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4186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docx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山东人民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火烧圆明园》教案

第一单元:

屈辱与抗争第一课血泪国耻

活动主题二:

火烧圆明园课时:

一课时

课  题

火烧圆明园

年级

教材版本

山东人民版

课程内容

“火烧圆明园”主题活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圆明园这一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奢华和焚毁后仅剩的残垣断壁的遗址展示在学生面前,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引领学生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了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这样一座华美的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及付之一炬,引领学生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材分析

“火烧圆明园”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个学习主题《血泪国耻》的第二个活动主题。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唯利是图本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引导学生从西方列强侵华策略和清朝内部政局的变化两个方面,思考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等,通过探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来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

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

学情分析

由于农村小学生视野相对较窄,这方面历史知识了解较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自主整合学习资源,迁移知识,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唯利是图本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2.通过探讨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影响来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经过、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告终的结局,激发学生立志自强,不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火烧圆明园的的主要经过及其影响。

2.英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教学设计

思想

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教学时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大量的图片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坚持“教、学、生活”三合一,让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对话与生活文本。

教学策略

与方法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教材的知识结构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调查,身边取材。

2.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方法。

3.遵循“开放生成”的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班内汇报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教学环境与媒体

1.城市学生由于条件较好,可以重点引导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上网收集资料、询问父母或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历史电影,从而激发爱国热情。

2.地处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条件的制约,可由老师制作课件课前全班同学共同观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到学校微机室或图书室查资料的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收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资料,了解鸦片战争前历史背景。

2.学生可以上网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

教师准备:

1.设计发放前置性学习调查表。

2.准备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视频,制作成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火烧圆明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雨果诗句。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圆明园)……

学生默读,自己体会诗句的含义。

2、师:

雨果的诗句里说的是什么事件?

它说明了什么?

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

(学生试着叙述,叙述不足的地方其他学生可起立直接补充,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引导。

)这节课我们来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

板书课题:

火烧圆明园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雨果的诗句,初步体验美丽的圆明园,让学生感悟这座美丽与神秘的东方建筑是如何的让人为之赞叹和震撼的!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

圆明园今昔对比

(一)圆明园的辉煌

1、师引导:

(出示圆明园废墟图),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多年了,然而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

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交流:

A、我感到很气愤,这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啊!

B、我感到很难过,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啊。

C、这座万园之园竟这样被毁了,我感到万分痛惜!

……

教师过渡:

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呢?

为何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呢?

2、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体验所收集的圆明园昔日的图片文字资料。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搜集的资料或图片。

教师相应地点拨、提升、出示相关课件。

预设1、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

几代清帝不知耗费了多少天下的财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历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园林。

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

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

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

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

师点拨:

刚才同学说圆明园面积是5200亩,1亩=666.67平方米。

我们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是50平方米的话,一个圆明园大概相当于多少个教室?

学生猜测。

师出示:

5200×666.67=3466684(平方米)3466684÷50=69333.68(个)

师小结:

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7万个教室这么大,可见圆明园有多大。

你想,这么大的面积,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

预设2、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也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现了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

中国园林可称风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园林以建筑为主,又不同于日本园林以风景为主。

圆明园正是兼备中、日和西欧三种造园风格,其盛名早已传播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被誉为“万园之园”。

师点拨:

三园内有100多个风景点,其中国内外名胜40景。

请大家读一读:

(出示名胜40景)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小结:

光这40景的名称读一读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我们漫步园内,就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设计意图:

“探究先行,以学定教”,大量的资料补充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利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了起来。

师引领: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万园之园,还是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品的宝库。

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做一下这方面的介绍?

预设3、园内还珍藏有许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瓷古玩,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预设4、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样样具有。

师点拨:

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

 生估算:

两千多年。

师小结:

是啊,“两千多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

想想会有多少的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哇!

师引领:

大家请看这是什么?

(出示海晏堂的图及圆明园兽首铜像)指名学生说说。

师介绍兽首铜像的奇妙之处。

  

师小结:

处处美丽迷人的景点,这一件件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

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

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这些资料也可以教师作成文字ppt出示给同学们阅读。

a、“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

……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b、“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c、“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是啊,这里真美啊,简直是人间仙境,这就是万园之园——圆明园。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以学生活动为基础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课知识奠定情感基础。

(二)圆明园的毁灭

师过渡: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然而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开始了……英法联军是怎样洗劫、焚毁圆明园的呢?

哪个组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请展示。

学生交流资料图片。

预设1、参与劫掠的是英法军官和士兵。

据记者回忆,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

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

预设2、侵略者除了大肆抢劫外,被他们糟蹋了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

房子里的绸缎、衣服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疮痍。

预设3、这还没完,敌人为了销毁罪证,放火把圆明园烧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只剩一片灰烬!

预设4、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

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

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

师相机补充:

大家收集的资料已足以证明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大罪。

可是大家你又知道吗?

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

“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

“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一场有计划的更大的暴行便随之开始。

1860年10月18日,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又威胁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内,将皇宫也予以焚毁。

腐朽无能的满清统治者马上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换得侵略者撤退。

师引领:

出示课件,这熊熊大火烧掉了什么?

学生自主汇报:

烧掉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烧掉许多华丽的丝绸和衣服;烧掉许多画家、书法家的作品;烧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奇珍异宝。

师引领:

圆明园本来是在北京西北郊,可大火笼罩了整个北京!

所以,可以想象出圆明园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是怎样化为灰烬的。

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

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没有了民族建筑,也没有了西洋景观。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放映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学生深沉地朗读李大钊的诗句。

同学们面对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预设:

生1:

这些侵略者太没有人性了,可耻到家了!

我很生气,英法联军真是可恶至极,竟然把圆明园珍藏的宝物抢的抢,砸的砸,毁的毁,多可惜呀。

生2:

圆明园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丽宫殿竟然被无耻的强盗付之一炬!

既可恨又可气!

英法联军简直是禽兽不如!

生3:

他们根本不是人啊,贪得无厌!

不论黑白,只为自己的私欲……

生4:

英法联军丑恶无耻的行径让世人唾弃,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设计意图:

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师引领:

作为法国人的作家雨果,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国家的行为呢?

学生汇报:

预设1: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预设2: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

师小结: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2个日子吧——1860年10月6日,1860年10月18日。

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指着课题问)

学生回答。

(难过、愤恨、无奈、痛苦……)

师引领:

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

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

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

军阀混战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此刻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圆明园”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

预设1、我悲愤!

悲愤的是我们自己的少数人怎么会这样!

我的心里好像被插了几刀,很难过。

  

预设2、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

【设计意图:

依据学情,教师补充学生可能收集不到的资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情绪上感染,情感上体验。

但这么美的一个园林,今天只剩下了这些:

(播放残迹课件)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引领: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呢?

怎样看待火烧圆明园的事件?

圆明园被毁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

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

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推翻它,改变它!

在1860年的秋天,咸丰皇帝仓皇逃离北京,中华民族遭受浩劫,刚才大家感受了那段悲惨的厉史,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打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二鞭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

师引领: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屈辱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又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活动:

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研讨为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挑起第二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教师(出示英国对华贸易曲线图示)引导学生分析:

1、此统计表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状况如何?

2、你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英国则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为此提出了什么要求?

其要求的实质是什么?

了解这一要求的实质与第二次鸡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预设:

(1)国际上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扩展与完成,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满足既得利益要侵略。

(2)19世纪40、5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为开辟了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兴奋得发狂以为能大量销售其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师:

那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摆脱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谋取更多暴利。

师引领:

英国资本家曾梦想,“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了”。

但英国棉纺织品和其它工业品在中国销量仍然有限,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预设:

1、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国商品其有自然抵制性,这是根本原因;

2、是英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要求;

3、英国等国家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的工业品。

师小结:

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到位。

除此之外,当时国内清朝统治腐败无能,故步自封,所以西方列强敢侵略,还有他们的无理要求被拒绝所以导致列强决意动武。

师过渡:

那么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家了解多少呢?

假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话,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又寻找了什么借口?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起止、进玫路线等。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资料。

请学生到前台写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重点交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

预设:

你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呢?

生1:

英国人蛮横无理,不分黑白!

生2:

颠倒是非曲直,简直是强盗!

生3:

清政府软弱无能,任人宰割!

……

教师评价学生讨论情况。

2、自学课本第9页内容:

生观察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分析清政府腐败无能。

讨论鸦片战争的走向,研究英国人的动机。

学生根据资料探讨交流,集体总结。

(1)起止1856-1860,元凶——英法联军,俄美——帮凶

(2)进攻路线:

广州,广州——大沽,天津——北京。

1856年英舰炮击广州,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卅;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1859年大沽之战;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签订。

3、分析《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想象中国社会的变化。

师引领:

我们都知道,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又陆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以《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最为重要。

关于这两款条约,大家又有那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汇报了解到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现状及中国的社会变化!

教师小结:

(1)天津条约:

四国(俄、美、英、法),内容(公使驻京、十处通商、外人入内、赔款)追加赔款。

(3)俄国侵占北方领土:

趁火打劫,《尼布楚条约》,四条约,150多万平方公里。

4、(出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文字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知、探究,让学生深刻领会颠倒是非地、罪恶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强国意识。

四、整合资源,知识拓展:

圆明园是否应该修复?

1、师谈话:

最近,常听有人说起重新修复圆明园,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学生可以分正方、反方就自己的观点阐述。

师: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老师觉得不应修复,原因是: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最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不伦不类。

五、活动总结,深化认识:

展望明天

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却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根据两课时的学习,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及今后如何付诸于实际行动,以自己的学业成绩和渊博学识来建设美丽而强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

结合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感想,提高学生的民族气节,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板书设计:

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走近圆明园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不忘耻辱史

【设计意图:

这样的板书,既展示了教学过程,又重点点明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还体现了以生为本,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达到了见板书而知其教学内容和功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组织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本课亮点:

1、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自由、自主、自信还给每一个学生。

本节课通过组织“情境引入——互动交流——感悟表达——深化认识”四个活动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四个活动互相联系,互相递进,使本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根据本课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自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展示出学生的风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2、遵循“开放生成”的教学原则,让个性、灵动、精彩在课堂里闪烁。

教学时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课前收集圆明园昔日辉煌资料或图片,课中引导学生探究感悟,班内展示汇报,深刻的认识并痛恨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和清政府腐败无能为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惜,内化情感。

最后知识深化、提升,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发愤图强、振兴中华的意识。

把学生品德教育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德育,渗透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达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的,结合“圆明园是否应该修复?

”问题拓展知识,这样大大加强了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对学生进行了明理导行。

根据课程的特点,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的话如泉涌,情感越发丰富起来,课堂也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本课教学我感到不足的是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

教学时应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