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150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思想文化.docx

第二章思想文化

第二章思想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学说思想;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经典的文化内涵;明确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思想精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说思想及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说思想的内涵。

时间

名称

经籍名称(未加书名号)

先秦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东汉

七经

五经、论语、孝经

唐代

九经

易、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开成

年间

十二经

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宋代

十三经

十二经、孟子

南宋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1.《周易》的“变化”思想

易,变化也。

《易·系辞上》:

“生生之谓‘易’。

《易》有三种: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周易》的经和传:

《周易》这部书由两部分组成:

骨干是“经”,血肉是“传”。

经为主,传为辅,传是阐释经义的,

2.《尚书》的“永恒”观念

尚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记录从尧、舜开始,到夏、商、周三代的资料。

其中有些篇章的真伪受到质疑,但是大体而言,仍可展示古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观念与实际作为。

以下介绍《洪范》中的主旨。

先就其大纲来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以下分别说明其详细内容。

(一)五行

所谓“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

这是人类在大自然中所见的五种素朴的材质。

人类的生存要靠五行来支持,所以必须明辨其性质,如“水向下渗透,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可以随意屈伸,土可以生产百谷”;由这五行还牵连出人类的五种味觉,分别是:

咸、苦、酸、辛、甘。

换言之,自然界的五行在人类的感觉与理解中,会显示特定的性质,由此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让人类在文化上继续创造发展。

(二)敬用五事

“五事”是指人的五种本能,如“容貌、言语、视察、听受、思虑”。

这些本能的表现有一定的要求,譬如,“容貌要恭敬,言语要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要聪敏,思虑要通达”。

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则效果必佳,分别是:

“表现严肃,办事顺利,明辨一切,谋事成功,成为圣人(古代的‘圣人’是指无所不通的智者)。

”换言之,这里所谈的是人类世界的基本条件,是期许人人由其特殊本能,表现恰到好处的作为,以便融入群体生活,共享幸福。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个人具备基本修养之外,需要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否则无法保障其福祉,以下第三项、第四项即是此意。

(三)农用八政

“农用八政”之意是切实办好八政。

八政是国家施政的八大领域,就是:

“管理粮食,管理财物,管理祭祀,管理住行,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一个政府的主要部门大致如此,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祭祀”,古人所祭的对象有三:

天或上帝,自然神,以及祖先。

它代表宗教信仰的仪式,要让人民知道人生不是当下的刹那生灭,死亡也不是沦入未知的虚无。

人类活在世间,借由定期的祭祀,可以与生命的大源、自然界的母体,以及自己的祖先,保持适当的关系。

(四)协用五纪

“协用五纪”之意是调和阴阳,要用五纪。

阴阳是指自然界的动力而言,其变化显示于天象,作用于人间,所以要由“天官”来观察及记录有关“岁、月、日、星辰、历数”五纪的一切细节。

在农业社会中,五纪直接影响人民的作息。

(五)建用皇极

“皇极”即是大中(至大谓之“皇”,至中谓之“极”),亦即最高正义或绝对正义的原则。

这是整篇《洪范》的精神所在。

人的社会向来极不单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各种有心或无意所造成的恩怨可谓层出不穷。

因此之故,人人心中所企盼的正是“绝对的正义”。

谁来代表天意而维持大中呢?

就是天子。

二、儒家思想文化

(一)儒家的基本思想

1.孔子学说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礼乐思想

孔子重视礼,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儒家将礼与乐相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的感情,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其他思想

认识论上,孔子不否认“生而知之”,但他强调“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

方法论上,提倡“中行”“中道”,处理事务上要“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法上宣扬“中庸”思想。

他认为,维持和巩固他所谓“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中庸的方法。

所谓“中庸”,即“允执其中”,也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要求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

不然,就不能成为德性高尚的君子,而会沦为偏激的小人。

孔子提出,在运用这种中庸方法时,还需要把握好全面而又灵活的原则。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要求无时不中、无事不中的灵活运用,具有一定的辩证法的精神。

当然,孔子这种中庸的灵活方法,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的原则。

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思曾专门加以发挥,到宋明时期,更为理学家所宣扬和崇奉,成为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

伦理思想方面,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即: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慧、幼顺,君仁、臣忠,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过程。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教育和学术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一、服务于国家政治;

二、根植血缘基础;

三、强调伦理本位;

四、重视主体能力;

五、抑制个性欲望。

总之,他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

2.孟子学说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山东邹县)人。

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

孟子的性善学说、仁政主张,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并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

孟子学说思想

孟子学说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主张“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

答: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首先,孟子反对法家商鞅主张积极开垦土地、鼓励私人占有土地等变革措施,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设想的“井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即所谓“分田制禄”。

然后,由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他把这种“八家皆私百田,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意思就是要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可以使农民有恒心耕种土地。

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与此同时,孟子还提倡“薄赋敛、深耕易耨(  nòu )”、要人们“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

其次,孟子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

他认为,用“力”不能使人心服,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这是公开地反对暴力,主张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同时,孟子也激烈地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

他认为,平等“兼爱”和“为我”这两种思想都是破坏封建阶级的统治基础的。

不过孟子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3.荀子学说思想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战国时赵国人。

荀子的思想已突破了孔孟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综合法家.道家学说的新儒学。

荀子学说思想

性恶论:

与孟子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

他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

他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肌好愉悦,是皆生于人性情也。

——《荀子•性恶》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

——《荀子•天论》

荀子学说思想

天人相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礼法并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二)儒学的历史演变

1.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2.理学的建立

3.儒学的流变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1.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名儒,中国思想史上影响重大的第一位经学大师。

其代表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春秋决事》(已佚)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是在汉代,其代表人物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1)董仲舒对儒家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建立了一套神学化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

2.理学的建立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理学家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是理学进一步发展以及朱学(朱熹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阶段。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

它以“穷理尽性”为口号,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等特点。

2.理学的建立——创始人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道州营道(湖南道县)人。

精于《易》学,将《易》揉于《老子》和道家学说,认为有象有形的万物均出于绝对的实体“太极”而“太极”就是无象无形的“无极”。

把《老子》的“无极”、《周易》的“太极”和《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其思想核心是以非物质的“太极”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这是唯心主义理学的基本范畴。

代表作有《太极图说》、《易通》和《爱莲说》。

2、理学的建立——“关学”的创始人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是关中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同时具有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社会观双重因素。

他提出物质的“气”是世界最基本的形态,但“气”又具有“神”的变化功能。

著作有《正蒙》和《易说》等。

2、理学的建立——“二程”的贡献

程颢、程颐为同胞兄弟,河南洛阳人。

二人同师于周敦颐,又同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称为“洛学”。

他们发展了周敦颐和张载的学说,首先提出“理”的命题,主张万事皆出于“理”,“理”是宇宙的本体,它先于一切事物存在,而且永恒不便。

他们认为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也是“天理”的体现,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上升到本体论,形成“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体系。

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们的言论收入《二程全书》。

2、理学的建立——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江西)人,生于福建。

他继承了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

指出“理”是万物生成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先于“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太极即“天理”。

他主张通过“格物”(追求事物之理)、“致知”(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

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从而把“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系起来。

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又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理气观

首先,朱熹认为: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这是说,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其次,他认为,对于具体事物而言,理与气两者不能分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但从根源上来讲,却应当说理在气先。

这种所谓在先,可以说与近代西方哲学所谓的“逻辑上的在先”,不是“时间上的在先”相似。

再次,朱熹还认为,一切人、一切物都是由理与气所构成的,人物禀理以为性,禀气以为形。

理学的建立——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朱熹对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的学说作了总结和改造,从他们的体系中吸吮了大量的思想养料,又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其理论和观点代表了理学的典型和成熟形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知识界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其著作《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声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

2.理学的建立——陆王心学

陆九渊(1139年—1192年)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

他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格外感兴趣,并以孟子理论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流派。

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为“心”是客观世界的本源。

他反对格物致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说,创立了主观唯心主部义体系。

陆九渊心本论的创立,使理学思想体系发生了重大分化。

南宋时心学与程朱理学并存,互相影响。

至此,理学已发展到高峰。

2.理学的建立——陆王心学

明代的王守仁(1472年—1528年),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心学”体系。

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成为宋元以来主观唯心论的集大成者。

3.儒学流变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1)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封建社会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从而避免了全社会陷入宗教迷狂。

(2)儒学从先秦到宋明,历经改造,通过与其它学说的融合,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完成了其自身的哲学化,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之一。

三、道家思想文化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

1.老子学说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3.老庄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道学的历史演变

1.黄老之学2.玄学3.道教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属河南省鹿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曾在周王朝藏书室任职,掌管史册籍,50岁后离周赴秦,在涵谷著成《道德经》,然后隐居秦国。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卷上(《道经》)、卷下(《德经》)。

全书五千多字,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及社会政治观。

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阐明老子关于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解决方式,充满辩证的逻辑力量与深邃美妙的诗意。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在《老子》中有三种用法:

第一,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第二,指自然规律;

第三,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法则。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1)“道”是万物的本源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四十二章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2)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思想

第一,“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第二,“恒”与“变”的对立统一

第三,“无为”与“自化”的对立统一

第四,“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1.老子学说思想

(3)“无为”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第四十二章※简述老子的为道与为学思想

答:

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把世俗知识看成是人修身向道的一种负担,从而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在老子看来,一般的学习,总是要不断地增加知识,可是知识的增加也就是欲望的增加,知识的减少,欲望也才可能减少。

这样,修身向道就是要使知识、欲望减之又减,以至于最后对知识、欲望无所追求,无所作为了,于是就达到了精神上彻底解放的最高境界。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

庄子(前360?

-前280?

),名周,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一说在今安徽蒙城)人,与孟子同时,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任过漆园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现存《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乃庄周自作,外篇15及杂篇11,或以为庄周后学所作。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

(1)庄子全面继承了老子的宇宙观,并且在本体论和道与物的关系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集释·大宗师第六》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

(2)庄子的社会观同老子基本相同,从根本上主张治国以道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

虚则静,静别动,动则得矣。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第十三》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主要渊源于老子,但在老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1)继承老子“道”是万物的根源之说。

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为主观论。

他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尽量夸大主观精神作用。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2.庄子学说思想

(2)继承老子“无为”思想。

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

他劝说人们不要为世所用,无用就是大用。

在政治思想方面,庄子比老子更消极。

他主张“无己”,他认为最完美的人应当做到忘记自己。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3.老庄学说思想与传统文化

(1)老庄学说思想对传统人生观的影响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一)道家的基本思想3.老庄学说思想传统文化

(2)老庄学说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首先,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次,老庄在思想上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是构成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再次,老庄哲学体现了极高的民族智慧。

※试述庄子的人生观

答: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不能在个人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其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己”。

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同时摆脱自己的肉体乃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即做到“无待”和“无己”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由此庄子提出“坐忘”的办法。

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通过坐忘,人能够达到一种无私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彻底自由的境界。

※比较老子和庄子的道的思想

答:

首先,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神秘主义的实体“道”,而这种“道”既不能用感性来觉察它,也无法用理性认识来把握它,而只能靠主观直觉去体会它的存在。

就这点来讲,庄子与老子有相同之点。

其次,庄子不同意老子“有生于无”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不够彻底,因为说世界有“有”,有“无”,那么在有“有”和有“无”之前,应该说是没有“有”和“无”。

如果再往上推,那就是连没有“有”和“无”也没有,因此,在庄子看来,关于世界存在的问题,根本是个不可知的问题,所以即使像“有生于无”这样的话也不能说。

这样,庄子就陷入了绝对的怀疑主义。

(二)道学的历史演变

1.黄老之学2.玄学3.道教

1.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战国、汉初道家的一个学派,以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为道家的创始人。

黄老之学从《老子》出发,倾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福祸、融合道、法兼采用儒、墨、名和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老子的“无为”。

2.玄学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主张仁义、道德的儒家学说受到严重挑战,依附于传统阶级的知识分子深感地位不稳,于是他们便去钻研《老子》、《庄子》、《易经》。

这三部书曾被称为“三玄”,“玄”是深奥、玄妙之意。

魏晋士人因去解释、发挥这些玄妙的学问,故他们的学说被称之为“玄学”。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本,解经求义,阐述宇宙、社会、人生之道。

代表:

何晏、王弼、向秀、郭象。

3.道教

道教,顾名思义是宣“道”之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有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

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态,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道教综合了古代的民间信仰、神秘传说和老庄思想,并融合了佛教和儒教的教义,是中国文化诸要素的复合体。

四、法家思想文化

(一)法家学派

1.管仲和子产——法家的先驱

2.李悝(魏国)、吴起(楚国)、商鞅(秦国)、申不害(韩国)在各国的变法

3.韩非——集前期法家之大成者

※简述韩非的法治观

答:

首先,韩非综合了前期法家各派的学说,提出了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他认为,“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这些条文由官府公布,实施办法要让民众都知道,遵守法令的就赏,违反法令的就罚。

但韩非认为,仅有“法”还不够,同时还需要术与势,“术”就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势”则是统治者占据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韩非认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韩非为了论证他的法治思想,对孟子的颂古非今、宣扬“仁政”的政治历史观点也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社会情况随时代而变化,措施要适合于社会具体情况,以此主张变法改革。

(二)法家的基本思想

1.法家思想与专制政治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虽然都在探求各自的治国良策,但是完全考虑政治思想的,唯有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以力服人,鼓吹强权政治,推行专制主义,为君主独揽大权服务。

2.法家思想与“法治”

这就是说,治国治民只能用法治的手段,人们的言行,除法以外不能有任何标准。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彻底否定礼制、专讲法治为特色的,它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新兴的封建制度,适应当时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3.法家思想与社会改革思想

(1)富国强兵

(2)重本抑末——富国以农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