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32620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docx

学年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一单元同步测试习题15+2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关于周代的分封制,钱穆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2.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3.西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

东汉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选派“清名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的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

这一措施(  )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利于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

4.唐朝建立后,沿用隋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必须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5.元朝时为对地方实施有效管理,共在全国分设了10个行省。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经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设行省旨在(  )

A.解决边患危机,成为后世省制的开端

B.扩大行省权力,调动地方的政治自主性

C.放权给地方,调动地方积极性

D.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明史》载:

“(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由此可知明朝内阁(  )

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

C.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7.在雅典,公民大会一年召开40次例会,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的决定。

这表明公民大会(  )

A.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益

C.易导致公民权利的滥用

D.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8.古罗马政治体系的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中”。

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是(  )

A.三权分立B.共和主义

C.君民共主D.直接民主

9.“我的主人啊!

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注:

中古时期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的家臣。

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

A.封建农奴B.封建贵族

C.城市市民D.罗马主教

10.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

然而,在他任首相期间,他从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

这说明当时(  )

A.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

11.美国的警察由每个州独立管理。

其警服制式、颜色和配枪并不一样。

比如:

加利福尼亚州,黑色制服,大檐帽,配枪伯莱塔;德克萨斯州,军绿色制服,牛仔帽,配枪柯尔特。

这一现象体现了美国宪法的(  )

A.三权分立原则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制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12.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

这反映出(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13.1912年底,云南都督蔡锷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之活力”。

据此可知蔡锷(  )

A.主张修改宪法,强调权力制衡

B.反对政党政治,巩固革命成果

C.主张推动宪政,维护民主共和

D.质疑议会民主,增强政府权威

14.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3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外,大的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

这一举措(  )

A.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

C.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5.下表是不同版本《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份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

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摘编自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

……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

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

(4分)

(3)材料三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指的是什么?

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4分)

(4)材料四主要体现了什么原则?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8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社会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

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间经历二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的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

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某社会经济史学家在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欧洲在专制官僚政治的历史阶段,曾经发生过两大运动,其一是启蒙运动,又其一是加尔文主义运动……欧洲专制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教育并不与政治结合在一起。

反之,在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却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了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20分)(要求:

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单元达标检测

1.D

2.A

3.B

4.A

5.D

6.C

7.A

8.B

9.B

10.D

11.B

12.B

13.D

14.C

15.C

一、选择题

1.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周王室无法有效控制土地和人口,故C项错误;“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为后世封建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2.A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项正确;宗法制的瓦解与皇帝制度的确立无关,B项错误;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其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B 根据材料所述,西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东汉灵帝选派重臣担任州牧并使其掌握一州军政大权,州牧也由原先的虚职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其权力的日益增强为汉末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同吏治是否清明与高效无关,A项错误;材料是选派州牧,同宗法制无关,C项错误;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的是科举制,同材料无关,D项错误。

4.A 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克服“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的弊端,太宗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司其职,权力并没有扩大,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

5.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行省有比较大的权力,但是“地方官吏的选用”“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权力仍然归属中央和皇帝,这反映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D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边患危机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中央对地方权力的限制,而不是扩大行省权力,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而不是放权给地方,排除C项。

6.C 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的职责和地位,“偃然汉、唐宰辅”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丞相的职能,C项正确。

明朝内阁无决策权,唐朝宰辅有决策权,A、B两项错误。

明朝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D项错误。

7.A 材料中公民大会“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的决定”,体现出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A项正确。

8.B 由材料“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罗马,不同的政治团体通过合法体制协议对话,体现了“共和”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权、立法权、行政权的分立,与题意不相符,排除A项;执政官不等于君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信息,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领有采邑”可知,自称“臣下”者的身份是封臣,封臣是封建贵族,B项正确。

10.D “在他任首相期间,他从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表明当时首相的职能尚未完全定型,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职责,排除A项;英国没有帝国议会,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排除C项。

11.B 依据所学可知,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在这一制度下,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同时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题干材料正反映了这一特点,故B项正确。

12.B “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顽固坚持传统,反对变法。

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

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表明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B项正确。

A、D两项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D 由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得临时政府难有作为,如果正式宪法由国会制定,‘难保不偏重党见,趋于极端,徒为防制行政首长之条规,致失国家之活力’”可知蔡锷对议会式民主和宪政持怀疑态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蔡锷反对政党政治,故B项错误。

14.C 材料信息“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3人组成”“大的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C项正确。

15.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体现出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且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B项;1978年我国已经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D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秦汉: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史实: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分)

(2)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

不同: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

(4分)

(3)政治设计:

君主立宪政体。

措施:

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改革。

(4分)

(4)原则:

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2分)

实践

立法权:

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

行政权:

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司法权: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大变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唐朝的“大变动”主要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第二小问,“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在明清时期主要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2)特征由材料二“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知是人民主权;由材料二“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可知是轮番而治;由材料二“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可知是抽签选举。

不同从二者民主的参与方式的角度进行回答。

(3)“政治设计”指的是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君主立宪制。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通过“光荣革命”之后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来实现的,它的完善是逐步实现的,包括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议会改革等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主要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三权分立原则。

实践主要体现在美国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分配与运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17.答案 示例一

观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

(2分)

(类似观点:

中国专制政体开端于秦朝并不断强化、专制政体是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形态等)

论述

秦朝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前代的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各个王朝的更替。

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注重强化官僚政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和刺史制,通过察举来选择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

另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不变的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专制君主通过其文武官吏对农民施行剥削。

(16分)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

(2分)

示例二

观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包容性和专制性。

(2分)

(类似观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形态、中国古代文化与古代政治高度交融等)

论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不仅包括官僚政治活动,还与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有着密切而协调的联系。

首先,中国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在官僚政治建立之后被强化,国与家相通,君权与父权相互为用。

其次,法律和政治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工具。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社会主流思想是维护官僚政治的工具,如汉代董仲舒宣传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以及宋明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16分)

因此,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法律、思想活动等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有利的影响,而且也变为官僚政治内部的一种机能、一种配合物。

(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例如根据材料“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了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等信息可得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的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