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337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docx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

公司内部编号:

(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

 

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

四氢呋喃合成与制造工艺方法

一、概述

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简称THF,分子式为C4H8O,沸点为66℃,比重D20 4~,折光率n20~。

由于其具有溶解速度快、扩散性能好、流动性好、低毒、低沸点等特点,对有机物和无机物均有良好的溶解性能,素有“万能溶剂”之称,可用在树脂、聚醚橡胶和聚氨酯合成中作溶剂。

在医药工程方面,是合成咳必清、利复霉素、黄体酮、强筋松、脑复康等基础原料。

用四氢呋喃还可生产四甲撑乙二醇醚(PTMEG)、已二酸、丁二醇、二氯丁烷、四氢噻酚、丁内酯、吡咯烷酮、-二氯四氢呋喃等化工产品。

另外,THF还可用作乙炔抽提溶剂、磁带清洗剂、合成革的表面涂饰剂、高分子材料光稳定剂等。

目前,世界THF生产能力约为50万吨,主要用于合成聚四亚甲基醇醚(PTMEG)和作溶剂,由于各国国情不同,THF的消费分配也不尽相同。

我国THF生产发展较慢,由于PTMEG产品刚刚起步,THF主要消费领域是医药、香料等,下游产品未得到开发,生产厂家不多,长期供不应求。

其下游产品的开发也受到了限制。

二、技术方案

工业上四氢呋喃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4-丁二醇法:

用1,4-丁二醇脱水制取四氢呋喃是国外较普遍采用的生产的方法,技术较为了先进,产品质量好。

(2)顺酐法:

采用顺丁烯二酸酐催化加氢制取四氢呋喃。

我国顺酐生产近年来发展较快,四氢呋喃为顺酐的一级深加工产品,顺酐生产的发展为四氢呋喃生产提供了原料来源,顺酐水溶液加氢制四氢呋喃必然会有较快发展。

(3)糠醛法:

糠醛法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四氢呋喃的方法,我国是糠醛生产大国,有100多家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在13万吨以上。

但糠醛下游产品开发很少,多数出口,只有一部分加工成糠醇、甲基呋喃和四氢呋喃。

我国糠醛资源充足,供应稳定,价格较低,以糠醛为原料生产四氢呋喃原料来源方便,投资省,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生产方法。

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氢呋喃相关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

四氢呋喃

技术说明书编码:

360

化学品英文名称:

tetrahydrofuran

CASNo.:

109-99-9

中文名称2:

分子式:

C4H8O

英文名称2:

分子量: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No.

四氢呋喃

109-99-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类低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本品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能引起肝、肾损害。

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因脱脂作用而发生皮炎。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

与酸类接触能发生反应。

与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反应剧烈。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通常商品加有阻聚剂。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300mg/m3(TWA)

中国MAC(mg/m3):

300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必要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熔点(℃):

临界压力(MPa):

沸点(℃):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闪点(℃):

-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引燃温度(℃):

230

饱和蒸气压(kPa):

(15℃)

爆炸上限%(V/V):

燃烧热(kJ/mol):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临界温度(℃):

268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化学合成中间体、分析试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禁配物:

酸类、碱、强氧化剂、氧。

避免接触的条件:

空气。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

2816mg/kg(大鼠经口)

LC50:

61740mg/m3,3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把废液浓缩,再在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外敞口燃烧。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1042

UN编号:

2056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类低闪点易燃液体;车间空气中四氢呋南卫生标准(GB16231-1996),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四氢呋喃安全技术说明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

四氢呋喃;氧杂环戊烷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化学品英文名称:

tetrahydrofuran;Tetramethyleneoxide;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品■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

四氢呋喃

有害物成分:

浓度CASNo.:

四氢呋喃109-99-9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类低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具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后引起上呼吸道刺激、恶心、头晕、头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能引起肝、肾损害。

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因脱脂作用而发生皮炎。

环境危害:

对水生生物有毒作用

燃爆危险: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

饮水,禁止催吐。

如有不适感,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成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

与酸类接触能发生反应。

与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反应剧烈。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消除方法: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通常商品加有阻聚剂。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9℃,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mAC(mg/m3):

-PC-TWA(mg/m3):

300

PC-STEL(mg/m3):

450*TLV-C(mg/m3):

-

TLV-TWA(mg/m3):

200ppmTLV-STEL(mg/m3):

250ppm

监测方法:

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必要时配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易挥发液体,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pH值:

5(20%水溶液)

熔点(℃):

66相对密度(水=1):

沸点(℃):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

(20℃)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268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

-15爆炸上限%(V/V):

引燃温度(℃):

321爆炸下限%(V/V):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化学合成中间体、分析试剂。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禁配物:

酸类、碱、强氧化剂、氧。

避免接触的条件:

光照、空气。

聚合危害:

不聚合

分解产物:

过氧化物。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属低毒类。

大鼠吸入浓度590mg/m3时,可出现眼和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吸入14750mg/m3时,刺激症状明显加重。

LD50:

大鼠经口LD50(mg/kg):

1650LC50:

大鼠吸入LC50(mg/m3):

21000ppm/3H

人吸入LCL0(mg/m3):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

大肠杆菌1umol/L。

致畸性:

致畸性:

小鼠孕后6-17天经口给予最低中毒剂量(TDL0)2592mg/kg,致肌肉骨骼系统发育畸形。

致癌性:

大、小鼠吸入不同剂量,按照RTECS标准可致肾、输尿管、膀胱、肝脏肿瘤。

其他: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半数抑制浓度IC50:

225mg/l/72h(藻类)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危险废物废弃

废弃处置方法:

把废液浓缩,再在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外敞口燃烧。

废弃注意事项:

把倒空的容器归还厂商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1042

UN编号:

2056

包装标志:

易燃液体

包装类别:

Ⅱ类包装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10月27日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危险化学品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