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O**** 文档编号:1734718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docx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亳州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时期,亳州金融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银行、证券、保险和地方金融稳步健康发展,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打造皖北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为“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期,亳州金融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服务功能和内涵,严守金融风险防范底线,为全市“六一战略”提供金融力量支撑。

  本规划根据《安徽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明确全市金融业发展方向、重要目标和举措,是“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驻亳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金融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畅通金融血脉保增长,推进改革创新添活力,防范金融风险促稳定,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有力服务支撑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新亳州建设。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亳州金融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金融产业绩效持续向好,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实力显著提升,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金融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金融业增加值逐年上升。

“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4.1亿元增至2020年的129.75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1.8%上升至2020年的14.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5.1%上升至2020年的7.2%,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

表1“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增加值情况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54.1

69.6

85.2

106.3

124.2

129.75

比上年增长(%)

22.3

21.2

14.7

11.0

14.4

6.0

金融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11.8

12.4

12.8

13.5

13.9

14.1

金融业增加值/GDP增加值(%)

5.1

5.8

6.3

6.9

7.1

7.2

  存贷款余额不断增加。

“十三五”期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从2015年末的1260.1亿元、783.01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2501.71亿元、2380.3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19.71%、40.8%,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2个百分点和9.86个百分点。

2016—2020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分别为32.37%、29.01%、24.35%、19.67%和19.62%,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第2位、第3位和第5位;人民币存贷款合成增速分别为28.55%、21.1%、18.71%、13.31%和14.35%,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第2位、第4位和第5位,分别高于GDP增速19.65、11.9、8.61、3.91和10.25个百分点。

表2“十三五”期间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情况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1260.1

1589.89

1843.36

2112.72

2288.15

2501.71

存款余额增长率(%)

18.79

26.17

15.94

14.61

8.3

9.33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

783.01

1036.51

1337.22

1662.84

1989.96

2380.35

贷款余额增长率(%)

22.01

32.37

29.01

24.35

19.67

19.62

   保费托底功能有效提升。

“十三五”期间,保险机构由“十二五”末的31家增至37家。

2020年全市保费总收入87.5亿元,较2015年增长85.77%;保险深度4.84%,高于2015年0.4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1750元/人,比2015年增长了82.77%。

截至2020年末,亳州市保险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5.33万亿元;累计支付赔款27.59亿元,较2015年增长75.09%。

其中,车险承保各类机动车辆83.23万辆,较2015年增长91.77%,提供风险保障7489.86亿元,较2015年增长331.09%;农业保险承担风险保障266.34亿元,涉及参保农户213.04万户,受益农户0.33万户。

表3“十三五”期间保费收入情况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保费总收入(亿元)

47.11

54.36

71.51

81.64

85.66

87.50

保费总收入同比增长(%)

12.39

7.25

17.16

10.12

4.03

2.14

保险深度(%)

4.42

4.53

5.29

5.26

4.90

4.84

保险密度(元/人)

957.49

1098.13

1436.00

1636.00

1716.71

1750.00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时期,全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点开花”,企业上市挂牌梯次推进。

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数量从2015年末的4家增长到2020年末的15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数量从2015年末的18家增长到2020年末的495家;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创新设立现代中医药及健康产业亳州板块,截至2020年末,专板已挂牌273家企业;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由2015年末的3支、总规模24亿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14支、总规模63.81亿元。

主板市场建立了后备资源库,动态更新,梯次推进,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1家上市公司,1家企业IPO排队。

“十三五”期间共实现直接融资868.52亿元。

表4“十三五”期间直接融资情况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直接融资(亿元)

184.67

132.17

138.29

220.02

193.37

   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

2019年2月,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明确由地方金融监管局对“7+4”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地方金融组织由“十二五”期间的高速增长态势,转变成“十三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融资担保机构由“十二五”末的12家减少至9家,小额贷款公司由19家减少至12家,典当公司由17家减少至14家,设立融资租赁公司2家,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式运营开业。

全市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发放年均提供融资支持60亿元。

“十三五”期间,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不断创新担保产品,在全省首创推出“农信担”“小微担”产品,“小微担”业务完成2132户、16.35亿元授信,首贷率78%;“农信担”业务完成665户、1.97亿元授信,首贷率87%。

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余额年均60亿元,年均为11685户小微企业、“三农”个体提供融资担保85亿元,担保“支小支农”服务作用进一步凸显。

   普惠金融服务明显增强。

一是结构性货币政策资金投放力度加大。

“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各类再贷款、再贴现132.6亿元;在全省率先落地央行再贷款“直通车”模式,对法人银行机构因发放小微涉农扶贫贷款产生的资金缺口,给予充分资金保障。

加强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特别是2020年分批次、有梯度的投入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复工复产专用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实现中央银行专项资金精准直达各类市场主体,累计投入直达实体货币政策资金79.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5万户。

二是数字普惠信贷业务加快推广。

多渠道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普惠信贷服务主体更多、覆盖更广、力度更强。

2020年末,全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36.11亿元,是2015年末的7.17倍。

聚焦乡村振兴,创新普惠信贷产品,推进农地、农房等抵押贷款业务改革试点,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

2020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380.5亿元,是2015年末的2.8倍。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2019年5月,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开立企业基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近3万户。

四是不断深化辖区外汇领域改革开放,维护外汇市场稳定,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个人用汇便利化水平,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动辖区外汇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持科技赋能,持续优化征信服务,信用数据归集及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2020年末,亳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量达到118638笔。

   金融创新能力持续深化。

“十三五”期间,每年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中单列金融创新奖,引导金融机构立足亳州实际,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累计创新金融产品40个。

一是立足我市互联网政务大数据平台优势,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深度介入智慧城市建设,规范拓展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

农商银行发挥普惠信贷服务骨干作用,先后上线“金农易贷”“信贷工厂”“金农信e链”“金农企e贷”等大数据在线授信平台,分别服务农户商户、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链等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二是“我要贷款”平台建设成效显现。

整合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资源,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网上贷款平台建设工作,成功搭建起政银担险企等多方开放式交流对接平台。

截至2020年末,“我要贷款”平台共有21家金融机构入驻,注册用户72686户,其中:

个人用户66236户,企业用户6450户;接受贷款咨询次数79464次;筛选出贷款意向性项目66426个,已发放贷款57739笔、金额338.08亿元。

三是扎实开展双提升活动,围绕上市挂牌后备重点企业、省市“四送一服”平台反馈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开展活动,全市金融系统主动下沉服务,市县区同频共振。

2020年11月,我市企业融资服务做法入选了2020中国营商环境特色评选50强榜单,荣获营商环境进步奖。

   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成立了全市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亳州市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亳州市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做好亳州市金融服务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2018-2020)》,我市金融系统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显著。

截至2020年末,辖内精准扶贫贷款237.78亿元。

一是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

截至2020年末,扶贫小额信贷余额6.37亿元,户数2.04万户,累计发放贷款37.07亿元,支持贫困户8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例为44.29%。

二是保险产品助力脱贫成效显著。

全国首创“扶贫猪”“扶贫羊”养殖托管新模式,根据需求丰富中药材种植保险品种,创新大豆+期货、生猪+期货、种植业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等,切实降低风险、保障收入,累计向辖内贫困县14.87万农户提供特色种养农产品风险保障137.04亿元,支付赔款2602.68万元;推动“深贫保”“防贫保”落实,为深度贫困县(利辛县)8.36万户贫困户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

三是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

在蒙城县构建了“1+4+2”工作模式,采集信息32万户,评定信用户22.7万户,信用新型经营主体0.3万个,信用村集体经济组织259个,信用村239个。

   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十三五”期间,我市以贯彻落实“三大攻坚战”为抓手,有效维护良好金融生态。

发挥市处非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各类交易场所、非法集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建立不良贷款常态化考核机制,督促法人机构积极开展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工作,加强贷后跟踪检査,化解不良贷款,2020年末全市不良率为1.13%。

加大金融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宣传,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展监测预警、组织金融机构加强资金异动监测,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

制定印发了《亳州市金融放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案》(亳金〔2020〕14号),常态化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共排查各类企业8000余家,排查出风险线索65条,成立债权人委员会,依法依规处置债权债务,坚持打击逃废债行为。

五年来,成功化解万物春、鑫博电子、伊西安等重点非法集资案件13起。

  第二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宏观政策调整、重要战略部署、历史发展积累将为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三严三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宏观政策调整为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家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政策框架下,将继续保持经济基本面的稳定与健康,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突出分类指导,有扶有控,政策导向有利于亳州发展。

国家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这些无疑为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创造了优势和条件。

  重要战略部署为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表现为东部放缓、西部加快、中部提速。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风气较早,但由于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目前已进入转型调整期。

亳州地处中原经济区和皖北发展地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四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亳州市区位条件良好的优势将更加显现,综合承载能力在皖北地区较强,金融与产业、科技等都具有承东启西的优势,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丰富,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优势,为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历史发展积累为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总量积累,亳州市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正加速推进,已极大地带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前,商合杭高铁开通运营,阜蒙淮城际铁路、亳蒙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开工在即,亳蒙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相继建成,亳州市金融资源将加速流动。

“十三五”之后亳州的经济发展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十三五”末生产总值(GDP)达180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一位。

“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市全面深入推进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和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我市将在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加速前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为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问题与挑战

  “十三五”以来,亳州金融业发展虽然卓有成效,但在金融业自身发展和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金融业态还不丰富。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7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4家、村镇银行4家、域外农商行分支机构1家。

农商行、村镇银行服务范围有限,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机构等尚属空白。

全市证券机构4家、保险机构37家,与周边地市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未能实现县区全覆盖,县域证券、保险机构以及地方金融组织结构与市辖区有明显差距。

金融资源业态不丰富,导致金融供给和行业竞争不充分,企业融资成本偏高。

  高增长持续乏力。

一是贷款结构不够合理。

“十三五”末,全市贷款余额2380.35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806.21亿元,占比33.8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仅16.6亿元,占比仅0.7%。

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工业类项目贷款占比少。

二是房地产贷款增长受限。

“十三五”末,房地产贷款在我市贷款结构中占比37.77%,比重较高。

三是可用信贷资金不足。

全市存贷比较高,已达93.18%,居全省第4位。

  普惠金融体系有待健全。

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必须按照市场细分理论,大力发展贴近中小型客户的小型金融机构。

当前我市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地方性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较难匹配具有不同产品结构和不同经营特色的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顶端突破较难。

一是主导产业及中药饮片企业上市难。

行业方面,中药饮片面临着商业模式、采买及储存、监管等多重风险点,较难获得市场的充分信任。

中药饮片行业涉及农产品采购,成本难以核实,其估值及增长潜力难以得到资本市场认可。

二是后备企业资源少。

我市企业多为传统产业为主,高科技企业较少,各项指标不能满足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要求,且民营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企业对上市工作意愿不强,动力不足。

  金融安全仍需关注。

一是新发非法集资案件较多。

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我市新增立案非法集资案件分别为4起、6起、14起,在全省排名第14位、第13位、第8位,新发案件数量在全省排名逐年上升,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陈案化解难度较大。

一些案件的涉案资产在外省市,处置难度较大,造成案件推进缓慢。

三是非法集资案件具有危害性。

非法集资等金融领域案件多数具有人数多、地域广、金额大等特征,存在一定信访隐患。

  “十四五”期间,亳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仍有不少亟待解决。

  外部经济环境复杂严峻。

2020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背景下,亳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

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不确定性犹存、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全球经济企稳的基础仍不牢固,且后期政策支持空间不断收缩,经济再次下行后复苏的难度加大。

从国内看,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对于亳州市而言,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较大,创新动能不足,源头创新向产业创新延伸转化机制还不健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

  产业基础发展相对薄弱。

新结构金融学认为,金融结构内生于产业结构,金融结构安排应以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融资需求、风险特征与技术结构为适宜,当产业结构以低风险产业为主时,银行导向型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产业增长;当产业结构以高风险产业为主时,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结构是更优选择。

同时,产业结构又由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所决定。

比如,合肥、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的双核城市,近年来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人力资源配置较好,为金融业的相对充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马鞍山、铜陵等市工业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银行贷款规模大,上市公司相对较多。

而亳州市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导致金融资源外流。

  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十三五”以来,全市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大大提高,特别是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民生信贷、涉农信贷等指标整体呈较快增长趋势,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从账户拥有量、银行卡人均持卡量、数字支付笔数、保险密度等指标来看,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亳州市在国家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中担当重要使命,必须以服务“六一战略”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创新引领,大力推进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持续提升金融业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皖北金融创新中心。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金融工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遵循市场逻辑、汇聚资本力量,一体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金融监管,拉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服务创新发展的资本链,努力实现主要金融指标皖北走前列、全省站前排、全国有影响,努力巩固提升金融稳增长贡献率,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服务“六一战略”、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实体原则。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

不断优化金融创新环境,推动金融制度、产品、服务和技术创新。

  ——坚持普惠发展原则。

切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第三节发展目标

  以“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为基础,对“十四五”时期亳州市金融业发展制定如下具体发展目标:

  金融业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

  信贷投放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25年末,力争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贷款余额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

到2025年末,全市在沪深北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量力争新增1-2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数量力争新增2-3家,在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力争新增100家。

“十四五”期间,直接融资力争累计达到600亿元。

  保险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力争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000元/人。

保险机构增加2-3家,保费收入超过100亿元,风险保障金额达到7.1万亿元。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在市场体系方面,完善各市场的功能;在组织体系上,完善市场主体和自律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争取引进各类金融机构3-5家,培育壮大一批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规范互联网金融。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加快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扩大信用贷款发放规模。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与联合惩戒力度。

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全力抓好不良贷款压降,确保辖内农商行系统平均不良率低于全省农商行系统平均水平。

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

提升金融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推动互联网金融消费保护工作,优化互联网金融消费环境。

健全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防范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

  金融支持作用逐步增强。

引导金融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建设覆盖“企业创新全周期”的投融资体系。

深化地方农商行改革,着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特色金融业态,促进区域金融的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发展。

   第三章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十四五”期间,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