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2700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二七罢工失败的影响

   二七大罢工被血腥镇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暂时走向了低潮。

然而,工人阶级的头颅和热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二七大罢工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最勇猛的奋斗精神和最伟大的牺牲精神。

使人民更加认识到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必须与之斗争到底。

罢工血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要推翻反动的军阀统治,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阶级,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以反对军阀;如何开展农民运动,结成工农联盟。

在罢工斗争中面对荷枪实弹的军阀,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残酷的屠杀,这就为我党提出了武装斗争问题。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特点和意义。

   

形成:

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发展。

国共合作后,许多共产党员以双重身份走上了国民革命的第一线,成为中央和各地的领导人,这就大大开拓了政治视野和活动范围,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迅速扩大了革命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革命武装,发展了工农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举行北伐,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这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推进中国革命的巨大历史功绩。

3论国民党内的“迁都之争”。

1927年1月,国民党内发生了所谓的“迁都之争”。

本来,迁都之议是蒋介石提出来的,把武汉作为临时首都也是蒋介石选定的,并在1926年11月26日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做出了迁都武汉的决议。

12月13日,国民党中执委和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了一个联席会议,作为迁都前的临时党政最高权力机构。

但在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出尔反尔,突然宣布召开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住南昌。

当时在南昌开军事会议的邓演达在会上据理力争,反对这一提议。

但蒋介石并不为所动,在南昌成立中央党部临时办公处,与武汉联席会议抗衡。

南昌虽然地理位置比较中心,但经济并不发达,政治上也难以号召,将来发动政变应在经济发达的上海,而南昌只能是目前反对迁都武汉的一个筹码,迁都南昌也只是权宜之计,蒋的目的是要凭借军事力量,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掌握在自己手中,造成在南昌发号施令,压制武汉的局面,进而发动政变,夺取革命的最高权力。

第三单元宇宙4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在会议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5项要求。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

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抗战方针

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转变,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主要当权派虽继续抗战,但已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日转向防共抗日。

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虽然继续部署对日抗战,但同时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通过“整理党务”的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

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进行包围封锁,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对抗战事业造成重大损害。

答:

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6评国民党的战时经济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制”。

经济统制政策定义:

抗战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以国防建设为核心的总方针下,制定和推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是高度专断集权的统制经济政策。

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

国民政府战时施行统制经济政策是战时的特殊环境和条件所使,顺应战前的基本思路,针对战时时局的需要,作出的最重要的政策选择。

一切从抗战出发,使经济建设满足前方需要。

政策内容:

1,依靠外援,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公债。

2,垄断金融。

3,扩增税收。

4,实行专卖制度。

5,实行统购统销。

6,涨发纸币,通货膨胀。

 

评价 积极:

实行战时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各环节,按照统一的计划,实行“统制”,这是国民党政府当时的唯一选择,战时经济统制政策是保证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保证了战争的需求。

也是中国人民完成神圣的抗战大业、运转国民经济的客观需要。

消极:

此项政策是建立在牺牲人民利益、对全民的普遍掠夺的基础上的。

对经济发展危害最大、对人民掠夺最为残酷的就是与实行财政金融统制相关联的通货膨胀政策。

此种掠夺以全民为对象,比之实行经济统制的掠夺,在范围上更为广泛,在程度上更为深刻。

它给人民造成极大伤害,而国民政府则借此壮大了国家资本,政府官僚们借机大发横财,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战时统制政策是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形势而采取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经济政策,它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总的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及政治造成的伤害却也是深远的,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种影响。

3、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7百团大战评价和意义:

评价:

肯定:

1.战略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2.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3.轰动了全国、全世界,有很大的政治影响。

4.以事实驳斥了国民党的指责,提高了我军的声望、巩固并发展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5.增加了作战的宝贵经验。

消极:

1.暴露了我军的力量。

         2.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

          3.正中蒋下怀,事后令人捉拿嘉奖朱彭二人。

意义:

百团大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达到了打击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目的。

中国军队开辟的国外战争,进一步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8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原因: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此次革命在反对派正压下失败了,失败主要原因:

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使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方面,处于年幼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经验:

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这些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教训:

惨痛的失败各中国人民深刻的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答: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取出铁钉后,发现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那部分变红了。

9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错误:

1、在中国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把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2、在革命形势问题上,过分强调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内的进攻路线;3、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轻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4、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5、在军事上,采取军事教条主义,搞阵地战。

左倾错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形势等的分析,都完全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论断,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去甚远。

 

作为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决定了的。

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文化程度较低,对于脱离中国具体实际的教条主义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

由于党内一部分同志没有对教条主义错误的判断能力,对言必称马列的人奉为钦差大臣,不敢提出异议,一定意义上的盲从使教条主义畅通无阻。

 

急于求成的思想在党内有一定的市场。

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如此之艰巨,敌人是如此之强大,革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弱小,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使左倾错误在这些同志中很容易引起共鸣。

 

党内斗争的不正常的方式,使一部分同志认为右是立场问题,左是方法问题。

方法问题是内部矛盾,立场问题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敌我矛盾,是不能原谅的。

在实际工作中,对所谓犯了右的错误的同志往往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手段来处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发展。

 

教条主义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们无论在革命或是建设时期,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东方大国,经济上相对落后;文化上传统上有东方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战线有什么主要特点?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1、 中央1937.1.1指示,红军停止对国民党的一切军事行动。

2、 中央1937.2.10,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是个极大的震动,使他感到对内反共打内战,对外对日妥协退让的政策不能继续下去了。

为了讨论、制定对共产党、对日本的政策,国民党决定于1937年2月15日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1937年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一切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3、 1937.2.15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

4、 1937.5全国苏区代表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夺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5、 国共两党为联合抗日的一系列谈判

a、1937.1潘汉年和张冲南南京谈判,关于共同政治纲领。

b、1937.2—3,周恩来、博古和顾祝同、贺中寒西安谈判,关于红军改变、边区政府地位问题。

c、1937.3—4,在杭州,周恩来和蒋介石谈判,提出军队问题。

d、1937.6初到中旬,在庐山,周恩来与宋子文、蒋介石谈判。

e、1937.8.22西北主力红军改编成八路军。

f、1937.9.22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h、23日,蒋介石承认中共合作地位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苏区代表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精神:

1、我党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依据。

2、明确党在当前阶段的任务。

3、通过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与实行三民主义的关系。

4、阐明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特点: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11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

如何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地位?

  

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虽有诸多失误,但是仍有巨大贡献。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忻口、太原会战、等长沙会战,中国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队)战绩显著。

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

战线的延长,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有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和战斗士气,坚定了全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国民党军队中虽然很多人叛国,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是爱国的,如张自忠、张学良等。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中国军队以重大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也使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等一切在华特权,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正面战场,国民党的军队其实是牵制着侵略中国的日军主力,但是由于战术,装备,政策等原因,正面战场战果不利。

而虽然我们敌后战场主要是游击战为主,力量较为单薄,但是由于机动性强,隐蔽性高,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军!

特别在打过长江后,日本兵力不足,战线过长`更让敌后的小规模作战有了发挥的空间。

中国抗战胜利,是正面战场牵制,敌后战场消耗敌人,两条战线虽然有矛盾,但是在国共合作时,还是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缺一不可。

1、说说你身边物质变化的例子。

12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变化?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

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

“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国家利益。

抗战初期,由于美国对日本的侵略目标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势力强大,国际上“绥靖”思潮盛行,再加上美国在日本有可观的经济利益,故采取了“避免介入”政策;日本在华侵略扩大,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在华利益,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抵抗日侵略的斗争,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故采取“援华制日”政策。

但是,由于美国还没有充分做好战争的准备,再加上欧战爆发,因而美国的“援华制日”政策是以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为目标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在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的作用,美国采取“结盟抗日”的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末期,美国政府为了使战后远东国际局势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由此可见,美国的对华政策的调整,都为实现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20、在水中生活着许我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1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那些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除了解放军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因(转换):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a.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论持久战”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日寇的信心和勇气。

 

b.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掀起人民抗日运动,形成反日的第二战线,与各党派并肩作战。

 

c.在军事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保持我军强大的政治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将革命进行到底。

d.经济上,在敌后根据地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9、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14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可能性: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国共合作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中国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同时孙中山在多次斗争失败后,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真诚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共产国际明确指示推动国共合作。

必然性: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力量异常强大。

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而孙中山等国民党人进行的多次斗争都以失败告终,正积极寻求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15为什么蒋介石能够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指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捕杀共产党员,工人领袖和革命群众的政变。

A当时有帝国主义的幕后支持;

B江浙财团和流氓打手对蒋介石的支持;

C蒋介石军政大权在手;

D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致使中共疏于防范;

E蒋介石的两面派手段。

16中共解放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是中共直接领导抗战的基地,是夺取长期抗战胜利的基地,又是抵制国民党要挟投降,维持全国抗战书面重要因素。

(2) 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从而制止了敌人的战略进攻。

(3) 是相持阶段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7、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将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我们发现铁钉变红了。

17论抗日战争中的中美关系。

抗日战争中的中美关系以太平洋战争为界(1941.12.7)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对华采取的政策以1940.9又分为四个阶段,一方面美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又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于日本对美国利益产生冲突,美与中国建立联盟,美开始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企图利用中国战场消耗日本的军力和资源,将来以中国为基地转入对日进攻。

在经济方面,美国也极力支持中国,并表示放弃过去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把中国拨高到大国的地位。

抗日战争后期,随着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经过“史迪威事件”后,开始公开实行“扶蒋反共”

抗日战争中,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一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完全以美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赫尔利把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概括如下:

(1) 防止国民党政府的崩溃

(2) 支持蒋作为中华民国主席和军队的委员长

(3) 使蒋与英国司令官间的关系和谐

(4) 增进中国境内战争物资的生产并防止经济崩溃

(5) 为攻击日本,统一中国境内一切军事力量

其实质是扶蒋反共,以“调处”国民党政府和中共关系的面目出现。

6、你还知道哪些环境问题?

它们都对地球造成了哪些影响?

18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同:

1我党倡议、推动形成,顺应历史潮流,合乎人民愿望,对中共现代史起了积极作用。

  2反帝是一致的。

第一次反日、英、美,第二次反日。

  3两党都争夺领导权。

异:

1范围不同:

第二次比第一次有更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斗争,它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四个革命阶级的革命联盟。

  

2组织形式不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没有为国共两党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统一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合作方式不同:

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国民党的纲领《抗战建国纲领》,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第一次是党内合作方式。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

第二次,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第一次的军队和政权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

 

5第二次合作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第一次存在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6结果不同:

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抗战的全面胜利。

   

7任务不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

答:

优点:

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19为什么黄埔军校是一所新型学校?

1、黄埔军校是为革命目的而创办的。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创办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危亡”。

 2、黄埔军校实行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的方针,开创了中国新式军事教育的先河。

旧式军事学校仅仅侧重于军事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机械执行命令的驯服工具。

在军校中设有传播革命思想的政治课,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提高学生反帝反封建的自觉性和斗志。

3、黄埔军校还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

党代表作为国民党在军队中的代表,对军队有监察领导的权力,参加部队管理,向部队灌输国民革命精神,并承担保证完成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责任。

政治部是国民党在军队中的政治领导机关,是军事首长和党代表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的自理机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