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48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研究性学习教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课题一:

层层剖析领悟内涵

多媒体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

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

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

当然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

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

(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

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

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

为什么?

(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生:

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

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

(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

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

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

为什么?

(同桌一人读一句)

生:

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

生:

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

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

(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

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

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课题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

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

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

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

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课题三:

新闻发布会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

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课题四:

走近书籍

一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

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列宁说: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

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

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

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

(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小结:

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

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

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题五:

如何写人

研究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

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研究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

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课题六:

诗歌研究

研究目的:

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研究重难点:

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研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

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

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

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

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四、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

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

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

五、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

活动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教学内容:

学习整理诗歌,给诗歌分类

研究过程:

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

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

2、小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

(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

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

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

5、师生交流归纳:

(可以按内容分:

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

可以按题材分:

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可以按形式分:

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按国家和作者分:

外国诗、中国诗

按创作方法分:

诗歌、民歌或童谣

按时间分:

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诗歌分类表整理人:

类别

诗歌的题目

作者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4、师生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

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大家阅览。

 

第二课时

研究内容:

学习欣赏诗歌,推荐自己喜爱的诗歌

研究过程:

一、学习欣赏诗歌

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

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

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

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

能交流一下吗?

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

怎样欣赏、理解诗歌?

(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5.讨论:

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

6.师生交流。

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

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

诗歌作者推荐理由

推荐人:

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

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

6.教师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与诗同行

活动一举办诗歌朗诵会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

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11.21

地点

学校多功能室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王小一

教师布置

1小组

串词准备

2小组

道具准备

3小组

评委安排

4小组

场地清洁

5小组

活动报道

6小组。

照相,写报道。

 

课题七:

动物故事欣赏

研究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研究准备:

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研究安排:

一课时(总第17课时)

研究过程

1.谈话引出课: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

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2.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3、指导口语交际:

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

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

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

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5.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

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

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

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

(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选择话题一的小组,从小组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准备在全班交流。

选择话题二的小组,分好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从小组内选择两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

(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

(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事件。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课题八:

如何写人

研究目标

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

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研究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明确目的

1、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

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

2、指名回答:

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

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

2、指名回答:

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

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

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课题九:

从广告语中积累语文知识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广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2.通过广告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

收集、整理广告信息。

2.教师准备:

对学生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方法的指导。

三、活动步骤

1.第一阶段:

收集广告信息。

(大约一个月时间)

2.第二阶段:

整理广告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及成果展示方式。

(大约一个星期时间)

3.第三阶段:

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汇报收集与研究的成果,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

4.第四阶段:

编辑成册,在学校“个性展示厅”展览,撰写活动小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间开始播放电视广告集锦,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广告”这个话题。

3.电脑课件出示课题:

广告零距离

(这个课题是学生想出来的,大概是套用了江苏卫视的知名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吧。

(二)汇报

1.从一个多月前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来,大家就开始收集广告了。

你能不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收集广告的情况呢?

(引导学生从收集的时间、途径、数量等方面来介绍收集广告的情况。

2.小结:

这次广告收集活动历时近40天,据初步统计,全班46人共收集了1778条广告,其中甘伟同学收集了110条,收集广告总数列全班第一。

广告收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电视、互连网、户外广告牌、公共汽车车身、广告宣传单、广告袋、广告伞等。

3.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叫“广告语接龙”,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每人说一句广告语,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的广告语多。

在说广告语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说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

(鼓励学生表演广告,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通过刚才的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收集的广告语还真不少。

那么,对于收集到的这么多广告语,你是怎么给它们分类的呢?

5.小结:

对收集来的信息,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这样对我们进一步地处理、利用这些信息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展示

1.除了收集广告语之外,还有不少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广告图片、广告宣传单、广告实物等,下面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并整理的材料拿出来展示一下。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愿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

(四)赏析

1.在你收集的广告中,你最喜欢哪一则(类)广告呢?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广告词的特点、写法等方面来讨论。

3.小结:

广告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练,突出产品的特点或优点,在撰写广告词的时候可以引用成语、俗语、古诗或历史典故,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压韵的方法使广告词易读、易记。

(五)创作

1.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大家对广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试着写一写广告呢?

2.讨论、构思,为某一事物创作一则广告。

(广告形式不限,可以说说广告的创意,不一定完整的表现出来。

(六)总结

1.通过这次活动,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除了课堂交流之外,还可以写成活动小结,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