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938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11-3016:

22:

55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

42字号:

【大中小】

导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和谐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依托市场经济、民营经济的先行先试,温州市金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十二五”期间,正值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社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支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全面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把温州打造成为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对于进一步推进温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为《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温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结合浙江和温州实际,提出2011-2015期间温州市金融业的发展战略、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

38

一、温州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温州市金融与经济保持良性互动发展的势头,金融业对温州市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2010年,温州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1.1%,占GDP比重为9.4%,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14.1和6.5个百分点。

  (图1)2006-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及占GDP比例

  

(一)主要成就

1、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多元体系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温州加大金融业改革开放力度。

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截至2010年末,全市除人民银行、银监分局、保监分局外,还有银行业机构22家,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已全部在温设立分支机构,银行分支机构网点达1313家;证券营业部37家,期货营业部14家;市级保险主体41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1家,人身险公司19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另有村镇银行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从业人员共计5万余人。

温州已形成功能较为齐全、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最多的地市之一。

2、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实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温州的货币市场、证券期货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等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97.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516.68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末余额的2.7倍和3.2倍,存贷款总量均居全省第三位;2006—2010年,温州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6%。

“十一五”期间,全市证券、期货交易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8%和120%,2010年末实现证券交易额1.25万亿元,期货交易额3.82万亿元。

保险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22%,2010年实现保费收入101.6亿元,保险深度为3.3%,保险密度为1190元/人,赔付总额25.34亿元。

3、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保持领先

  近年来,温州的信贷重点倾斜中小企业贷款和县域贷款。

截至2010年末,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含小型企业贷款和中型企业贷款)余额2415.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7%,比“十五”期末余额增长196.3%;县域贷款余额2305.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6%,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余额增长309%。

  “十一五”期间,全市银行业机构连续5年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仅为0.45%,低于浙江省的0.95%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7月公布的《2008年338个城市(地区)信贷资产质量评定》中,温州等8个城市信贷资产质量被评为AAA,温州名列首位;被评为全国金融生态环境最高等级的I级城市。

在2009年的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中,温州再次当选“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

4、金融创新大力推进,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十一五”时期,温州市在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温州银行顺利更名并实现跨区域发展,农信社系统改革组建7家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扎实推进。

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6家民营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共募集资金52.24亿元;组建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开展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

推进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组建工作,建立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温州民间投资服务中心等民间投资服务“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动。

启动全国首批五个地市级保险监管机构试点工作,正式组建温州保监分局,夯实了温州作为浙南保险业中心的地位。

  “十一五”时期,温州市以金融改革与创新为基本点,初步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金融产品,积极创新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风险共担平台、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切实解决小企业贷款无抵押、担保难问题。

其中企业法定代表人担保贷款、订单融资、专利权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产品,对有效衔接银企供需,满足“三农”信贷需求和服务小企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便农支付工程大力推进,88个“金融空白乡镇”得到消除。

  利率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银行通过深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建设,探索构建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模型,实现收益覆盖风险。

并逐步增强了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意识,为银行利率体制真正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1、金融结构不尽完善,服务提供尚不均衡

  目前,温州的金融发展模式仍然较为传统。

在金融业务方面,银行业一家独大,实体经济高度依赖信贷支持。

保险业务发展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产品较单一。

证券期货业务发展明显滞后,行业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信托、租赁业还是空白。

在组织架构方面,除温州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外,温州的其他金融机构均为分支机构,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实力还比较薄弱。

在金融国际化程度方面,迄今并无一家外资银行进驻温州。

在地区金融服务提供方面,“三农”融资渠道相对狭隘,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和业务创新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社会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占比过低

  由于高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融资模式发展不快,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区域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与温州经济地位和经济总量极不相称。

截止2010年底,全市只有上市企业7家(全省在境内上市企业达185家),其中主板3家、中小板2家、创业板1家、境外上市1家。

共募集资金54.4亿元,其中通过首发融资43.42亿元,再融资10.98亿元。

全市在境内上市企业首发融资额仅占全省的3.93%,再融资额仅占全省的1.81%。

证券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优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民资引导渠道不多,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

在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后,大量温州民间资本亟需寻求有效投资渠道,而现有的金融体系无法充分吸纳和转化逐利性的民间资本,极易引发非法集资、盲目投资和资本外流等问题。

同时,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民间金融日益活跃,并呈现出民间融资组织化、借贷规模扩大化、借贷利率逐步走高的趋势。

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温州市共有担保机构186家,投资公司1088家,寄售行431家,典当行48家,旧物调剂行126家。

这些融资性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规范行为,给温州维护地方金融秩序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4、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集聚区建设推进缓慢

  相对于金融机构业务和人员的快速发展,市级各金融机构的办公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办公地址分布零散,难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

作为浙江省重点规划的金融集聚区之一,温州金融集聚区的建设起步较晚。

区内内金融机构楼宇建设前期受到拆迁阻力,短期内无法完全满足金融集聚区用地需求。

金融集聚区建设的详细规划缺乏,功能布局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5、中介服务发展滞后,金融人才相对匮乏

  温州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发展程度较低,与金融发达的地区相比差距甚大,难以在融资、资产评估、信用调查、债权维护等方面提供全面、高效、配套的专业服务。

对金融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储备不足,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相对匮乏,不能适应温州金融业持续发展及创业创新的需求。

二、温州市金融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既是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温州市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对“十二五”期间温州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趋势向好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复苏,经济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传统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地位相对在削弱,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渐突出。

国际贸易形势趋于平稳,这为温州经济和金融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支持。

  从国内环境看,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经济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良好态势,发展金融业的旺盛需求将持续显现。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继续优化投融资结构,努力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

这些给温州金融业的未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温州自身来看,“十二五”将处于人均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向1万美元迈进的阶段,经济社会在前3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基础上向新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十二五”时期,温州将大力推进以商贸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革,为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这不仅有力地推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温州金融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

2、国家政策逐步放开提供充分发展空间

  温州的民间资本规模庞大,但长期以来,因其逐利性的特性,民间资本流动盲目且无序,投机性较强。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明确鼓励、扶持、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并且为民间资本进军金融等垄断领域打开了大门。

因此,“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将大力引导民间资本阳光化和规范化,引导民间资金有序投入实体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

  2011年初,我市我市上报《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争取成为国内首个允许个人直接投资海外的试点城市。

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对引导民间资金“走出去”,拓宽资金投资渠道,加强境外投资的便利化,加强温州“走出去”与“引进来”融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可为温州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积累试点经验,并为涉及跨境投资业务的信贷业务、金融创新产品等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对资金提出巨大需求

  从全国的发展战略来看,海洋经济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党中央国务院正加速部署沿海地区的开发。

2010年7月,浙江省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城市,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温州作为该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将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施“海洋经济强市”战略,推进一批“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温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每年需达到50%以上,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将达1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将达3000亿元。

资金需求无疑是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推动力。

4、两大经济区建设提速开辟广阔发展腹地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

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集聚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和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温州作为纳入长三角城镇群的城市之一,将加大与沪杭宁的金融合作,借助金融较发达地区的资源和经验,提升本地金融业的水平。

  同年,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把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高度。

作为海西经济区内经济总量第二的城市,温州与区内其它城市在信息共享、人才流动、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将为温州金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海西经济区又是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温州历来和海峡对岸关系紧密,台资在全市利用外资中占第二位。

台湾金融业在中小企业融资、征信授信管理和金融市场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也对温州的金融业发展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图2)温州在两大经济区中的区位

(二)面临挑战

1、后金融危机时代亟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008年以来,温州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造成GDP增幅减缓的原因,首先是第二产业的拉动不足。

温州的企业多涉足服装、印刷、皮鞋、皮革和打火机等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对第二产业贡献有限。

其次,温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缓,成为制约制造业提速的重要因素。

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因此,“十二五”时期,温州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已是迫在眉睫,而金融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行业,也将任重道远。

2、区域竞争加剧给温州带来极大压力

  从经济地位来说,在浙江省范围内,温州的实力正逐渐下降。

2006—2010年温州经济GDP年均增幅为10.5%,由前五年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4%转为低于全省0.2%。

与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相比,2010年温州GDP分别为杭州、宁波的50.7%和61.2%,比2005年分别下降8.4%和10.2%。

同时,温州领先省内绍兴、台州、嘉兴等城市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

  从金融业的发展来说,在浙江省政府2009年11月下发的《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杭州、宁波、温州被列为我省金融集聚区建设的三大中心城市。

近年来,杭州市和宁波市都相继出台了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金融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并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温州地处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之间,两边受到资源争夺的压力,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从众多区域金融中心中突围成为温州金融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温州金融业的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紧紧围绕打造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特色发展为主线、创新发展为动力、着力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着力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着力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着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为温州经济转型发展和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提供支撑,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和谐发展。

(二)发展定位

  以“十二五”期间温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背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重点,坚持以民营资本和民营机制为特色,充分发挥温州民间资本规模优势和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体制优势,凸显其在民营企业投融资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深化改革创新,争取先行先试,进一步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两大经济区、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形成与杭州、宁波金融中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省级金融集聚区。

1、产业定位——金融强市

  切实把金融业作为温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加快推进金融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金融强市”。

坚持银行业机构与非银行业机构并举,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性金融机构并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协调,大力推进温州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金融服务、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金融中介服务业发达、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通畅、相关专业服务业配套齐全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2、功能定位——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以争创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为契机,推进地方金融业改革、深化金融业务创新、规范民间金融运行,着力打造全国典型、全省领先、特色鲜明的“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示范区”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

充分利用金融的投融资中介功能,加强其对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

畅通投融资渠道,满足温州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资金需求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融资需求,在实现“强金融”的同时,支持“强经济”。

  ——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示范区。

立足民间融资活跃和民间金融创新活跃的基础条件,大力推进民营金融组织试点和民间资本投资平台建设,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和阳光化。

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大力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推进股权投资业发展,做大做强股权营运中心,组建温州金融资产交易所,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功能,促进资本与项目、资本与企业、资本与市场、资本与资本的有效对接。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

立足民营企业的融资发展需求,逐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和中介机构体系,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探索区内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开发个性化的融资产品。

同时,大力发展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区位定位——加强金融业区域影响力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金融资源互动。

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争取融入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整体布局,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金融业对海西地区的辐射作用,促进与海西地区相关的投融资业务发展;进一步推进与台湾地区的金融业交流互动,努力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服务民营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金融组织框架,实现地方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的明显提高,实现民间金融规范健康发展,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先行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形成民间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使我市金融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保持“全省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十二五”期末,温州金融增加值达到720亿元,年均增长2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银行业本外币存款和本外币贷款分别超过16000亿元和13000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以下;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180亿元;企业上市数量超过30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300亿元;金融业对地方的税收贡献率达到8%。

2、细分目标

金融机构——形成国内外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功能互补、规范稳健、覆盖广泛、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

大力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机构总部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落户温州;推动证券业机构在温设立分公司。

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大作强温州银行。

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试点,“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加大对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争2015年末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100家,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其分支机构超过30家。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形成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各类机构齐全,信用调查、投资中介等各类业务齐备的金融中介体系。

金融市场——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到2015年末,争取银行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16000亿元和13000亿元,年均增长20%。

全市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融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全市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2%,到2015年达到180亿元左右,保险深度争取达到3.8%,保险密度争取达到2000元/人。

  金融生态环境——通过改革与发展,把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成权责清晰、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现代金融企业。

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0%以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征信体系、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完善。

基本建成以政府为领导、金融管理与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为支撑、社会各方面共同维护的金融监管安全体系。

四、“十二五”时期推动温州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一)健全机构体系,增强金融业综合服务能力

  “十二五”期间,温州金融业要紧紧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构建适应温州经济特点和结构转型需要的类型齐全、分工合理、高效安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1、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差异化发展

  促进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各类机构之间的不同定位,营造良好的差异化竞争环境。

  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作用,扩大对公路、铁路、机场、电网、港口等政府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设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创新各类信贷产品,助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农村经济的力度,通过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等,着力培育特色优质客户群,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域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小额信贷、公司业务、个人商务抵押贷款等新业务的发展。

  此外,按照“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引进与温州现有银行产品互补性强的“管理科学、特色鲜明、产品多样、服务优良”的辖外银行机构到温州设立分行;积极吸引在品牌、资金和服务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的外资银行机构到温州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与国际金融业的广泛合作。

  2、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组织

  完善地方性金融组织体系,争取设立民营银行,扩大地方金融机构份额,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实力,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在温州经济转型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公共服务平台。

稳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试点,2011年开始通过增资扩股全面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2年内完成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

将市区农村合作银行构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增强县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和支持小企业功能。

  推进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

加快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温设立步伐,积极引进辖内外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到温州市设立村镇银行,到2013年末全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总数达到30家,到2015年末全市每一个中心集镇均设立一家以上村镇银行或农村资金互助社。

支持在现已开业村镇银行周边集镇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

探索开展由优质民营企业作为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试点,争取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转化为村镇银行试点。

加大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对村镇银行贷款规模的管控方式,并为其及时提供大小额支付结算、征信系统接入等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发挥其支持“三农”的社会效应。

  巩固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完善规划布局,建立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试点指标,力争2013年末小额贷款公司控制发展到100家,注册资本总额800亿元左右,实现中心镇和功能区全覆盖;全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总数达到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