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9477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docx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

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髓与思想内涵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

这些阻力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阻力——无知无畏更可怕

  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完成的,后人总是在接过前人的知识后,再根据新的实践(实事)探求更新的规律(求是),好比上了二层楼再上第三层。

如果没有以往的知识作基础,就像空中硬要起楼阁,无苗硬要收庄稼。

许多时候的不实事求是,都是无知造成的。

历史上,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海岛上去求长生不老药,这种蠢事以后又有不少帝王干过,只因两个字:

“无知”。

他们不知道关于生命的基本知识。

我当记者时采访过这样一件事。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寨、昔阳被树为全国农业先进典型,一当典型就神化了。

当时省水利厅帮县里修一条大坝,地质部门认真勘探后选定坝址,县委某领导人来到现场一看,说不好,搬起一块石头,离开坝址几十步,往地上一放说:

“就从这里起线!

”技术人员哭笑不得。

这位县委领导没有水利和地质的基本常识,怎么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决策呢?

  无知是实事求是的第一道屏障。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经验阻力——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自己的经验。

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

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容易造成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只靠经验不可做到实事求是。

真正的发现规律,只有靠新的实践。

在战争时期、土改时期,我们有许多经验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对经济建设就不一定适用了。

1958年的“大跃进”,是群众运动经验对经济规律的失败。

“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经验的失败,是革命党经验对执政党实践的失败。

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

对于过分相信自己经验的人,需要大喝一声:

经验的一半是失误。

因为这里面只含有被过去的实践所证实的部分,还有一半等待将来的实践来检验。

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

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3.习惯阻力——画地为牢

  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

列宁讲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习惯和我们前面讲的经验还不一样。

经验是知识,是有限的模型;习惯是思维方法,是力量无穷的武器,用错了危害更大。

习惯思维就是保守,是妨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

比如中国旧社会中妇女缠足,明明摧残身体,但这个习惯却延续了几百年。

改革开放之初,又有许多旧习惯在阻碍进步。

比如人们没有法律意识,即使有理也不愿上法庭,认为丢人;比如羞于经商,认为是投机赚钱;还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种自留地、把私营企业、把集市贸易、把商品交换、把市场经济,甚至把农民多养几只鸡,种一点菜,工人下班后在外干一点私活,都说成是“搞资本主义”;把商品流通说成“投机倒把”;把对上面的,甚至报上的不同意见就打成“反党、反革命”(现在回想起来很难理解)。

而且多年中已经习以为常,已成了是非标准。

这种习惯常常可以统治一个地区、一部分人,甚至全国人多少年,而且很难改变。

习惯把人控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空间,使你看不到新的外部世界,当然也就难实事求是,发现客观规律。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跳了出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突破。

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4.书本阻力——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的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

陈云同志在晚年有一句话: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

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也会成为阻力。

古语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

由于这种认识要靠一代代人的接续才能完成,前代人只好将已有的认识付之于书。

这些经典由于其权威性,一方面对后人的参考价值极大,另一方面它所造成的迷信力、束缚力也很大。

不是经典不好,是读书的“人”不好,不该把它看作万能,不该作茧自缚。

恩格斯就曾告诫那些企图从自己书中寻找未来社会图画的人说:

你们在我这里连半点影子也找不到。

邓小平说:

“要求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可能有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推翻和补充书本上的结论,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

  5.实践阻力——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实践阻力是指当时某一阶段的客观实践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主客观无法一致。

这是实事求是的第五道障碍。

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继续实践,等待瓜熟蒂落。

  恩格斯在解释假说并不是真理时有一段名言: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300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必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海王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确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26页)可见,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实事求是,而是客观实践还没有到这一步。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1976年10月,逮捕了“四人帮”,大家急着让小平出来工作。

叶帅说:

“不能急,要不真成了宫廷政变了。

”现在我们都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殊不知就在这次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规定:

“不许包产到户”,十一届四中全会才前进了小小一步:

“不要包产到户”。

实践之履在艰难前行。

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不是以前不想提,实践要一步一步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设想。

在这之后的161年间,世界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实践)。

苏联东欧是一支,建立社会主义70多年后又垮掉了。

中国几经曲折,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可见要逼近真理,其间隔着一个多么漫长的实践过程。

这时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将来的社会主义还会有更大的差别。

这是理论与实际的误差。

修正这种误差只有靠实践,谁也不要奢望省略它,超越它,一步跨到共产主义。

我们第一,要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二,要耐心,千万不能犯急性病,不能妄图缩短甚至跨越实践。

  6.自满阻力——唯我独尊,听不进意见

  人一自满,便不能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

凡这种人大都有知识,有经验,而且还很丰富。

这种人在当初可能曾经实事求是,但当他取得一点知识,有一定经验之后就渐渐变得骄傲自满,变得固步自封,滑到了唯我独尊的深谷。

  历史上因过分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

《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脱离了战局的实际。

李自成也是个自满的典型。

毛泽东同志曾劝人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李自成在夺取政权之前待人处事,审时度势,各方面还比较谨慎,比较能实事求是;一坐上大顺朝的宝座,就忘了内外危机,就不能明察秋毫,终至脱离实际,丢了江山。

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是首倡实事求是的,1949年进城前他还特别提醒全党,不要学李自成。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特别提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甚至规定了不祝寿、不以人名命名、少拍巴掌、少进酒和挂像时不与马列并列等细节。

但是到晚年,他却背离了这一原则,又过分相信自己的权威,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新实际。

  7.权威阻力——自以为是,号令天下

  恩格斯说:

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显而易见的权威。

社会不能没有权威。

权威是某一领域正确意见的代表,正像经验是有益体验的总结。

但是权威有两面性,它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但不能包办未来。

现实生活中只有过去和现在的权威,而没有将来的权威,它一样要受实践的检验。

当权威发挥其正确的指导功能时,我们探求新事物会事半功倍;当权威持错误的观点而要别人服从时,我们在通往实事求是的路上便多了一道障碍。

况且在很多情况下,除屈从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自觉服从权威,这样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高权威。

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由于他的绝对权威,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还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就造成不少无法挽回的遗憾。

现在人口问题已成了中国最大的压力。

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主张“控制人口”。

后来毛泽东同志反对,说人多热气高。

康生、陈伯达又兴风作浪,批判马寅初的观点是资产阶级人口论。

结果错批一人,多生数亿。

1959年庐山会议前,党内已有不少反冒进的意见,庐山会议原来也准备纠“左”,会议中间又转成反右倾。

连续几年周恩来、陈云的经济思想都遭到批判,在农村包产到户问题上,邓小平、邓子恢等同志的正确意见也遭否决。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的权威和大家的服从,结果使我党在经济建设、农村政策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实事求是。

  我曾经忽发奇想,如果把每一个学者,当初怎样受权威压制,后来又怎样以权威而压制别人,这样排列下去,就是一条如长城城垛式的波浪线,这正象征着事物的波浪式发展。

每一个权威在他事业和学业的兴盛时期都给社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历史所记录的大都是他这一瞬间的光环。

但是正如人的肌体会衰老一样,不少权威的思想在晚年却变得保守消极,无法继续新的贡献。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权威,一方面又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不能靠他们鼎盛时期的光环来为我们永远地照亮,更要警惕自己不要自充权威。

  8.利益阻力——私心作怪,明知故犯

  马克思讲: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

各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很对立,所以同样一件事,一项政策,会有不同反映,所谓众口难调。

这也给实事求是带来困难。

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项政策好,实事求是,但因侵犯了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利益,遇到客观阻力,难以推行。

二是某集团明知这件事对,但考虑到自身利益,昧着事实或良心有意不去推行。

这时实事求是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集团势力的变化。

  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小的利益关系。

一些小的利益阶层和人群,从本阶层、本团体出发,会对一些本来合理的正确的决定、做法,表现出或多或少的抵触和反对,经常妨碍实事求是的进程。

这就要求主政者能站在最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按社会规律办事。

同时也能照顾到各方利益,特别是不能借权谋私。

  9.行政阻力——最后的阻力,强制阻拦

  比之与客观不符的无知、书本和经验阻力更可怕,就是这种认识被上升到政策、法规、制度、体制,并通过行政权力去推行。

这时实事求是遇到的阻力,已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法律、行政的制裁与限制。

这是一种“硬实力”,一种强制。

  我国在探索改革的过程中,曾遇到不少阻力,这里有认识上的,但也有已上升到行政规定并以行政权力施行的。

如农村土地承包,我们曾长时间认为是资本主义(认识)并写入文件限制(行政)。

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一家养鸡超过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要“割尾巴”。

以至于发生这样的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眼看极“左”的农村政策造成地荒人逃,在就要饿死人的情况下,决定分田承包。

但当时这与规定不符,他们就私下定协议,按手印,立字据,分田承包,如以后事发,甘愿坐牢。

可见,由行政权力和体制所造成的阻力,在一定意义上已使得实事求是变成一种“地下工作”,一件多么艰难而又危险的事。

当然,现在的小岗村,已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光荣起点。

  随着实践的发展,历史的推移,政策、法规、行政命令、体制等必然要过时或不适应,它就成了实事求是的阻力,这时改变它就表现为一种改革或革命。

因为这时所求的已不是某一项规律,而是整个社会转折发展之大规律。

实事求是如逆水行舟,每行一步都有其难。

但这又是认识的必由之路,再难也一定要走,而且一定能成功。

事物对立统一,有阻力就有克服这些阻力的办法,归纳起来有七个前提条件,或者说七个动力。

其中有三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都提到了。

  1.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说真话,是去求真理。

谁不想求真理?

但许多情况下是我们不敢去想,不会去想。

要继承就得发展、创新和超越。

许多科学发明、发现,首先是它一开始就选题定位好,定在了前沿突破的位置,一入手就着力于创新。

科学界有句名言:

“提出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条条框框多,随风倒的现象多,本本主义多。

他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又说: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

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他还说,要杀出一条血路。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谈到,少年如朝阳,如乳虎,气盛、豪壮、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

解放思想,勇敢精神,是开拓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

  2.不断学习

  无知、自满、书本、权威和经验都可能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这就得靠学习去克服它。

因为这五个方面的东西都只代表过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的。

要探求新路必须既继承又超越,既保持传统又有创新。

只有在学习新事物中才可能找到新规律。

  学习,主要是学知识,学理论。

知识,是社会全体成员在探索社会规律过程中的共识和结晶,是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

你只有掌握了最新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客观实际、贴近规律。

一切革命,都是新知识、新观念对旧知识、旧观念的否定,最终是新规律的呈现。

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我们学习的节奏也要快。

理论是思想方法,是探照灯,比知识更高一层,解决怎么认识世界。

理论拨开事物的现象而揭示规律,因此在本质上更切合实际。

我们在取得政权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搞越纯越好、“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直到探索碰壁后才悟到了一个理论:

“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如果早接受这样的理论,那么就可以少走弯路几十年。

  学习理论,一方面要掌握继承前人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习新理论,从实践中总结新理论。

因为如前所述,过时的、不完整的理论也会成为新探索的阻力。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总结了原有错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进行实践探索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

只有尽量掌握全部的新旧知识和理论,我们的思维才可能尽量逼近实际,才可能实事求是。

  3.勇于实践

  实事求是,说到底你得去“求”,就是说要实践。

要实事求是,探得一点真知,就要勇于实践,要准备吃苦,准备失败,准备牺牲。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回想革命和建设的路千山万水,曲曲折折,哪一条真理不是从无数实践中提炼而成的?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之所以成为近代百年中国的三位伟人,是因为他们亲自参加了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全身心地投入。

而一项事业的成功,常常是要靠数代人勇敢坚定、锲而不舍的实践才能完成。

不敢实践,不肯吃苦,远远站着,或浅尝辄止,是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的。

  4.无私无畏

  实事求是,有时表现为艰苦地探求,有时表现为只要敢面对事实说一句真话。

所以无私无畏是实事求是的动力之一。

特别是当实事求是遇到来自权威和行政方面的阻力时,更要靠无私无畏去克服和坚持。

这时的胜利不在知与不知,而在敢与不敢。

文天祥《正气歌》里说“在齐太史简”,说的是齐国的臣子崔杼杀了国君,第一个史官照实记录,崔杀了他。

第二个又记,崔又杀。

第三个,又杀。

第四个还这样,崔实在没有办法了。

现代的例子,比如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坚持正确主张不妥协,在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中,他说:

“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被批,张闻天还是要讲话;张被批,黄克诚还是要讲。

这些用生命换真理的勇士在历史上的光辉永存,这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学识、经验、功业等,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有着勇敢无私的抗争精神,敢说实话的态度,有着高尚的人格。

  5.自知之明

  如果在实事求是大路上,无私是一把横扫荆棘的利剑,那么自知之明就是一个灵敏而又谨慎的“探雷器”。

  既然骄傲自满是实事求是的大敌,就需要有“自知之明”这个天敌来制服它。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之所以会犯不实事求是的错误,有时是因为不知实情,有时是因为不敢知道实情,有时是因为知道了而不敢说出实情,而有的时候则是因为自以为这就是实情,不必要再去了解其它。

这样,我们就陷进雷区,随时有失败毁灭的危险。

认识者一旦将自己置于认识的误区是最可怕的。

周恩来、博古等同志在红军时期曾反对过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但后来自觉不对,立即改正,为革命作出了大贡献。

他们襟怀坦荡,甚至于以后还拿这件事教育党内同志。

而王明、张国焘则无自知之明,一错到底,直到最后碰壁,碰得粉碎。

有自知之明,在许多时候首先不是表现为进取,而是表现为避祸、避丑,减少失误。

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这样。

曾国藩主持镇压太平军后,其权其威煌煌赫赫,于是有人建议他趁势造反,夺大清天下。

他说大清气数未尽,未敢造次。

赶紧自裁军队,得以全身。

巴金晚年,常有人求字,求题书名。

他说:

我字不如茅盾,茅公在世时,能给人写字,我却不能。

人们更加尊重他。

  可见,自知之明应该是加在我们认识路上的一道保险,就像猎人上路先检查一下枪里有没有子弹。

自知之明者,就是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随时准备纳新知而求真理。

  6.发扬民主

  有时可能会因为权威、行政和私念方面的因素而妨碍实事求是。

克服的办法是有一个:

民主制度,民主环境。

小平同志在那篇著名的、后来被看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中,专门有一个小标题讲“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他指出:

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重申“三不主义”:

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

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公民权利、党员权利、党委委员的权利,必须坚持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这是小平同志对历史的深刻总结,高度概括。

我们党曾有几次在实事求是问题上的深刻教训,给我国的革命、建设造成过令人痛心的损失。

比如,1958年的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说假话现象。

而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

这从反面证明,只有民主制度、民主环境,才能保证党的政策方针实事求是。

政治上不民主,敢说真话的人就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制。

经济上不民主,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受到破坏。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一个政权怎么跳出周期率、永葆活力的问题。

毛泽东作了回答:

“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那次谈话后又过了60多年,这期间可以说,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将来实事求是还得靠民主。

  发扬民主,小者便于人人讲话,集思广益;大者便于一个党,一个政府将自己的政策置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7.健全制度

  社会为能正常运行,必得有一定的制度。

所有文化形态,不管是知识、思想、道德,还是美丑,都要凝结在制度上来,以制约人的行为,保护社会进步。

实事求是是人类探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科学的方法,当然要靠先进的制度来保护。

  1980年8月邓小平关于制度改革有一段经典的讲话: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总之,实事求是,是一个思维方法,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它关系一件事乃至一项事业的正误成败,因此,它又是一条思想路线,是一个行动纲领。

主题延伸

  1、“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班固所撰《汉书·河间献王传》,据记载:

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也就是说,河间献王刘德的“实事求是”,是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随着明清“崇实黜虚”实学思潮的高涨,考据学兴起,考据派重新提出汉代的“实事求是”,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集大成者阮元,系统地阐发了“实事求是”之学。

  2、毛泽东、邓小平谈“实事求是”

  

(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页)。

此后,他在延安整风的基本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实事求是”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

  

(2)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丰富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

邓小平还提出: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