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743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docx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

《左传》中的礼仪文化研究

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除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之外,推崇周礼、讲求礼治是其又一重要特征。

其内容所涵盖的古代礼仪信息甚是广博,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礼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内容所涉及到的礼制也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其礼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但又与孔子所主张恢复的周礼存在一定的差异。

周代的礼仪制度与现代意义上的礼仪是不同的,其作为一种制度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这种约束力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

当代社会正需要这种既不强硬也不软弱的中间约束力,以调解社会中的不和谐成分,推动社会的平稳进步。

因此,研究《左传》中的礼仪制度,向古人问礼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

礼仪,礼义,政治文化功用

 

Simpleanalisysof"ZuoZhuan"ritualsystem

Abstract

"ZuoZhuan"isthefirstcompletechronologicalnarrativehistorybooksasthe"ThirteenClassics"one."ZuoZhuan"isanexcellentadditiontothehistorybooks,thepushChongzhouLi,Ligovernanceisitsemphasisonanotherimportantfeature.Thecontentoftheinformationcoveredbytheancientritualisveryextensive,forthestudyofancientritualofimportantreferencevalue."ZuoZhuan"hasobviouspoliticalandmoralorientation,thecontentsoftheritualinvolvedalsohasstrongpoliticalovertones.TheclosertotheConfucianconceptofritual,emphasizingthehierarchicalorderandthepatriarchalethic,attentiontoyoungandoldhierarchyofdifference,butwiththeresumptionoftheZhouadvocatedbyConfucius,therearesomedifferences.Zhouritualsystemandthemodernsenseoftheetiquetteisdifferent,asasystemofgenerallybinding,thisbindingisbetweenbetweenlawandmorality.Contemporarysocietyisneitherstrongnorweakandinneedofsuchintermediatebindingmediationcomponentsofdisharmonyinsociety,andpromotethesmoothprogressofsociety.Therefore,thestudy"ZuoZhuan"intheritualsystem,totheancients,inceremoniesof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

comityconvenancepoliticalandliteraturefunction

目录

前言…………………………………………………………………………………4

一、《左传》中的礼仪与礼义……………………………………………………4

(一)《左传》是一部重礼的史学著作……………………………………………4

1.史学著作中的重礼典范………………………………………………………4

2.《左传》处处皆有礼……………………………………………………………4

3.《左传》所推崇的礼的起源……………………………………………………5

(二)《左传》中的“礼”、“仪”、“义”之分……………………………………5

1.“礼”、“仪”、“义”三字的字典义……………………………………………5

2.“礼”、“仪”、“义”三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6

(1)“礼”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6

(2)“仪”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6

(3)“义”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7

二、《左传》所推崇之礼制的功用…………………………………………………7

(一)《左传》所推崇之礼的政治功用……………………………………………7

1.维护统治秩序……………………………………………………………………7

2.德治与法治的双重作用…………………………………………………………8

(二)《左传》所推崇之礼的文化功用……………………………………………8

1.《左传》推崇之礼对社会的塑造………………………………………………8

(1)推动“士”阶层的兴盛……………………………………………………9

(2)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9

2.《左传》推崇之礼对个人的塑造………………………………………………9

三、结束语………………………………………………………………………10

参考书目……………………………………………………………………………11

 

前言

礼仪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在世界文明史上,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然而,与我国古代崇尚礼仪的传统相比较,我国目前的礼仪现状却令人堪忧。

作为东方礼仪文明发源地的大陆,本应当是体现东方礼仪大本营的气度的,可是与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韩国、日本相较,我国大陆目前的礼仪崇尚程度不高,礼仪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要令现实中的浮躁之风消弭,要更好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倡导礼仪文明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目前中国的经济事业蒸蒸日上,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我们必须向自己的传统礼仪文明中寻求奠基石。

周朝作为一个以礼治国的朝代,其对我国礼仪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左传》作为记录春秋史实的一部巨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礼仪内容。

一、《左传》中的礼仪与礼义

(一)《左传》是一部重礼的史学著作

1.史学著作中的重礼典范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左传》对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史书。

《国语》与《左传》均是记录我国周代历史的史书,二者所记录的历史客体基本相同,但在主观层次上,二者对周礼的重视程度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与《左传》相较,《国语》把礼的作用看得非常有限,即一种很具体的经验性的礼仪规范和秩序体现。

《左传》则是将礼视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协调内部关系的准则,是贵族阶级统治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工具。

2.《左传》处处皆有礼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其侧重点往往是局限于描述客观事实。

我国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并非少数,而对周代礼制有着明显偏好的,《左传》算是一个典型。

据现代学者杨志刚统计,整部《左传》讲到“礼”字共462次,另外还有“礼食”、“礼书”、“礼经”、“礼秩”各1次,“礼义”3次。

周代的礼制无论巨细,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宗庙的定制装饰,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无不突显礼的影响,礼成为社会生活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3.《左传》所推崇的礼的起源

“礼”本起于民间习俗和原始宗教活动,源于原始社会求神赐福的宗教祭奠仪节,其涵盖面很广。

西周时期将它们系统化,包括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如冠、昏(婚)、丧、祭、射、御、乡(乡饮酒)等。

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以血缘亲疏为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巩固政权统治、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一种补充出现的。

在周礼中,分属不同贵族阶层的人的衣着、宗庙、乐器、佩饰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

正是在这种区别中,社会的秩序得以体现并受到维护。

同时,周礼还规定“礼不下庶人”,作为被统治阶级是无权享有周礼的。

由此可见,周礼制作的动机在于形成统治集团内部的有序状态,反映的是贵族统治集团的利益,是一种血缘政治的产物。

虽然礼在西周社会生活中占据首要的地位,但时人并未把礼乐作为政治指导原则。

在周统治者眼中,政权的基础是德而不是礼。

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尚书·召诰》载有召公对周朝取代商朝的总结,在召公看来,商人的统治时间或许还会延长,只不过商朝统治者没有重视“德”,上天才会让周取代它。

在周人看来,只有敬德才能保住天命,巩固、延续政权。

当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后,原有的统治秩序已经极度混乱,部分开明政治家为了对混乱的统治秩序拨乱反正,开始对旧有的周礼加以改造,强化其政治规范效用。

《左传》所推崇的“礼”就是经过改造之后的周礼。

(二)《左传》中的“礼”、“仪”、“义”之分

1.“礼”、“仪”、“义”三字的字典义

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对“礼”、“仪”、“义”的解释分别为:

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仪者,度也;义者,己之威仪也。

《说文解字》对“礼”、“仪”、“义”三字的解释,对于理解《左传》中这三字所代表的含义,具有较高的价值。

不过,《说文解字》的解释多拘泥于文字的本义,随着时代的推移,“礼”、“仪”、“义”三字的意义难免有所删改,所以《说文解字》对理解《左传》中这三字意义的作用体现为提供本义以供参考。

《说文解字》认为“礼”是人们向鬼神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祭拜侍奉,以获取鬼神庇佑的一种方式,这种解释还是基于礼的原始意义,并未对《左传》所涉及的周礼做出详解。

单纯的祭祀侍奉鬼神,只是先人感于自己力量之渺小,加之对世界存在许多茫然懵懂,为使自己生存而创立的一种原始宗教。

宗教总是具有比较浓的文化性质,而《左传》中的周礼明显超越了宗教的范畴,其更明确的将“礼”上升到了政治的范畴,作为一种制度与秩序规范而存在。

2.“礼”、“仪”、“义”三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

(1)“礼”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

先秦时代巫神之术盛行,周人将祭祀祖宗看的特别重要,从列国争锋过程中以毁人宗庙视为灭国可见一斑。

“礼节、仪式”、“以礼相待、礼貌”也是合乎周礼的内容,只不过这两者是对周礼所依赖的外在形式的概括。

“礼物”之说更是周礼的一项具体内容。

将《左传》中的“礼”从形式中抽象出来,应当理解为是周代奴隶主贵族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与协调贵族内部关系而设置的一种带有浓厚文化气息,且约束力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一种政治制度与秩序规范。

《左传》的这种认识与西周的周礼并非是完全匹配的,因为《左传》更加强调礼的政治功用,而西周的礼仪制度的政治化倾向是相对较弱的。

(2)“仪”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

“仪”字应当主要取“礼节、仪式”与“准则、法度”这两个意思,通过规范周礼客体的“容貌、外表”等具体形式来把握住符合礼的“度”。

从整个周礼的精神与外在形式的关系看,“仪”其实就是“礼”的外在物质化,即上面所提到的礼所具有的“礼节、仪式”这一含义。

但这种认识是在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对周代礼仪制度的认识。

而在西周时期,周礼的政治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礼”与“仪”基本上是一回事,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但是进入春秋时期后,二者逐渐区分开来,礼的政治化倾向更为明显化。

《左传》中所提到的仪是一种礼仪形式,与礼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3)“义”字在《左传》中的所指义

虽然“义”字在《左传》中单独出现的频率较小,但其受《左传》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了“仪”。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后,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纷起争霸称雄,由周公制定的传统的具有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遭到挑战,周天子的权势遭到了严重削弱。

为了使这错位的秩序得到重新规范,春秋时期的政治改革家们力图通过强化礼的政治性质,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

这就逐步实现了礼制由“礼仪”向“礼义”的转化。

到春秋后期,随着礼治思想的发展,人们对礼的论述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义”是对春秋时期“礼”的重新诠释,使礼制更加严格化、政治化。

二、《左传》所推崇之礼制的功用

《左传》中虽然也崇尚“仪”,但是其推崇的力度远远不及“礼”。

固然“礼”与“仪”在《左传》中还难以完全划分开来,但《左传》在强调守“周仪”的背后必然强调的是守其“礼”,因此在分析《左传》礼制的功用时,除了要兼顾“周仪”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将着眼点放到“礼”这个层面上。

(一)《左传》所推崇之礼的政治功用

1.维护统治秩序

上文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左传》强调礼治的目的就是对现实中混乱不堪的政治秩序进行拨乱反正,以起到维护旧的政治统治的目的。

国家的兴亡、人的福祸都与“礼”息息相关。

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尽管如此,尚未有诸侯敢明目张胆的挑战周天子的地位,诸侯的最大梦想也就是到称霸为止,并且春秋五霸在实现自己称霸目的的同时,还得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以示自己所进行的争霸战争的正义性。

在诸侯国之间,大国以礼才可以霸,小国以礼才可以求生。

鲁阂公元年,齐国欲讨伐鲁国,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漱说:

“不可。

犹秉周礼。

”虽然鲁国此时弱小,但是由于其能够遵守周礼,使得其内部基本上还是秩序井然上下一心的,因此齐国对鲁国并不敢轻举妄动。

由此可见,周礼内可安邦,外可护国。

对于称霸者,首要的不是依势而攻伐,而是以礼服人。

2.德治与法治的双重作用

尽管春秋时期的“礼”讲究“礼不下庶人”,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使用,但是其所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已经具备了“法”的特质,为后来严格意义上的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现代意义的社会秩序规范相比,春秋时期的“礼”应当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

与法律相比,“礼”的普遍约束力较弱,当“礼”的遵守者违反“礼”之后,并不会向违反法律一样,受到相对应的惩罚,只是由其他的遵守者根据自己的感官给违反者一定的惩处,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与道德相比,“礼”则显得比较清晰明确,有成文法的特色,且其约束力明显强于道德。

周人是重视德治的,加之其对夏商两朝法的精神的吸纳,春秋时期的“礼”成为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的一种准法律,具备了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力。

(二)《左传》所推崇之礼的文化功用

尽管春秋时期的礼制在主观上追求的是其政治功用,但是其毕竟与文化又有所牵连,统治者对它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在先秦时期文学与其他的社会文化元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进行严格的学科分类。

“礼”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文学的发展制造了特有的氛围,并直接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全过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变得异常频繁。

诸侯国之间日益频繁的政治、外交活动,不仅讲求礼仪形式的等级和规格,更增加了对言语辞令的审美追求,以显示出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和贵族气质。

政治上的需要对文学的发展最为明显的作用就是造成了“诗”的兴盛。

引用“诗”进行外交应答成为当时政治外交的一项规则,这对“诗”的传播与创作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赋诗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

赋诗使各国兴起了研究“诗礼”的热潮,促进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

文学的“诗”承载着政治、伦理和道德意义的礼,诗与礼相结合,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左传》推崇之礼对社会的塑造

虽然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随着“礼”自身的不断调整,其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春秋时期的“礼”对社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推动“士”阶层的兴盛

“礼”的发展变化给春秋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等带来极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原有的等级秩序遭受冲击,诸侯之间摩擦不断,这种混乱的局面为处在统治阶级最底层的“士”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士”阶层在原来的统治秩序中,因其势小位卑,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小,但是随着争霸战争的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格外地重视吸纳人才。

作为数量众多、受过良好教育、又想有所作为的“士”便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

“士”阶层在对历史现状进行反思时,提出了纷杂的治国强国理念,直接推动了我国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

(2)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礼”的变更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在重视“礼”的同时,逐渐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社会观念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春秋之礼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对神与天的崇敬情怀也逐渐弱化,而对人的重视程度变得强烈起来。

这就推动了最初的民本思想的萌芽。

《左传》对这种重民轻神思想有着较多的记载。

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掌权者应为民事而兢兢业业,各国统治者如果依礼行事,使民以时,注重民事,就会为舆论所赞许,否则就会受到谴责,不会有好结果。

2.《左传》推崇之礼对个人的塑造

上文中提到《左传》所推崇的礼制与道德有所交融,而周代的统治者也是重视德治的。

这就使尊崇道德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这一潮流对民众个人情操的陶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周代德治的要义是“以德配天”,即人间一切都由天意来决定,统治者只有弘扬天之美德,明德保民,其统治也才能长久。

可见西周早期的礼乐文化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周公以后周人对礼乐制度进行整合,使西周礼乐制度文明化和人性化,发生了伦理性的变化。

礼乐除了作为治国安邦的手段外,它也成为君子士人培养道德修养,立身社会的根本。

经过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弘扬,礼乐文化更向人文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宗教色彩逐步淡出,人文价值得到凸现。

作为安邦治国的理论基础,它直接作用于现实社会,成为治理国家的准则。

而作为个人修养,它获得了广泛的人学意义,成为个人立身成命的准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后来当儒学经过不断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后,“礼”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更是将“礼”发展成了礼教,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语

《左传》作为一部重视礼治的史书,其对春秋时期我国礼仪制度的详细记载,为我们更好的研究春秋礼制提供了素材。

中国是一个尚礼的文明古国,重新推行礼制,使全体民众再度重视“礼”,做到以礼立身,将对提升全国民众的素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左传》所崇尚的礼制未免也有其糟粕,譬如对“赵盾弑其君”一事的记载未免显得有些顽冥不化,其认为哪怕是昏君,做臣子的也应该做到绝对的忠诚,这就未免有些呆板了。

因此,我们在借鉴《左传》所提倡的春秋礼制的时候,应当从立足我们的时代要求出发,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中华民族重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努力。

 

参考书目

[1]吴澎时、钱律进.《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9月.

[2]彭战果.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的解体与转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28卷第2期:

第129页.

[3]夏季先.谈《左传》中的礼.沧桑,2009年1月第233页.

[4]李绍萍.浅谈《左传》中的“崇霸”与“崇礼”—借宋襄公与郑庄公之形象管窥春秋时期的思想状况.厦门教育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第19页.

[5]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黄珊.论《五经异义》中的“周礼”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7]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杨冒义.《左传》之礼与孔子之礼.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16卷第4期:

第41页.

[9]黄鸣.《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

兼论春秋列国民族风俗.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0]唐月英.浅析春秋《左传》之礼,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篇,2009年8月:

第2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