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提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266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心理辅导提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辅导提要.docx

《心理辅导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辅导提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辅导提要.docx

心理辅导提要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第十二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考纲要求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至今没有统一定义或标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是:

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好。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趋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状态。

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

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效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估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舒尔茨(Schulth)归纳出五项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人无法永远保持理性,但起码应该能够有意地引导自我的行动,并能接纳自己的命运;

(2)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强与弱、长处与短处,要悦纳属于自己的一切,让自己保持本来面貌,而不加以伪装;(3)能正视现实;(4)能向新目标或新经验挑战;(5)独特性的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从情绪、适应力、意志、行为、社交、智力等方面体现出来。

大体内容应包括:

(1)情绪:

有自我控制能力,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举止得体,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2)适应力:

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与社会协调一致,努力适应环境;(3)意志:

意志坚强,有一定耐受力,能把困难变成奋斗的动力,在逆境中奋发图强;(4)行为:

行为协调,言行表里一致,有完整的人格;(5)社交:

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与人交往适度,择友得当,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6)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能保持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且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认识也会有不同的内涵,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首先,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的心理系统及其机能处于灵敏、协调、完善的状况,是心理活动的各个环节稳定运行且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够正常地进行各种心智操作、情绪表达和社会交往,并能够发挥出潜在的能力使各种活动臻于完善;其次,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这意味着一个人既不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

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

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一)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应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

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货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二)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

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一般情况下,总能保持满意的良好心境。

(三)意志健全

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

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抚、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四)人格统一完整

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一定联系和关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现。

(五)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是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它包括了解自我与接纳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特点,并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不自傲也不自卑;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会切合实际,不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了解自我而且还能接纳自我,总能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还能安慰自己。

(六)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具体表现为: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而不是心理相克、相互排斥、贬低;对人情感真诚、善良,而不冷漠无情、施虐、害人;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奉献,而不私字当头、损人利己等。

(七)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如果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能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能顺应历史潮流而行,而非逃避现实、悲观失望,或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逆历史潮流而动。

(八)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考试焦虑、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贫乏、厌学等。

(2)品行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偷窃、说谎、斗殴、逃学、出走、多动症、退缩行为以及各种不良习惯,包括不由自主地反复皱眉、嗅鼻、摇头、打呃、吮吸指头、抠鼻等。

(3)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压抑、紧张、忧郁、沮丧、恐惧、孤独、冷漠以及因突发性事故(亲人亡故、天灾人祸)所产生的情绪、情感骤变。

(4)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交往中的胆怯、自卑、内向、孤僻、自负、不随和,以及由恋爱、失恋、单相思和性行为等而产生的问题。

(5)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猜疑、固执、狭隘、懦弱、嫉炉、独断、专横、自私、残忍、对立和破坏等。

(6)特殊心理障碍问题。

如口吃、遗尿、失眠、夜惊、梦游、神经性灰食、偏食等。

(7)严重心理失常问题。

如强迫症、轻度精神疾病、自杀、性变态(窥阴癖、恋物癖、露阴癖等)及反社会情绪等。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迄今为止,抑郁症病因与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概括说来,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症和重症抑郁症;

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

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一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性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

抑郁症目前诊断还是以临床诊断为主。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四项症状:

①兴趣丧失、无愉快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

严重抑郁症的标准是社会功能受损,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心理治疗适合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

心理治疗不是任何人都合适,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二)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神经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

恐怖症的病因未明,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可能与发病有关。

2与性格有关。

患者在病前性格偏向于幼稚、胆小、含羞、依赖性强和内向。

3心理因素在发病中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人遇到车禑,就对乘车产生恐惧。

条件反射和学习机理在该症发生中的作用是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恐怖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怖,并因恐怖引起剧烈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

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交恐怖

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

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

因此,总是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坐,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

2.单纯性恐怖

单纯性恐怖是常见的一种,儿童时期多发。

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怖。

对雷雨恐怖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怖,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

3.广场恐怖症

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怖,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

这些公共场所包括火车站、超级市场以及理发室和影剧院等。

因此该类病人常喜欢呆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4.旷野恐怖症

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时就产生恐怖,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因此病人怕越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

5.闭室恐怖症

闭室恐怖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

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

对恐怖症的治疗可用行为疗法和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对该症有良好效果。

以暴露疗法为主,酌情选用冲击疗法。

心理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方法,常用者有:

(1)集体心理治疗;

(2)小组心理治疗;(3)个别心理治疗;(4)森田疗法。

心理治疗由医生向病人系统讲解该病的医学知识,使病人对该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疑病心理等,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

并给予讲解治疗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个别心理治疗是在集体或小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

(三)焦虑症

焦虑症全称是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反复并持续地伴有焦虑、恐惧、担忧、不安等症状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精神症障碍。

患者的情绪表现出非常不安与恐惧。

患者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将来的某些事情表现得过分担忧。

有时患者也可以无明确目标地担忧。

这种担心往往是与现实极不相称的,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

还伴有自主神经亢进,肌肉紧张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焦虑症的病因主要是精神心理因素,许多学者认为焦虑症状的形成与思维和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重要的关系。

还有就是生化的因素,例如甲状腺的病症或神经化学递质功能失调的因素所致。

对于焦虑症的治疗可以采取一些解释性的心理疗法,心理治疗对于治愈或舒解患者的焦虑症状是极其重要的。

中学生的焦虑症状更主要的与学习有关,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

这样的学生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无故地担心亲人、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

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的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它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

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等心理。

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四)强迫症

强迫症又被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被称为强迫性障碍,它是一种以强迫症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临床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强迫观念是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的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主要有:

(1)强迫联想;

(2)强迫回忆;(3)强迫疑虑;(4)强迫性穷思竭虑;(5)强迫对立思维,即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会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6)强迫思维:

在病程中某一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的很不适合的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

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着这种意向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是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强迫动作主要包括:

(1)强迫洗涤:

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明知已洗干净,心中总摆脱还要再洗才完全干净的感觉,不能自制地反复洗涤。

(2)强迫检查:

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

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查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3)强迫计数:

不可控制得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4)强迫仪式动作:

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后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强迫症的有效心理疗法,有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森田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心灵重塑疗法等。

1.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ERP,属于认知行为疗法之一种)

该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

患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在强迫思维的刺激下暴露自己,学习如何对抗强迫想法,冲动,学习避免习惯性的强迫行为并以新的、健康的行为取代。

2.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特点为:

不问过去,注重现在;不问症状,重视行动;生活中指导,生活中改变;陶冶性格,扬长避短。

3.自我心理疗法

包括顺其自然法和宣泄疗法。

顺其自然法是当出现强迫思维时,不要去抵抗、克制、强迫自己不去想,而是顺其自然,强迫思维出现了就出现了,不管它,由它去,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想它,不再评价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强迫症状会慢慢消除。

宣泄疗法是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如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长期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

说出自己的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也就缓解了紧张。

(五)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的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五类。

标准明确了网络成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前述戒断反应可通过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五条内至少符合一条;①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②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过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③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然难以停止④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网络成瘾被视为行为成瘾的一种,其发病尚无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但与物质成瘾具有类似的表现和特征:

(1)显性。

网络成瘾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几乎都局限在网络上,上网成为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对使用网络强烈的渴求。

(2)情绪改变。

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产生激怒、兴奋和紧张等情绪体验,也可以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

(3)耐受性。

成瘾者必须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才能获得以前曾有的满足感,就像吸毒者必须逐次增加毒品摄入量一样。

(4)戒断反应。

在意外或被迫不能上网的情况下,成瘾者会产生烦躁不安等情绪体验,网络成瘾者的戒断反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反应上,物质成瘾者会存在严重的生理的戒断反应。

(5)冲突。

网络成瘾行为会导致成瘾者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的冲突和恶化,与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等其他活动和爱好相比,成瘾者内心对自己的成瘾行为存在强烈的矛盾心态,即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又不愿意舍弃上网带来的各种精神满足。

(6)反复。

虽经过一段时间的控制和戒除,但成瘾行为仍容易反复发作,再次发作时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倾向。

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戒除,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政策保障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是扭转青少年网瘾的关键。

第三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的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今儿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青春期心理咨询与辅导

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发生巨变的时期。

内外急剧的变化往往伴随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缺乏科学的引导,学生往往感到彷徨与迷惑,并伴随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针对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伴随的矛盾与问题,为学生提供普遍性的常识与个别咨询辅导。

一般来说,中学生常见的青春期问题有:

第二性征出现及其他生理变化导致的困惑、性心理萌动与两性交往及早恋问题;自我的确立与认同问题;情绪的自我调节、心理的开放与闭锁之间的矛盾;心理的独立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等。

其中,尤其应该充分注意到性心理成熟对中学生生活和学习诸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影响,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消除错误观念,减少不必要的烦躁与紧张。

(二)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

学生的个性品质对其未来的生活道路有重要影响。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天资优势,确立积极地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指导,针对某些不利特点提出人格塑造的建议、计划与措施。

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可以采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等。

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长期过程,最好能调动家长和任课教师、同学等多方面力量,给予积极配合与督促。

(三)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运用学习心理规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导。

影响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就智力因素方面来讲,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懂得如何观察事物,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有效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学会科学用脑,利用共同要素与知识概括性原理积极促成学习迁移,科学合理的组织练习,形成技能、技巧和能力等等。

另外,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的学习心理障碍有:

自信心的丧失与习得性无助;学习策略与方法失当;对学习与考试的过度焦虑与紧张;师生关系紧张、标准过高、学习的不良归因、动机确实等。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立足学科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认识和目标,在填报志愿时仅凭一时冲动,导致出现升入大学后专业兴趣不浓,甚至出现少数同学大学期间一直为专业闹情绪、无心学习的现象。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定向指导之时,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气质、性格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说,反应速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则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外倾型的人更适合于从事人际交往性强的工作,而内倾型的人更适合于比较深沉、细致的工作。

(五)考试和竞争等压力与挫折的应对

考试和竞争是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在升学压力之下,考试与竞争的心理调试也就成为中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些学校尝试进行过“考前心理辅导”,收到良好效果。

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

对待考试与竞争的正确态度、考试与赛前准备、应考与比赛策略、考试和比赛中的情绪自我调节、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及合理归因、受挫后情绪的自我调试等等。

同时,学生走出校门后,仍将面对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社会,学会合作与竞争中的双赢或共赢,积极参与竞争,形成面对成败的正确态度,掌握压力应对技巧与挫折心理自我调节技巧,不仅对在校学生成长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有积极意义。

(六)人际关系协调

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应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关系尝试与技巧,帮助学生建立协调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