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2300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Word文档格式.docx

长江历史久远,文化璀璨,古文物遗址众多。

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曾极为繁荣,发展到很高程度。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拥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精湛的制陶工艺、精美的艺术品和规模宏大的城池,在其鼎盛时期,屈家岭文化的影响超过了北方的中原文化系统,上古时期,屈家岭文化可以说是长江文明的第一个高峰。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曾发展到极高的程度,被称为“文明的曙光”。

良渚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玉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

良渚文化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的古代文化中无出其右,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奇迹。

高度发达的良渚文化,尤其是良渚的晚期,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

长江上游则有著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神奇的文化面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长江上游地区文明的认识,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是上古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三个高峰。

由上可知,上古时期,长江文明此伏彼起,先后辉映,光彩夺目,创造了惊人的文化奇迹,是上古时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了东周时期,楚国和楚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兴起,吴越两国和吴越文化则在长江下游地区兴起,巴蜀文化则在长江上游地区,长江流域的三大板块皆发展到极高水平,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区先后形成,奠定了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基础。

长江流域的这三大区域文化足与北方的秦陇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相媲美。

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上中下游发展到基本相当的水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区域或者说核心区域。

在南方,楚国和楚文化几乎影响了整个南中国,楚国在最盛时期,几乎奄有整个南方。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逆流而上,四川盆地区域文化融入了楚文化的成分,在下游,吴越故地也成为楚国疆域的一部分,于是整个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上游的部分地区,几乎整个的淮河流域皆为楚国占有,楚人将南方地区众多的土著文化和北方文化融于一炉,创造出了盛极一时的楚文化,成为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主体。

由上可知,东周时期是长江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期。

三大区域文化的成就均不亚于同期的北方文化。

战国后期,秦国逐一并吞六国,列国文化开始激烈碰撞与交融。

秦灭楚后,不到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人为主的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灭秦的刘邦与项羽两大集团的主体皆为楚人。

刘邦集团起自丰沛,此地原属楚国,其核心组成是以楚人为主,后融合了三晋谋士,张良本韩国贵族,陈平故魏人,刘邦集团形成后,占秦国故地,东向与项羽相争。

因此在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楚文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汉文化的重要来源。

以后的汉朝正是在承秦制、融楚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汉大一统之后,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在北方中原地区,但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则渐次南移,宋以后,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地区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

长江文明进入了一

个新的高峰期,即第三个高峰期。

到了近代,长江流域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仍保持了经济与文化的领先地位,近代工商业首先在长江流域出现,曾国藩办安庆军械所,为中国最早的兵工厂,李鸿章又在上海、南京等地兴办军工业,随后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开始。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得近代化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可见,长江流域的文明成就,足以与黄河文明相媲美。

著名楚学家张正明先生因此提出,华夏文化的二元耦合说。

二元,即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或称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

张先生曾将这种二元格局归纳如下:

南江北河、南炎北黄、南凤北龙、南道北儒、南《骚》北《诗》。

且这种二元格局不独先秦为然,后世亦然。

二元耦合的态势虽因时而异,但二元格局却一直存在:

如经学分南北、禅宗分南北、戏曲分南北。

秦汉大一统帝国瓦解后,南北朝对立了几百年,这可以看作是南北二元格局表面化的反映。

隋唐一统后,仍然是融南北文化于一体,以至隋唐史学中有南朝化和北朝化之争。

宋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在南而政治军事重心在北,大运河则成为沟通南北的最重要通道,这是另一种形态的南北二元格局。

到了近代,京广、京沪铁路成为沟通南北的大通道,南方与北方、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仍是当代中国基本的文化地理与经济地理格局。

二、荆楚文化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

荆楚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一般用荆楚文化来指代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区域历史文化。

荆楚文化得名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亦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与楚文化,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和重点

东周时期,长江流域三大区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先后形成,从而奠定了长江文明的区域基础和文化结构。

在这三大区域文化中,楚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楚国曾一统长江中下游地区,奄有南方之地,对长江流域区域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后世长江流域区域文化,几乎均与楚文化有关。

在上游地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早在楚文化与巴蜀文化形成之前,处于强盛时期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就曾大举东进,融合了川东地区的地方文化和三峡地区的土著文化,从而形成了夏商时期的朝天嘴——路家河文化,其影响力最东到了荆州附近,荆州的荆南寺遗址,是三星堆文化因素向东传播的东端。

到了东周时期,由于楚文化的强盛,巴蜀文化中留下了较多的楚文化印痕。

早在西周晚期,楚熊渠之后熊挚,因有疾不得为嗣,自窜于夔,代为夔君,建立了芈姓夔国。

楚成王时,因夔君不祀鬻熊与祝融,为楚所灭,楚势力开始进入三峡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沿峡江西上,甚至一度占领巴国都城,楚势力的西进,为巴蜀文化带来楚文化因素。

巴蜀文化在葬制、器物等方面均受楚文化影响。

在中下游地区,可分为江南与江北两部分。

在江北,主要是在江淮之地,曾长期是楚与吴越争竞的战场。

楚国在春秋时期,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北和向东,由于向北受到强大的阻碍,需要面对强大的晋国,但在东方,楚受到的阻碍较小,楚国在东部疆域的发展较为顺利,文献中称淮河流域为楚的“东国”。

到战国时期,整个江淮地区均为楚地,江淮之间的安徽寿县则是楚国最后的都城,江淮楚文化成为晚期楚文化的主流。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封刘长为淮南王,建都寿春。

其子刘安继淮南王位后,偕宾客编著《淮南子》。

《淮南子》一书秉承

楚文化的精神,描述宇宙万物的形态,叙述往古的传说,包罗万象,文笔优美,想象丰富,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成语典故也出自它或经由它而广为流传。

可以说,《淮南子》是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代表了江淮楚文化在学术上和文学上新的成就。

而近代楚文化研究的兴起,也是从安徽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被盗掘开始的。

在江南,楚越之间的文化交流极为密切,由于楚文化的强势,楚文化对湖南的扬越、江西的干越、福建的闽越、广东的南越和江浙地区的吴越均有相当的影响。

江西地区向有吴头楚尾之说,先秦时期的居民为百越之一的干越。

春秋时期,楚文化和吴文化均对江西地区有影响。

至战国时期,楚国一统南方,江西地区成为楚文化圈的一部分,直到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还说:

“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可见江西地区的楚文化,是后世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之间有极为紧密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春秋晚期楚与吴国长期争战,楚与越国也有密切的联系。

春战之际,越灭吴,吴、越故地后又为楚所占,楚与吴、越文化的交融极为明显。

楚文化对吴越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吴越文化形成期就开始了:

楚人巫臣、伍子胥、伯嚭先后入吴,他们的活动对吴国的兴起与强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故事成为吴文化中最浓墨重彩、不可缺少的一页;

在越国,楚人范蠡、文种对越国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范蠡、文种与越王勾践密不可分。

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些楚人,不仅是楚国与楚文化的历史,更是吴国、越国与吴越文化的历史。

到战国时期,吴越故地尽属于楚,在强势楚文化的覆盖下,吴越地区开始了楚化的历程,战国晚期吴越地区的墓葬特征与楚墓完全一致,可见当楚人灭了越国以后,在吴越地区楚文化取代了越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地区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就象是三叠层一样,是前后相继的。

湖南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湖南的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屈家岭文化兴起后统一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石家河文化解体后,湖南地区开始了单独发展历程。

东周时期楚国兴起后,强势的楚文化进入湖南地区,该地成为楚国的后方,这里的古越居民及其文化融合成为楚人、楚文化的一部分。

湖南也由此成为楚文化的重地。

建国初期,由于湖南地区的楚墓发掘较早,一度成为楚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

经历了宋、元、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

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可见,楚文化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化。

三、楚文化的特质

下面,谈谈楚与楚文化本身。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区概念和文化概念。

楚国是我国周代历史最长的古国之一,若从周初立国算起,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为止,历

时800余年。

荆楚文化的时间,前从远古,后至现今,历史悠久。

在荆楚文化中,楚文化是重点,是源头,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发展起来的,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其发展的中心区域。

楚人原居中原,为祝融之后,是华夏的一支,后迁居南方江汉地区,楚人从北往南,和当地居民相结合,既不断吸收先进的华夏文化,又采撷众长,广泛汲取各地土著居民文化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以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

六大支柱是:

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一是青铜冶铸。

楚国的青铜冶铸,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质量之优、水平之高,世所罕见。

如省博物馆展出的楚国的铜器,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和礼器的九鼎八簋等,都得到了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嘉评和赞赏。

楚国青铜文化的发达,首先在于拥有丰富的红铜资源。

特别是大冶,古代属扬越,后来并入楚国版图,成为楚国最大的采矿炼铜基地,其炼铜的炼炉、采矿模型和工具现已在省博物馆展出,矿井中的排水、通风和矿井的支护,设计得非常周密,其精巧奥妙使参观者赞不绝口。

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是怎样挖矿、冶炼的,古人研究得很细,有些做法我们现在也想象不到。

省博物馆展出的一把青铜剑,剑上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是越王自己用的剑。

吴越的剑怎么到楚国来了呢,史学家有三种说法:

一是战利品,二是陪嫁品,三是赠送品。

这三者必居其一,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不能定论。

剑的含铜量高,由铜、铅、锡、锌等元素合金而成,剑格用绿松石及琉璃相伴,品质极优,光泽照人、锋利无比,划断23层的机制纸象划一块水豆腐那样轻松。

可见当时冶炼水平很高,真是炉火纯青啊。

我们现在有很多专家研究,也冶铸不出这样的宝剑。

还有许多青铜器皿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其口沿部分的装饰,如同丝瓜瓤子一样精细、复杂,可能用失蜡工艺和焊接工艺形成,真是巧夺天工,其奥妙无穷,现在很难搞明白具体的铸造方法,可见当时楚国青铜冶铸的技术水平高超。

二是丝织刺绣。

荆州博物馆珍藏的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丝绸,数量多、工艺精、类别全,绢、罗、锦、纱、绮、绨、组、绦八大类样样俱全,我们现在纺织行业的专家攻关搞复制品,也没有复制出当时的水平。

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丝,用放大镜看,就像大船上的缆绳那样,是用50多股细丝拧成的,其工艺之精令人称奇。

荆州博物馆存放的一具西汉男尸,在出土时,除头发脱落以外,皮肤完好,肌肉还有弹性。

它没有腐烂的主要措施是深埋、密封、棺液。

还有丝绸被子裹着,用丝带捆绑的,从发掘时的情况看,当时的荆楚地区确能堪称丝绸王国。

三是木竹漆器。

已发掘的楚文物中,竹木漆器比较普遍,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丧葬用具,还有各类装饰品。

从筷子、篦子到大型的乐器、丧葬用具、棺椁都是彩漆。

有一个小梳妆盒,盒上图案是彩漆绘制的一幅大型迎宾图,形象逼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一幅连环画。

有一个形如鸳鸯鸟的酒杯,两边装酒,一般用于婚嫁喝交杯酒,它里面是串通的,女的喝不了,男的可以帮她多喝一点,工艺十分精湛。

四是美术乐舞。

楚国的美术、雕塑、音乐、舞蹈超凡脱俗。

楚国的绘画有壁画、帛画、漆画等形式;

雕塑有铜雕和木雕;

舞蹈有巫舞、宫廷舞、文舞、武舞和优舞。

在美术乐舞方面可领略楚国诙诡谲怪、惊采绝艳的文化精神。

王逸《天问章句?

序》记:

屈原流放汉北,拜楚国先王宗庙,内中壁画触动了他,遂有感而发,“呵而问之”,写下了铄古震今的《天问》。

楚乐八音是指金、石、竹、丝、革、木、土、枹。

省博物馆有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等全套乐器,无论是打击乐器还是管弦乐器的合奏与独奏,都悦耳动听,可以说是荆楚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曾侯乙编钟可谓乐器之王,一是规模宏大,二是铸造精美,三是音乐

优美。

钟上有铭文字3755个,编钟架的上层是钮钟,声音清脆;

中层是甬钟,声音圆润;

低层声音浑厚。

世人原来认为中国的古音只有宫、商、角、徵、羽,即哆、来、咪、唆、啦五音,编钟出土才证实中国古音乐是七声十二律,从而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复制品组成的编钟乐团在国内国际演奏时收到奇效,举世公认。

五是老庄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主要是老子其书、庄子其书,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

1993年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赏,已成为显学。

众所周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哲学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

六是屈骚文学。

庄周散文和屈原诗歌是先秦文学的两座高峰。

庄周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向峥嵘。

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的作品评价是:

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这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

经过大量的史料研究和文物考古资料的佐证,所提炼出来的楚文化精髓,主要有五种精神,即:

筚路蓝缕、追新逐奇、兼收并蓄、崇武卫疆、重诺贵和。

一是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

探索楚人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一千多年。

在商周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大地,楚人熊绎被周天子封于楚蛮之地,居丹阳。

丹阳在何处,我们国内有六个“丹阳”。

我随专家们到实地去考察,也看了各种资料,这个丹阳应是在丹水之北。

古时候,河以北为阳,南为阴;

山以南为阳,北为阴。

丹水之阳就是丹水之北,即现在的丹江库区,这里北连淅川,南近荆山,人们称它为楚之先人开始创业的地方。

楚人之祖祝融,是火正官,因火正称职,百姓称颂。

楚先人鬻熊为周朝建立有功,才有楚人成为封国之君。

在西周时,楚国还是个弱小的国家,其国土方圆不过百里,是“蕞尔小国”。

有一次,楚君出使国外,受到冷遇。

楚君对群臣说:

我们国家太小了,实力太弱,不受人尊重。

楚君和群臣商量,要艰苦创业,使楚国发展起来。

史书记载:

昔我先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蓝缕是麻织物做的衣服,已穿旧或破了。

筚路蓝缕就是推着柴车,穿着破衣服,上山砍柴垦荒,发展生产,扩大疆域,这就是“筚路蓝缕”的精神。

通过艰苦创业,从熊绎开始,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国力不断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并吞了六十多个国家,由一个方圆不到百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泱泱大国。

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地方五千里,就是这个国家周围一圈有五千里长,版图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全部,山东、河南的南部,江苏、浙江、上海的大部,南到广东、贵州边境,都是楚国范围。

这是靠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

“带甲百万”就是军队有一百万人,;

骑万匹,有一万匹马;

“车千乘”,历史上所谓“千乘之国”是指军用车辆有一千乘,就是强大的国家;

“粟支十年”,是指粮食可以供给十年。

楚国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最后只有秦楚相争。

考古发掘的资料显示,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在纪南城,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5公里处,面积相当于现在荆州城的4倍,分有宫殿区、商业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夯土城墙、护城河、烽火台等,现在还清晰可辨。

纪南城是个繁华的都城,史书记载楚国都城“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是说这个城里车子碰车子,人们走路是肩膀擦肩膀,道路横一条直一条,井字形的,早晨穿新衣服进城,到傍晚就像旧衣服了,是被人挤烂了,因此,当地人把“纪南城”叫成“挤烂城”,这是形容都城的繁华。

楚人筚路蓝缕的奋发精神,使楚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得以生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

造了先秦史上的奇迹。

筚路蓝缕是楚国强国之本,是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是楚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财富,被千秋万代发扬光大。

二是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

“奇”是出人意表,“异”是不落俗套。

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如楚君熊通自号称王。

西周制度封国之主称君不称王,熊通要求周王封其王位,周王不同意,熊通自号称王。

熊通称王之后,首先灭了权国,改为权县,就是原荆门县一带。

权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楚王首创县制。

县的名称从权县开始,沿袭至今没变。

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而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

楚国是勇于革新的国家,著名的吴起变法早于秦国的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在楚国历史上是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它推动楚国走向兴盛。

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也作出了杰出贡献。

总之,楚人的创新精神很强,别人有的,楚人定会超越;

别人没有的,楚人也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三是兼收并蓄的开放融会精神。

在先秦的诸多民族中,楚人民族偏见少,主张民族融合,融合其他国家和民族,连同来自南洋、西亚的文化在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的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在一起,由南亚转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知道的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比丝绸之路大约要早四个世纪。

我们的祖先楚人早就对外开放了,楚人没有民族优势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是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

如青铜冶铸,是楚人学习中原、吴越的技术发展起来的。

丝织、刺绣、木工是鲁国人传授的技术。

从史前时期楚地先民融汇三苗文化到楚人吸收中原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巴蜀文化,可见楚文化不拘守、不狭隘,表现出多元互动、开放豁达、融合性强的特征。

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凤文化与龙文化相互补充,使其兼有南北神韵,真是妙不可言。

四是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

楚人崇尚武装,就是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带甲百万”就是重视军事力量的实例。

楚国士兵练武很认真,如神箭手养由基是楚国人,练就的箭法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有一次楚王在战场遇到危难,养由基射退了敌方,救了楚王,立了战功。

荆州博物馆展出的一部连发弩,扣一次扳机可以连发10次箭,对敌方杀伤力很强。

李白写秦始皇的一首五言古风中有“连弩射海鱼”的句子,就是这种弩。

可见当时楚国研制的兵器很先进。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一张行军床,是木制的,没有一颗铁钉,打开是张床,折叠是个背包,便于行军携带,可见当时楚国重视研究各方面的军事装备。

这些例子都说明楚人是崇尚武装的。

楚人爱国、卫疆的精神十分可贵,例子很多,如楚文王、楚武王都是殉身战场之中。

又如楚臣申包胥,在吴师入郢后,他为了求得秦出兵救楚,在秦庭哭了7天7夜,哭到不省人事倒地,终于感动秦君发兵救楚。

大臣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军将帅以身殉职之先河。

楚士兵被俘,被杀害之前,要强行扭过身子面向楚国而死,体现了爱国精神。

屈原的《九章?

涉江》中写到: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从楚王、楚臣、楚将到楚兵、楚民,都非常爱国。

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他是举世公认的爱国主义诗人。

当时,七雄中只剩下秦楚抗衡,楚国的国力强盛,军事力量强大,秦在军事上难以胜楚,于是使用间术,疏远晋楚关系,邀楚怀王到秦国去访问。

屈原坚决反对,冒死进谏,楚王不听,还把屈原贬了,执意到秦国去,一到秦国就被软禁了2年,最后客死在秦国。

从此,楚国走向衰败,屈原报国无门,自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很怀念屈原,后来有一曲戏叫“招魂”,意思是人们希望屈原没有死,划着龙船去找屈原。

我国每年端午节划龙船,就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

楚被秦灭了以后,楚人南宫说: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南宫之言,既是预言也是

誓言,果然不到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人为主的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

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可贵,她穿越历史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五是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着两则楚人重然诺、讲诚信的故事。

一则是庄王伐陈。

楚有一附庸国叫陈国,陈国的大夫夏征舒射杀了国君陈灵公,楚庄王便去讨伐,并声明:

只杀有弑君之罪的夏征舒,别无他求,陈人毋庸惊扰。

楚师很快就攻进陈都,捕杀了夏征舒。

楚庄王宣布,陈国已灭,改为陈县。

这时,大夫申叔时对楚庄王说:

你伐陈时宣布只惩夏征舒的罪,怎么把陈也灭了呢,楚庄王听后说:

你讲得很对。

于是庄王宣布收回成命,履行了诺言,还派人把已逃到晋国的陈国公子午迎回陈国继承王位。

《史记》写到:

“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

曰:

‘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第二则是一诺千金。

项羽的名将季布为人讲究义气,颇有侠义心肠,《史记》写到:

“季布者,楚人也。

为人任侠,有名于楚。

”这位季布早年曾随项羽率部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