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436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docx

湖北省七校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湖北省七校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考试时间:

2017年4月21日上午10:

20—11:

50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A.统治者应减少独治实行众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统治者应实行仁政

2.西汉实行的察举制对于辟召的官吏多采用“试职之法”,而关于“试职之法”的史料中,频繁出现“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等字眼,该现象表明:

A.西汉官吏选举首先考虑儒士B.西汉法家思想在选官中仍起作用

C.西汉选官制度形式繁琐 D.西汉儒学始终占有统治地位     

3.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

A.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B.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

C.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4.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

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5.唐朝建立之初,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对过去经说进行整理,孔颖达等人最后编订了一套统一的解说——《五经正义》,该现象说明:

A.唐代统治者热衷于研究儒学B.唐代儒学受到道学、佛学的冲击

C.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D.唐代儒学呈现出新发展

6.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

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

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7.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8.清朝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以人物、花卉画居多,趣味的表现自由,颜色鲜明,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甚至把书法、诗、绘画完美结合,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中期工商业的发达  B.中国文化的浓厚地域性

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画家们开放的社会心态

9.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A.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B.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D.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10.下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

它不能作为直接材料来说明:

A.设计精美,印刷精良 B.中国近代火柴业开始兴起

C.实业家的爱国精神 D.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1.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这是国人研究日本维新史的名作,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

“此书早布,可省银二万万两”。

这主要反映了:

A.洋务运动由学习欧美转向学习日本B.思想文化能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C.甲午战后的反思逐渐深入制度层面D.对日本缺乏了解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12.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

“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3.某历史学家曾说,__________以“民族国家”为新效忠对象而取代旧式“宗族”“种族”和“国君”的对象,反映民国以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___________”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土地革命

14.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

“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

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C.不愿联俄联共 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15.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应该填写:

1894——1912年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年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35——1945年

1949——1956年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D.抗日救亡,民族复兴

16.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现在看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统一大业,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A.日本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滔天罪行B.抗战中的国共关系

 C.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和国外战场的英勇抗战D.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

17."三自一包"是刘少奇于1962年推出的农村经济政策。

“三自”即指“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一包”就是“包产到户”。

这说明了:

A.最早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并未改变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  D.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18.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之死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

A.甲:

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B.乙:

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C.丙:

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D.丁:

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19.公元前494年,罗马与邻近部落发生战争,平民拒服兵役,要求贵族禁止不利于平民的债务法,执政官被迫口头应允。

由此可见:

A.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取得完全胜利B.该债务法成为罗马的首部成文法

C.罗马法的发展与政治形势相关联D.罗马平民主导国家政治军事生活

20.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

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

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21.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

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22.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他实际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

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

在他的内阁中,大臣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是:

A.首相掌握最高行政权 B.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上

C.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 D.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23.罗斯福“新政”(NewDeal)的核心称为三“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其时国会通过法案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力。

该规定属于哪个领域:

A.经济复兴(Recovery)B.社会救济(Relief)

C.财经改革(Reform)D.农业改革(Reform)

24.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

时间

事件

1500年

地理大发现

1600年

早期殖民扩张

1800年

近代工厂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广

1900年

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50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00年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A.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B.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C.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D.展示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

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

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

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

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4分),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9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

(6分)并分析中共召开14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所处的有利国际条件?

(6分)

 

26.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表述。

阅读【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找出两岸教材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台湾版p.20、21:

英国本来在我国的商业利益最大,各国画定势力范围后,英国的商业活动反而大受限制,于是怂恿美国出面斡旋。

……于光绪二十五年,分别照会各列强,主张开放中国门户,使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机会均等。

这就是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

  次年,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但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却使我国国计民生愈陷困难。

  大陆版p46、47:

十九世纪末,美国加紧了对东亚的扩张和渗透。

小字的部分:

从1840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

……1899年秋,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的照会。

……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

英国首先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它国家也先后表示同意。

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1905年2月,《国粹学报》月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

什么是“国粹”?

国粹派认为,“国粹”就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括“语言文学”、“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为什么要提倡“国粹”?

主要目的有二:

一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鼓吹“排满光复”。

二是从古代的“良法美意”中寻找某些可以克服或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对策,反对“醉心欧化”。

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有所怀疑,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缺乏信心,企图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去寻找救时的药方。

——李侃《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国粹派的主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国粹派思潮出现的原因。

(7分)

历史试题答案

1-24:

CBDBCBDCABCCABDCBDCCACAB

25

(1)目的:

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

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分)

原因:

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

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4分)

利弊:

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

(答出任意3点得5分)

(2)区别:

(6分)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否定私有制、市场和价值规律;

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判断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国际条件:

(6分)

政治:

两极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国际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经济:

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思想文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发展等。

26.异同比较:

  1、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台湾版是说英国为了自身利益怂恿美国出面;

大陆版认为是因为美国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动提出。

(4分)

  2、由文中可发现大陆版有强烈反美情结,“小字的部分从1840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

而台湾版则略有赞扬之意“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

(4分)

原因:

台湾版教材站在统治阶级亲美的立场上;

大陆版站在人民反帝的立场上进行评价。

(4分)

27.主张:

(2×4=8分)

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反对全盘学习西方文化;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

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原因:

(7分)国粹主义思潮产生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

(1分)清朝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中国民族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尖锐;人们寻求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出现了一批中国传统文化根底较深的革命者。

(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