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2344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鲁人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52662125】

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节奏论,以达意自然与自由为原则;以郭沫若、戴望舒为代表的情绪节奏论以抒情自然与自由为准绳。

这两种节奏观基本上都偏重一端,或重意,或重情。

“自然与自由”一开始就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诗人个体的诗学观念在“自然与自由”的旗帜下分化变异乃至重新聚合。

新月诗派对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创作,即是对“自然与自由”理念的合理延伸,也是对诗情、诗意、诗性的和谐调匀。

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说:

“我们几个人都共同着一点信心,……我们信自身灵性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它们搏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

”这种宣言式的诗学理想拉开了“格律与音节”试验的序幕。

在《诗刊放假》中,徐志摩总结道:

“我们也感觉到一首诗应是一个有生机的整体,部分与部分相关联;正如一个人身体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

徐志摩的言论大体上代表了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初衷和经验。

他意识到标榜“格律”的可怕流弊,会使人误以为外在的整齐就是格律而陷入形式主义,原因就在于学诗者只留意“整齐”而忽略“整体”,而后者才是新月派音节试验的原则。

而将诗歌连为一个整体并获得生气的关键就是“音节”,故而诸多新月诗人都将“音节”与“整体”一并论述。

“音节”在新月诗人笔下也是一个涵义复杂的概念,闻一多最初是将“音节”作为“声音的节奏”之缩略语使用,后又将“音节”“格律”“节奏”等作为同义术语处理;徐志摩、陈梦家等人,都是将“音节”对译“rhythm”,即现代意义上的“节奏”。

“和谐”意味着意义和声音之间、视觉和听觉之间、内质与形体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个调和的过程即是将诗融为有机整体的过程。

饶孟侃指出:

“一首完美的诗里面包含的意义和声音总是调和得恰到好处,在表面上虽然可以算它是两种成分,但是其实还是一个整体。

”和谐体现了新月诗人的美学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关键就落在音节(节奏)上面。

在新月诗人之前的诗论中,对新诗节奏单位关注不多。

在命名上,大都以“节”称之,肇始于胡适的《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率先提出节奏单位“节”,又提出以“意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为节奏单位划分原则。

新月诗人提出的节奏单位术语有闻一多的“音尺”和饶孟侃的拍子。

闻一多认为英诗中的音尺与中国诗中的“逗”相对应。

闻一多借用英诗中的“音尺”来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认为其相当于中诗之“逗”。

在闻一多1926年写成的《诗的格律》中,已经用“音尺”来分析现代新诗了。

在“和谐节奏”理念的引领下,新月诗人将诗歌视作一个和谐的体系,他们认为节奏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关系,即一种“音节流转和有机整体”的美学效应并付诸创作实践之中。

(摘编自王雪松《论新月派的和谐节奏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适与郭沫若、戴望舒所提倡的“自然与自由”节奏论,给诗人们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

B.整齐强调的是诗歌内部含有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而整体则属于诗歌呈现出的外在形式。

C.徐志摩在《诗刊弁言》中以理想化的诗学宣言阐述了诗歌的新格式及新音节具有的重要意义。

D.闻一多借用了英诗中的“音尺”这一术语,在他看来,音尺与几千年来中国诗歌中的“逗”相对应。

D [A项,“给诗人们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理论空间”偷换概念,文中说“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拓展空间”指的是“自然与自由”节奏论本身;B项,说反了,应是“整齐属于诗歌呈现出的外在形式,整体强调的是诗歌内部含有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C项,“以理想化的诗学宣言”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这种宣言式的诗学理想”。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以两种新诗节奏观引出新月诗派的现代诗歌和谐节奏理论,奠定了下文论述的基础。

B.第二段引用徐志摩《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中的话,论证了音节对诗歌的重要作用。

C.文章在论述新月派和谐节奏诗学问题时,使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D.文章逐层递进展开分析,并重点论述了新月诗派“和谐节奏”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D [D项,“逐层递进”说法不准确,文章也并没有重点论述新月诗派“和谐节奏”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与自由”理念对诗人们的诗学观念有重要影响,新月诗派对该理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音节能将诗歌连成一个整体,获得生气;“音节”概念的涵义在新月诗人笔下具有复杂性。

C.过分推崇格律,势必使人产生误区,进入一种形式主义,导致学诗的人只会注意到诗歌外在的形式。

D.和谐是诗歌呈现出的一种有机状态,表现为诗歌的意义与音节、视觉与听觉等之间关系的协调。

C [C项,因果关系倒置。

原文是“……陷入形式主义,原因就在于学诗者只留意‘整齐’而忽略‘整体’”。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

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

大颗的雨点敲打着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

”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

“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

”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

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

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

“你看见了吗?

”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了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

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

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

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

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

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

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

”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

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

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

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

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

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

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

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

”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

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

黑暗包围了我们。

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

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

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

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

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

把镜子拿给我!

”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

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

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

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

”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

“对,这就是我!

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

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

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

他配不上我!

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

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

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

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

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

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

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

”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D.“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B [A项,小说的主人公是“我”,应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C项,妻子昏倒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镜中的“我”可怕的脸。

D项,正好说反,她们看到的是变形后的美丽模样,表现了她们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

5.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的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是为人物提供一个具体的活动时空,进而渲染一种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它还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服务。

这篇小说的开篇描写了客厅的陈旧和破败,这是我家祖宗的住所,渲染了一种沉闷而恐怖的气氛,为下文的镜子的故事做了铺垫。

【答案】 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

6.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品主题应从主要人物(妻子)、主要事件(照镜子)中分析得出,小说主要批判那种缺乏自知之明、容易被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也揭露了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

【答案】 ①揭露和批判那种歪曲事实、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惑人心的不正常社会现象;②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被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④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往往出现失真的现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④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理解只要从文本出发,且言之成理也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导学号:

52662126】

魏景超:

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

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

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菌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

立志于兴农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

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

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

爱思、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

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

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

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

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

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

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

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

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

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

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粵、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

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菌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

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

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

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

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

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菜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

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

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愤然而起。

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D.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C [“著作颇丰”不妥,应是“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

]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C.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D.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E.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AD [A项,“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了,不是在留美期间才有的;D项,“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错,所填补的是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

9.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选取文中所表现的人物的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再从文中选取相关的事例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 (示例一)魏景超热爱祖国,心系民生,志向远大,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

①他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②他想到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愤然而起,决心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③他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为解决油菜田严重病害问题,在同志们搀扶下在田间跋涉。

(示例二)魏景超爱思善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锲而不舍:

①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观访问,获取知识;②他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实验室里,孜孜不倦;③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示例三)魏景超对工作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全心的投入(不辞劳苦),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他回国执教,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上课精心准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②他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对年轻助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指正规范;③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导学号:

52662127】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唐]刘 轲

古老有言曰:

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

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

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

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

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

“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

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

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

固其宜也,复何言哉?

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③,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

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

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④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

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

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 ①匡阜:

庐山,亦称“匡庐”。

②栖禅子:

栖居行禅的僧人。

③舄(xì):

古代一种复底鞋。

④洪崖:

传说中的仙人。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 [这段话在句式上很有特点。

用“之”的几个句子,句式一致,排除D项;“况”是“何况”的意思,应该用于一句话开头,排除B项;“虽……而……”是“虽然……但是”之意,“而”前应断开,排除A项。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如文中的“庚辰岁”,“庚辰”即为干支纪年法。

C.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

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

如文中的“不知其几许腊”中的“腊”。

D.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文中的“仆高其人”中的“仆”也是第一人称代词,属于敬称。

D [D项,“仆”应属于“谦称”。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