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7891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docx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

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

第一篇:

西游记1000字读后感

《西游记》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我觉得最为之震撼的,是文中那些个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有那暗藏着的,人们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每每读《西游记》,会情不自禁地忆起那些精彩的故事,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情陷女儿国更有甚者,看书的同时,脑海里总跳出六小龄童版的电视剧,深入人心的。

不管是那个古灵精怪的孙悟空,还是一身正气的唐僧,或是憨厚老实的沙僧,又或者那个爱自作聪明,搞怪的猪八戒,对于咱们七零后的人来说,它给予我们太多的乐趣。

如此美好、纯真的童年记忆,想来不是什么东西能轻易取代的。

我是从哪里来的,不由得记起小时候,懵懂的我们常爱问妈妈这类白痴的问题。

想来有此种经历的人不少,而且得到的答案也相差无几,妈妈们总是摸摸咱们的头,笑脸盈盈,满脸的爱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哈,如此,我就是孙悟空。

得到满意的答案,蹦跳着继续玩闹起来。

现今想想,自打咱们出生,小孩的皮性,任性,真是令妈妈们操粹了心,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孙悟空吗。

无怪乎,总是听人说,父母对孩子有操不完的心。

如今,我已为人母,儿子爱玩爱闹的天性,对此自然是更加的感同身受。

不管是过去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抑或此时的我,在《西游记》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始终是孙悟空。

如果说,小时候佩服的只是他的武功盖世,无所不能。

那么此时的我,更敬佩他的知恩图报,宽宏大量。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想,孙悟空用他的所作所为予以最好的诠释。

五百年前,孙悟空大闹天空,被如来佛压在了五行山。

唐僧途经,信手撕去了符咒,让它重获自由。

就这份恩情,孙悟空竟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

大家都知道,西天取经的路上,惊险重重,妖魔丛生,如果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没有孙悟空的从旁相陪,任凭唐僧是如何的执着,怎样的努力,也是取不回来真经的。

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孙悟空斩妖除魔,明察秋毫。

为了唐僧,孙悟空抛却荣华,放弃享受,更不惜舍命相救,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

对于人情冷漠的当今社会,更加的难能可贵。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这些故事贯穿《西游记》始终。

书里,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

最后,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

也给赏读的我们以启示,生活中,每每经历困难,就想着放弃,为何不能像唐僧师徒般,坚持不懈,抗争到底。

此时,我更是不禁自问。

如此完美的结局,相信表达了吴承恩大师对生活美好的祝愿和追求,因为他坚信,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想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也不应该轻言放弃。

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第二篇:

《名人传1000字读后感》

罗曼?

罗兰是《约翰?

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始终贯穿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讴歌那些为理想而飞蛾扑火似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物。

《名人传》是他为三位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艺术家作的简要的传记,有乐圣贝多芬、画圣米开朗琪罗以及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

与一般记述名人生平的传记不同,罗曼?

罗兰在这部三人传记里运用了史诗风格的写作手法,并未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而是重点突出了对他们人生中的苦难的描述,以及面对苦难时所抱持的态度。

读过才知道,在这样三位于各自领域内做出过令后辈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贝多芬的失聪,让他遭受了作为音乐家的最大的打击,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绝望,以至在成功指挥了一次音乐会后看到观众热情地向他祝贺,竟兴奋地昏了过去。

米开朗琪罗一生的悲惨命运更多来自于他软弱的性格,罗兰形容他的创作灵感就像天才爆发一样,几乎不需要特别的触动和培养,他就拥有了常流不竭的创作潜力。

但米开朗琪罗除了捍卫他的艺术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别人的摆布,陷入过派系的纷争,还屈从于教皇反复无常的旨意,虽然在绘画和雕塑上都有惊人的作品问世,但就米开朗琪罗本身的想法来说,他未能将头脑里完美的构想真正地付诸实践。

个人想法的局限和外在的条件始终牵着他由一件作品的开工转向对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对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来说,草草收尾总是一种失败。

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个人的际遇也没有进入到一个安详平和的境地,纵有非凡的才华,手头却时时拮据,还要经常关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们,这个天才被平常琐事占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赞誉似乎也无力将他解脱出来,临到人生的终了他也觉得留下了太多遗憾。

人生总是这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誉文坛并被同时代的读者顶礼膜拜的列夫?

托尔斯泰也摆脱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后前来拜访他的崇拜者们把他随口说的一句话都奉为神谕时,托尔斯泰还没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

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寻求一个终极的完善。

托尔斯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超越民族局限放眼人类生存命题的大家了,他甚至启发了甘地施行了20世纪震动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这样的巨著,尽管后者的艺术水平较前者达到了更完善的境地,达到托尔斯泰成熟期小说创作水平的顶峰,但遗憾的是两部作品还是带有托尔斯泰式理想的局限性。

在作者看来,托尔斯泰是过于沉浸他宣扬的博爱主义的信条当中去了,

因而在他晚年才会在研究基督教上花费了十足的气力,以至未能创作出更具超越性的作品。

艺术是要完全脱开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未免会变成仅具有精致的观赏价值的空中楼阁。

托尔斯泰一生富足,也不愿离开他出生的那个庄园,正因他贵族的出身,对下层古难的体察未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他对俄罗斯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认识不足,必然地与高尔基等革命作家划开了界限,类似与胡适与鲁迅之间以及鲁迅与共产党作家之间的界限一样。

托尔斯泰太相信博爱的力量了,才主张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他对动摇封建主统治基础的态度也摇摆

不定,索性投入到对宗教信仰的热望中去,这是源于思想基础的痛苦,同样折磨着名人在艺术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名人传》给我们展示了被视为远景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里挣扎的矛盾,一生里承受的思想纠结的压力,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挫折,有贝多芬的来自身体生理上的,有米开朗琪罗的来自性格和周围压力的,有托尔斯泰的来自内心追求与现实情形的矛盾的,困苦的形式有许多种,承受的心态却一往如常,只能解开心里的郁结,才进而可以突破强势的藩篱,由此也可见作用于内心的痛苦虽在表面上很少留下痕迹,但对这种矛盾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逐渐撤限。

献身于艺术的名人可能更难做到这一点,要亲手打破辛勤建立起来的局限的确有如切肤之痛,也当然地和名人的品性有关。

如何看待突如其来或悄然成长起来的苦难,也能决定名人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篇:

1000字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张泽雨

中国的四大名著分别为《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水浒传》讲述了108位好汉的英雄事迹,替天行道,志存高远;《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

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三国统一归西晋我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让我来跟你讲讲三国时期的故事吧。

东汉末年,张角的黄巾军起义,连胜几战,直冲京城。

汉灵帝坐不住了,连忙调兵遣将。

卖草鞋的刘备看到了,大喜。

在参兵路上遇上张飞、关羽二人,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领着兵将,杀的黄巾军大败。

此时,在另一个地方,曹操也在群众面前树立了威信。

汉朝大臣王允为了除掉暴臣董卓,巧施美人计,最后也摆脱不了被杀的命运。

刘备与曹操的第一战,刘备大败,关羽被俘,听得刘备还活着,便千里走单骑。

刘备打了这仗,心知实力不够,便特地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为自己出谋划策。

诸葛亮果然才高八斗,刚出山就火烧新野,促使孙刘联盟。

还成功导演了草船借箭这部好戏。

不过,东吴的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人人皆知的苦肉计连环计都出自他之手。

此时,与诸葛亮齐名的伏龙、凤雏中的庞统,也从山里出来,成为了刘备的副军师。

此时,赤壁大战即将来临,周瑜却病倒营中,诸葛亮熟知病根,巧借东风使得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大败曹操。

此后,诸葛亮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终于去世了,都督的位置让给了鲁肃。

从现在开始,孙、刘联盟开始分裂。

关羽大意失荆州,

张飞因脾气躁而被手下刺死,陆逊又火烧连营,孙、刘联盟就此分裂,刘备也气死了,刘禅继位。

诸葛亮为了辅佐刘禅,呕心沥血,接即发明了木流牛马、孔明灯等,最后在公元235年,诸葛亮病逝,年仅54岁。

最后,魏国被司马家人夺走,改名为晋,刘禅也投降了,最后吴国的孙皓因为是个暴君加昏君,失去了民心,投降于西晋。

三国时代终于结束了,三国统一归西晋。

三国时代,出了不少英雄好汉,如诸葛亮、关羽等,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写一个人物分析吧。

刘备:

胸怀大志,具有较强的领导型,但是做事前有点不动脑子,对朋友则是一心一意。

张飞:

标准的做事前不动脑子型,有勇无谋,大大咧咧,性格暴躁,易冲动。

关羽:

知恩图报,重情义,连对敌人也是如此,但是打仗的功夫是一流的。

诸葛亮:

可谓天底下最聪明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早就算好了什么事会发生,将计就计,使当时的蜀国达到了欣欣向荣的境界。

曹操:

心怀诡计,阴险狡诈,但却是个乱世英雄。

周瑜:

心地聪明,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二代。

可惜,既生瑜,何生亮!

最终败在诸葛亮手里。

司马懿:

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可惜老是打不过诸葛亮。

这就是我的分析。

但是,一千个孩子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快快来跟我交流吧!

第四篇:

1000字读后感

篇一:

包法利夫人1000字读后感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下形成,作者之写作手法充斥着浪漫抒情却又写实讽刺。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的黑暗面。

一切取自于人性的根源与环境的影响,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描述一位被社会压榨的妇女的悲惨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被当代社会摧残的悲剧性人物,因为她在社会的期许之下从小学习关于上流社会的教育生活,也因此她对这类爱情的希冀极大。

她崇尚浪漫华丽的爱情,但却也因此使她的一生从不感到满足而使她堕落致死。

其实我是很了解爱玛的,因为她向往爱情的心态与现代少女的憧憬无太大差异,同样幻想着童话般的爱情能够降临在自己身上,拥有高贵身世背景的白马王子。

然而她极为需要检讨的地方在于她的不知足,虽然可以了解她感叹自己没有完成理想进入上流的社会,但她已拥有了深爱她的查理,就算她的丈夫庸俗不堪、枯燥木讷,我认为她也应当改变自己的想法,乐观的面对实况,积极的想办法改变现实,或许会有机会让自己的丈夫事业步步高升,使生活品质越发完善,以此完成她的梦想,不应该不检点的堕落,让自己的前途栽在自己手中!

先后出现在爱玛生命中的两位情人--赖翁与罗道夫,他们两人是迥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斯文内向的年轻人,后者是风流的爱情高手。

爱玛其实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女人,她擅长甜言蜜语,蛮横的占有欲却使人倍感压力,虽然最后情人还是离开了她,然而在情场上她还是嚐到了许多甜美的滋味。

但对于债务纠纷上,她显得愚笨无知,因为她的贪得无餍,使得她成为商人手中肥美的羔羊,落得她积欠债务导致破产。

而在她恳求情人给予她金钱上的协助时,情人冷漠无情的态度,也真实的表露出世间的现实炎凉。

此故事中我最同情的人物是爱玛的丈夫--包法利。

查理。

他是这么的忠心爱护爱玛,在他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那简单朴实的爱情,只要能与爱玛共同生活,一切便是快乐!

虽然他的单调生活可能真的会使喜欢新奇变化的人感到透不过气与厌烦,但那是可以去改变的!

他爱着爱玛的心在这之中是最真挚不变的,直到爱玛去世后他还不晓得她偷情的事实,是过一阵子才发现的,因而使他伤心过度颓废致死,真是令我感到万分的难过。

因为他是那样的善良,也因此我对爱玛红杏出墙之行为感到愤怒与感叹,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发生,他们是不是可以就此拥有美好的未来?

不过我想这些内容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的本性吧。

人伪善自私的一面在这部小说中表露无遗,爱情的本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深深思索人性的本质。

作者将社会的事实融入虚构的体系当中,让整篇文章充满了真实感,是值得再叁回味的写实小说。

篇二:

忏悔录1000字读后感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

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

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

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

正如卢梭所云:

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

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

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

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

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

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

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

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

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

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

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

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

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

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

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

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将要贴在博客上面一样,我还能够面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

这就是我真实的自己吗?

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

篇三:

小草和大树1000字读后感

以前我总认为小草和大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一个弱不禁风,一个高大强壮,它们的天壤之别是命运注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可学习了课文《小草和大树》让我有了新的观点。

《小草和大树》文中主要讲述了:

在1816年夏洛蒂出生在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自幼丧母,生活艰辛。

可残酷的命运并没有摧毁她走向文学的信念。

奋斗写诗的夏洛蒂屡遭沉重的打击。

可她没有就此倒下,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和权衡,夏洛蒂便开拓新路在小说的领域上披荆斩棘,尽情驰骋。

百折不挠的夏洛蒂终于完成了着作《简爱》同时也打开了文学的大门。

夏洛蒂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只有朝着目标在逆境中顽强拼搏,才能闯出一片蓝天。

我知道我现在还只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但我会用汗水和心血来浇灌。

学了这篇课文我了解了成功的秘诀: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逆境如同一位良师,叫人如何顽强,逆境仿佛一剂良药,虽然苦口却利于病,逆境宛如一道深渊,勇者前行,弱者毁灭我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是那么风平浪静。

可逆境才能创造人才。

我决定以后要独自挑战前方的风雨,让自己学会坚强不屈!

人活在世上要有目标,不然只有盲目地前行是不可能摸索到成功之路的。

我也会找到自己的目标,把迷茫了12年的时间补回来,朝着目标马不停蹄地前进。

目标可以在我失败时给我信心、勇气及鼓励,在我松懈时,它还能像一条鞭子,激发我的斗志,鞭打我的灵魂,使我更加努力地为成功而拼搏。

当然有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它就像一堵墙,坚不可摧,它好似一把铁铲,清除道路上的一切石头,它如同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成功的大门。

我身上缺少的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一遇到挫折便放弃,不敢去拼搏。

但为了梦想与成功我一定要做一个永不言弃的坚强者,让我在坎坷的成功之路上不断搏击风浪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艰辛和努力,这也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

篇四:

神秘岛1000字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神秘的书时,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五个被困在南方军营中的美国北方军人,他们分别是工程师史密斯、记者斯皮莱、黑人仆人纳布、水手潘克洛夫和少年哈伯特。

他们趁着南方人松懈的时候乘热气球逃脱了。

可惜不幸的是,他们刚飞起来就遇上了大风暴,气球破裂了,他们意外的流落在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

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挥出聪明才智,利用岛上丰富的资源,制出来许多有用的物品,砖头、陶器、玻璃、鼓风机、电报机;种上了庄稼,饲养了家畜和家禽,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他们又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尔通,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忠实的伙伴。

可人生总不会一帆风顺,林肯岛来了入侵者。

史密斯他们誓死也要保卫林肯岛,在战争中年轻的哈伯特受了伤,艾尔通被抓去当了俘虏,可奇迹发生了,艾尔通竟然得救了;在哈波特奄奄一息时,药物出现了;两方争斗时,敌方被鱼雷炸死!

一个个的谜团令所有人都疑惑不解。

经过调查,原来是尼摩船长帮助了他们。

尼摩船长是六年前来到这里的。

他偶然发现这些被困在荒岛,没有任何资源的落难者,但他又不愿意暴露自己。

他发现这些人非常诚实,富有活力,而且相互团结友爱,船长逐渐对他们产生兴趣。

他情不自禁地深入到他们生活中去。

而之后尼摩还帮他们到塔布岛留字条,但回来后不久,他却因病逝世了。

后来有一天,他们登上了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指挥的邓肯号,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十分敬佩书中几位主人公那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竭尽全力克服困难的精神。

并且他们五个人团结友爱,不离不弃的品质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是的,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他们各干各的,一心只想逃命,那没过几天都会死掉的。

但他们团结一致,用岛上的资源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才活了下来。

而且他们心理承受力很强,对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如果是我们一个人在岛上,我们可能就会很害怕,没过多久就可能对生存失去希望,伤心而死的。

所以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学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决不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会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不可能做到的事;生存很艰难的时候千万别失望,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如果是你一不小心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你会怎样呢?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的体会,我自己和他们比真是比不上他们,他们那坚持的精神让我敬佩,每当在寒假里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被子里,不肯出来,但你们想过没有,他们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要是我们的话,早已经放弃了,而他们却不放弃,最终活了下来。

你细细想想,在世界上,不是也有像他们一样的人吗?

像贝多芬,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坚持下去,写出了名贯古今的乐曲;像司马迁,在监狱也不放弃写《史记》,最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着。

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成功。

篇五: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

前段时间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觉得它就像旧社会的第一声春雷,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

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靠短工度日的贫苦农民。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却还至死不悟。

正是让人可悲又可叹。

鲁迅先生不止创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而且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

鲁迅先生以辛辣讽刺的文笔从阿q身上揭露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这种劣根性表现在阿q身上,就是麻木不仁和精神胜利法,阿q用这种方法自我安慰、苟且偷生。

即使这样,别说生存,就连性命都没有保住。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是阿q临死前的半句话,而这次他表现的精神胜利法却是那样的悲怆

难道鲁迅先生仅仅是在写阿q吗?

不,我认为他更是在刻画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

试想一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是仅存的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它的历史远比其他发达国家要久,它的起跑线远比其他发达国家要靠近终点,但为什么直到现在,它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原因就是那不长进的阿q相,就是那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尽管这精神胜利法有时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安慰,让我们的心里好过些,但如果这样长久下去,结果只有一个像阿q一样灭亡。

幸好在旧社会的那群阿q们中,有几个脑袋还清醒的人孙中山、邓小平、主席们拯救了社会,拯救了人们,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却没能完全拯救他们的灵魂直到现在,那些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的阿q们依然不在少数,他们甚至比老阿q还要坏一百倍!

以往的阿q最多只是在北大后说是儿子打老子,或者说自己是虫豸,而现在的阿q们呢?

贪赃枉法的官员在收到贿赂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无业游民在扮成残疾人或贫苦人,向人们博取同情、乞取钱财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犯罪的人们逃逸在外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苟且偷生实在令人汗颜。

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尽全力去打击这些行为,但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认为,更切实的方法就是拯救那些阿q们的灵魂,让他们知道:

精神胜利法不胜利!

那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

没错,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不骄不馁,记住精神胜利法不胜利,做新时代的新主人!

篇六: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000字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下雨天读书是最惬意的,上次买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格列佛游记》,书很新,还透着油墨香味。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江奈生斯威福特,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作家和政论家。

《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一名医生,名叫格列佛,他曾去过许多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岛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

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度过三年奇妙的生活并经过多次冒险,回到英国的经历。

这本书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作者的想象,作者的文采,都令人拍案叫绝。

可是,这只是表面的局部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和挖苦的,即是当日之英国。

那时,英国政府专制黑暗,目中无人。

人们都奢侈浪费或贪婪无厌。

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

因此人民大多过着悲惨的生活,斯威福特看到上上下下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的被金钱所奴役驱使,不由要对人的本性生疑。

小说第二卷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英国。

格列佛长篇大论的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

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立浦特般的蕞尔小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