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32168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docx

备战高考语文之文言虚词完整版

备战高考语文之

文言虚词

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

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1)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

(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

(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

(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

(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因为

(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凭借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

“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

“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训练2.(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1)

(2)

答案 

(1)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__

(2)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二)“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训练3.(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B.承接

C.递进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A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C )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B )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B )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A )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 )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

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训练4.(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B.承接

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B )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B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A )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A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A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A )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1)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2)代入辨析:

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训练5.(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B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A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B )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A )

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B )

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A )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

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

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

训练6.(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答案 ①相同。

都作主语__②不同。

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

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

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

“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训练7.(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表反问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推测

③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委婉

④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表选择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⑥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表推测

(四)“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

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

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

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

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训练8.(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遥游》)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助词,不译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之

⑥置杯焉则胶(《逍遥游》)兼词,于之

(五)“与”字用法辨析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训练9.(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A )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B )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B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A )

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A )

⑥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B )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

“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像⑤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

训练10.(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人称代词,他

②其曲中规(《劝学》)人称代词,它的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人称代词,自己

④项王曰:

“赐之彘肩。

”(《鸿门宴》)人称代词,他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人称代词,他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自己

(七)“者”字用法辨析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

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

如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

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训练1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放在时间名词之后,不必译出

⑧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二、文言虚词的六大推断技法

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原文语境中去验证。

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

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

技法一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训练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

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

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

“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

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选自《杨万里笺注》)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

译文:

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

(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译文:

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

(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

译文:

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

解析 

(1)此句中的“以”,根据句意在靖康之乱,宗质与母亲走失,把他养大成人的是他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在、凭借”。

(2)此句中的“之”和“也”,根据句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季思去,所以说东南一带没有找到,一定在蜀地吧”可确定,分别为“代词,她(母亲)”“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3)根据句意,“因宗质没有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强吃饭”,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为副词,“才”。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人。

母亲展氏,是他父亲的妾。

生下宗质就遭遇了靖康之乱,母子走失。

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当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

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

“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

”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

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岸,到处大声地呼喊:

“展婆,展婆。

”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

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于是哭着勉强才吃点东西。

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母亲)。

到了荆州,又是这样。

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依然流着泪。

技法二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训练13.(重庆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有群丐过其门,见(来懋斋)先生家罗杯盘,必有所谓喜事者。

遂麇集于户限外,争欲得杯盘狼藉之馀渖。

斯时也,先生饥火与愤火交绥,于是出谓群丐曰:

“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奈亲故负我,今竟食言,以致吾之酒肴为虚设。

虽然,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汝曹其就座,吾将为东道主而畅饮焉。

”群丐登堂醊,醲饷既良,已谓先生曰:

“吾侪小,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今试一问,由此达京师需金几何?

”先生曰:

“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群丐应声起曰: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选自《庚初广志》卷八,有删改)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予之肆筵以设席也,实以部试期迫,赴都乏资,意欲藉亲故之集会轮资,应眉急耳。

译文:

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2)与其鱼馁而肉败,孰若大家共一饱。

译文:

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3)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译文:

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解析 

(1)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也”表判断。

(2)此句为固定句式,“与其……孰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与其……,还不如……”。

(3)“是区区者”为判断句,“者”表判断的标志词,译为“是”;“何难之有”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参考译文]

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

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

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

“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

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

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

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

”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

“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

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

”先生说:

“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

”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

“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

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

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

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技法三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训练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

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

比长,益自策励。

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

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

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

然负其经济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

会襄樊之师日急,宋人坐视而不敢救,履祥因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则襄樊之师,将不攻而自解。

且备叙海舶所经,凡州郡县邑,下至巨洋别岛,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

宋终莫能用。

及后朱瑄、张清献海运之利,而所由海道,视履祥先所上书,咫尺无异者,然后人服其精确。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翻译下列各组句子。

(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

(1)

(2)

(3)

(4)

解析 

(1)第一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第二句中的“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

(2)第一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3)第一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第二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引出处所,为介词,译为“在”。

(4)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县人。

金履祥少时聪敏明睿,父亲和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点文字,他就能默记背诵。

等到长大以后,他更加自我鞭策激励。

等到他壮年之后,知识方面崇尚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理学,师事同郡王柏,随从王柏向何基请教。

何基就是向黄榦拜师学习的,而黄榦是朱熹的亲传弟子。

从此他的讲习更加谨密,学术造诣越发精深。

当时宋朝的国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金履祥于是断绝了进取功名的念头。

但是他身怀经世济民的韬略,也不忍心立刻就遗忘这世间生活。

恰逢襄樊的蒙古军队一天天地逼近,宋朝的官兵坐看祸乱发生却不敢援救,金履祥于是进献牵制敌人乘虚而击的策略,请求派大量兵力从海道直奔燕、蓟二州,那么襄樊的蒙古军队,将会不攻而自破。

并且详细地叙述海船途经的地方,凡是州郡县邑,下到大洋孤岛,难易远近,都标记得清清楚楚,可以根据他的策略来前行。

宋朝当权者最终没能采用他的谋略。

等到后来朱瑄、张清献上海运的好处,而他们所经由的海道,跟金履祥先前所呈献的奏疏相比,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后人才敬服他的谋划精确。

技法四 语法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训练15.(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1)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译文:

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2)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译文:

孙傅上书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译文: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

解析 

(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翛”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做”或“是”;第二个“为”在句中放在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略代词“之”,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其”放在动词“劝”之后,作宾语,译为“他”。

(2)“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为连词,意为“来”;“而”处在下句的开头,表示上下之间的关系为转折,“于”则引出了对象“中国”,为介词,译为“对”;“之”放在作宾语的“益”之前,表明“丝毫”修饰“益”,助词“的”。

(3)“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可译为“认为”;“以”后面带有名词“职”,共同修饰谓语“论”,应该为介词,译为“凭借”;“而”连接了“以职论事”和“责之”,表转折关系;“之”作了动词“责”的宾语,应为代词,“他”。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孙傅)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上书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

给事中许翰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