,西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形成,四方夷又具体化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所以蚩尤又成了南方进一步分化后的百越、丰濮、九黎族共同的祖先、首领。

 

图为湘西花垣县新落成的苗族始祖蚩尤像揭幕仪式

   蚩尤特点之一就是战神。

但这个战神注定要以反面的人物现场,要不,黄帝主宰的位置往那儿搁。

《龙鱼河图》记载: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

”这段有几点信息非常明显,一是点明了蚩尤与轩辕熊氏(因为还没入主中央帝,故还不能称之为黄帝)其实都是末代炎帝朝的实力派臣子;轩辕熊氏实力当然强劲,是当时正在升起的政治明星,将要替代末代神糯炎帝入主中央帝位,也即天下帝位——天子、万邦之君;而蚩尤部众显然代表了炎帝家族长江流域最强实力,部落甚众,有九九八十一头领;因长江流域已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开始用重金属煅造武器,故蚩尤能“铜头铁额”、“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众天下”。

接着说蚩尤“诛杀无道,不仁不慈。

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

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

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说蚩尤“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基本是属于“胜者王”对“败者寇”的指责,是不需要道义理由的莫须有。

蚩尤的武功是不可战胜的,但最后黄帝战胜炎帝并联合标志着历史前进的潮流——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无论蚩尤部众怎样的武功天下,但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蚩尤部众除远走海外的外,中华本土的部众最后还是加入到黄帝的进步行列中来,成为黄帝政权中的得力支柱。

所谓“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实属史家为黄帝争面子而附会。

事实上,黄帝的战胜蚩尤,其实还是黄帝借助于长江流域传统的母系宗法祖制,由族姆娭毑(湖南长沙地方今天叫祖母还是称娭毑)调节,使蚩尤部最后臣服的。

《黄帝玄女战法》云: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

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

‘吾玄女也,子欲何问?

’黄帝曰:

‘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

”“人首鸟形的妇人”正是伏羲神糯炎帝之祖图腾之一的鸟图腾。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因此说,无论是“玄女”还是“天女日魃”,都是神糯炎帝族的族姆娭毑,反黄帝父系制的蚩尤部众在族姆娭毑的调解下最后放弃抵抗也在情理之中。

《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得玄女兵信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