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0991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docx

第九节古代汉语特有的句式

第九节古汉语特有的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特殊的句式结构。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判断句的表示法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

例如:

“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

”“王老师是苏州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不”字,例如:

“李主任不是我的邻居。

”古汉语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词,少数用判断词“是”和“为”。

1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典型的古汉语判断句,是不用判断词的。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六种:

(1)“……者,……也”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是辅助性代词,它的作用是复指前面的名词主语;“也”是语气词,其作用是帮助判断,“也”前是直接作谓语的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

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战国策·赵策》: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庄子·逍遥游》:

“南冥者,天池也。

《史记·项羽本纪》: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如《孟子·离娄下》:

“追我者,谁也?

”),或带“者”的“所”字结构(如《韩非子·五蠹》:

“吾所欲者,土地也。

”)。

其形式与上面所讲的“……者,……也”式似乎相同,但实际上“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见本章第一节的有关内容)。

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2)“……,……也”式。

这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

《汉书·张骞传》:

“张骞,汉中人也。

《左传·僖公五年》:

“虢,虞之表也。

《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

《战国策·赵策》:

“而母,婢也。

(3)“……者,……”式。

这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

《老子》:

“兵者,不祥之器。

《史记·张仪列传》: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

(4)“……,……”式。

这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形式。

例如:

《史记·孝文本纪》:

“农,天下之本。

《汉书·文帝纪》:

“朕,高皇帝侧室之子。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荀卿,赵人。

(5)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面加上“乃”、“即”、“皆”、“必”、“诚”、“亦”等副词,加强肯定判断的语气。

例如:

《战国策·赵策》:

“吾乃梁人也。

《史记·项羽本纪》: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留侯世家》:

“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

“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

“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6)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谓语前面加上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非”的作用是否定整个谓语,译成“不是”,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左传·成公四年》:

“楚虽大,非吾族也。

《论语·宪问》:

“管仲非仁者与?

《战国策·赵策》: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断的主谓词组“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作动词“知”的宾语)

关于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有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

例如: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意为“这就是知啊”。

《左传·僖公三十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李斯《谏逐客书》: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庄子·逍遥游》: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用;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上仍是判断句。

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左传·僖公四年》: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省略之后并不影响文意表达。

这种情况在对话中较多。

例如:

《论语·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

《论语·先进》:

“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第三,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不用逗号)。

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

例如:

《孟子·万章上》:

“此非君子之言。

《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

《战国策·魏策》: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例如:

《国语·鲁语上》: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白起,小竖子耳!

2用判断词的判断句  

古汉语中用判断词的判断句很少。

“是”和“为”可以用作判断词。

(1)用判断词“是”的判断句在先秦时期,“是”通常不作判断词,只作指示代词。

“是”的用法同“此”,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是”经常被用在判断句中,但它不是作判断词,而是作指示代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谓语。

例如: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左传·僖公二年》:

“是吾宝也。

《论语·里仁》: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战国策·楚策》: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荀子·天论》:

“曰:

‘是何也?

’曰:

‘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

《孙子兵法·势》: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韩非子·难言》:

“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庄子·逍遥游》:

“汤之问棘也是已。

在上述十个例句中,“是”看起来似乎是判断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

在前五例中,“是”作主语,可译成“这(是)”;在后五例中,“是”作谓语,可译成“是这样的”。

在上述例句中,“是”虽然或多或少地起了帮助判断的作用,但“是”的核心意义是“这”、“这样”。

大约从战国末期开始,“是”有时被当作判断词使用(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仍作代词)。

“是”作判断词,是从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如《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是”复指“日月星辰瑞历”,作主语)发展而来;当“是”的复指功能逐渐减弱、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便最终由指示代词变为判断动词了。

例如: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问人曰:

‘此是何种也?

’对曰:

‘此车轭也。

’”

《史记·刺客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

《论衡·死伪》: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战。

范缜《神灭论》: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上述例句中的“是”,都是判断词,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的“是”完全相同。

判断词“是”的前面,一般都有主语(或能补出主语),后面都有宾语(有的学者把“是”和它后面的宾语合称“判断合成谓语”)。

这和代词“是”是不一样的。

在文言文中,以“是”为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广泛采用,只能偶尔见到。

一直到明清两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部分仍采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在多数情况下“是”仍作指示代词。

例如: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冏(jiǒnɡ)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这个判断句是以“……者,……也”式表达的,意思是“贤德的士绅是太仆寺卿吴公因之,翰林文公文起、姚公孟长”。

明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

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这两个判断句是用“……,……也”式表达的。

明王守仁《尊经阁记》:

“经,常道也。

”明王守仁《尊经阁记》: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

是常道也。

”(“是”作判断句的主语,是指示代词。

(2)用判断词“为”的判断句“为”在古汉语中主要作动词用,很少作判断词用。

有时,“为”在句中的作用很像判断词,而且似乎也可以译成“是”,例如: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论语·子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但实际上,上述例句中的“为”都不是判断词,而是动词。

“晋为盟主”中的“为”,不是简单地表示判断,而是强调身份,意为“作为”;“孰为夫子”中的“为”,也不是简单地表示判断,而是表示推论,意为“算作”、“算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两个“为”字,则是强调比喻,应译成“(刚好)成了”。

上述“为”字虽然都能帮助判断,但其词义重心是表示动作。

先秦文献中,“为”作判断词的用例很少;汉代以后,“为”作判断词的情况才逐渐增多。

“为”作判断词,其用法与现代的“是”相同,例如:

《左传·宣公三年》:

“余为伯鯈(yóu),余而祖也。

”(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

《论语·微子》: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这两个“为”字的用法,与“孰为夫子”的“为”有所不同,它们重在判断,没有“算作”、“算是”的意思。

《论语·微子》: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

《孟子·万章下》:

“尔为尔,我为我。

《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3判断句的活用  

正常的判断句,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其主语和谓语(或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必须属于同一类别;不然的话,就不能构成判断。

例如,“狗是动物”这个判断能够成立,因为“狗”是“动物”的一分子;而“狗是家具”这个判断就不能成立,因为“狗”和“家具”不是同类事物。

但在古汉语中,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尽管不能以正常的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但人们都理解、都承认。

这种判断句,是正常判断句的活用形式。

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这既是语法问题,也是修辞问题。

在修辞上,这叫暗喻(隐喻)。

例如:

《左传·哀公八年》:

“夫鲁,齐晋之唇。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曹公,豺虎也。

《荀子·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战国策·秦策》:

“韩,天下之咽喉。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压缩了的内容。

例如:

《战国策·齐策》:

“百乘,显使也。

”(“百乘”是“百辆马车”的意思,从形式逻辑看,它同“显使”即“显要的使臣”是不能直接构成判断的。

这个判断句实际上压缩了主语的内容,主语“百乘”应理解为“从车百乘之使”。

《左传·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

”(“战”应理解为“战之所恃者”,即“作战所依仗的东西”)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以判断句的形式说明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例如:

《庄子·养生主》: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韩非子·五蠹》: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tuó),非下也,权重也。

《论语·宪问》: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二、被动句的表示法

以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叙述句。

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主动句;反之,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

意念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跟主动句的形式完全相同;它的“被动”意义,只能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

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蔓草”不可能发出“除”的动作,而只能接受“除”的动作,是受事主语。

《左传·成公二年》:

“(逢)丑父寝于轏(zhàn,棚车)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伤”,指逢丑父被蛇咬伤;“及”,指逢丑父和齐侯被韩厥追上。

《左传·宣公二年》: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衮”本是天子之服,这儿代指晋灵公;“废”是“被废掉”的意思。

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加点的动词,即“拘”、“厄”、“放逐”、“膑”、“脩列”、“迁”、“囚”,在理解时都必须在它们前面加上“被”字,因为各有关主语都是这些动词的受事者。

现代汉语中也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如“书读完了”、“饭吃光了”、“房间打扫干净了”等;这些句子在形式上与主动句(如“弟弟读完了”、“爷爷吃过了”、“同学们打扫干净了”等)没有区别。

就这一点来看,古今是相同的。

2结构上的被动句  

结构上的被动句,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它与主动句的形式不相同。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上的被动句的形式标志是“被”;“被”既可单用,也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敌人被打败了。

敌人被解放军打败了。

结构上的被动句又叫“被动句式”。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种:

(1)“于”字式

“于”是介词。

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形成“于”字式被动句。

“于”译成“被”。

例如:

《左传·成公二年》: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卻克伤于矢”,卻克被流箭射伤。

《汉书·项羽传》: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史记·商君列传》: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孟子·滕文公上》:

“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sì,供养)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2)“为”字式“为”(wéi)是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它只用在动词前面,译作“被”。

“为”字式被动句有四种具体格式:

①“为+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

例如:

《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战国策·燕策》: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韩非子·说难》: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荀子·王制》: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②“为+施事者+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擒)?

’(韩)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贾谊《过秦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论语·子罕》:

“不为酒困。

司马迁《报任安书》:

“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③“为+所+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

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史记·李将军列传》: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④“为+施事者+所+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所”是助词,加强被动意味。

这种格式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

例如:

《战国策·秦策》: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汉书·张骞传》: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闭道,封锁道路。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

《搜神记·李寄斩蛇》: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3)“见”字式“见”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助动词,它只用在动词前面,译作“被”。

“见”字式被动句有两种格式:

①“见+动词”式。

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左传·僖公二十年》:

“随(国名)之见伐,不量力也。

《战国策·燕策》:

“隗(人名)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墨子·兼爱下》: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②“见+动词+于+施事者”式。

这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庄子·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大方之家嘲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昔日,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被卫君宠爱)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韩愈《进学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zhì)后,动辄得咎。

(4)“被”字式

“被”的本义是“寝衣也”,即被子。

被子的功能是盖在人的身上保暖,由此引申出“覆盖”之义,为动词。

又引申为“遭受”、“蒙受”、“遭到”,这是动词“被”的常用义,例如:

《战国策·齐策》: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众庶不载,竟被恶言,呜乎哀哉!

“被”在上面这个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就产生了表示被动的含义。

“被”字式被动句中的“被”,其用法与现代汉语的“被”完全相同,只放在动词前面。

主要有两种格式:

①“被+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被”是助动词。

这种格式重在强调主语的某种被动状态,不需要、甚至不可能补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战国策·齐策》: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则仆偿前辱之责(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后汉书·班超传》:

“兄(班)固被召诣校书郎。

上述四个例句中的“被”,都表示被动的意义。

但前二例中的“被”明显地保留了“遭受”、“蒙受”、“遭到”的动词意义;第三例中的“被”与“见”对举,被动用法更显著些;第四例中的“被”,完全表示被动,动词意义已经极其微弱。

②“被+施事者+动词”式。

这种格式中的“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

蔡邕《被收时表》: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

《世说新语·言语》: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总的来说,古汉语中“被”字式的被动句用得很少。

一般文言文,主要是用“于”、“为”、“见”字式被动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