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0688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1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安全》第四章.docx

《煤矿安全》第四章

第四章矿井防灭火技术

矿井火灾是煤矿严重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本章主要介绍矿井火灾的防治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矿井火灾的概念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每天都需要燃烧燃料,制造火、利用火。

火给人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在人们控制之下的火,能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燃烧。

如果失去了人们的控制而肆意燃烧的火,就会对人造成损失或者伤害。

通常把一切非控制性燃烧叫做火灾。

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地面或井下,威胁矿井生产,造成损失的一切非控制性燃烧。

例如矿井工业场地内的厂房、仓库、储煤场、井口房、通风机房、井巷、采掘工作面、采空区等处的火灾均属矿井火灾。

二、矿井火灾的分类及其特点

为了正确地分析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规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灭火措施,对其予以分类是必要的。

(一)根据矿井火灾发生的地点分类

1.地面火灾

地面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工业场地内的厂房、仓库、储煤场、矸石场、坑木场等处的火灾。

地面火灾具有征兆明显、易于发现、空气供给充分、燃烧安全、有毒气体产生量较少、空间宽阔、烟雾易于扩散、灭火工作回旋余地大、易扑灭的特点。

2.井下火灾

井下火灾也叫矿内火灾,是指发生在井下或发生在地面,但能波及井下的火灾。

井下火灾一般是在空气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采空区火灾和煤柱内火灾更是如此。

即使发生在风流畅通的地点,其空间和供氧条件也是有限的,因此,发生发展过程比较缓慢。

另外,井下人员视野受到限制,且大多数火灾发生在隐蔽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易发现的。

初期阶段,其发火特征不明显,只能通过空气成份的微小变化,矿内空气温度、湿度的逐渐增加来判断,只有燃烧过程发展到明火阶段,产生大量热、烟气和气味时,才能被人们觉察到。

火灾发展到此阶段,可能引起通风系统紊乱、瓦斯、煤尘爆炸等恶果,给灭火救灾工作带来预计不到的困难。

井下火灾按其发生的地点和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大小以及灭火救灾的难易程度,又分为三类:

即上行风流火灾、下行风流火灾和进风流火灾。

(1)上行风流火灾。

发生在上行风流中的火灾称为上行风流火灾。

火灾发生后,从矿井进风井流向火源,经过火源流向回风井的一条风路称作主干风路,除主干风路以外的其他风路称作旁侧支路。

上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由火灾产生的火风压(发生火灾时,高温烟流流经有高差的井巷所产生的附加风压)方向与风流方向一致,也就是与矿井主要通风机风压方向一致。

此火风压对矿井通风影响结果为:

使主干风路风流保持原方向,而与此主干风路相并联的一些旁侧支路的风流方向将不稳定,甚至发生风流逆转。

为了防止旁侧风路风流逆转,造成火灾事故扩大,应采取措施,但要区别于其他的火灾。

(2)下行风流火灾。

发生在下行风流中的火灾叫做下行风流火灾。

下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火风压的方向与矿井主要通风机风压作用方向相反,发生风流逆转的风路与上行风流发生火灾时正好相反,主干风路中风流方向将是不稳定的,当火风压增大到一定值时,主干风路内的风流将发生逆转。

在下行风流中发生火灾时,通风系统的风流由于火风压作用发生的再分配和流动状态的变化,要比上行风流发生火灾时复杂得多,因此,需要采用特殊的灭火救灾措施。

(3)进风流火灾。

发生在进风井、进风大巷或采(盘)区等进风路内的火灾称为进风流火灾。

这种火灾由于发生在新鲜风流中,氧气供给充分,发展速度较快,不易早期发现。

另外,火灾产生的高温烟流和有害气体,随风流流入采掘工作面易造成人员伤亡。

多数情况下,即使矿井有防火措施,如工人配备有自救器,在这种火灾中还是不时发生大量人员伤亡事故。

对于这种火灾,除了根据发火风路的结构特性是上行还是下行,使用各自的控制技术措施外,更应根据进风流的特点,使用适应这种火灾防止的技术措施,如全矿井、区域性或局部反风措施。

(二)根据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分类

1.外因火灾

由外部高温热源引起可燃物燃烧而造成的火灾叫外因火灾。

这类火灾特点是:

发生突然、发展速度快,发生前没有预兆,发生地点广泛,常常出乎人的意料,如不能及时发现或扑灭,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在矿井火灾中,外因火灾仅占4%~10%,但据统计,煤矿重大以上火灾事故90%属于外因火灾。

2.内因火灾

有些可燃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身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变化,积聚热量达到燃烧,由此热源形成的火灾称作内因火灾或自然火灾。

煤矿这类火灾常发生在开采有自燃倾向性煤层的矿井中,它具有发生之前有预兆,根据预兆能够早期予以发现,发生地点隐蔽(如采空区内、煤柱内等),不易发现;即使找到火源,亦难以扑灭,火灾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据统计,内因火灾发生的次数占矿井次数的90%以上。

(三)其它分类方法

除了上述两种常用分类以外,还有按燃烧物、引火性质及火灾发生地点分类。

如按燃烧物不同而分为:

机电设备火灾、炸药燃烧火灾、煤炭自燃火灾、油料火灾、坑木火灾;按引火性质不同分为:

原生火灾与次生火灾;按火灾发生位置地点不同分为:

井筒火灾、巷道火灾、煤柱火灾、采煤工作面火灾、掘进工作面火灾、采空区火灾、硐室火灾等。

三、矿井火灾的危害

1.产生大量有害气体

矿井发生火灾后能产生CO、CO2、SO2等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这些有害气体随风流扩散,能波及相当大的范围,甚至全矿井,造成人员伤亡。

据国内外统计,在矿井火灾事故中遇难的人员95%以上是有害气体中毒所致。

2.产生高温

矿井火灾时,火源及近邻处温度常达1000℃以上,高温往往引燃近邻处的可燃物,使火灾范围扩大。

3.引起瓦斯煤尘爆炸

在有瓦斯和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中,火灾容易引起瓦斯、煤尘爆炸,从而扩大了灾害的影响范围。

4.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矿井火灾会烧毁材料,厂房,烧坏设备,工具等,此外,自燃火灾除燃烧掉部分煤炭资源外,还会导致局部甚至全矿井长时间被封闭、不能生产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另外,扑灭火灾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火灾扑灭后,恢复生产仍需付出很大代价。

第二节煤炭自燃

煤炭自燃现象早在数百万年之前就已发生,例如,大同侏罗纪煤层早在第四纪早更新世、距今大约200万年之前就开始自燃。

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开始于17世纪。

很多学者为了揭示煤炭自燃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煤-氧复合导因学说被大多数人承认,但此学说对煤的前期过程是怎样开始、温度是怎样升高到70℃仍然存在着争论。

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完全说明煤炭自燃的全过程。

一、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

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自热期和自燃期3个阶段,如图4—1所示。

1.潜伏期

图4-1

 

自煤层被开采,接触空气起至煤温开始升高所经过的时间区间称为潜伏期或自燃准备期。

在潜伏期,煤与氧的作用是以物理吸附为主,放热很小,潜伏期后煤的表面分子某些结构被激活,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燃点降低,表面颜色变暗。

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煤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部条件。

若改善煤的散热、通风供氧等外部条件,可以延长潜伏期。

2.自热期

随着时间增长,煤温度开始升高到达着火点所经过的时间区间称为自热期或自热阶段。

经过潜伏期,被活化了的煤炭能更快地吸附氧气,氧化速度增加,氧化放热量较大,如果来不及散热,煤温就逐渐升高,当煤温逐渐升高到某一临界温度(一般为70°C)以上时,氧化急剧加快,产生大量热量,使煤温继续升高。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氧化放热较大,煤温及其环境(风、水、煤壁)温度升高;

(2)产生CO,CO2和碳氢类(CmHn)气体产物,并散发出煤油、汽油味和其它芳香气味;(3)有水蒸气生成,火源附近出现雾气,遇冷会在巷道壁上凝结成水珠(俗称巷道“出汗”);(4)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如在达到临界温度之前,改变了供氧和散热条件,煤的增温过程就自然放慢而进入冷却阶段,煤逐渐冷却并继续缓慢氧化到惰性的风化状态,失去自燃性,如图4—1中的虚线所示。

3.燃烧期

煤温度升高到燃点后,若供氧充分,则发生燃烧,出现明火和大量高温烟气,烟气中

含有CO、CO2和碳氢化合物;若煤温达到燃点后,供氧不足,只产生烟雾而无明火,煤发生

干馏或阴燃。

煤炭干馏或阴燃与明火燃烧稍有区别,CO多于CO2,温度低于明火燃烧。

二、影响煤炭自然的因素

煤炭自燃需要具备四个条件:

(1)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其厚度大于0.4m;

(2)连续地供氧;(3)有较好的蓄热条件;(4)前边三个条件共存的时间大于煤的自然发火期。

此四个条件中

(1)是煤的本身应具备的条件,主要取决与煤的物理化学性质,

(2)、(3)、(4)是其外部条件,取决地质开采因素。

(一)影响煤自燃倾向性的因素

煤的自燃倾向性是指煤自燃的难易程度,它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煤的化学性质与变质程度

依据“煤-氧复合导引学说”的理论,煤的自燃与其吸氧量有关。

吸氧量越大,自燃倾向性越大;反之,则小。

据研究,无论何种煤,虽然化学成分不相同,但都有吸氧的能力,因此,任何一种煤都存在自然发火的可能性。

从科研和生产实践可知,煤的自燃倾向性随煤的变质程度增高而降低,褐煤燃点最低,其发火次数比其他煤多得多,气煤、长焰煤次于褐煤,但高于无烟煤,无烟煤发火性最低。

2.煤岩成分

暗煤硬度大,难以自燃。

镜煤和亮煤脆性大,易破碎,自燃性较大。

丝煤结构松散,燃点低(190℃~270℃),吸氧能力较强,可以起到“引火物”的作用,镜煤、亮煤的灰分低,易破碎,有利于煤炭的自燃发展。

因此含丝煤多的煤,自燃倾向性大,含暗煤多的煤,不易自燃。

3.煤的含硫量

煤中的硫以三种形式存在,即黄铁矿、有机硫、硫酸盐。

对煤的自然倾向性影响大的是以黄铁矿形式存在的硫。

黄铁矿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相互作用,放出大量热,因此,黄铁矿的存在,将会对煤的自燃起加速作用,其含量越高,煤的自燃倾向性越大。

4.煤中的水分

煤中水分少时,有利于煤的自燃;水分足够大时,会抑制煤的自燃,但失去水分后,其自燃危险性将会增大。

5.煤的空隙率和脆性

煤的空隙率越大,越易自燃。

对于变质程度相同的煤,脆性越大,开采时易破碎,自燃容易。

(二)影响煤炭自燃的地质、开采因素

1.煤层厚度

煤层厚度越大,自燃危险性越大。

这是因为厚煤层的开采,煤炭回收率低,煤柱易遭到破坏,采空区不易封闭严密,漏风较大等原因所致。

厚煤层的开采,目前有分层开采和一次采全高两种方法,分层开采时,下分层的回采巷道的掘进和回采作业均在假顶下进行,采煤和掘进过程都会与上分层的采空区发生漏风联系,自燃发火严重。

放顶煤开采时,采空区范围大,遗煤多,工作面推进速度慢,发火较严重,但小于分层开采。

2.煤层倾角

煤层倾角越大,发火越严重。

这是由于倾角大的煤层开采时,顶板管理较困难,采空区不易充实,尤其急倾斜煤层煤柱也难留住,漏风大。

3.顶板岩石性质

坚硬难跨落型顶板,煤层和煤柱上所受的矿山压力集中,易破坏,采空区充填不实,漏风大,且封闭不严,有利于自燃的发生。

松软易冒落的顶板,采空区充填充分,漏风小,自燃危险性较小。

4.地质构造

受地质构造破坏的煤层松软、破碎、裂隙发育,氧化性增强,漏风供氧条件良好,因此,自燃发火比煤层赋存正常的区域频繁得多。

尤其有岩浆侵入的区域自燃发火更多。

5.开采技术因素

开采技术因素是影响煤层自燃的重要因素。

不同开拓系统与采煤方法,使煤层自燃发火的危险性不同。

因此,选择合理的开拓系统和采煤方法对防止自然发火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开拓系统应保证对煤层切割少,留设的煤柱少,采空区能及时封闭;合理的采煤方法应是巷道布置简单,煤炭回收率高,推进速度快,采空区漏风小。

6.漏风强度

漏风给煤炭自燃提供必须的氧气,漏风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煤体的散热。

有的学者认为,采空区漏风强度大于1.2m3/(mim.m2)或小于0.06m3/(mim.m2)时都不会发生自燃火灾。

最危险的漏风强度为0.4~0.8m3/(mim.m2)。

在防火工作中,必须尽量减少漏风。

三、煤炭自燃倾向性的鉴定

煤炭自燃倾向性的鉴定方法很多,我国目前采用“双气路气相色谱吸氧法”。

它是用ZRJ—1型煤自燃性检测仪来测定常压下每克干煤在30℃时的吸氧量。

根据此吸氧量来划分煤的自燃倾向性等级。

1.鉴定的目的

鉴定煤自燃倾向性的目的是:

划分煤层自然发火等级,区分煤的自燃危险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2.自燃倾向性的划分

我国对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划分按表4—1分类。

《规程》规定:

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生产矿井新水平的所有煤层,都必须采取煤样和资料,送国家授权单位做出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鉴定,鉴定结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表4—1煤的自燃倾向性类(方案)

自燃等级

自燃倾向性

30℃常压煤的吸氧量/cm3/g.干煤

备注

褐煤、烟煤

高硫煤、无烟煤

容易自燃

≥0.80

≥1.00

全硫(sf/%)>2.00

自燃

0.41~0.79

≤1.00

全硫(sf%)>2.00

不易自燃

≤0.40

≥0.80

全硫(sf/%)<2.00

煤的自燃倾向性指标,仅能说明煤层在开采时有无自燃的危险性,不能确切地指出自燃的时间。

所以,生产矿井常把煤层的自然发火期作为衡量煤层的自燃难易程度的指标。

确定出煤层的自燃发火期对开拓、开采设计和制订防火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发火期可采用统计法来衡量。

煤层巷道从揭露煤层之日起,至该巷道发生自燃发火之日止,为该巷道的煤层自然发火期;采煤工作面从开切眼开采之日起,至发生自燃发火之日止,为该采煤工作面的煤层自然发火期。

四、煤炭自燃的早期识别与预防

煤炭自燃的早期发现,对于防止其继续发展,避免自然火灾的发生,十分重要。

早期识别煤炭自燃的方法可归纳为两种。

(一)人体感觉识别煤炭自燃

煤炭从自热到自燃的氧化过程中有许多征兆,这些征兆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有以下感觉时,应引起重视,及时汇报。

1.视力感觉

巷道中出现雾气或巷道壁及支架上出现水珠,表明煤炭已开始进入自燃阶段。

但是,当井下两股温度不同风流汇合处也能出现雾气,井下发生透水事故前的预兆也有水珠出现。

因此,在井下煤壁上发现水珠时,应结合具体条件加以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气味感觉

如果在巷道或采煤工作面闻到煤油、汽油、松节油或焦油气味,表明此处风流上方某地点煤炭自燃已经发展到自热后期。

温度已在100℃~200℃以上。

3.温度感觉

当人员行入某些地区,感觉空气温度高,闷热;用手触摸煤壁或巷道壁,发热或烫手,触摸从煤壁内涌出水,感觉较热,说明煤壁内已自热或自燃。

4.身体不舒的感觉

人员在井下某些地区出现头痛、闷热、恶心、精神疲乏、裸露皮肤轻微疼痛等不适舒服的感觉,表明所处位置附近的煤炭已进入自然发火期,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是由于自燃,使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如CO)含量增加,使人轻微中毒所致。

(二)气体分析法

气体分析法是利用仪器分析和检测某些指标气体的浓度变化,来预报煤炭自燃的方法。

1.指标气体与预报指标

目前,我国常用的指标气体有CO、C2H4、C2H2、C3H8、C2H6等,预报指标有CO和C2H4绝对量、火灾系数、链烷比。

(1)CO绝对量

通过测定观测点空气的CO浓度和观测点风流的风量计算CO绝对量,以此绝对量值大小来预报煤炭自燃。

计算方法:

H=CQ(4—1)

式中H——自然发火预报指标,m3/min;

C——观测点气样中的CO浓度,%;

Q——观测点处的风量,m3/min。

由于H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煤种、井下正常时期气体成分和浓度、着火范围大小等,因此,难以定出统一的临界值。

各矿井可在实际中统计出适合于本矿的临界值。

山东柴里矿用CO和烯烃预报,若井下巷道空气中发现CO气体,只要存在是经常性的,且含量是逐渐增加时,则毫无疑问是自燃征兆,可以预报。

烯烃与煤温间具有简单明了的关系:

煤炭自燃初期,即低温氧化时,检测不到C2H4;煤温上升到110℃~130℃时出现C2H4,130℃~150℃出现C3H6,150℃~170℃以上出现C4H8,由此反推煤炭自然自燃所处的温度范围,柴里矿1983年8月到1985年6月间的预报准确率为91.3%。

(2)火灾系数

根据气样分析的结果,先计算CO、CO2的增加量+△CO、+△CO2与O2的减少量—△O2,然后计算火灾系数,按火灾系数值预报。

—△O2、+△CO、+△CO2计算如下:

(4—2)

(4—3)

(4—4)

式中

——分别是检测阶段进风流中O2,N2,CO,CO2的浓度;

——分别为检测阶段回风流中O2,N2,CO,CO2的浓度。

火灾系数按下列公式计算:

(4—5)

(4—6)

(4—7)

式中

——第一火灾系数,%;

——第二火灾系数,%;

——第三火灾系数,%。

应用时,一般以第二火灾系数

作为主要指标,以第一火灾系数

作辅导指标,第三指标系数

作为参考指标,在有掺入新鲜风流时,R1、R2的可靠性降低,R3则不受影响。

以上三个火灾系数都是随煤炭自燃的发展而言。

一般说来,当煤炭进入自燃阶段,

约为0.3~0.4,若连续增大就预示着自然火灾已经发生;若

超过0.005,则应警惕自燃火灾的发生,如果超过0.01,则说明火灾已经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应通过长期观测,提出适用于本矿的预报临界值,以便对煤炭自燃做出准确的预报。

(3)链烷比法

链烷比是指烷系气体之间浓度的比值,常用的有C2H6/CH4、C3H8/C2H6,链烷比受风流及自然范围的影响较小。

根据链烷比的变化,可以进行预报煤炭自燃的发展阶段,其比值应结合具体条件来定。

六枝矿务局根据C3H8/C2H6比值预报,比值为0.02~0.06,煤炭处于正常状态;比值为0.1~0.12时,煤炭进入自然发火危险阶段;比值为0.15~0.18时,煤炭进入自燃阶段。

2.取样

1)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的布置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⑴巷道周围压力较小、支架完整、没有拐弯、断面没有扩大或缩小的地段;

⑵根据预测指标和预测的范围来确定观测点,对有发火危险的工作面回风巷内设观测点,对潜在火源的下风侧,距火源适当的位置设观测点;

⑶每个生产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侧,都要分别设观测点,一般距工作面煤壁10m;

⑷已封闭的火区或采空区观测点设在出风侧密闭墙内,取样管伸入墙内1m以上;

⑸温度观测点设置要保证在传感器的有效控制范围之内;

⑹观测点应随采煤工作面的推进与火性的变化而调整。

2)取样

取气样的方法有人工采集气样和连续采集气样两种。

⑴人工采集气样

人工采集气样用玻璃采样瓶取样。

取样应在不生产、不放炮的检修班或在交接班时间采样,每个采样点2~3天轮流取一次。

如发现可疑现象,应缩短为每天采样一次,并适当增设采样点。

在每次采样时,应测定采样点风量和温度。

采样时,采样人员面向风流,手拿采样瓶,伸向身体前方,从巷道顶板缓慢移动到底板,再从底板移到顶板,这样上下移动,直至采集到观测点巷道全断面上的平均气样。

⑵连续采集气样

连续采集气样可利用束管检测系统连续抽取井下各观测点的气样。

3.

图4-2束管抽气取样装置示意图

1-负压表;2-三通电磁阀;3-集气支管A;4-滤尘器A;5-真空泵;6-二通电磁阀;7-集气支管B;8-滤尘器B;9-无油真空压缩复合泵;10-限压阀;11-针形阀;12-分析仪

气体分析

目前气体分析使用的仪器有气象色谱仪和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等仪器。

4.束管检测系统

束管检测系统是由抽气泵将井下的气样通过多芯束管抽取至地面,用分析仪器进行连续分析,并对可能发生自燃的地点尽快地发出警报的一种装置。

一般由采样系统、控制装置、气体分析、数据储存、显示与报警四部分组成。

(1)采样系统

采样系统由抽气泵、取样泵和管路组成。

如图4—2所示,抽气泵采用真空泵,取样泵

采用无油真空压缩复合泵。

井下各取样点的气体,先由抽气泵全部抽到地面,通过各气路的三通电磁阀,转入取样管,再由取样泵以正压状态送入分析仪器进行分析。

管路由地面分析站向井下铺设,通过井筒时用铠装束管,其外型与电缆相似(也称管缆),由直径6/9mm的聚乙烯塑料管绞合而成,并加入2mm软铜线3根,用绕色乳胶玻璃布扎紧,外用PVC护套,厚度3mm左右,每根长度500m。

总管铺设到井下后,用分管箱与支管相连。

支管为直径6/9mm的聚乙烯硬塑料管,支管的末端连接支管取样箱(图4—3)。

束管敷设标准:

束管敷设高度一般不低于1.8m,用吊台挂钩吊挂,敷设要平、直、稳,与动

图4-3支管取样箱

1-过滤器;2-气水分离器

力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m,并要避免与其他管道交叉。

束管入口处必须安设采样器箱,整条束管一般至少安设3个气水分离器。

铺设弯曲管路时,其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管径的8倍,且不能拉紧,以避免管子变形。

(2)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主要有三通电磁阀,对井下多取样点进行循回取样。

(3)气体分析

气体分析可使用气象色谱仪、红外气体分析仪器。

(4)数据贮存、显示和报警

分析出的结果可在分析器配套的记录仪上显示和记录,同时也可以由电子计算机将各取样点的分析结果进行贮存、打印和超限报警。

5.矿井火灾检测

对于自然火灾除了使用束管检测系统以外,还可以采用煤矿环境检测系统进行早期预报。

目前,我国生产的这类设备种类较多,在高瓦斯矿井应用广泛。

可以通过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来监测预报区的CO浓度、温度、烟雾,通过其变化来预报矿井火灾。

传感器不能安装在密闭区内,对发现密闭区内的煤炭自燃存在致后的缺点。

第三节外源火灾的预防

外源火灾的发生必须具备:

有可燃物存在,有足够的氧气和引燃可燃物的热源。

煤矿井下可燃物分广、种类较多、大体可分为:

(1)固体可燃物。

坑木、荆条等竹木材料;皮带、胶质风筒、电缆等橡胶制品;棉纱、布头、纸等擦拭材料和煤、煤尘等。

(2)液体可燃物。

有变压器油,液压油,润滑油等。

(3)气体可燃物。

有瓦斯、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物质。

引起外源火灾的热源有:

(1)明火。

井下吸烟、焊接及用电炉、大灯泡取暖等都能引燃可燃物而导致火灾。

(2)电器设备火。

主要由电器设备过负荷运转、短路产生的电弧、电火花。

(3)爆破。

井下违章爆破而产生的一切爆破火。

(4)机械摩擦火。

由机械设备运转不良造成的过热或摩擦火花。

(5)瓦斯、煤尘爆炸。

外源火灾在矿井中占的比重虽不大,但造成的危害相当大。

例如1990年5月8日,黑龙江某煤矿在井下安装胶带运输机的施工过程中,违章作业,用气焊切割钢板时,飞溅的火花引燃作业点附近残留的胶沫、胶条,发生了火灾事故。

导致80人死亡,23人受伤,造成567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井下的机械和电气设备增多,由此而引起的火灾事故呈上升趋势。

因此加强外源火灾的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外源火灾关键在于严格遵守《规程》有关规定,《规程》对外源火灾的预防内容有:

一、地面火灾的预防规定

1.生产和在建矿井必须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

矿井的地面及所有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防火规定。

2.木料厂、矸石山,炉灰场距离进风井不得小于80m。

木料厂距离矸石山不得小于50m。

矸石山、炉灰场不得设在进风井的主导风向上侧,也不得设在表土10m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设在有漏风的采空区上方的塌陷区范围内。

3.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必须用不然性材料建筑。

4.进风井口应设防火铁门,如果不设防火铁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5.进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