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433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docx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八篇

篇一

弯弯曲曲的冯河,洗切出了三十六条滩七十二道湾的冗长陡峭。

九村十八寨,点缀在这根长长的古藤上,四周是树林,四周是云雾,这就是瑶山,瑶族赖以生存的地方。

瑶家要生活,当然先要安家,安家需有房子。

于是,瑶族人的住房,多种多样。

一种是就地取材,用杉木条支撑起来的木棚屋。

屋顶盖满茅草或杉木皮,周围再插上一排排的小杂木为壁。

棚屋的式样,大都采用“人”字形。

这种房子简单方便,其缺点是潮湿狭窄,容易受到虫兽的袭击,只能临时居住。

于是,瑶胞在山中守苞谷、打野猪、观山火等,都是住这种房子。

时间一长,房子爬上一条条的野藤,周围点缀上朵朵野花,长出些蘑菇,加上蜂蝶嗡嗡,小鸟叽喳,那真有返朴归真、宠辱皆忘、人与森林融为一体的感觉。

另一种是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截一面挖成深、宽不等的山洞,再在洞外用杉木支撑,上盖杉皮。

这样,房子就一半在洞中,一半在洞外,墙壁一半是土,一半是杉木皮,颇有原始社会的味道。

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但是挖洞仍然费时费力,而且潮湿。

第三种就是“吊楼”式的建筑。

这是根据瑶山“地无三尺平”的特点,因地制宜想出的一种形式。

选一个向阳、平缓的山坡,择一个黄道吉日,用肩挑手扛挖出一块平地。

然后,根据山势坡度的大小,用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杉木支撑起来,这就成了吊脚楼。

墙壁可用木板镶嵌或泥土冲墙,屋顶杉皮、青瓦亦可。

从远处望去,支撑房屋的梁柱清晰可见,就像人站立时的脚。

这种房屋安全、干燥,冬暖夏凉,只是这种房屋,工程量大,持续时间较长,往往通过“斟工”或“打会”的形式来进行。

“斟工”或“打会”是民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集体劳动形式,今天或今年帮这户,明天或明年帮那户,你帮我,我帮你,一个帮一个。

这种形式不供餐,不给工钱,有时连劳动工具都自带,只有在顺利竣工时,招待一餐就可以了。

在瑶山村村寨寨,扑入眼帘最多的就是这种吊脚楼了。

河边、山腰、山坡上……一座座零散点缀在青山绿水中的吊脚楼,如春雨后冒出的顶顶蘑菇,如无时不有的朵朵山花,一派古朴悠远,一派韵致生动,让山野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背靠茫茫青山,前临滔滔绿水,这是吊脚楼的经典形容和绝世定格。

几根杉木,支撑起吊脚楼一个悬空的平台。

人在其中,端碗泡茶,空忽飘渺,淡淡抒情。

偶尔飘来些云雾,看云卷云舒,俨然仙境一般,飘飘然,无形之中羽化成仙。

山坡上孑然的吊脚楼,河边一轮古老的大水车在吱呀吱呀地转,几丛青竹,一缕清纱,就是一幅古朴的绝好瑶山风景。

其实,一栋吊脚楼,就是一个家,一层楼板枕着全家老小,凝固成一种独特的山居生活。

即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瑶歌声……会暂时打乱吊脚楼的平静,却使吊脚楼更加鲜活起来,多了些温馨,添了些浪漫,增了些喜气。

吊脚楼,是一幅耐读耐看的风景,永远永远——

如今,瑶家村寨在不经意间崛起了一座座新型的吊脚楼,高低错落,琉璃瓦,朱红墙,装饰精美,现代感强,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这些钢筋水泥的脊梁,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成为瑶山新时代又一道靓丽风景。

 

篇二

吃月饼对现在的小孩来说,是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往往听人说“我那孩子,几十元一个的月饼,他吃半个就不要了。

”可在40年之前,我们农村孩子想吃月饼是一种奢望。

我10岁那年,正是轰轰烈烈的年代,经常看到村里干部戴着1米左右长的高帽子,在一群造反派的押解下,在各个村庄巡回游斗,领头的造反派领着大家喊着“打倒XXX”!

“造反有理”等口号。

许多“红卫兵”都拿着梭标或长矛,仰首挺胸,样子好不威风。

有时我们一群野孩子刚放学回家就远远地跟在他们后面,甚至要陪他们在我们村庄转一遍,当他们离开村庄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站在村头,似乎有一种还没有看过瘾似的失落感。

往往因回家晚了挨母亲骂“放学回家不去砍柴,只知道疯玩”。

哪时候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经常对我说:

“这年头好人坏人是很难分清的,你这样的小鬼不要去凑热闹,不要随便乱讲话,当心祸从口出”。

当时我听了似懂非懂,也不知道本村的人为什么要这样斗来斗去。

中秋节那天下午放学回家路上,正好遇到一群造反派押着个村干部在游街,但想起今天是中秋节,放学后主动砍点柴禾免得被母亲骂。

于是回家放下书包就拿着柴刀叫上阿星、阿龙他们一起到屋后面的山坞里去砍柴。

刚走到山坞口的大路上,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左手拿着个污垢厚厚的饭碗,右手拿根拐杖,跛着右脚,弯着腰,艰难地行走着,看他那可怜的样子,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我说这位老人怪可怜的。

阿星说:

“他这几天都在这一带讨饭,晚上就住在队里的稻草堆里。

按往年的习俗,中秋节晚上母亲会分给我两个月饼,我想今晚若分给我两个月饼,我要省一个给那位乞丐老头吃。

晚饭后,和往年一样要进行拜月亮,母亲将小方桌搬到门前的坪地上,然后将两个月饼分别切成4块放在碟子里面。

外祖父点燃3支香,朝月亮祭拜后插在桌子上的半个萝卜上,接着母亲给我们姐弟3人每人两个月饼。

其实总共才一筒月饼,除了拜月亮和分给我们姐弟,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她们基本没有吃了,在那艰苦的年代,长辈们尽量省着给自己的孩子吃。

我吃了一个月饼,另一个用干净的纸包好放在口袋里。

我和母亲说:

“我要找阿星他们去玩了。

”母亲说:

“可要早点回来,别玩得太晚了。

我到阿星家有一段路,这天的月亮基本被云挡着,仅散着淡淡的光,此时夜幕已被扯下,乡村便沉浸在无边的夜色中,只有各家各户的窗户漏出一两点昏黄的灯光,有少数村民在门前喝茶聊天。

乡村的夜晚是多么的静谧。

到了阿星家,我对他轻声说,我省下一个月饼想给那个乞丐老人。

阿星说他母亲给了他3个月饼,他也要省一个给他。

于是,我们两人一起到了那个稻草堆,在暗淡的月光下,看到明显有人睡过的窝,但此时已人去窝空。

怎么不在呢?

这么晚了他会到那里去?

既然人不在,我们只好离开。

就在我们返回走了几十步远,黑暗中看到一个跛着脚,拿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朝这边走来。

是他,肯定是他。

当走到跟前时,我觉得有点发怵,但仍壮着胆子说:

“老爷爷,我们找你,要给月饼你吃。

”说着,我和阿星各掏出月饼递给他。

没想到老人却说:

“你们两个孩子真好,好人定有好报的,但月饼我不要了,今天有几个人给我月饼,我已吃了3个月饼了,我想你们也只能吃到2到3个吧。

”我说:

“我们这么晚来找你,就是要给月饼你,你就拿去吧。

”老人坚持说不要,还说:

“真的不要了,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天这么晚了,你们快回家吧,保佑你们,好孩子。

”既然他一定不要,我们也只好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同母亲说起了刚才的事,母亲沉思了片刻说:

“这年头有坏人,但好人还是蛮多的。

如果再看到他从我们门前经过,拿点番薯等吃的给他吧。

篇三

今年4月,我应邀回城口,到亢河风景区采风,为它们编写民间故事。

这10年,我没有回城口,一则忙,二是怕路途遥远,身心疲惫。

城口的路,是我心中的痛,也是我永远躲不开,绕不去的心病。

1984年7月,我从万县师专——现在的三峡学院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城口县委宣传部工作。

大约是早上7点钟,就从较场坝坐长途客车出发,中午到梁平,吃午饭,下午继续赶路。

第一天跑拢达县市休息,住武警招待所。

还好,虽然公路起伏,车内颠簸,还受得了。

第二跑拢万源,再住下休息。

第三天,行程真让我怕。

车过走白沙,翻八台,人在云里雾里不说,那公路窄如羊肠,20岁,血气方刚,身体健壮,一样怕,而且发生了最不愿看到的事:

晕车呕吐。

车上呕吐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七八个,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

车速极慢,上坡像蜗牛负重,发动机如得到了齁病的人,喘息不断。

从此,我最怕的不是工作,而是出行。

因为城口的交通,实实在在太落后。

当时开县到城口、走大竹河到万源的公路都未通,出入县境,只有这条独路可行。

可是怕啥偏来啥,到万县市开会,单位把一半多的出差任务给了我。

也难怪,当时单位不到10个人,老的老,小的小,出差这种事,差不多就两三个中青年身体扛得住。

不去是不行的。

每次出差回来,我都要“秧”好几天,才能复原。

最危险的一次,是雨天到万县市开会,我坐的公交车在木瓜口至庙坝之间,车刚过就山体滑坡,山上滚下比脸盆大的石头,如果迟过几十秒钟,我们的车绝对遇难。

即使车上的人不死,也会受重伤。

事后,大家下车,一个个脸色卡白,庆幸死里逃生。

至于下乡,我步行过很多次,比如到余坪、中溪、黄安、周溪、沿河等等,当时都不通公路。

雨天走这些山路,生命都是悬起的。

发生塌方断路的事,随时可能。

城口的交通,大大地制约了社会前进。

当然不是政府不努力,是受地形和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的限制。

而这次,我走的城万快速通道,小车开到60码,我直叫司机开慢点,一则路好,但弯道仍多,二是我想看看风景。

这条路从万源进城口地界,差不多全在山沟里穿行。

钻洞,沿河谷行,所以平稳,而且四月天,景色宜人。

要不是采写任务急,真想下车漫步,赏花观景。

当天我们是中午从万州出发,下午6点左右抵达城口城区,约行车4个小时,这比1980年代,节约了几十个小时。

比2000年,节约了近5个小时。

当时走开县,钻雪泡山的洞子,要一天时间。

我感受到城口这些年的交通大发展,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城口的进步。

交通不便,发展经济是不可能的。

有货运不出呵,卖啥?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卖不出的,就不是商品,仅仅是产品。

因为它没有实现“交换价值”。

曾经到城口挑过粮食的老作家谢声显对我讲,1960年代,他们运粮进城口,走八台,那要五、六天才能到达。

特别是从白芷山到庙坝,那个路,真是难走,如果是雨天,根本步行不了,只好找农户借宿,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跌下悬崖,粉身碎骨。

四十八道脚不干,至今他还津津乐道。

在城口,我曾经参加1980年代第一次编修县志。

才晓得城口以前有很多栈道,比如木瓜口那段,至今还能看到栈道打的眼子。

比如青龙峡那段还依稀见得到痕迹。

先人们为了出境,煞费心神劳力。

1984年的秋天,我随文化局去双河、余坪这带采风,见识了白芷山的厉害。

那个路,虽然叫公路,窄,陡,多弯道。

据说,万县市的司机跑城口的长途客车,胆小的只好请城口的司机开城口的路。

这个我绝对相信,在川西平原长大的我,见着这路,就开晕。

这次进城口,是从洞中穿行,所以见不到八台云海,有点遗憾,但不翻山,身体好受多了,进了城,仍然精神抖擞,晚上可与老友喝半斤白酒。

如果是以前,早病人般躺在床上,别说喝酒,喝水都不情愿。

修城万快速通道时,我早离开了城口,但我曾经多次打听过。

毕竟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洒在了城口这片红土地上。

1997年,我到万州《三峡都市》任副刊编辑,文学圈对我认可是“城口马卫”。

不管我情不情愿,城口都烙进了我的生命,胎记般一生相随。

城口人吃苦耐劳,城口人敢于牺牲,所以终于修成了天路一般的城万快速通道,拉进了和现代文明的距离,融入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

这些年,不是不想回城口,是心中怕。

好在城口到万州的高速公路在修建了。

据说,万州到西安的高铁,也要经过城口,如果建成,到城口就一个小时吧,那时我会多回来看看,这儿的山水,这儿的风情,这儿净土般的天地,会给我的写作生涯,带来更多可以创作的素材。

也会给我的人生,带来更丰富的享受。

写一部关于城口的书,是我计划中的事,交通便捷了,我会多回来,深入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回报老区,回报这方热土。

篇四

78年我结婚,同事送了一部收音机,上海海燕牌的,老婆爱惜备至,每天都要抹拭一遍,不听时用一快红丝巾盖住,遮灰。

老婆爱听广播剧,晚饭后,边织毛衣边听,一出《杜十娘》让她感叹唏嘘。

收音机是我家唯一能发声的机器。

此后有了收录机。

收录机不光能收音,放音乐,还能录音。

原先,听说某家的孩子歌唱得好,在电台录了音,觉得既荣耀又神秘,而今我将儿子的哭声、笑声、老婆的叫喊声、与我的吵架声一并录入,事后放出来,一家子笑倒。

接踵而来的是电视机。

电视机上市大约在80年,进口的、国产的都有。

但不好买,我好不容易才从商场枪购回一台,日电牌,灰色外壳,14寸,小小的屏幕,比一本娃娃书大不了多少,但已令我们全家欣悦不已。

那天老婆特意炒了几个好菜,打了酒,犒劳我。

我们住大杂院,是院里第一家电视户。

那时已有了电视剧,每天晚上8点开始,老婆枪天枪地忙完家务,早早守在电视机前。

当时放巴西的片子《女奴》,看电视剧的感觉远非听广播剧可比,有音有画,直如小电影,老婆看得心满意足。

此后电视机大普及,家家户户荧屏闪烁,当《武松》、《霍元甲》出现在一个个小小的黑白世界里时,街上几乎断了行人。

黑白的还没有看够,带彩的又铺天盖地而来。

彩电,当时20寸就称为“大彩电”,有了它,无异于将电影院搬回家(这恐怕也是日后电影萧条的原因之一)。

几年后,20寸的也嫌小了,都升级为29寸的。

去年搬到新居后,我们换了一台平板,壁挂式的,屏幕比29寸的大一倍,一打开,整整一面墙都变得色彩缤纷了。

藉它,我们看祖国,看世界,激情满怀地看世界杯,看奥运,尤其是北京奥运。

回头再说电话机。

电话进家门,过去几乎不敢想像。

我与老婆谈恋爱时,有事她只能打公用电话,那时我在工厂上班。

电话打进来,要经过厂办,再转车间,才能传给我,其间还得有人跑腿通知。

有时传电话的找不到人,老婆的电话就算白打了,见了面,落埋怨不说,她还满怀狐疑地追问你干什么去了?

和谁在一起?

85年,家里安了电话,老婆给所有的亲朋报喜讯,此后便盼电话铃响。

几天不响,一次响了却在半夜,是她的闺密,家里也安了电话,高兴得半夜睡不着,想找人唠嗑。

然而只不过数年,手机问世了——你就是借我爱迪生的脑袋,我也想像不出有朝一日能将电话机像烟盒似地装进上衣口袋里。

如今它已成了人们的随身之物,我有,老婆也有(而且已经换了几代),下班回家吃饭都要先打个电话报告一下。

至于计算机,我就不敢问津了。

从小就听说过它,高深莫测,神秘得不得了,得几间房子才能容得下它庞大的身躯,当它被称为电脑时,已经缩身不知多少倍了。

当时一些作者纷纷“换笔”,但之于我,它仍然是“高科技”,我想我这辈子只能手写笔抄了。

2005年遇某作家,他极力鼓励我学用电脑,我几经犹豫,终于鼓起勇气,将电脑请进家。

当我第一次试着输入自己的名字时,显示屏上立刻出现了几个端端正正、笔画清晰的方块字,我兴奋得不能自己,这是我人生头一回不用笔写的字啊!

我忙拽出在厨房忙活的老婆,看,我的名字也上了电脑哩!

从收音机到计算机,再到智能手机,这就是我家40年有声有色的历史。

时代变化太快,过去有一句口号,叫作“一天等于20年”,这是夸张,现在看来仍然是夸张,但似乎已有了一点现实的感觉。

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些幸福,你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历史又翻到新的一页。

前日,儿子把一辆崭新的东风雪铁龙开到家门口,在楼下把喇叭摁得震天响。

从此我家又多了一部能奔走如飞的机器。

这不是梦吧?

篇五

我出生于1925年,从我爷爷那辈起,家里一直住的就是茅草房,墙是用泥土坯垒起来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每到下大雨,全家人就要把所有盆盆罐罐摆在地上接雨,不一会儿就接满了。

我是1948年在河南民权县参加工作的,1951年跟随南下工作团,到广西玉林地区专署进行土改试点。

1955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副场长,到平乐县牵头创办广西农垦国有源头农场。

农场涵盖周边四个县的荒山野岭,面积有14万亩。

当时,我带领大伙打土坯,晒稻草,盖起一批茅草房,作为工作和生活用房,开始了创业历程。

直到1958年,我被打成右派,免去职务回到民权老家。

197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国家开始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路,实施改革开放。

这一年,我被上级平反,恢复原职和商品粮。

我带着五个子女,一起回到源头农场,继续当副厂长。

后来,又先后到平江农场、南宁职工大学工作,直到1984年离休。

离休后,我用上级拨付的一万两千五百元安家费,在老家盖起了四间瓦房。

当时,大女儿刚刚考上大学,二女儿、三女儿、四女儿和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全家七口人就挤在这四间瓦房里。

虽然生活条件比较寒酸,但比起以前住茅草房的时候,已经感觉好多了。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家立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1997年,三女儿在漯河结婚,我和老伴跟着从民权迁居到漯河。

在漯河,我又先后搬了几次家,房子越来越宽绰,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

2018年8月5日,我和小儿子一家又一次搬了新居,住进了沿河的高层楼房。

新房在九楼,为四房两厅,厨卫齐全,上下楼坐电梯,出门就是风景如画的沙澧河景区,没事遛遛湾散散步,打打门球,心情很舒畅。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古代诗人的愿望,终于在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

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家庭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私家车。

我今年93岁了,老伴也88岁了,子女都有稳定的工作,过着幸福的生活,外孙还到加拿大留学。

这些年来,儿女们经常带我们老两口外出自驾游,南京、西安、洛阳龙门、嵩山少林寺都留下我们的身影。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健健康康,活他个100岁。

在此之前的一个小目标,就是见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幸福生活。

这样的好日子,我还没过够呢。

篇六

记得在小时候,别说是打电话,就是看一眼电话也难看到。

那时节公社的办公室里倒是有一部电话,是那种"摇把子"的。

但那房间的门经常是关着的,门上写着"电话重地、闲人免入"几个字,让人生出几分神秘感。

只有在做游戏时,我和小伙伴们模仿着电影里的人物"打电话",算是过一把"电话瘾"。

长大后当了兵,分配在营部通讯班,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接、转电话,从此就真正跟电话打上了交道。

机房里有一台二十门的小型交换机,其原理较简单,就是每一个用户有一对线,线头接到交换机上。

对方摇动电话机,交换机上的信号灯就亮了(如灯火管制则是蜂鸣器微弱地振动发音),值班员见状,于是便插上总机插塞与他通话,问他要哪里,然后根据对方要求将他那对线的插头插到他所要的某用户的塞孔里,这样,两用户之间就对接通话了。

为了防止用户在电话里泄露军事机密,在用户通话时,总机值班员可以监听。

工作之余也免不了和战友聊聊天,过过"电话瘾"。

当我退伍回乡时,已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

下了火车直奔县城邮电局打电话,一看,还是"摇把子"。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基本上仍是"摇把子"的"一统天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九十年代初,程控电话开始进入城镇乡村,但一下子还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那时安装一部电话要三千多块。

这么多年没拨弄过电话,我心里也痒痒的。

妻子也很理解,于是装上了在当地堪称是第一部的电话机。

当时,心里头那个乐呀,心想,这辈子真是与电话有缘。

为了过过"电话瘾",经常有事没事地与朋友或同事通电话。

改革的春风使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装电话所带来的欣喜没保留多久,不知不觉间,手机又开始成为人们青睐的"宠儿"了。

为了打电话的便捷,我又买了一部手机。

现在使用的是一部智能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在手机上还可以微信聊天、上网、看电视电影或者网上订票网上购物……。

毎当我聊完天准备就寝前,总要向朋友或在群里发一个"晚安好梦"的表情符号,想到过去道"晚安"时,总是得打一个电话,相比之下,用表情符号道"晩安",图文并茂,显得惬意而又温馨。

改革开放给国家和民族的各个层面带来了巨大的全方位的影响。

从作为难得一见的"摇把子"电话到多种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小小电话,浓缩着时代变迁的影子;电话声声,似在传颂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篇七

幸福生活是首歌,歌唱着老百姓的欢乐年华;幸福生活是首诗,抒写着时代的繁荣富强;幸福生活是股清泉,流淌着改革开放40年的甘甜,永不停歇。

第一颗星——“幸福自来水”

我的家乡地处福建莆田沿海,由于区域内没有河流,海平面又低,水井不但易干涸,而且水质又咸。

吃水问题一直影响着全村人的生活,多年来未得到有效解决。

去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每家都出一部分钱,终于建成了一条通到家家户户的自来水管。

妇女们不用再为洗衣物而发愁了,男人们劳累一天回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洗个热水澡了,连喜欢喝茶的老爷爷们也笑得合不拢嘴了,因为用自来水泡茶茶更香了。

第二颗星——“幸福学生娃”

上了镇里的初中校,因为学校属于“农村寄宿制义务学校”,不仅不用交学费,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营养早餐,如果属于低保照顾对象,另外再加一顿丰富的午餐。

每年学校都会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奖学助学金,让学生们能够你追我赶,定下目标,努力奋斗。

学校的大门口写着:

“教好一个孩子,振兴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人民。

”我们的学校已经通过省三级达标学校的验收,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会越办越好,我们这些学生娃会越来越幸福的。

第三颗星——“幸福渔家乐”

我村虽然地处偏僻地区,但是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滨花园”之称,因此镇政府在我村开发了旅游景点。

没几年功夫,来我村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我村有一些人瞧准商机,办起了“渔家乐”,专门经营海鲜小特产,结果吸引了许多城里人专门开着小汽车来吃喝。

村民们的“渔家乐”越办越兴旺越办越红火,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红砖碧瓦的小别墅。

第四颗星——“幸福夕阳红”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一部分人有钱了,闲得无聊,便出现了聚众赌博的现象,先是一些老年人在老协会里赌,接着一些年轻人也参加进来,而且越赌越大,警察都到村里来了好几次。

于是,村里提出“让生活更富裕更文明”的口号,花大力气建设农民娱乐场所,建设了图书室、健身室、篮球场、门球场,组建了车鼓队、老年舞蹈队,引导村民养成健康、向上的休闲生活方式。

特别是那些老年人,他们一边享受着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一边开心地安享晚年,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第五颗星——“幸福小城镇”

自从小镇开展天云路示范一条街景观综合整治活动以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推进。

路面拓宽了、绿化了,路灯、夜景等以及立面改造工程同步推进,统一用咖啡色木塑材料包装,墙体色彩统一粉刷,广告牌统一设计,大大提升小镇的品位形象,整条街道变得宽敞整洁美观,我的心也无比亮堂了。

家乡这一乡下中心集镇建设,在短短时间里,改变了模样,让我仿佛置身于城里一般的精致化时尚化中,流连忘返,好像这不是我的家乡,将信将疑。

小镇自2011年被列入省级试点小城镇以来,努力建成一批体现埭头沿海特色的新地标。

农民公园正南方面,新辟一条通往平海渔港的公路,已经运营了。

这田园风光与城市元素交错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既难言又美好。

我的家乡建设日新月异,离不开顶层设计。

2012年3月21日上午,福州、莆田、宁德三地市市长分别在《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推进福莆宁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此意味着福莆宁同城化大门开启。

这对于我的家乡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无疑是一件值得载入乡村发展史册的喜事。

2012年7月27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将加快推进家乡的城乡一体化进城。

集镇对面便是停车场,301路、302路、501路和502路等路车四通八达,直达动车站,连通石城中心渔港、平海渔港、工艺美术城、妈祖祖庙、山塘珠宝城以及国家级木材加工示范区等,这与来祖庙朝拜的人流、各类专业商城的商流、观光客流、在外办民营医院的回乡筑巢引凤流等,汇成家乡流动的风景。

近年随着妈祖信仰的兴起以及海丝的兴盛,家乡扬名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一带。

有了便利的交通,古人诗词中的“何时归到望仙乡,故旧相迎兴味长。

六月海风吹溽暑,瓜田白酒稔清香。

”的遗憾,不再出现。

家乡有了高铁,便一日千里万里了。

家乡清风徐来,泥土芬芳,夹杂着盐碱味和鱼腥味,一幅田园安居图跃然眼帘。

我们的岁月,有桃红柳新的景致,也有落花流水的惆怅,有艳阳高照的开阔。

我看到家乡这一福建沿海重镇的希望,看到侨乡的新蓝图,看到繁华的港口,看到正在崛起的省级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暂新画卷。

我们正在向幸福小城镇出发。

晨曲,像风一样轻灵,而她的夜晚,又像飞泉飘逸洒脱。

幸福生活多颗星,幸福指数五颗星!

党的政策惠农家,幸福每一家!

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怎能不幸福!

篇八

是改革开放政策圆了我多年的大学梦、记者梦和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