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1003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docx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与训练

2011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

理解。

B级,分析综合,C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纵观2010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湖南卷等十多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

一、(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

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

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

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

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

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④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⑤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答案】D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

D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

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

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

16.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处?

(只答序号)(2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

“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

【答案】④

【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

而这一观点在文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④处,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

【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

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3分)

【答案】

(1)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

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自然选择;只承认渐变灭绝,否认突变灭绝。

【思路点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注意到文章的体裁特征,像这类论文要注意提炼文中的观点。

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加以整合。

二、(09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

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

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

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

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

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

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

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

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

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

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

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

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⑶再进一步。

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

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

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

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

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

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

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

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

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

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

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

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

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

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

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

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

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

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

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

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

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

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星期论文”专栏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解析】通过分析综合全文很容易看出“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具体指的是什么人。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要求B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解析】准确地把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综合分析理解在四项选择中选出一项符合题意的选项。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解析】就是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4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参考答案】(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

分析综合C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解析】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测试,内容涉及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丰富多样,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性强,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组织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失分率较高,考生必须高度重视。

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

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

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

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

体会命题意图。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

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

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

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

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

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5、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

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

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福建八县(市)协作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中国馆的“中国红”

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挂上了几抹“中国红”。

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路专家经过10个月的选择、比较、论证、看样,最终确定将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作为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

去年7月起,如何为中国馆扮上最适合的“红妆”就成为建设中的头号工程。

通过5次科技咨询会的讨论,专家组粗选了22组不同材料、肌理、颜色的实样,经多次论证,又将范围缩小到4组肌理实样,包括2组玻璃和2组金属板,最后的场景实样选定了带肌理的金属红板。

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

与中国馆相比,天安门拥有了更多与“红”的对比色,比如金黄色的屋檐、白色的汉白玉桥、灰色的大地等,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宫红”的沉稳与传统。

而中国馆的背景色就显得有些单调,因而一味“克隆”,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宫红”虽不适合中国馆,却为“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所谓的“故宫红”并不是一种红色,而是聚合了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

于是,由若干红组合成一个“中国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模拟时间和自然变化的因素,因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国馆的“外衣”势必会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下,同时,越往下,颜色就会显得越深。

上亮下暗的视觉反差,会令中国馆显得“头轻脚重”,伴有轻飘飘的错觉,而与中国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够巍然不动的意愿相悖。

为此,横梁上的“中国红”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这些色阶渐变的红被专家组由深至浅命名为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其中,3号红为“中国红”的基础色调。

根据从上到下、由深至浅的排列,中国馆斗拱最顶端一根横梁将着1号红,其下两根为2号红,接下去三根为3号红,最底端一根为4号红。

同时,4根核心筒柱子也将着3号红色。

白天,游客们能看见的“中国红”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在白天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中国红”。

也就是说,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国红,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国红。

日夜更替间,“中国红”也将随之变化着。

“近看能看清纹理,中看能隐约看到纹理,而远观,看到的则是整体渐变的红。

”对于最终定下的“中国红”,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

”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摘自2009年5月21日《建筑时报》,作者:

徐敏)

10.下列对于“中国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是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

B.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的几抹“中国红”集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各方面的原理于一体。

C.中国馆每一根横梁上的“中国红”都不相同,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D.人们在白天看到的中国馆斗拱间的“中国红”与晚上看到的不同,因为“中国红”随日夜更替而变化。

11.下列关于“故宫红”和“中国红”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为专家创设“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B.中国馆的“中国红”不能简单地复制“故宫红”,这是因为“故宫红”有许多色彩与之形成对应,而中国馆的“中国红”则没有。

C.在众多色彩的衬托下,“故宫红”显得沉稳与传统,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D.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故宫红”,而“中国红”则是由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四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组成。

12.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红的特点”(3分)

 

福建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书法艺术的形成,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使用的一个漫长渐进过程。

秦汉以前,主要是文字的创制、字体变化和定型过程。

这一阶段使用功能起主导作用,书写技法服从和服务于文字的社会应用,以准确合乎字法为首要标准。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使文字从多样走向一体。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是书法艺术迅速形成的时期。

以篆体为主的古文字被扬弃,隶、楷、行、草书体产生并定型,文字的社会应用功能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在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探索汉字书写的技法技巧,以追求视觉美的艺术效果,“意在笔前”、“神采为上”的艺术观念应运而生。

进入唐代,伴随着贞观之治带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书法艺术的实践与理论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

唐以后历代,由于书法艺术已经高度成熟并融入社会,因而一直在继承中发展。

综观书法艺术形成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汉字的美学基因与存在形式,毛笔、纸、墨等特殊的书写工具,古代工艺美术相互影响,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强烈需求,书法所包含的精神文明和文学内涵等诸多因素,共同为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主客观条件和保证。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使得这门艺术与其他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严格地讲,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笔画线条造型表现的视觉艺术。

精美的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和欣赏主体。

在这里,书法的线条必须是汉字笔画,只有这样,书法才能与绘画中的许多因素有本质区别;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汉字字体(篆、隶、楷、行、草)存在的意义和识别法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汉字是中国特殊文字的符号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绝不能背离“汉字笔画线条”的特定要求。

书法艺术的目的,主要是运用笔画线条的丰富变化和巧妙结构,来传达书写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意识和美学追求,从而达到以线传情,以字表意的艺术欣赏效果。

任何艺术都有特殊的技法技巧,从而使这种艺术的表现力达到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境界,才能产生出欣赏、共鸣,感染的艺术吸引力。

书法艺术的技法是一个成熟的系统,包括执笔、用笔、结字、章法,以及对书写工具的使用、驾驭的方法。

书法技法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际操作问题,由于其中包括许多视觉以外的技巧要领运用,因而常人看起来很“玄”。

同时,书法艺术又不纯粹只是实际操作问题,还受书写者的世界观、精神状态、知识水平等方面影响。

因为文字和文学的知识性、思想性,使得书法审美受到人的社会意识、世界观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强烈制约,并具体影响到书法艺术创作的风格特征和品格。

所以,书法艺术需要书写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10.下面有关书法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