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5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docx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

《xx》成语典故积累

《左传》既是伟大的历史经典,也是优秀的文学名著,语言简洁,典雅蕴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

”。

几千年来《左传》被奉为语言典范而被反复诵读、研究、引用。

其中很多语辞已演变成了成语典故。

自己读《左传》时就顺便逐条摘录出。

我们从如此多的成语典故可以看得出《左传》在语言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xx

《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

原指东方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

《僖公二十三年》: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十八年》:

“子犯曰: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

同“避”,舍:

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指后退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

‘及瓜而代。

’”及:

等到。

代:

代替,接替。

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

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4.言归于好

《僖公九年》:

“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

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

彼此重新和好。

5.骄奢淫逸

《隐公三年》: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逸:

放荡。

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

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6.魑魅魍魉

《宣公三年》: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

“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

‘必杀之!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

‘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

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强中干

《僖公十五年》: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9.表里山河

《僖公二十八年》:

“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山:

太行山,河:

黄河。

本指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这种地势进可攻,退可守。

后泛指地势十分险要。

10、xx秣兵

《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

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

兵:

兵器,秣:

喂牲口。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

11.馀勇可xx

《成公二年》: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本来的意思是想让有勇气的人来买我剩下的勇气。

后来指剩下的勇气还可以卖给别人,即尚有馀力可使。

12.灭此朝食

《成公二年》:

晋军在早晨前来进攻齐国,“齐侯曰: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谓等待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

形容斗志坚决,急于求取胜利。

有时也形容轻敌或态度狂傲。

13.困兽犹斗

《宣公十二年》: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被围困的野兽还要冲撞,企图突围。

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14.风马牛(风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

雌雄相逐。

马牛不同类,不会因雌雄相诱而贴近。

言齐楚两地相离甚远。

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15.剑及屦及

《宣公十四年》载:

春秋时楚庄王派往秦国的使臣申舟路过宋国时,被宋人所杀。

楚庄王急于出兵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以致“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

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后用以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16.鞭长莫及(鞭不及腹)

《宣公十五年》:

“古人有言曰: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但不能打马肚子。

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7.城下之盟

《桓公十二年》:

“楚人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被迫订立的屈辱性盟约。

18.尔诈我虞

《宣公十五年》:

“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指你诈骗我,我诈骗你。

19.贪天之功

《僖公二十四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

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20、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哀公元年》: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席:

铺垫用具。

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21.xx(一之为甚)

《僖公五年》: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谓:

叫做。

甚:

过分。

犯一次错误,已经过分了。

表示不可一错再错。

22.假途灭虢

《僖公五年》载:

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灭虢,晋灭虢后,在归途中又灭了虞国。

后泛指以借路为名而行灭对方之实的计谋。

23.大义灭亲

《隐公四年》: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

正义,正道。

亲:

亲属。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24.惟命是听

《宣公十二年》:

“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

”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指绝对服从。

25.居安思危

《襄公十一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6.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焉附”)?

”存:

存在。

将:

副词,又。

焉:

哪儿,何处。

附:

依附,附着。

皮都没有了,毛又往哪里依附呢?

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27.一鼓作气

《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气:

鼓起勇气。

本指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兵们即士气高涨。

后指趁情绪高昂时把事情办好。

28.再衰三竭

《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竭:

用尽。

指力量一再衰减,逐渐耗尽,士气也越来越低落。

29.彼竭我盈

《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对方士气低落,我方士气旺盛。

泛指彼弱我强。

30.辙乱旗靡

《庄公十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指车辙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31.肆其xx

《左传?

僖公三十年》: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是说晋国不知满足,往东向郑国扩展疆界,又为所欲为地向西去开拓疆土。

今成语“肆其西封”谓任意侵略。

32.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

“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

‘必杀之!

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

‘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

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33.外强中干

《僖公十五年》:

“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34.困兽犹斗

《宣公十二年》:

“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比喻在绝境中还挣扎抵抗。

35.贪天之功

《僖公二十四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原意把天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

后谓抹杀别人的力量,把功劳算到自己身上。

36、居不重席(居不重茵)

《哀公元年》: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席:

铺垫用具。

坐卧处不铺设两重垫子,意谓节俭。

(要求:

自己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相关知识,解释以下成语典故。

典故方面如:

“楚囚”、“伉俪”、“东道主”、“同僚”、“匹敌”、“爪牙”、“效尤”、“染指”、“差池”、“口实”、“尤物”、“未亡人”、“利市”、“糊口”、“执牛耳”。

其余成语方面:

多行不义必自毙(隐公元年)

其乐融融(隐公元年)

骄奢淫逸(隐公三年)

众叛亲离(隐公四年)

大义灭亲(隐公四年)

玩火自焚(隐公四年)

长恶不悛(隐公六年)

量力而行(隐公十一)

城下之盟(xx十二年)

一鼓作气(xx十年)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xx公元年)

风xx不相及(僖公四年)

唇亡齿寒(僖公五年)

言归于好(僖公九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僖公十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僖公十四年)众怒难犯(僖公十五年)

外强中干(僖公十五年)

皇天后土(僖公十五年)

行将就木(僖公二十三年)

四方之志(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为已功(力)(僖公二十四年)知难而退(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表里山河(僖公二十八年)

莫余毒也(僖公二十八年)

墓木已拱(僖公三十二年)

厉兵秣马(僖公三十三年)

不以一眚掩大德(僖公三十三年)

相敬(待)xx(僖公三十三年)

华而不实(文公六年)

铤而走险(文公十七年)

各自为政(xx二年)

问鼎中原(xx三年)

狼子野心(xx五年)

惟命是听(xx十二年)

兼弱攻昧(xx十二年)

筚路蓝缕(xx十二年)

困兽之(犹)斗(xx十二年)

鞭长莫及(xx十五年)

藏垢纳污(xx十五年)

尔虞我诈(xx十五年)

xx(成公二年)

灭此朝食(成公二年)

背城借一(成公二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成公四年,引史佚志)

疲于奔命(成公四年)

从善如流(成公八年)

病入膏肓(成公十年)

戮力同心(成公十三年)

痛心疾首(成公十三年)

惟利是图(成公十三年)

甚嚣尘上(成公十六年)

有备无患(襄公十一年)

马首是瞻(襄公十四年)

食肉寝皮(襄公二十一年)

举棋不定(襄公二十五年)

班荆道故(襄公二十六年)

xx(襄公二十六年)

断章取义(襄公二十八年)

宾至如归(襄公三十一年)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襄公三十一年)

包藏祸心(昭公元年)

取精用xx(昭公七年)

尾大不掉(昭公十一年)

数典忘祖(昭公十五年)

宽猛相济(昭公二十年)

油光可鉴(昭公二十八年)

贪得(惏)无厌(昭公二十八年)

欲盖弥(名)xx(昭公三十一年)

乘人之危(约)(定公四年)

除恶务尽(哀公元年)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哀公元年)

心腹之患(哀公十一年)

食言而肥(哀公二十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