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0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蚌埠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侯)田,争执到晋侯那里。

郤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自己的“故地”;天子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取得了晋侯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该事件表明

A.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B.国有土地的面积不断缩小

C.周王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遭破坏

D.晋侯主张维护土地国有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大夫与周王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

这违背了分封制层层向下分封爵位和授土授民的原则,反映了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权威和实力衰弱。

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及其变化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涉及周王室与各级贵族争田,争夺土地使用权。

没有体现国有土地的变化信息,B项排除;晋候支持周王室主张不等于晋候支持土地国有制,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

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大夫与周王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例如,大夫与周王室争田,诸侯充当裁判。

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其根源在于周王室权威和实力的下降。

2.《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

《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

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可以得出材料核心信息是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因为先圣之术和六艺是孔子与墨子那个时代的传统文化。

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先王之术和六艺是并列存在,B项排除;C项说法以偏概全,排除;材料主旨是孔子与墨子注重传统文化,没有涉及他们倡导地主阶级学习先王之术和六艺的信息,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其一,发现。

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找出“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其二,转化。

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孔子、墨子”转化成“儒家、墨家”,“先圣之术和六艺”转化成“传统文化”。

据此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儒家、墨家都注重传统文化。

3.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

这些举措在旨在

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

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

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

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秦朝政府限制酿酒业。

限制的手段是征收重税和禁止农民酿酒取利。

据此可知其目的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

故答案为D项;A项逻辑性错误,材料举措限制了酿酒业发展,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贪腐之风难以杜绝,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材料举措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

4.侯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指出:

在唐代保存着诸如恩荫、从军、荐举、捐纳等选官的途径,不必经科举的就有20种,名额达15万余众。

唐政府此举是为了

A.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选拔才德兼备的政治人才

C.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D.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唐朝选官方式科举与其他方式并存。

其中,科举注重个人才华,有利于普通士人;其他方式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军功、关系和财力,有利于照顾其他阶层,特别是官僚阶层。

据此可知,此举有助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信息,A项排除;B项常识性错误,选官方式多元,也无法保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世卿世禄制度瓦解的信息,无法得出贵族垄断仕途被打破的结论,C项排除;

5.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

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

这种变化表明

A.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

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

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

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该画作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

根据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画类型为文人画。

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信息,B项排除;反映世俗生活的是写实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提供的个案,没有其他信息,无法对比,难以得出顶峰结论,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如,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

7.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

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

清政府这一做法

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清政府拒绝列强在京接见和修约要求。

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如周边国家定期朝贡,不可互派常驻使节,主次有别的特点。

故答案为C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不符,且材料是清政府行为,A项排除;B项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是拒绝修约,而非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史实性错误,违背中国近代史史实,排除;

8.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

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

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可以得出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更新,并且违背材料主旨,A项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全盘西化的信息,材料强调的是西学中源,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其一,发现。

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材料中“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其二,转化。

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转化成“西学中源”,“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转化成“西方文化”。

据此可知,其观点是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此外,理解和积累一些历史概念很重要,例如,西学中源。

9.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

“(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

……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

”这段记叙表明当时

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

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

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

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南京人民视革命军强行剪发为暴行。

紧扣题干时间,民国初年,民众尚不能接受革新陋习的行为,可知思想觉悟不高。

故答案为D项;南京民众反对不是移风易俗而是简单粗暴的强行剪辫子,A项排除;军队依照政府命令强行剪辫子不能说明其军纪涣散,B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民众支持南京临时政府,但反对强行剪辫子,C项排除。

10.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百应的结果。

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

这说明

A.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

B.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

D.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新文化运动是社会大环境使然。

与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的说法相似,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和绝对崇拜西方文化的信息,D项排除。

11.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重庆谈判后,国民政府又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这一变化

A.实现了国内各党派的地位平等

B.反映国民党阶级立场发生改变

C.体现了国民党由独裁转向民主

D.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一变化是国民政府承认各党派法律上平等。

这有利于推行政党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

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政党关系仍旧不平等,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阶级立场没有改变,排除;C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依旧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排除。

12.下图中漫画题为《新欢》,系丁聪绘于1946年5月。

对该漫画主旨描述完整的是

A.讽刺蒋介石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政策

B.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

C.抨击官僚资本趁机恶性膨胀

D.揭示美国欲独占中国的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中国男人置怀孕的糟糠之妻于不顾,另结美国贵妇之新欢。

其中,这个男人——中国消费者,糟糠之妻——中国工商业,美国新欢——美国制造。

即中国消费者偏爱美国货,不爱国货。

这种消费心理不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

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蒋介石卖国投降及其国人态度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钱权结合、经济统制、强行资金入股及其民众的批判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漫画内容是男人抛弃妻子另结新欢。

无法体现美国独占中国的企图,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其一,发现。

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

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例如,图片信息可以转化成“男子抛弃妻子另结新欢”。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即国人偏爱洋货和冷淡国货;其三,基于材料核心信息,推导其逻辑因果关系。

例如,其主旨是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

13.建国初期,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也提出“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等下图观点。

据此可知,

A.建国初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

B.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

C.推行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开始暴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

建国初期,中共领导人肯定市场手段的作用。

领导人对市场手段已有所关注,故答案是B项;材料主旨无法体现建国初已经明确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只是强调计划为主,兼顾市场。

A项排除;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信息,根据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知,过渡时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积极作用主导,D项排除。

14.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

这是非正常现象,是不合理的。

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左”倾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体现的发展不平衡,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开展,B项排除;过于注重发展本国传统类的文艺团体,出现极端不平衡,说明“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

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例如,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1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

“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

他强调了

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

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

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

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和“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可以得出其观点是城邦至上,故答案为C项;其观点强调城邦的地位,而非城邦的人员构成,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B项排除;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城邦与神权关系的信息,D项排除。

16.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设立了内、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以及市民和外国人间的民事纠纷。

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A.凸显了重实际的求实精神

B.在公法理论上略有欠缺

C.形成以民法为核心的体系

D.重视维护帝国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罗马共和国调整司法机构,用以处理各类民事纠纷。

针对现实情况和需要调整司法机构,调解各类复杂民事纠纷,具有务实精神,故答案为A项;民事纠纷属于私法范畴,不属于公法范畴,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分类及其占比,C项排除;题干时间属于共和国时代,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其一,发现。

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找出“罗马相继设立了内、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以及市民和外国人间的民事纠纷”;其二,转化。

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例如,可以转化成“罗马共和国调整司法机构,用以处理各类民事纠纷。

”,据此可知,罗马法具有务实精神。

17.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就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

该学者意在强调文艺复兴运动

A.否定了基督教理论的合理性

B.对英国哲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C.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高潮

D.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可以得出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是反对中世纪天主教权威哲学,没有反对基督教教义,A项排除;材料信息是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经验论唯物主义的兴起,英国哲学种类很多,个案不能代表整体,B项排除;C项史实性错误,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高潮的是启蒙运动,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提炼观点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

其一,发现。

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例如,材料中“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所推崇的经院哲学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二,转化。

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

例如,“……经院哲学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转化成“冲击神学权威”,据此可知,其观点是文艺复兴运动冲击天主教会神学权威。

18.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联邦当局与州当局间的权力划分———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这表明

A.州政府享有的权力十分有限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联邦制是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D.联邦政府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联邦侧重宪法,各州侧重普通法。

据此可知,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

故答案为B项;据材料核心信息可知,州政府享有实际权力,A项排除;材料反映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C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控制地方或中央权威等信息,D项排除。

19.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

这些措施

A.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

B.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C.提高了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D.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

”可知英国立法限制技术、机器和工具外传。

这些措施有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故答案为A项;这些措施阻碍了其他国家工业革命进程,B项排除;限制技术外传一定程度上技术革新与开发,C项排除;D项说法逻辑性错误,是阻碍技术传播,排除;

20.1847年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利,追求平等。

该小说

A.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B.关注妇女解放的社会现实问题

C.宣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D.对工业革命影响缺乏理性反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小说女主人公追求阶级和性别平等。

据此可知,该小说关注妇女解放的社会现实问题,故答案为B项;材料无法体现有关资本主义制度利弊得失等方面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宗教神权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紧扣题干时间,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地位,引发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是理性的,D项排除。

21.下图为某学者所绘的《一战期间俄国国内时局示意图》

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短暂的

B.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D.沙皇改革催生俄国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一战期间,俄国社会两对矛盾交织。

据此可知,俄国国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二月革命之前的情况,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二月革命之后的史实,A项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当时俄国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沙皇政府与人们大众的矛盾,二者交织。

无产阶级最受压迫,革命性最高。

B项排除;俄国民主革命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沙皇改革失败是其中的一个因素,D项排除。

22.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

该说法的依据是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极大加强美国总统作用。

结合所学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得出,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尽管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总统作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并且与主旨——总统作用无关,排除D项;

23.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

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

在此,哈里曼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

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美国驻苏联大使认为,认可美苏继续合作政策,利用苏联战后重建需要美国遏制其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苏政策合作与遏制并存,即“适当遏制”,故答案为C项;强调美苏意识形态大的结果是加强遏制,与材料主旨——适当遏制不符,A项排除;强调美苏合作的结果是不遏制,而非适度遏制,B项排除;D项说法史实性错误,紧扣题干时间,二战尚未结束,美苏整体关系是合作,排除。

24.对下表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丝绸之路战略推动了中亚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

B.各大区域性经济集团把发展重点转向中亚及周边地区

C.中亚及周边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成为发展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抬升了中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

多种方案都加强中亚及其周边地区与外界的联系。

紧扣题干时间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亚诸国独立,其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凸显。

故答案为D项;材料只有欧盟方案涉及,没有具体体现中亚及周边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状况的信息,以偏概全,A项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错误,是关注而非重点,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外界关注和加强与该地区的联系不符,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商业实行强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中国特有的官商、官办手工业制度。

这种制度既可以使统一大国内部必要的商品交换得到满足,又不致失去对商品经济的控制、垄断。

明代政府在各府、州、县、市、集都设立了商税机关“税课司局”,并到处新设“抽分局”,以加紧对市民和商人的勒索。

作为向商人收税的抑商政策,也贯穿于清代前期的始终,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是十分合理而正当的,因为税收是每个政府管理国家经济的正当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据金观涛《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等

材料二在近代早期的欧洲,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和实践的概念,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之后,英国从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开始,努力通过对政体的统一化、中央集权化和官僚化,来构建一个现代国家。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进程,除了亨利八世、克伦威尔及伊丽莎白一世等政治家的贡献外,这一制度结构的变迁首先受到了当时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影响。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概括材料一中明清工商业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的背景,并说明影响明清时期中、英两国工商业政策不同的因素。

【答案】

(1)内容:

以专营专卖来严格控制商贸流通;加大税收力度。

影响:

稳定市场秩序;增加了财政收入;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