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85729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0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3章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难点)2.掌握农业布局原则。

(重点)3.知道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重难点)4.掌握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

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2)农业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

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

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二、农业布局

1.含义:

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

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

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

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5.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特点

(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

(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

(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

(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

(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

(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1)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一回事。

(  )

(2)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  )

(4)农业地域就是农业生产地区。

(  )

(5)决定下列农业活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①土壤 ②热量 ③地形 ④国家政策

提示:

(1)× 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2)×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类可以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来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3)√ 相对自然因素来说,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经常变化,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经常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农业生产。

(4)×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地域范围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的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而农业生产地区内部可能存在若干种且变化的农业经营方式。

(5)A [华南双季稻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宁夏平原降水稀少,发展水稻种植需要灌溉水源;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质量高,得益于当地光照充足;上海郊区乳畜业的发展是因为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

]

 农业区位因素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中记载,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上述现象说明农业生产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提示:

气候差异的影响。

问题2 (综合思维)过去只有在原产地人们才能吃到新鲜的橘子,现在即使在东北地区人们也能吃到新鲜的橘子。

这体现了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什么变化?

提示:

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高低不同而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选种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如酸性的土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在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

2.科学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农业技

术装备

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过程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布局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减小,区域选择灵活性增强

农业生

产技术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信

息化

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供求安排生产

交通

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结构的转变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1.家在南昌市的王先生一家在郊区某山村租种了一块山地,闲暇之余进行耕种,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收获了许多乐趣。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1)王先生在这块山地的山坡上种植了几棵荔枝树,但都没有存活下来,你认为主要是何种原因导致的(  )

A.地表崎岖

B.热量条件较差

C.土壤为酸性且比较贫瘠

D.水分缺乏,灌溉条件差

(2)王先生发现其在山坡上种植的甜玉米,虽然施了不少有机肥,且不缺少灌溉和管理,但长势并不理想,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伏旱季节蒸发旺盛

B.水土流失严重

C.夏季光照太强烈

D.梅雨季节昼夜温差太大

(3)如今的王先生在这块土地上主要种植蔬菜,且是遵循“城里人想吃啥就种啥”的原则,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这充分反映了________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A.地形B.技术    C.市场 D.政策

(1)B 

(2)B (3)C [第

(1)题,荔枝为热带作物,而南昌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热带水果的种植。

(2)题,“不缺少灌溉”,说明受伏旱影响小;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梅雨”季节昼夜温差小,且温差越大,越利于养分积累;“山地”是关键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水肥流失严重。

第(3)题,市场因素最终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农业布局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常年产量2亿吨以上。

全面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可大幅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题1 (区域认知)亚洲水稻种植业区的分布与其气候有何关系?

提示:

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主要位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具有适合水稻生长的优越气候条件。

水稻也是喜温、喜湿的高产农作物。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上面的材料及图示景观,说明了水稻生产有何特点?

提示:

水稻生产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图中同样是水稻种植,插秧方式有何差别?

为什么?

提示:

种植的地块面积小,主要采用手工插秧;种植的地块面积大,主要采用插秧机机械插秧。

说明了土地经营规模会影响农业机械化。

问题4 (综合思维)水稻种植业区水稻的单产量高,但为什么商品率低?

提示:

水稻种植业区水稻种植精耕细作,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稠密,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故商品率低。

[归纳总结]

1.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2.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商

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增加投入,

兴修水利

3.世界几种主要的商业型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农业生产特点

农业区位条件

谷物种植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

畜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混合

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耕种、放牧、休耕轮作

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乳酪业

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热带和

亚热带

栽培业

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

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壤肥沃

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判断依据

判断结论

生产对象

生产目的

生产规模

地域类型

水稻

自给

小农经营

水稻种植业

牛、羊

面向市场

大牧场

畜牧业

小麦、玉米

面向市场

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谷物、牲畜

主要面向市场

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

商业型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

经济作物

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

商业型热带和

亚热带栽培业

2.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例Q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地中海农业B.混合农业

C.畜牧业D.种植业

(2)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有(  )

①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定 ②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 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④与当地湿润多雨的气候相适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1)B 

(2)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例Q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墨累—达令盆地,所以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2)题,该农业区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对市场适应性强,收入稳定。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不可能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

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农业区大部分位于年降水量小于500mm的地区。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类题目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玫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的特产。

沙漠玫瑰耐酷暑不耐寒,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最适应透气性强、土质疏松的土壤条件。

每年的5、6月份是玫瑰开花期,要求水分充足。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有栽培面积约0.37万公顷。

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并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精细化工等工业,是世界公认的出油率最高、香型最佳的玫瑰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我国东部、西亚以及欧美地区。

近年来,于田政府着力打造玫瑰花产业,建设玫瑰花种植园。

玫瑰花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花”“幸福花”。

下图示意于田沙漠玫瑰种植区的位置和范围。

(1)说明于田县有利于沙漠玫瑰生长的气候条件。

(2)从土壤和水源条件分析沙漠玫瑰能够在于田大规模广泛种植的原因。

(3)分析于田沙漠玫瑰种植可以远离消费市场的原因。

(4)为于田沙漠玫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思路点拨] 第

(1)题,气候条件主要包括光照、热量、温差、降水等方面。

考虑到该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少,因此降水不是其有利条件。

因其深居内陆,降水少,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另外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其品质。

(2)题,题干明确要求从土壤和水源两方面作答。

材料已经对沙漠玫瑰对土壤的要求进行阐述,据图发现该地为沙漠地区,土壤透气性好,适合玫瑰生长;玫瑰对水源要求较高,材料已经告知对水源需求量大,该地水源发源于昆仑山脉,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河流和地下水能够为玫瑰生长提供充足水源。

第(3)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普通的鲜花都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或者靠近市场,但该地远离市场,虽然有公路,但显然不能满足鲜花送往市场的时效性。

因此不能从常规角度思考,结合材料发现沙漠玫瑰主要用于食品以及提炼香精玫瑰油,属于众多行业的工业原料,加工后可以方便运输,所以作答应从这个角度入手。

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点在于可持续发展,所以主要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入手。

玫瑰种植是第一产业,要寻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很明显要将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所以可以发展富有沙漠玫瑰特色的观光旅游。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问题,该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所以要注意植被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

[答案] 

(1)于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多晴天,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

(2)土壤:

于田位于山前冲积扇区域(或沙漠地区),沙土分布广泛,土壤透气性强,适合沙漠玫瑰生长;水源:

有季节性河流和地下水提供水源,尤其5~6月份的玫瑰花盛产期,气温回升,高山冰雪融水的水量多,水资源丰富。

(3)于田沙漠玫瑰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可就地加工,因此无须保鲜,而且加工后的成品便于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所以于田沙漠玫瑰种植可以远离消费市场。

(4)以沙漠玫瑰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拓展经营方式,发展沙漠玫瑰园区的生态观赏和风情旅游等活动;利用优良的品质,打造优势品牌,开发于田沙漠玫瑰的系列产品;注重种植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保证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1.不同设问方式的答题思路

设问方式不同,答题思路也不同。

农业区位分析主要有以下设问方式:

(1)综合分析,要求分析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等。

(2)主导分析,要求在限制性因素和优势因素之间选择决定性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是降水少,优势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3)比较分析,要求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区位条件进行比较,发现异同。

(4)辩证分析,同一区位因素,可能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必须全面分析,一分为二看待。

例如,河流中下游地区,灌溉水源充足,但也可能洪涝灾害频繁等。

2.描述农业区位的方法

(1)自然条件

①气候:

类型

生产优势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夏季(全年)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

降水少、干旱,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冬温夏凉,降水比较均匀)

有利于牧草生长,对发展畜牧业有利

雨天多,云量大,日照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产(寒潮、台风、干旱、暴雨等)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光、热、水充足,有利于生产

②地形:

(位于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③土壤:

肥沃(黑土、紫色土、水稻土等)。

④水源:

充足,灌溉便利(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

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等。

②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等。

③农业技术:

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等。

④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等。

⑤劳动力:

数量、价格、素质等。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赣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降水量1605毫米,盛产脐橙,播种面积17.3万公顷,有“世界橙乡”美誉。

赣南脐橙2011年破纪录地实现了140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三,然而普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材料二 赣南交通与地形图。

(1)根据材料,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列举赣南地区大面积发展脐橙种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信丰脐橙种植生产的区位条件优于安远、寻乌两县的原因。

(3)据材料一,针对赣南脐橙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请你帮助赣州提出解决这一现象的合理措施。

[解析] 第

(1)题,影响农业的气候条件一般包括光照、热量和水分,同时旱涝与低温冻害也属于气候条件;山地、丘陵地形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有利于林果业的发展;南方红壤贫瘠,是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2)题,材料二显示信丰与安远、寻乌海拔有差异、交通条件有差异,同时距区域中心城市距离也有差异。

第(3)题,“丰产不丰收”,说明价格不高、附加值不大,或者难以在市场推销,则可以相对应地采取提升品质、进行深加工、加强市场推广等措施。

[答案] 

(1)有利:

赣南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00~1000m,不适宜耕作业的发展,适合脐橙种植;赣南地区纬度较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资源充足,有利于脐橙生长。

不利: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易形成干旱;红壤广布,肥力较低;地势南高北低,有利于冬季风停滞,不利于脐橙越冬。

(2)交通条件:

信丰有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有利于扩大脐橙销售市场和范围。

地形条件:

信丰多低山丘陵(200~1000m),有利于脐橙种植,而寻乌、安远海拔高于1000m,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脐橙种植。

市场条件:

距离赣州市区,信丰最近,市场条件最好。

(3)加强宣传,积极开拓脐橙市场;培育优良品种;加强山区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地理实践力:

认识农业生产中的大棚生产

大棚是用竹木杆、水泥杆、轻型钢管或管材等材料做骨架,做成立柱、拉杆、拱杆及压杆,覆盖塑料薄膜而成为拱圆形的料棚。

大棚建造的形式有多种。

其中单栋大棚的形式有拱圆形和屋脊形两种。

高度为2.2~2.6米,宽度(跨度)为10~15米,长度为45~66米,占地面积为660平方米左右,便于管理,有利于生产。

为了加强防寒保温,提高大棚内夜间的温度,减少夜间的热辐射而采用多层薄膜覆盖。

多层覆盖是在大棚内再覆盖一层或几层薄膜,进行内防寒,俗称二层幕。

白天将二层幕拉开受光,夜间再覆盖严密保温。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租地种植的农户大多来自江浙。

下图为大棚草莓景观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各地草莓种植户多来自江浙,主要是因为江浙(  )

A.销售平台多样  B.种植技术先进

C.物流网络发达D.区域政策扶持

(2)白色地膜透光率较高,而草莓地垄多用黑色地膜覆盖,其优势在于(  )

A.减少水分蒸发B.减轻病虫害

C.增加土壤肥力D.抑制杂草生长

(3)草莓种植园里,越来越多的立体大棚正逐渐取代平面大棚,主要是为了(  )

A.充分利用光热B.节约土地资源

C.增加观赏价值D.利于空气流通

(1)B 

(2)D (3)B [第

(1)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租地种植的农户大多来自江浙,主要原因是江浙种植技术先进,品质优良。

(2)题,白色地膜透光率较高,而草莓地垄多用黑色地膜覆盖,其优势在于抑制杂草生长,用黑色地膜覆盖对减少水分蒸发、减轻病虫危害、增加土壤肥力作用不大。

第(3)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且在草莓种植园里,越来越多的立体大棚正逐渐取代平面大棚,主要是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

如图为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表形态   B.风速大小

C.天气状况D.土壤性质

2.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B.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

C.捕杀棚内农作物害虫D.方便农民夜间劳动

1.C 2.B [第1题,光伏发电主要是利用太阳能产生电能,大棚农作物的生长也要依托太阳能,二者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故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天气状况。

第2题,光伏农业大棚内使用太阳能LED灯,可以在夜间对农作物实施照明,延长农作物受光时间,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促使大棚内农作物提前上市。

]

小麦是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些年来我国小麦的种植高度已扩展到海拔4000m的高原地区。

据此回答3~4题。

3.小麦种植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改良耕作制度B.提高收购价格

C.科学培育良种D.改造自然条件

4.从小麦分布范围的扩大可看出(  )

A.自然条件的改变是导致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B.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是单一的

C.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是在变化的

D.农业区位发生变化是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3.C 4.C [第3题,小麦的种植高度扩展到海拔4000m的高原地区,是因为科学的小麦育种使得小麦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

第4题,小麦分布范围扩大反映出农业生产以前多受自然因素限制,而现代农业科技投入大大增加,农业生产受其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

 

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学习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重点)2.学会分析区域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

(重难点)3.理解工业区兴衰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

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