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042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 鸦片战争教案.docx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A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B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性质。

难点: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战前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则朝着现代民主制度的方向发展。

在军事上中国还是传统的木船,而英国则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铁甲舰。

最后在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完成下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项目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军事 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

外交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2.虎门销烟

(1)让学生结合课本归纳中国和英国的贸易特征,得出英国处于出超的地位,从分分析得出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让学生归纳鸦片对中国的危害(财政危机、吏治腐败军备废弛、危害身心)面对鸦片的危害,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引出了林则徐的广州禁烟运动,并观看虎门销烟的视频。

(向学生介绍林则徐的英雄事迹,面对清王朝的落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并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报纸,向中国人介绍西方;面对鸦片的危害,领导了禁烟运动,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3.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请学生讨论回答)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4.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

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前探究和课本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主观原因:

中国制度腐败、军备落后;

②客观原因:

英国的强大;

③根本原因:

中国腐朽没落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资本主义制度。

(2)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

5.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那些主权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领土完整

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门户大开,损害

贸易主权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协定——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⑤《望厦条约》——破坏领海主权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中国跟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品等条约的内容,认清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

6.鸦片战争的影响

引导学生捷克课本和所学的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社会矛盾:

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

由反封建转变为反侵略反封建;

(4)思想文化:

开始向西方学习;

(5)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开端,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7.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爆发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消费水平低下;商品不受欢迎;

(3)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让学生依据课本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政治上:

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经济上:

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

清政府的变化:

政治上:

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的服用和工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革命(总理衙门、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

经济和思想上:

兴起了至灾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一)教学重点: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

二.《天朝田亩制度》

 

(二)教学难点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三)知识结构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a.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缴涨。

b.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②直接原因:

巨额战争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③导火线:

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易错点】导致太平天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兴起/前期斗争

①金田起义

a.时间:

1851年。

b.地点:

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c.概况:

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洪秀全称“天王”。

②永安建制

a.概况:

占领永安后,洪秀全整顿建制,分封诸王。

b.意义:

初步建立政权。

③定都天京

a.背景:

1852年春,天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连战连捷。

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太平军迅速壮大。

b.概况: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c.意义: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易错点】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

【易错点】初步建立政权和正式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时是初步建立了政权,而定都天京则是正式建立了政权,两者是有区别的,遇到问题时要看问的是哪一个,问的是初步,还是正式。

3.全盛

①北伐

a.进攻:

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

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

b.失败:

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最终失败。

c.意义:

北伐军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北伐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太平天国战略失误,推翻清政府是太平天国的主要任务,但太平天国领导对此重视不够,派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

2.客观方面:

京津地区,清军重兵防守,在军事力量上大大超过北伐的太平军。

3.环境方面:

北方严寒,自然条件恶劣,江南战士不适应。

【易错点】北伐军只半年左右便逼近天津,威震北京,然而最终全军覆没,其主要原因是:

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易错点】北伐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

北伐军到达的最北边是哪?

根据P55图可以看出是静海,而没有到达天津或北京,只是因为已经离天津很近了,所以使得天津和北京的一些官僚、地主举家搬迁。

②西征

a.概况:

西征军边疆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

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b.意义:

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例题:

拜上帝教创立后势力发展迅速,这能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的社会(C)

A.宗教迷信严重   B。

拜上帝教有创新精神   C。

阶级矛盾尖锐   D.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颁布时间:

1853年冬。

2.主要目的:

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3.土地分配

①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②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4.产品分配

①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远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5.评价

①性质: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②进步: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局限性: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易错点】《天朝田亩制度》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斗争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总结】《天朝田亩制度》是不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这里要从两方面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因为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的一些愿望,所以它实际上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希望这个政权能够维持并长久下去,所以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很高。

但又因为它在产品分配方面主张留足口粮后其余要全部归“圣库”,又损害了农民的小农阶级的属性,即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调动的是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并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易错点】《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易错点】《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

小农经济的性质。

例题:

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C)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   B。

当时紧张的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

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D。

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①原因: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

②概况:

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日辉又被处死。

接着,石达开因受洪秀全犯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

③影响

a.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

b.后来,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陷入清军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2.重振国威/振兴努力

①军事上:

暂时稳定了天国局势。

a.洪秀全提拔了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事。

b.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全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

c.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②政治上:

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政治改革。

3.资政新篇

①提出:

1859年,洪仁玕提出。

②内容

a.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b.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c.开设新式学堂。

③评价

a.进步性: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b.局限性:

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易错点】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首要目的是:

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易错点】《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易错点】《资政新篇》没有施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问题】《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9世纪50—60年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已开始解体,但是,速度异常缓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社会条件,中国并不具备。

2.客观条件:

环境紧张,无暇顾及。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一直对太平天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军事斗争形势异常紧张,太平天国领袖无暇顾及改革建设国家,这是《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3.直接原因:

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

   《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联系起来。

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积极作用。

这是其未能实现的又一重要原因。

4.天京陷落

①背景

a.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等又攻破清军驻扎江南的大营。

b.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在进攻上海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太平军损失惨重,退回苏州。

c.趁太平军东线用兵之机,湘军攻陷安庆,天京推动屏障。

随后,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1864年,洪秀全病逝。

②陷落:

1864年,太平军将士同围攻天京的湘军展开激烈巷战。

最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③评价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

b.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易错点】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1856年天京变乱。

【易错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易错点】太平天国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与崩溃。

【易错点】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最突出的时代特点是:

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

【易错点】太平天国运动出现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新特点,说明的根本性问题是: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例题:

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 ,他又颁布法令称: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对这一变化的理解(D)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都正确   B。

①②都不正确   C。

①不正确②正确   D。

①正确②不正确

例题:

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C)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严惩外国侵略者   C。

洪仁玕《资政新篇》   D.反对封建统治

例题:

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指太平天国(A)

A.缺乏科学理论   B。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例题:

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而导致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C)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压制

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   D。

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例题: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B)

A.出现了战略上的失误   B。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带有宗教色彩

例题: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C)

A.是旧式的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D。

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新特点是指以前农民起义没有的特点,如果以前有,就不能称之为新。

而涉及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包括新功绩)主要是指外国侵略者或者与西方列强有关的。

因为以前的农民起义绝对不会遇到外国侵略者并与其发生政治、经济、思想或者军事接触与冲突的。

所以,只要涉及到太平天国与外国侵略者或者是与西方发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军事接触或者冲突,都称为新特点。

1.背景不同:

以往农民起义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了阶级矛盾激化以外,还受到外国侵略的影响。

2.发动形式不同:

过去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发动的,但都是中国自身的宗教,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

3.思想不同: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真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超载了农民阶级局限性。

4.情况不同:

太平天国与外国人交往上有鲜明特征。

太平天国领导人主张与外国人平等交往,但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过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新情况。

5.任务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6.结果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7.组成部分不同:

太平天国运动在国际上属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

记忆方法:

背景形式思想情况,任务结果组成。

【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它们力量的弱小。

①经济上,农民阶级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②政治上,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思想上,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的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组织上,农民阶级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就说明了这一点。

具体来讲:

①农民阶级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

②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结果断头了革命前程。

③战略上失误,太平天国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

2.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外部原因: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问题】在正确评价农民战争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农民反抗斗争中落后的一面。

【问题】《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比较: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是:

两者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都是农民阶级颁布的。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主张方面的关系是:

互为相反。

或说是互相矛盾的。

3.《资政新篇》不是《天朝田亩制度》的补充和发展,原因如下

①经济主张不同

a.《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

b.《资政新篇》提出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实际上主张发展私有制。

②代表趋势不同

a.《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纲领。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点

不同点 《天朝天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的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社会主张 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

 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映的特点 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从上面的比较可看出,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理想,比起《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的轨迹。

【问题】评价历史事物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坚持辩证法全面的观点。

同为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在正面评价时,我们侧重于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的革命性,而《资政新篇》则侧重于评价发展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另外也要注意二者的关系:

《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问题】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1.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

①原因

a.社会根源:

鸦片战争后人们身受双重剥削压迫,阶级矛盾尖锐。

b.历史根源: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纲领也只能是对“男耕女织”的理想追求。

②性质:

是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③评价及认识

a.革命性

A.它主张废除几千年来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的原则分配农民土地,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它从多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常。

b.空想性

A.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

B.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落后性:

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2.对《资政新篇》的认识

①原因

a.社会根源:

太平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

b.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

c.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②性质: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在后期由洪仁玕颁布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

③评价

a.革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b.进步性:

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c.空想性

A.理论上:

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B.实践上:

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d.局限怀:

没有认清列强的倾力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