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407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9 大小:25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9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9页
亲,该文档总共2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2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全译全练Word版157页精品教案全册

苏教版必修文言文课文全译全练

必修一

劝学2

师说6

赤壁赋12

始得西山宴游记18

必修二

六国论22

阿房宫赋29

念奴娇·赤壁怀古3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7

必修三

离骚(节选)39

指南录后序43

五人墓碑记49

烛之武退秦师55

谏太宗十思疏60

廉颇蔺相如列传65

鸿门宴73

秋水(节选)80

非攻(节选)82

察今(节选)84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89

寡人之于国也93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98

蜀道难103

登高105

琵琶行107

锦瑟110

虞美人112

蝶恋花114

雨霖铃116

声声慢118

滕王阁序120

秋声赋126

必修五

陈情表131

项脊轩志136

长亭送别141

报任安书143

渔父150

逍遥游154

兰亭集序160

劝学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

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名家点评】

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

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

把……做成今义:

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

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广泛地学习今义:

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指金属的刀类

B.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动词,游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问渊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渐之滫渐:

渐渐     B.形乎动静形:

体现

C.游必就士就:

接近    D.端而言蠕蠕:

微动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教使之然也          輮使之然也

不扶而直           蟹六跪而二螯

A.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然”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然”字不同,两个“鲜”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鲜”字也不同

6.对“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⑵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译文:

                                

⑶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译文:

                                

师说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名家点评】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

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

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

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有如截奔马之势。

“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

“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

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

”(《艺概·文概》)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楷)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用来……的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

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无论今义:

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跟随、而且今义:

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今义:

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今义: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

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

3.倒装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多的人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为感也终不解矣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①欲相师,仆②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③自京师来蛮夷间④,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

“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⑤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⑥,幸大雪逾岭被南越⑦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注释]①辱书云:

承蒙来信说。

②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③吾子:

您。

④蛮夷间:

指柳宗元所谪居的永州。

⑤庸蜀:

这里泛指四川。

庸:

古国名,今湖北竹山县东南。

⑥二年冬:

指元和二年冬季。

⑦南越:

泛指今广东、广西一带。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道不笃               笃:

深厚

B.人益不事师             师:

老师

C.因抗颜而为师             师:

老师

D.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后学:

学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B.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D.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6.对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赞美韩愈敢为人师的精神,并自喻品德高洁。

B.指出韩愈不该以蜀日自比,自己不敢以越雪自况。

C.抨击那些诋毁韩愈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表明自己虽好为人师却因遭贬谪而不能的苦衷。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译文:

(2)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文:

(3)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赤壁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

他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

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前、后《赤壁赋》用古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具有哲理,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

“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

“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同伴回答: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